游古城绍兴河埠之杂事碎记

镜湖先生

<h3>  年纪大了,久居外地。但对绍兴老家还是挺牵掛的。趁国庆节回绍小住几日时,突然想到去儿时经常玩耍的河边走走看看。躲闪过繁华商业街之车水马龙,径直行走在老城区的背街临河小巷,看到了曾经最熟悉的河景,即沿河民居边的河埠依然忠臣般的匍卧在水边。虽随着岁月变迁,河埠踏道已失去了往日的功能。但它在清流中的倒影仿佛象位老者向一代代后人讲述着自己的故事。</h3> <h3>  河埠的简释就是河边停船的地方。老绍兴人眼中河埠头也叫做"踏道头”。我现在所住的城市,杭州人讲话句子后面都带有一个"儿"字音,如伢儿,肉丝儿,筷儿等。我说绍兴人讲一些东西语言上带"头"字的音也不少。如河边叫"河沿头”,河边阶梯叫"踏道头”,桥边叫"桥头"等等。</h3><h3> 在水乡绍兴,只要有人住的地方就有河埠。因为它是人们生活,交通,交流,贸易嬉闹的重要场所。河埠的形状并不多,常见的有单边踏道和双边踏道。双边即两边可下水(又叫元宝踏道,即象一只倒置的元宝在河里)。河埠踏道又分内置式(在屋檐下)和外露式。河埠踏道一般用坚固的花岗岩条石建成。在最上面的石板上往往故意凿有几个洞,是用来船靠岸时拴绳的而不使船晃动,避发生事故。</h3> <h3>  绍兴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据史载,自春秋范蠡筑城以后,城内河道代有挖掘,疏浚之举。到南宋已成"一河一街","一河两街","有河无街"的水城格局。到十八世纪末,绍兴古城区8.32平方公里范围内,有大小河道33条以及众多支叉港溇。总长60多公里。城四周又环以内外护城河。"河道错若绘画,自通衢至委巷,无不有水环之”。构成了"三山万户巷盘曲,百桥千街水纵横"的独特的水城景观。</h3> <h3>贸易场所。网络借用。(老柯桥)</h3> <h3>绍兴小江桥。网络借用。</h3> <h3>西小河边的单边河埠</h3> <h3>宝珠桥旁的双边河埠踏道。</h3> <h3>肖山街后的双边踏道。</h3> <h3>城市广场旁的河埠</h3> <h3>作揖坊边</h3> <h3>鉴湖边上</h3> <h3>题扇桥边</h3> <h3> 以前的河埠,大多数时间都是属于女人们的。她们一起洗衣,淘米一边又相互东家大嬷嬷西家少奶奶的聊八卦。反正是听来的或者是自己想出来的都会加油添醋的讲。不爱讲的就认真听。好象他们男人在茶馆里喝茶聊天吹牛样很起劲、很热闹。</h3><h3> 当时的河埠踏道也约定俗成分区域使用。大致分"清爽踏道"和"污踏道”两种。"清爽踏道"可洗衣淘米;而洗马桶、痰盂之类的只能去"污踏道“。若谁违反那肯定要遭到所有女人们的咒骂和攻击,祖宗三代的受骂。因此大家还是守规守矩的。</h3> <h3> 小时我很喜欢夏天,很喜欢去河埠玩。我们家离酒务桥河不远。在这河埠下水后朝南可游到凤仪桥,向北可游至宝珠桥。河道边凸出的河埠石头很多,遇水位高时,经常可作跳台用。虽跳水的姿势不好看,就是两手併拢在头前面,腿也不很直。但仍会引起不少同龄少男少女的敬佩和鼓掌激励的。自己也有种飘飘然的感觉。当时游泳都是自己练的,一般是先在河埠头练水里学走路,然后就在边上浅水处学"躲团"(憋气潜水)。接着会憋气浮了结合手脚并用向前划水。慢慢的会仰头游了。泳姿都是小伙伴互教的。不象现在学什么都要交钱的,都要家长陪练的。虽则当时儿童弱水死亡经常有听说,但现在想想我还是在风险中得到了身体和意志力方面的锤练。读鲁小四年级时,冒死拯救了一个同学的生命。记得带我们去大滩游泳的体育老师,总务老师都看到那个同学在挣扎,但为什幺没上去救?我到今天还在思索。后这个被救的同学工作后当上了绍兴本地很有名气的国企副厂长。我有时还想,如当时我没救他,该厂少了个好干部,他母亲更失去了个好儿子。文革在二中读书时参加纪念毛主席畅游长江活动,推着挺革命的浮标横渡大滩:刚入职航运公司作水手时为省来回一毛六分钱的渡船票而横渡富春江进入桐君山景区。记得当时上游新安江水电站水库正在泄洪,差点被冲走喂鱼去了;在任职航运公司领导后,为减轻国家损失,不分四季白天黑夜,经常在钱江及浙东运河水系打捞沉船和货物。冬天的江水真很冷,有时从水中上岸来连全身毛细孔里都渗出血了。但作为年轻的领导人,你怕冷不敢下水,不起表率作用,别人肯下吗?……多少年前的往事回忆,我真要感谢古城河道河埠为我练就精通水性提供了场所。河埠的"踏道档"真成了我游泳水平及养成坚强意志力提高的阶梯。</h3> <h3> 由于绍兴是水乡,以前河埠头是百姓婚丧嫁娶的必经之处。新郎迎亲`嫁女发嫁妆,运粮运柴,买卖鱼虾和大多数的交易都在这里进行。</h3> <h3> 城里人去世了一般去乡下山里埋,当时的棺木及送葬队伍也是经河埠下船的。一九三九年三月,以国民政府官员名义而来绍兴了解、宣传抗战的周恩来,也是乘汽船入绍兴西郭迎恩门河埠而进城的。</h3> <h3> 当然,无大人看管去玩水的危险性也是很大的。儿时也听说和看到了很多小孩因玩水而溺死的事情。印象最深的是酒务桥头边一户人家,真的很可怜。溺死小孩子同我差不多年纪,父母是残疾人靠开爿开水房维持家境,经常顾不上去照顾孩子。听大人们讲,这孩子也是会游水的,可能是"躲团"(潜水)时钻到停泊在河埠边船底下出不来才淹死的。可怜的少年被人捞起时直挺挺的躺在河埠头一块平石板上,已全身胀白。身下垫着好心人送来的一张旧草蓆。他父母呼天呛地扶着河埠边石块,十分悲伤。小孩的两边脸上还有变成褐色的抓痕。有几个老人很紧张的小声说,这痕迹肯定是"河水句"(水鬼)在讨命抓他而划起的。当时我听了也有点怕,担心自己经常在玩水,可能迟早也要给"河水句"抓走的。因为说河里有鬼再加上刚淹死过人,这里的河埠也静了几天,因为大人小孩都怕死。</h3><h3> 过了几年后我通过一件亲历的事否定了当时迷信老人的有鬼说法。在绍兴新三江闸建成之前,城区在夏天经常要有旱灾。井水、河水都会干涸见底。(当时民间尚无自来水)。吃、用水很困难。人们为集水往往在河埠踏道边挖个深坑进行聚水以供次日使用。这种坑一定程度的解决了我们大旱天的用水,但若次年夏天不旱,河埠边的深坑往往成了不会游泳孩子的危险地。我家台门里有个孩子叫关心,比我弟弟大一岁。有天同他爸和哥去河埠玩水。刚在水里移动脚步就马上沉下去了(遇到了集水的深坑)。他哥和他爸顾自在同旁人讲话,没注意。我在河对岸看到后,奋力冲到沉没点一把捞起了孩子。并招呼他爸倒背在身上以便落水人吐水清污泥。捞起时我看他脸两边也有血痕。终于明白了落水人为了活命,无意识的乱抓。总想抓个哪怕是根稻草也好来作支撑使自己能露头换气。所以这个痕不是鬼抓的而是自我救助时的无意识的误伤。</h3><h3>:</h3> <h3> 在这里吹点牛,可能我从小就有当领导人的潜质。当时我家前后二十几个男孩子都喜欢同我在一起。特别是下午去游泳时跟的人更多。我也怕人太多了照看不牢会出事,经常想避开这些玩伴。我一般要四点后出门,但有些小伙伴怕我自己"逃"走不带他,刚吃完中饭就坐等在我家台门口了,一等就是好几个小时。现在想想真是难为他们对我的信任抬举和真情相伴!有些小孩子外出迟回家了,他们家长第一个寻找地点就是我家,还以为都是我带出去玩的。为这种事,我母亲也经常责备我说:要去自己去,这么多小孩万一出了什么事,我们怎么能承担得起。</h3><h3> 为教育我少去玩水,我母亲也经常惩罚我的。夏天期间,我每次从外面回家时,母亲总站在门口,趁我不备突然会伸手用指甲在我手臂上划一下。如划过皮肤里有白色痕迹出现,就知道又去河里过了。那么要幺开始骂要么取消吃饭资格。(当时能吃米饭是很幸运的事)。那时母亲处理我,我还感到挺委屈。但后来长大了,才对母亲的做法理解了。母亲这样做,也是为了我和我的小伙伴的安全。她也不想过早的失去自己养育的任何一个子女。还记得最厉害的一次是六十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绍兴城内也发了大水。洪水一直漫满到所有街道和房屋内。大人很困惑在考虑如何过日子,但我们小孩却高兴遍地都是水的环境。我和绰号叫"搏出荣荣"、"雪强婆婆"、"四季豆"这几个出名的淘气宝,偷偷溜出去酒务桥摸索河埠下水。洪水滔滔,湍急的浊流把刚下水的我们一下冲到了"火龍口"(地名)。亏得被一艘沉船拦住。"四季豆”妈叫运粪船上的农民用撑杆拉着我们一一上岸。河两岸的人们边看着,边骂我们。我心里也在想这回真闯祸了。不出所料,我人还末到家,不知谁已告诉了我妈。半路上我弟弟跑过来拦着我叫我暂时不要回家。可等天快黑了我小心翼翼的往家走,心里默默期盼母亲忘了这件事,使我能躲过大劫。我也暗下决心,以后不犯类似错误。但刚跨入台门,母亲老早准备好的木棍劈头劈脑的打下来。我手臂一档,拔腿转身往外逃。母亲更气愤,厉声喝道:你往外逃还是往里走?我想往里走可能还有惩罚轻些的待遇,就又迅速逃进我奶奶的大床下,好几个小时不敢出来。后经我奶奶,爷爷爸爸等长辈的劝说,母亲只叫我跪在太奶奶遗像下面壁思过两小时之多。当然,晚饭肯定取消了的。还好我弟、妹及邻居小伙伴,都在家里寻出了一些食物给我吃,才不至于昏倒。</h3><h3><br></h3><h3><br></h3> <h3> 走在故乡城市内河边,清清的河水缓缓的流动着,象低沉吟唱着古老的歌。而遍布河岸屋宇下的河埠更象曲谱上一个个强力的音符号。河埠是绍兴水乡一道独特靓丽的风景。远眺或近观那些河埠,我仿佛回到了已逝去的童年、少年的岁月,脑海中不断泛起过去了多少年的往事和画面……</h3> <h3>西街边的河埠</h3> <h3>谢家湾头</h3> <h3>题扇桥</h3> <h3>书圣故里边</h3> <h3>肖山街后</h3> <h3> 解放初,绍兴为造城先后填没了市区大小河道有17条之多,以作道路。象我老家门口的人民路,老市少年宫前后的后观巷和前观巷,渔化桥路等都是填河而成路的。现在看来真有些可惜。若不大规模进行填河造城,那"东方威尼斯“的名头应该还会被后人传唱。当然这不是我们老百姓该想该讨论的问题。</h3> <h3>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绍兴古城内外的道路建设发展很快。人们出行再不靠船舶,家家户户都开通了自来水。河水除了灌溉和通行货船外已彻底离开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为保护水资源,绝大多数的居民也基本不去河埠头洗涤了。河道和河埠在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和记忆中。只有来绍兴旅游的客人们和象我这样怀旧的老人,偶尔会出现在河埠边欣赏和杂想思索……。</h3><h3> 不可否认,河埠虽失去了往日的功能。但它在绍兴百姓过去几千年生产生活中,所扮演、所担当的重要作用是无法替代的。它是绍兴历史文化沉淀的内涵一部分,也为绍兴历史街区中的河道增添了无限魅力。也是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中不可缺少的建筑元素。 </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