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离开镇远,一个半小时到了西江千户苗寨的高速出口。从路口就堵得一塌糊涂。</h3><h3> 导航上堵车的红线长达两三公里,车窗外骄阳似火,哇,啥时能挪得动噢?人心也烦躁起来。</h3><h3> 路边有一个宣传郎德苗寨的小摊摊,说是不远。阎师傅当机立断,瞅了个空子调转方向,重上高速奔郎德而去。</h3><h3> 必须狠狠的表扬一下,老阎的这个决断太正确了。有时候错过也许是为了更惊艳的相遇😉</h3> <h3> 四十分钟后我们到了郎德。</h3><h3> 刚下车,就看见水果摊前一群盛装的小姑娘,发髻上插着艳丽的花朵。高簪发髻,颇似唐代的侍女发饰,有唐风遗韵。 </h3> <h3> 苗寨分为公路边的下寨和在山麓的上寨。汽车停放在下寨,步行一二十分钟或坐5元的摆渡车就到上寨了。<br></h3><h3> 只见群山环抱着一片青瓦木屋,村前清浅溪流,令人眼前一亮。</h3> <h3> 绿油油的稻田,散发着氤氲之息。五色的作物,承载着五谷丰登的愿望。</h3> <h3> 稻田边的石蒜花与踽踽独行的战斗鸡。<br></h3> <h3> 看路边小牌子的介绍,才知道这个仅有128户人家的小小苗寨,原来非常有名气啊: 中国民间歌舞之乡、中国百座露天博物馆、芦笙之乡……这里还是2008年的奥运之火走过的地方。<br></h3> <h3> 盛装的姑娘在路口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繁复的刺绣,雍容的银饰,熠熠生辉。</h3> <h3> 十二道拦门酒。甜甜的,还可以!<br></h3> <h3> 苗族男子一身极简的玄装,与女子的绚丽服饰刚好相反。</h3> <h3> 沿着青石镶砌的道路进到寨子里。
吊脚楼,老玉米,席地而坐的老妇人抱着小儿孙……<br></h3> <h3> 无视来来往往的游人,青石坡上这个静坐的老妇人,独特的发型、精致镶边的深沉的衣裙、入定的姿态,真是一个写生的绝佳的模特!</h3> <h3> 寨子中心是一个圆形的小广场。游客聚拢到广场边,等待观看歌舞表演。</h3> <h3> 悠悠的歌声传来,不是放的录音,原来是一群老年歌者在慢慢的吟唱。</h3><h3> 和声太美了。</h3> <h3> 年轻姑娘跳起舞来。裙裾飞舞,银铃窸窸窣窣。<br></h3> <h3> 苗族舞蹈颤臂的姿态幅度不大,可是特别的优雅妩媚。</h3> <h3> 芦笙舞开始了。<br></h3><h3> 头巾、长衫、布鞋、腰带束身,一身玄装。</h3> <h3> 捧起芦笙,轻闭双眼,合着节拍脚步轻点,阵型简单变换。沉浸于呜咽的乐声之中,令人莫名感动。情感是比技巧更高级的存在。<br></h3> <h3> 苗家小孩子也上场了,跑跑跳跳的,小孩的天真烂漫不是舞步的规矩能拘束的。</h3> <h3> 最后是百十号苗人与百十号游客一起上场,阳光下挤挤攘攘的。</h3><h3> 几百年来,抱团而居的苗人在这个小小的中心地带举行各种节庆聚会活动。</h3><h3> 现在表演成了全寨人的工作日常,年轻生命的舞动、古老情感的流露仍十分动人。</h3><h3> 难怪这里被称为露天博物馆了。</h3> <h3> 表演结束,半数的游客下山走了,剩下的四处转悠。
寨子前的小河里扑腾扑腾,看着都清凉。<br></h3> <h3> 落日余晖中的风雨桥。</h3> <h3> 风雨桥上摆起了五六十人的长桌宴,有苗王鱼、白切鸡、腊肉。<br></h3> <h3> 吃什么在其次,敬酒才是重点。</h3><h3> “高山流水”敬酒: 苗家姑娘一边唱歌客人一边喝酒,歌不停音则酒不停杯,真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啊!</h3> <h3> 妈妈临座的一个妹仔被选中了敬酒。这个穿着苗裙的重庆妹子个性也是十足的豪爽,喝酒的场面点燃全场🍻😁</h3> <h3> 享受完欢乐的晚宴,我们在河边乘凉。
蠢鸭子好好玩,扔给它们橘子皮,也会抢得不亦乐乎。<br></h3> <h3> 兴尽晚归,一弯新月挂天上……</h3> <h3> 8月15日,清晨,从住宿的楼上看下去。</h3><h3><br></h3> <h3> 寨子里安详静谧。</h3> <h3> 铜鼓。</h3><h3> 水牛。</h3> <h3> 土狗。
石梯。<br></h3> <h3> 爬到半山,天气不好,看不到朝霞中的苗寨了。<br></h3> <h3> 穿过曲折的小道,离开苗寨,开启我们的下一段旅程--荔波大小七孔。</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