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十月出游俄罗斯,冲着金秋而去。第一站莫斯科,树叶还没大黄。不过,俄罗斯不仅仅只有金黄的秋色。</font></h3><h3><font color="#010101">酒店离红场就是步行十多分钟的距离,三天里我们多次往返。那里的瓦西里大教堂、长长的克里姆林宫院墙、塔楼、列宁墓和国立家历史博物馆等一溜漂亮建筑,不曾见过,却似曾相识。站在石块铺就的红场,凝视列宁墓,听着克里姆林宫的钟声,仿佛面对的,并非是一个首次踏足的陌生国度。苏联,俄罗斯联邦的前身,从记忆的深处逐渐走出来。</font></h3><h3><br></h3> <h3>十月一号上午的红场,鱼鳞般的云彩和地面石块竟有几分相似。</h3> <h3>南面屹立着能与巴黎埃菲尔铁塔相提并论的瓦西里大教堂,它彩色的“洋葱头”世界闻名。</h3> <h3>一道红墙把克里姆林宫隔在了西面。红墙中部是列宁墓。列宁墓上面有能容纳万人的观礼台,大型群众集会时,国家领导人都会出现在那里。列宁墓后面的红墙下葬着包括斯大林在内的苏联国家领导人。卫兵守着通道,似不能随便进入。红墙那边有座黄色建筑,说是俄罗斯参政院,有总统办公室在内。</h3> <h3>克里姆林宫有20座塔楼。塔尖原是双头鹰,三十年代换成了红五星。五角星用不锈钢框架和红宝石玻璃制成,可以根据风向旋转。里头置有多个灯泡,即使克里姆林宫停电,五角星也不会熄灭。只有一次,二战时为防德国人轰炸和作为导航用,五角星长时间熄灭,并被布包裹起来。</h3> <h3>红场北面的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h3> <h3>历史博物馆的正面背靠红场,那里有苏联元帅朱可夫骑马的雕像。</h3> <h3>红场东侧是一家国立百货商场,专卖高档奢侈品。</h3> <h3>红场有过多次阅兵。地面石砖古朴沧桑,并不十分平整,缝隙比较大,因此士兵操着俄罗斯的正步,要做到整齐划一很不容易。</h3><h3>1941年6月22日,德国在长达1800公里的战线上闪电袭击苏联,苏军卒不及防,损失惨重。11月7日十月革命纪念日,斯大林照常在红场上举行声势浩大的阅兵,数十万苏军官兵接受完检阅后,直接开赴西部战线抗击德军。阅兵的消息通过无线电波传到世界各地,当苏军官兵激越的“乌拉!”之声传至希特勒耳朵,他气急败坏地下令在莫斯科前线的德国空军起飞轰炸红场。德军飞机顶着鹅毛大雪强行起飞,却在莫斯科附近遭到苏军歼击机和高炮部队的强劲阻击,有些苏军米格-1歼击机直接撞向敌机。结果,没有一架德军轰炸机能飞到红场,反而被击落25架。红场阅兵大大鼓舞了全苏联军民的士气,12月苏军开始反攻,1942年2月莫斯科保卫战取得胜利。</h3> <h3>克里姆林宫西北侧红墙外的亚历山大花园有一座无名烈士墓,建成于1967年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前夕。这名士兵是在距列宁格勒公路40公路处,莫斯科郊外科留克沃村的战斗中牺牲的。深红色的大理石陵墓上陈设着钢盔和军旗的青铜雕塑,墓前有一个五星火炬,火焰从不熄灭。</h3> <h3>两座玻璃岗亭置放于无名烈士墓的两侧,亭前有持枪哨兵,这就是俄罗斯家喻户晓的“全国第一岗”。<br></h3> <h3>每天早晨8点至晚上8点由克里姆林宫卫戍部队总统团的军人值岗,每隔一小时换岗一次。<br></h3><h3>在二战中苏联伤亡两千多万人,为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巨大贡献。一个无名士兵之墓享有如此崇高的规格,其象征意义不言而喻,俄罗斯民族的精神力量令人细思震撼。</h3> <h3>无名烈士墓的右边沿着克里姆林宫墙立着一排红色长方体石碑,下面存放着装有从列宁格勒、基辅、明斯克、斯大林格勒、塞瓦斯托波尔、敖德萨、刻赤、新罗西斯科、摩尔曼斯克、布列斯特要塞、图拉及斯摩棱斯克等各城市收集来的泥土。每块石碑上都刻着城市的名字和模压的金星勋章图案。</h3> <h3>一位老人把一束花放在其中一块石碑上面,然后照相。或许,他就来自那个城市?<br></h3> <h3>夜幕下的红场。</h3> <h3>那天,一个帅气小伙子请我在红场这个角度帮他拍照,之后他又主动帮我们三人拍了合照。他的英语很流利,我问他是哪国人?他回答:德国。</h3> <h3>在莫斯科的第二天,导游带领我们参观了地铁站。莫斯科地铁闻名遐迩,被誉为世界上最漂亮的,也是除亚洲以外第一繁忙的地铁系统。1935年5月15日,苏联出于军事方面的考虑,正式开通莫斯科地铁。地铁建设考虑了战时的防护要求,可供400万居民掩蔽之用。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地铁在二战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h3><h3>莫斯科地铁给人感觉就是够深度,够宽大,气势恢宏,装饰华丽。这座“地下艺术殿堂”的大部分建于苏联时期,艺术作品多是工农兵形象,或是反映苏联建设的成就。所用材料高级,仅大理石就有几十种,还广泛采用花岗岩、马赛克、陶瓷、五彩玻璃镶嵌出各种浮雕、雕刻和壁画装饰,灯具也极为富丽堂皇。</h3> <h3>我们首先参观的是马雅可夫斯基站,马雅可夫斯基是苏联诗人。下地铁前我们在他的塑像下集合。</h3> <h3>马雅可夫斯基站。宽敞的过道,在两排拱形门外面和铁轨之间还有站台。</h3> <h3>红色大理石路面像一条红地毯。<br></h3> <h3>天花板的环形灯饰,中间是用马赛克镶嵌的图案。</h3> <h3>列车开得很频繁,感觉一两分钟就有一趟车。</h3> <h3>这辆列车颜色很鲜艳。</h3> <h3>列车里,人们在阅读书报或手机。</h3> <h3>墙壁上只有艺术作品,没有一点儿广告画面。</h3><h3><br></h3> <h3>我们先后搭乘了三次地铁,路过白俄罗斯站和基辅(乌克兰站),重点参观了马雅可夫斯基站和共青团站。</h3> <h3>白俄罗斯站的雕塑。</h3> <h3>列车上方天花板白色的雕刻。</h3> <h3>一幅反映俄罗斯和乌克兰友谊的壁画。乌克兰曾是苏联第二大的加盟共和国。时过境迁,如今的俄乌两国因克里米亚争端等历史恩怨已闹得兄弟不和,反目成仇了。</h3> <h3>共青团站被认为是最漂亮的,具有皇宫气派。<br></h3> <h3>通道尽头是白色的列宁塑像。</h3> <h3>红五角星灯饰。</h3><h3><br></h3> <h3>长长的电梯。看见我们在拍照,几个青年作出调皮的回应。</h3> <h3>我们还游览了莫斯科其他一些建筑。这是位于麻雀山(列宁山)的莫斯科大学主楼,莫斯科七姐妹建筑之首。二次大战后,斯大林下令在市中心周围建起同样风格的7座大厦,在市区游走时,一不小心就会碰见这七姐妹。</h3> <h3>革命广场上的马克思塑像。我们在这里等车,看到小鸟老是落在一尊塑像上,当时并未认出是马克思,回来上网才查实。事实上莫斯科还有恩格斯单人以及马恩两人并立一起的塑像。</h3> <h3>全俄国民经济成就展览中心的大门。苏联时期这里用于展览各项科技成就以及各加盟共和国文化风采,占地300公顷,共80个展览馆。现在这里是一个展销中心,展馆改造后以市场的形式对外出租。<br></h3><h3><br></h3> <h3>展览中心入口处大门的上方是的集体农庄男女社员的塑像,捧着的麦穗象征丰收。</h3> <h3>展览中心主楼。</h3> <h3>主楼上的雕塑和前面的列宁全身塑像。<br></h3> <h3>主楼上的苏联国徽仍金光闪闪。俄罗斯现在的国徽已改为红色盾牌双头鹰。</h3> <h3>展览中心侧面的一条街道上矗立一座许多中国人非常熟悉的雕像,为了近距离观看,来回小跑了快半小时,虽然很累,但心满意足。这就是莫斯科电影制片厂的片头塑像——工人和集体农庄女社员。作者是女雕塑家穆希娜,作品是为1937年巴黎国际博览会创作的。雕塑由不锈钢制作,24.5米高。进入00年代,莫斯科市政府曾花1.62亿卢布维修这座苏联时代的艺术品。国家政治巨变之后,莫斯科电影制片厂举步维艰,后来变为私营。但据说,电影片头仍然是这座雕像!</h3> <h3>青少年时期看过不少苏联电影,除了列宁系列的电影外,印象深的有《复活》、《静静的顿河》、《上尉的女儿》、《安娜卡列尼娜》等。</h3> <h3>苏联时期的文化作品有着很强烈的政治色彩和高超的艺术水平。就以这座工人和集体农庄女社员的雕塑,以及展览中心的男女社员手捧麦穗的雕塑为例,大踏步加高杨手臂的豪迈形象,无论从内涵到形式都有别于欧洲的传统雕塑,完全是苏联独创。这种风格的艺术形式在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如中国和朝鲜得到了很好的继承。我们中国的各种宣传图片,甚至舞台艺术,从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芭蕾舞《红色娘子军》等革命样板戏,到文革群众性的忠字舞不都充斥这些高大挺拔的英姿吗?直到今天,上了年纪的人,拍集体照时,动不动就会摆出这些铿锵有力的动作来。原来,始作俑者是苏联!</h3> <h3>记得吗?这是我们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片头塑像,同一种风格啊。</h3> <h3>两次,远远看到了一飞冲天的加加林纪念碑,但没有机会近距离观赏。这张图片是网上下载的。<br></h3> <h3>苏联英雄尤里·加加林是白俄罗斯人。</h3><h3>1957年10月4日,当苏联的,也是人类的第一颗绕地人造卫星上天时,我在幼儿园。老师们兴奋地仰望天空指指划划,说蓝天上那个移动的小白点就是苏联卫星。四年后的1961年我读小学三年级了,4月12日上午9时07分,加加林乘坐东方一号宇宙飞船从拜科努尔发射场起航,在最大高度301公里的轨道上绕地球一周,历时1小时48分,于10时55分安全返回,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载人宇宙飞行。2011年联合国宣布将每年的4月12日定为“载人空间飞行国际日”。</h3><h3>那时,中苏关系非常友好,苏联老大哥似乎样样出色,在中国人民心中如日中天。但之后不久,中苏关系每况愈下,到1968年甚至发展到兵戎相见。</h3> <h3>参观新圣女公墓是争取来的,团队并无这个行程。幸亏领队和导游善解人意,允许我、妹和陈医生离队,还替我们叫了来回的计程车,莫斯科这里也可以“滴滴打车”哦。</h3><h3>到达公墓门口时已接近闭园了,最后一批的中国团队游客正陆续离场。门口工作人员热情和我们打招呼,其中一位能说英语的先生熟练地给我们指点方位,显然,他非常明白中国人来这里想看谁。我们提出付费请他当向导,他马上派了另一个人给我们。这人不会说英语,但基本能明白我们普通话的人名发音:卓娅、赫鲁晓夫、叶利钦、王明、奥斯特洛夫斯基等,一时不理解的,比如乌兰诺娃,我们就比划一下芭蕾舞姿势。向导瘦高个子,不苟言笑,但他会很主动给我们指点他认为重要的人物之墓。契诃夫、戈尔巴乔夫夫人、斯大林夫人等等。对他的俄语我们也是连蒙带猜,加上陈医生的手机翻译软件,基本上客服了沟通的困难。后来我们付给他300卢布消费,他也挺高兴的。</h3><h3>我们参观了大概是半个小时的样子,所看的非常有限,这里纪录的包括我网查的资料。</h3><h3><br></h3> <h3>我们紧跟向导前行。(陈医生摄)</h3> <h3>飘扬的三色旗——俄罗斯联邦第一任总统叶利钦的墓碑,这是公墓的最新作品。墓碑由中国的白色大理石、意大利的蓝色马赛克和巴西的红斑岩构成。叶利钦逝世于2007年,他的墓放置在最显眼的宽大位置上,任何参观者都不会错过。</h3> <h3>黑白各半的赫鲁晓夫墓碑。</h3><h3>中苏关系的恶化始于赫鲁晓夫上台之后。他否定斯大林引发了中苏两党的激烈辩论,中共写了“九评”。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几乎同时发生。我觉得中国文革的出现与他不无关系,“揪出藏在毛主席身边的赫鲁晓夫式的人物”乃是当时的口号。不过,今天重新评价赫鲁晓夫的话,人们的看法可能会与当年有所不同了。</h3> <h3>赫鲁晓夫与叶利钦生前都曾是国家领导人,但他们没有按最高规格安葬在红场,原因众说纷纭。或许,他们自己也未必想与前苏联领导人为伍吧。</h3> <h3>俄国伟大作家契诃夫的墓碑,向导隆重介绍。
契诃夫的著作中国人非常熟悉。他的《凡卡》是我们小学时候的课文。那天班主任蔡元芬老师给我们上这课书,上课地点搬到了学校的礼堂,因为来了许多人观课,听课的人几乎像铁桶一样把我们围得密密实实的。老师的课上得很动情,有同学说蔡老师好像流眼泪了。课后,一个认识我的省教厅的叔叔问,这堂课之前有没预先上过?我很奇怪,当然没有。
也许是蔡老师课上得好,也许是契诃夫写得太感人,整个小学时期的课,我记忆最深的就是这一节。我还记得,凡卡的信封上写的是:“乡下,爷爷收”,一封永远寄不出的信。<br></h3> <h3>《青年近卫军》作者法捷耶夫的墓碑。雕塑下方是他小说中的人物。法捷耶夫是斯大林时期的文联主席。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后,他吞枪自杀。
</h3> <h3>这座墓碑一眼就让人明白墓主是什么人。他是数学家、大学校长伊凡·彼得罗夫斯基。<br></h3> <h3>著名芭蕾舞女神乌兰诺娃的墓碑。</h3><h3>乌兰诺娃生前在中国就已家喻户晓。1959年国庆十周年,她率苏联国家芭蕾舞团访华巡演。我记得,芭蕾舞团到广州时,父亲带我到中山纪念堂看《天鹅湖》。我们的位置偏右,只看到半个舞台。我个子小,前面的大人成了一堵墙,只能晃动脑袋从人缝里看。所以我印象最深的竟是背景布上大大的扇动“翅膀”的黑天鹅轮廓,和像只大鹰的恶魔。其实,那次乌兰诺娃没到广州来,红线女等文艺界名人上北京去见她了。苏联芭蕾舞团除了在中山纪念堂演出,据有人的回忆,还到过广州郊区某个乡村表演《天鹅湖》片段,想想也是醉了。</h3> <h3>苏联人民演员薇拉·玛列茨卡亚墓碑。
她领衔主演的电影《乡村女教师》激励了许多有志从教的青年。我对影片中女教师的那根粗粗的大辫子印象十分深刻。<br></h3> <h3>这个墓碑很特别,主人前面有一只狗。向导告诉我们这是莫斯科大马戏创始人尤里·尼库林。那只狗是他的忠实朋友,他逝世后,狗不吃不喝,很快也死去。</h3> <h3>潇洒地坐在沙发上的这位是歌唱家裴奥德·夏里亚宾。</h3><h3>我们并不了解他,是向导主动给我们介绍,他摸着喉咙,张开嘴巴作唱歌状。哦,是歌唱家!后来我查资料得知夏里亚宾是世界低音歌王,苏联时期受过迫害,流亡国外,曾说过连骨头也不埋在苏联。可是他死后46年,人们还是把他从巴黎迁葬回新圣女公墓。终于明白向导为何给我们介绍他。</h3> <h3>苏联卫国战争女英雄卓娅的墓碑。</h3><h3>1941年6月德国对苏联发动闪电战,并逼近莫斯科。当人们撤离莫斯科时,高中生卓娅选择留下,经过考核,加入由优秀共青团员组成的苏军西部方面军游击队。11月下旬,她和战友奉命到敌后烧掉德军的房屋,完成部分任务后,她又返回村中要烧掉德军的马厩,不幸被抓住。经过严刑拷打,顽强不屈,次日被德军绞死,年仅18岁。当时,卓娅使用了化名“丹娘”,“丹娘”的英勇事迹传遍苏联,全国震动。斯大林下令苏军各部队,抓到杀害女英雄的德军332团的俘虏格杀勿论!</h3><h3>不知有无记错,小时候有篇课文《丹娘》。</h3> <h3>舒拉的墓碑就在卓娅的对面。</h3><h3>卓娅的弟弟舒拉在姐姐牺牲后进入坦克学校学习。毕业后以指挥员的身份参加战斗,获得卫国战争一级勋章和红旗勋章。1945年二战胜利前夕,他战死在德国的东普鲁士。</h3> <h3>卓娅相片。</h3> <h3>卓娅和舒拉的母亲,柳·科斯莫杰米杨斯卡娅是一位小学教师,丈夫早逝,含辛茹苦抚养一对儿女,才刚长大成人就遭遇了残酷的战争。女儿、儿子前赴后继上战场,先后壮烈牺牲。战后,柳·科斯莫杰米杨斯卡娅用朴素的语言写下了《卓娅和舒拉的故事》。这本书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至今,只要想起这对姐弟和他们坚强的母亲,我仍难掩泪水。柳·科斯莫杰米杨斯卡娅来过中国,于1978年逝世,她的墓就在舒拉的后面,一家人在此相聚。</h3><h3>瞻仰卓娅和舒拉,是我要去新圣女公墓的重要原因。</h3> <h3>《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墓碑,下方是他的军帽和军刀的雕塑。</h3><h3>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是乌克兰人,他笔下的保尔·柯察金影响了无数中国人。女英雄卓娅也深受这本书的影响。他关于“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的名言许多人能背诵。</h3><h3>我现在却想起一首歌曲,当年捧着母亲不知从哪里借来的苏联歌曲手抄本学唱的。歌词如下:在乌克兰辽阔的土地上,在那清清的小河旁,长着两棵美丽的白杨,这里是我可爱的故乡……</h3><h3>50年代,我国上演话剧《保尔·柯察金》,著名导演孙维世用苏联作曲家玛尔克·格利戈列维奇写的曲子填词,作为话剧的主题歌。<br></h3> <h3>朝鲜战争头号王牌H·B·苏佳金墓碑。</h3><h3>经过这座墓碑时,带着硬壳头盔的英俊塑像引起我们的注意,该不是加加林吧?刚好有一位上了年纪的俄罗斯男士就肃立在碑前。我向他询问,他说,不,加加林葬在红场,这是一位王牌飞行员。当时我还误以为是波克雷什金。苏佳金在整个战争中,战斗起飞149次,空战66次,击落敌机22架,还创造了月击落敌机5架的纪录。</h3> <h3>苏联空战战术之父波克雷什金的墓碑。
他是苏联二战中最值得骄傲的雄鹰。从战争开始至结束的4年中,他参加空战156次,个人击落德军飞机59架,只要他一起飞,德国人就互相提醒:“小心,波克雷什金在空中!”在苏联历史上他是第一个三次荣获苏联英雄称号的人。
波克雷什金1985年逝世,按他的地位和职务他本该葬在红场克宮墙下,但他夫人说他希望和他的众多战友在一起,苏共中央几经讨论,终于同意他和战友们一起长眠在此。<br></h3> <h3>二战期间牺牲的空军飞行员集体墓地。<br></h3> <h3>这座塑像的顶部设计的是一排火箭炮,火箭炮有个姑娘的名字“喀秋莎”,墓主就是喀秋莎火箭炮设计者利昂契夫。<br></h3> <h3>很特别的塑像,胸前一个麦克风,头顶五星播音器,这是列维坦(1914—1983年),二战时期著名的莫斯科广播电台播音员。苏联最高统帅部发布的命令、公告、战况、重要新闻,都是由他播出。德军恨透了这位“金嗓子”,他们拟定进入莫斯科后抓捕的十三人名单中,第一位是斯大林,第二位就是这位“国家的声音”。希特勒还专门悬赏10万马克,擒拿列维坦。1931—1983年,他在话筒前工作了整整50年。</h3> <h3>蒙古族将领奥卡·戈罗多维科夫上将,二战中指挥蒙古骑兵从黑海一直打到柏林,屡建奇功。这支部队受过不少冤屈,斯大林曾想把他们全部流放到西伯利亚。二战中这些蒙古人用鲜血和生命证明了自己的忠诚。<br></h3> <h3>空降兵降落伞的发明人格·卡捷列尼科夫。</h3> <h3>怀抱婴儿,这是苏联著名妇产科医生别勒夏尼诺夫的墓碑。
莫斯科保卫战时,他在地铁搭起简易帐篷,迎接了1000多个婴儿出生。<br></h3> <h3>王明的墓碑。</h3><h3>整个新圣女公墓,只有王明和他的妻女一家三口是中国人。不管对王明有何评价,来公墓的中国人都会去看望他。瞧,他的墓前除了鲜花,还有一把栗子呢。</h3> <h3>斯大林第二位妻子娜杰日达·阿利卢耶娃的墓碑,墓碑的设计很耐人寻味。她是自杀而死的,死因至今仍是个迷。</h3> <h3>戈尔巴乔夫的夫人,赖莎·戈尔巴乔娃。她一生为防治白血病奔走,也因白血病而亡。<br></h3> <h3>新圣女公墓始建于16世纪,彼得大帝的姐姐索菲娅公主被囚并葬身于此,所谓“俄罗斯的公主坟”。到19世纪,这里才成为各界精英和名流的归宿,至今有26000俄罗斯名人长眠于此,是欧洲著名的三大公墓之一。另两座是维也纳的中央公墓(我曾去过)和巴黎的拉雪兹神父公墓。</h3><h3>欧洲的公墓文化很值得探讨。以新圣女公墓为例,人们并不把这里当成是哭哭啼啼生离死别的场所,而是解读人生,思考生命价值的精神家园。俄罗斯民族立国的历史不过千余年,他们把民族的精英和烈士聚到一起,使任何一个俄罗斯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精神寄托,这可能也是战斗民族力量的源泉吧。对于游客,如果想了解俄罗斯和俄罗斯人,这里就是生动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博物馆。</h3> <h3>日落时分,我们告别了新圣女公墓。</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