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国强康有为学术研究的重大成果/文/书训

小城书训

<h3><font color="#010101">康有为学术研究的重大成果 /文/书训    由青岛著名书法家范国强先生撰写,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的《尊碑 康有为书法研究》,一经出版,立即在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范国强先生历时数十载,披星戴月撰写的这部书稿,从康有为生平传略入手,以波澜壮阔的近代历史风云为背景,全面梳理了康有为政治家、改革家的另一个辉煌的侧面----书法艺术人生。捧读这部52万字沉甸甸的专著,我由衷的赞叹好友范国强,真是十年磨一剑,香自苦寒来!      本书视角新颖,论证鞭辟入里,行文中既蕴含着浓郁的书卷之气又不乏思辨之美。本书上编下编章节目设置起承转合收放自如。中国当代书法大家刘正成、刘恒为本书的出版做序,对范国强康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给予了学术权威层面的评价,认为书中亮点纷呈,特色突出,是我国当代康学研究取得的重大成果。</font></h3> <h3>审视自北魏以来书法流变大系,历朝历代专家学者,都曾以渊博的学识与书法艺术实践,推出了大批书学研究成果。康有为作为中国近代书法理论大家,其厚重的书法理论研究引人注目。纵观康学学术研究文献可以发现,进入二十世纪以来,上海马洪林、北京刘中石、台湾康保延、广州康梁学会、青岛康有为学术研究会等专家及学术团队,从历史、文化、哲学、书法等高度,对康有为波澜壮阔的人生轨迹教育改革思想理念及书法绘画实践进行了慎密的梳理,出版了一批康学研究著作,使康学研究进入了百花齐放的新阶段。 </h3><div>但令人遗憾的是,直到进入21世纪以来,从康有为书法艺术理论和美学思想层面进行深入研究探析,尚鲜有专家学者勇于攀登这座学术高峰摘取桂冠。</div><div> 康有为生于广东南海,卒于青岛福山支路5号青岛康有为故居,且青岛尚有康有为之墓,康学研究理应有所作为。直到21世纪的2014年范国强先生出版的《尊碑 康有为书法研究》,范国强推出精品力作,对坎坷的人生轨迹和思想层面的探索探究梳理,推动康学研究走向深入。国强先生不但是著名书法家,同时也潜心研究康有为书法及理论,并以不同凡响的研究成果,进入康学研究行列。</div><div><br></div> <h3>十多年前,他在悉心研究康有为书法艺术特色时,熟读康有为所著《广艺舟双辑》,遍览康学丛书,对康有为书法人生进行的梳理与学术品鉴,追源溯流考证详实,从而归纳出康氏尊碑思想的特征走向及艺术价值评估。本书难能可贵的是,通过对康南海一生迭宕起伏的命运与书法艺术的交织融合,以及所编织出的“尊碑”为主线的书法乐章进行的禅读,量化出康有为书法艺术中尊䃅探索之路,的确令人感悟感动。</h3><h3> 本书第一章中的“少有异志的理学之后”、哀物悼世的经学志向,“维新变法的救国方略”等章节中,从历史学研究与书法评判的双重视角,铺垫了康有为在托古改制、变法维新的潮涌中,“尊碑”思想形成的源头及书法艺术丰厚的内涵特色。在第二章康有为书法分期中,从“传统坚实的碑学启蒙期”、““道技脱节的碑贴转换期”“ 、“探索实践的道技双进期”“、“ 碑帖融洽的炉火纯青期”等五个方面,深入淡出细细品评,从尊碑这一视角,紧扣本书主题进一步揭示了康有为书法艺术发展的源流。刘正成先生认为,这是目前康学研究中,第一部以如此独特的学术视角撰写的专著,“可以毫不犹豫地说,范国强先生己把当代康有为书法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准”。刘恒对此也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本书着眼于康氏不同时期书法风格所受的不同碑帖,人物的影响,可谓别微见显,独具慧眼,这是其它研究者所难以具备的,从而填补了康学书法研究领域的空白。 </h3><div> 在 “清代碑学的历史回顾”中,本书对清代碑学进行了冷静客观抽絲剥茧的梳理与品鉴,对历史上碑学研究进行了分类解析。碑学研究由来已久,首先是“傅山借鉴碑学首开放弃风气”,此后“金石学带来艺术形式创新”以及“原元对碑学理论的开创”和“包世臣对碑学的探讨",但最终康有为对碑学进行的归纳提升,为碑学建立了坚实的理论大系,上升到书法理论历史评价的高度,这是碑学理论创新的成功典范,也标志着中国碑学理论与碑派书法进入了历史新阶段。 </div><div> 本书对康氏碑学研究重大成果的研究大有"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之意。如第六章从康有为对清代碑学理论的总结、康有为对碑学体系的完善、康有为对碑学审美体系的确立以及康有为对碑派技法理论的贡献五个方面,详述尊碑卑唐法则原则。康有为认为:“魏碑无不佳者,虽穷乡儿女造像,而骨血峻宕,拙厚中皆有异态,构字亦紧密非常,岂与晋世皆当书之会耶?何其工也!譬江汉游女之风诗,汉魏儿童之谣谚,自能蕴蓄古雅,有后世学士所不能为者,故能择魏世造像记学之,已自能书矣。”康氏进一步归讷尊碑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跃;四曰点画竣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是十美者,惟魏碑南碑有之。”康氏对魏碑赞誉溢美之词难以言表,从而成为清代碑学之集大成者。本书对上述表述精彩点赞,的确另辟新经令人耳目一新。 </div><div> 本书的亮点,还在于以编年史的体例,对康氏各个时期书法特色的梳理。从下编的《康有为书法考》所列举的康有为书法考百例目次、康有为书法考百例图版、康有为书法考百例文字可以看出,本书资料所出,虽有不少取自各级博物馆,但大多为国强收藏收集所为。</div><div> 当然,任何理论体系的构建,都有丰富完善的过程。康氏所力陈的“尊碑卑唐”理论,某些方面也存有过激之处。自唐以来八股试举所形成的“馆阁体”之所以遭到包世臣、康有为等新派强烈抵制,其中也包含对社会黑暗统治,民生疾苦,文化衰微之抗辩。康有为《广艺舟双辑》及其它书法艺术理论,也激烈地表明泛贴尊碑,力贬官阁体之意,是继包世臣之后,力陈“尊碑卑唐”的大家之首。正因为包,康等对魏碑的力挺,使得中国碑学在这一时期得到张扬发展,这是康南海所做的历史贡献。但“尊碑卑唐”说显然也有失偏颇之处,因此顾此而失彼矫枉而过正也。国强兄巧妙规避了中国书法史上“尊碑卑唐”的书法激辩,从尊碑这一视角入手,以百余幅珍贵的康有为各个时期书法作品为例证,从中提炼出康学中扎实的"尊碑"源流。 </div><div> 产生于“颜、柳、欧、赵”的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頫四大书法家,无疑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壮美之一,显然是“馆阁体”的基础所在,其积极的意义显然不能简单的“卑唐”、“贬馆阁”了之。本书中“碑派成为近现代书法的主流”“当代书法对碑派法则的认同”和“碑帖结合成为书法法则新源头”的论述,证实了碑与帖之间相互借鉴关系。康有为书法中,不但尊碑,更有帖作基础,在本书第八章"能移入人情的康体行书"中,范国强认为,康体天马行空纯以神行,其笔法方圆並用,篆意隶韵,以精深为本,体势结息六朝,形肆意敛,以奇为宗。不但尊碑,更有帖作基础,碑贴融合,兼取简牍章草,借鉴颜真卿,杨凝式,倪元璐等。虽然不同时期风格有所变化,但一定是他正书的草化,也左证了碑贴相融的文化融汇,这也是康有为书法艺术形成的流变特色。 </div><div> 本本亮点粉呈的另一大看点,还在于范国强对康有为书法足迹的精心考证。在本书中他以近年来丰富的康有为书法收藏及康有为书法年表的编撰,对近年来流传于世的康体书法进行了有效的勘误,对康氏传世名贴逐一对照解析,既兼顾学术性,又着眼于艺术审美。书中不仅为读者提供了百余幅康有为不同时期、不同书体的代表性书法作品,还披露了不少新的资料,新的作品,如本书所列举的康有为《开封琉璃塔记》,就是首次发表的手卷,从而进一步丰富了康学研究内容。本书中不少作品有的是从文博单位拍摄的原件,有的是出自自己的收藏,不但图片资料完整精美,而且还是具有一定查阅对照功能的工具书。在附考中,《康有为室名别号印章署款考略》《康有为论书诗选注》中,均以详实精到的考证,对照康有为书法年代,推出了令人信服的选注备考。</div><div>综上所述不难看出,范国强先生在康有为书法研究中,确实是倾注了心血。笔者曾几次到范国强府上造访,但见他的寓所内,到处都是有关康有为的书法书籍杂志,两台电脑同时启动查阅资料进行编排,那份执着与投入着实令人感动。手捧这部80余万字、300余幅图片沉甸甸的《尊碑 康有为书法研究》专著,真令笔者感慨万千。我们祝愿范国强先生在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领域中,继承发展推陈出新,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创新之路。</div><div><br></div><div>《尊碑 康有为书法研究》</div><div>西泠印社出版社</div><div>2014年第一版</div><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