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一个“特殊”学生的前因后果 礼县西城小学 李艺术

听见花开

<h3>  小学低年级是学生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学生性格易极端的危险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学生有了学业负担,日常生活也有了一定的局限,这让学生与幼儿园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产生了一定的心理落差,有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同时他们懵懂地会把自己和其他同学进行比较,通常是拿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缺点比,也有少数同学会拿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比。这时如果没有家长和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及时指点,很容易形成孩子自负或自卑的性格特点,从而引发一系列的问题,严重者甚至造成心理疾病,影响学生的学习、交友和生活等各个方面。<br></h3> <h3>  学校中每个班级都会有这样一些“特殊”的学生,有的可能是成绩优秀者,有的可能是成绩较差者;有的表现为心理自闭,不敢与同学交往;有的表现为行为缺乏自控,有破坏和暴力倾向……不管是属于哪一种类型,都是我们教育和服务的对象,都不能弃而不管。对待这样的“特殊”学生必须运用特殊的教育方法,教师则要有更多的爱心、耐心和细心。<br></h3> <h3>  一、个案情况 我班有一个叫XXX的男孩子,学习成绩非常好,但性格却特别古怪。例如:一次上课,老师让他上黑板写字,写完字,大家鼓掌鼓励他写正确了。而他往下走时,顺手就拿走了其他同学的课本,把封面给撕了。那位同学哭了,他却笑嘻嘻的说我就撕了个封面。一次他的数学考了99分,当听到别人获满分时,他立刻用手将自己的试卷揉作一团,咬着牙、气得哭了一个早上。还有,如果在课堂上老师表扬了哪位同学,或提问了那个同学,他就会闷闷不乐一节课,再不认真上课。随意顶撞老师,打骂同学,他总认为自己比谁都强。所以同学们都渐渐地疏远了他,下课不和他玩,而他则更加暴力,用暴力来引起同学对他的关注。<br></h3> <h3>  二、造成这种心理的原因 1、家庭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父母对他寄予很大的希望,送他参加了很多课外辅导班,他也很聪明,挣了很多荣誉。父母以他为荣,谁要是说了他的缺点,或和他有一点点矛盾,他妈妈就会等在放学路上,对这些同学进行恐吓威胁。导致现在他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nbsp; 2、学校影响:长期以来形成的不良习惯,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在以往的学习中,一些不良的习惯和做法,老师通知家长,家长也置若罔闻,甚至在孩子面前说老师坏话,更助长了孩子的不良行为的滋长,造成严重的心理误区。因为没有得家长的配合,老师的工作收效甚微。而另一方面他又特别想引起老师的注意,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和表扬,但又不可能老师只一味地关注他一个人。这又引发了他对老师的不满,造成他与老师对着干,有抵触情绪,使学校对他的思想教育始终落不到实处。<br></h3> <h3>  三、辅导过程及效果 1、家校教育携手,形成育人合力。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微的任务。” 因此在开学初,我就及时的与他的家长取得联系。了解他在家的一些表现,及他与父母相处的模式,当然也极力肯定了他的优点与优秀。分析了他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平时也不定期的与家长沟通,尽可能的了解他在家里的一些学习生活,同时也把他在学校好的有进步的表现及存在的问题反馈给家长,使家长首先感受到老师的良苦用心,从内心接受老师,愿意和老师配合。从而对孩子的教育也更理性更科学。 2、班主任、科任老师互相协作,形成教育合力。 对一个学生的思想教育,不仅仅是班主任的事情,科任教师也要在自己的课堂中渗透。在课余时间我经常会有意无意地主动去关注他,拉进和他的心理距离。在和他的谈话中,给他讲一些名人成功的例子,让他知道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的道理,要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正视自己的缺点,这样才能取长补短。同时与科任教师取得联系,介绍他的一些情况,争取得到他们的帮助。针对他的问题,每个老师依据他的个性心理特点,为他提供适合其发展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建议。我们还总结出了12字箴言:少批评,多引导;少赞美,多鼓励。逐步帮助他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自负的心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发现他渐渐地爱上了这个集体。也能从他的嘴里听到夸奖班里其他同学的声音,看到他细心地给学困生讲题的身影;下课也能融入同学一块玩耍了;脸上的笑容多了;恢复了孩子应有的天真可爱。他还成了孩子们的小老师,老师的好助手呢! 看到他的变化,我从心底里感到高兴。记得一次课间活动,一位同学走路不小心把头撞在他身上,结果他的门牙掉了,哪位同学吓坏了,我连忙联系家长,心想:“这下可不得了了!”没想到他妈妈来到学校,XXX同学倒先开口了,“妈妈,XX同学不是故意的,也怪我走路不看前面,你就不要怪他了,我的这颗牙本来快掉了。”他妈妈问清来龙去脉后,也安慰哪位同学说:“没关系,你又不是故意的,今后走路可要看着点,你看多危险呀!牙齿还会长出来的,两个快去上课吧!”事后,老师们开玩笑说,这×××的家长说话风格变得让人不认识了。 &nbsp;<br></h3> <h3>  这个同学的转变,让我认识到:一个学生良好的品行,需要正确的引导,需要健康的心理,更需要家校形成共识,相互配合,共同养护。<br></h3>

老师

同学

家长

学生

教育

心理

科任

孩子

其他同学

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