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相信每个人对自己的出生地都会充满感情,毕竟是生养自己的地方。俗话说:山不亲水亲,水不亲人亲。回到这里,山水树木,一草一石都散发着那片土地特有的气韵,闻到空气里的味道就知道到家了。家乡的味道,相信没有人会忘怀。</h3><h3>2018年十月深秋,因缘所致,再回老家。这个季节回到这里,上一次已经不记得是什么时候了。走过家门口的一段路,满目看去,物是人非,只能依稀寻找着曾经的痕迹。</h3><h3>这组照片,用手机拍摄的。</h3> <h3>走过临县滦平的高速路,秋意染红路边的灌木。</h3> <h3>老屋对面的山梁,家人称为东梁。原来有一条依山而成的小路,顺着山势,通到家门口。这条小路,在我们幼小的记忆里,充满了无限的向往。因为不知道路的那头通向哪里?只知道它通向外面世界,外面的世界一定很精彩。</h3><h3>转眼半个世纪过去。如今,凭着记忆找到小路依稀的痕迹。</h3> <h3>来到东梁山岗上,向下鸟瞰,就看到我们的老屋了。无论是谁,只要回来站上东梁岗,就知道到家了。隔着葱茏的树木,看见后面的老屋。原来是草房,后来是瓦房。赶上夕阳西下,就会有袅袅炊烟升起,知道到家就能吃到妈妈做的饭菜。一下会升起满满的幸福感。</h3><h3>站在老屋的院子里,对东梁岗一目了然。只要有人来,孩子们除了高兴,就会通风报信:有人来了。比较恐怖的通报信息是:叔回来了。(叔,这里指的是我们的爹。因为严厉有余,温柔不足。带给孩子们的大多是恐惧和压抑。)</h3><h3>东梁岗,带给我们无限的希翼和向往,也有无尽的无奈与慌张。</h3> <h3>走下梁来,就到家了。家门口有几颗老柳,记得其中有一颗几个人才能合抱的大柳树,树上有个喜鹊窝。来到家门口,无论多么劳累。心一下就踏实起来,尤其再看到妈妈的身影,听到熟悉的问话,心就更踏实。</h3><h3>一句到家了,让身上多少辛苦的尘劳荡然无存。回家真好。</h3> <h3>家门口有一个菜园,大家叫它:坎下园子。一家人一年四季吃的菜,大多出自这里。里面栽种的东西可丰富了,蔬果瓜菜不下十几种。</h3><h3>如今老屋没人住了,园子也几近荒废。但几十年过去了,几颗老果树还长在这里。老果树也不怎么结果了,但如忠诚的家人一样,依然看守着这块熟悉的土地。</h3> <h3>房前屋后有好多树,于是一年四季有不同的风景。老屋掩映其中,春天有花,夏天有绿,秋天有果,冬天雪压枝头。真是:家住山里面,人在画中走,四季景不同,越住越自由。</h3> <h3>这是一颗杏树,树下面有一个大青石头。小时候不知道留下多少记忆在这里。春天闻着带着蜜味的杏花香;夏天到来,杏子熟了,又酸又甜,地里面干活的人们,歇息的时候,摘下一个,咬上一口,立刻就不觉得渴了。现在想起来还是满嘴的口水。秋天挂满枝头的黄叶,又是另外一道风景,金黄灿烂。如今,那一丛杏树,只剩这一颗了,孤独地守着这个大青石头,如老人年迈的背影,深沉与厚重。</h3> <h3>这是一颗老栗子树,算来已经快六十岁了。一个甲子的坚守,半边身子已经枯死了,依然默默地站在哪个位置。有时觉得它就像老屋的警卫员,寸步不离地陪伴着。有人回来的时候,赶上季节,就送上一瓢又面又甜的板栗。告诉你这里还是家的味道。</h3> <h3>房前屋后比较多的就是这些杨树,这些树是三十年前,父亲主持载的。今年重阳节那天,与哥哥一起把一部分树卖掉了,用来供养母亲。母亲今年八十七岁,不知道母亲与我们这个家庭是什么样的因缘果报,来到这个家庭,侍候送走五位老人,拉扯十个孩子,辛辛苦苦一生,如今人到暮年,能享受到父亲曾经的爱意。不知道这是不是上天冥冥之中的安排,还是父亲的先见之明,亦或母亲自然有的福报。</h3> <h3>这条沟,就是我们家的地名来源,大鼻子沟。因沟口的山包酷似一个大鼻子而得名。这里发生很多故事,也留下我们一家人在这里几十年辛苦生活记忆,有幸福快乐,也有悲伤苦痛,酸甜苦辣三代人,各有因缘各有果,如今从这里飞出山里的我们十个孩子,散落在祖国的四面八方,从事着各行各业,也各有各的小家庭,有的已经做了爷爷奶奶。但对老家、老屋的感情应该都充满着无限的眷恋与牵挂</h3> <h3>站在大鼻子沟的鼻子头上,看一眼秋意正浓的老家,很多往事浮现眼前。季节变了,时空变了,不变的是这山、这石、这老树、这老屋,还有对老家深深的情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