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三坊七巷之文儒坊

muggins/Zhu

文儒坊 文儒坊是“三坊”中的第二坊。文儒坊这个名字宋时就有了。据《榕城考古略》载,此巷“初名儒林,以宋祭酒郑穆居此,改今名”。郑穆任国监祭酒,是国家最高学府的重要官员,从三品的官附。明代抗倭名将张经,清代名将福建提督、台湾总兵甘国宝也居住在这里。清代饮誉全国的“民进士”之家(五代都中进士)陈承裘故居也在坊内。陈承裘的长子就是清宣统皇帝老师陈宝琛。清代的著名诗人、《石遗室诗话》作者陈衍的故居也在坊内,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大宅,内有光华阁是为入室弟子课业的地主。陈寓隔壁是现代著名法学家柯凌汉教授的住宅,这条坊就因历代文儒辈出而闻名。 文儒坊乡约碑 位于三坊七巷的文儒坊,为高2.2米、宽0.8米的长方形石碑,清光绪七年(1881年)立。碑文共48字,每字约0.12米见方,内容为禁止居民私自开门奉祀神佛、搭盖、排列木料等,为罕见的古代社区公约实物。立碑至今,未受任何破坏。 碑文内容为:“坊墙之内,不得私行开门,并奉祀神佛、搭盖遮蔽、寄顿物件,以防疏虞。三社官街,禁排列木料等物。光绪辛巳年文儒坊公约”。 陈季良故居 位于文儒坊中段南侧旧73号、新19号。始建于清代,原是浙江平阳迁榕八世陈兆盛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手置。后易主,又经陈氏后裔购回,重建于清代。主座临街门头房,坐南朝北,门上悬“林则徐母家故居”匾(林则徐的母亲就是陈季良的姑祖母)。一进已于民国9年(1920年)改建。 陈季良:(公元1883~1945年),原名陈世英,字季良。福建福州人。国民革命军海军名宿。1945年,因旧伤复发逝世,终年六十三岁。陈夫人遵照遗命,为陈季良制了一口水泥棺放在重庆山坡上的稻田里。1945年5月25日追赠海军上将军衔。 文儒坊陈承裘故居 位于文儒坊61和62号。建于清初,同治年间归刑部主事陈承裘所有,并加修葺扩充,以用料考究、精雕细刻闻名。坐南朝北,临街六扇门,两侧高大马头墙门扇,门额上高悬“六子科甲”横匾(他有七个儿子,三个中过进士,三个中过举人,儿子陈宝琛是溥仪的老师,因有“六子科甲”之称)。 文儒坊尤氏民居 位于鼓楼区文儒坊东段南侧,建于清乾隆间,道光及民国初期重修,坐南朝北,四面围墙。尤恒盛为福州商业界巨富,文儒坊有许多产业,有“尤丰街”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