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湘秦韵

秦家小院

<h3>  &nbsp; 墨湘秦韵</h3><h3> 秦家小院</h3><h3> 桂林兴安县白石乡的“秦家大院”,是一处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且“藏在深闺人未识”亟待开发的宝地。地处湘桂古道之间,不仅有喀斯特地貌的山水景观,还有独具魅力的人文景观,有绚烂多姿的民族风情,更有长寿养生天然氧吧资源。所有这些都为旅游增添了无限异彩。尤其以秦家大院她那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宏伟的明、清时期的连片古建筑群,博大精深的石雕、木雕、门罩等闻名遐迩。她成就了湘江源头之绚丽亮点!</h3> <h3>  秦家大院,位于广西桂林市兴安县城东部27公里的白石乡,旧属怀安乡四都七甲,名水源头坊,今属鳌头村委水源头村。水源头村起始于元末明初,因村旁的水流是湘江的一支源头,故村名为水源头。村内现有112户,人口385人,因村民都是秦氏族人,又名“秦家大院”。村落形成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h3> <h3>  选址独特 相传,水源头村是唐代名将秦琼的后人的居住地。在明洪武年间,山东一位秦姓官员被贬到桂北地区,他千里跋涉来到桂北,想在这里选地建房,经过多处勘察都不尽人意,一天,来到了这样一个地方:四周环山,而五座环着的山峰形似人手掌的“五指”,都面朝一条水源之头作俯首朝拜状。这位官员看着这五座独具特色的山形地势之中的一大块地方,认定这是块宝地,于是就选取了这块“风水宝地”落下根基。 该村正对面是乌龟山和石钟山,左、右两边分别是骆驼山和宝塔山,后面是太子山(亦称龙山)。从航拍图来看,整个秦家大院就像深藏在神话“如来佛祖”的手掌之中,村四周的五座突兀的石山峰就是神人的“五个手指”,村庄藏在群山环绕的盆地之中,名为“聚宝盆”,确实是一块风水宝地。</h3> <h3>  目前院内保留明、清建筑群23栋30座,占地面积约1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200平方米,村前有水田近百亩。</h3> <h3>  房屋建造别具一格 村落建于后龙山脉脚下的平地和缓坡上,依着山势沿一条西北朝东南向的中轴线排列,拾级而上(拾级而上建造寓意“步步高升”),并向两旁展开,座西北朝东南取直,左右严格对称布置,这条中轴线贯穿了整片大宅子。房屋布局规整严密,极像北京紫禁城构造建筑,只不过是紫禁城的缩小版、简要版罢了。秦氏宅院,造型美观,三横四纵,屋宇轩昂。依风水学而言,它的院门坐西北朝东南,避开了南潮浸淫和北风直吹,有冬暖夏凉之意。</h3> <h3>  这些宅子多为三进三开,因房子建在缓坡上,所以从第一进房屋后脚起留出长28米,宽3米的空地后(以方便排水防火),便有是第二进,之后拾级而上,每一级长约1.8米,宽0.33米,高0.14米。共上九级台阶,便是一块高1.3米,长28米,宽4.8米的一个平台,这里白天可供人们晒五谷杂粮,晚上可供左邻右舍的人们聚集在此休息闲聊,更主要的是供先民们练武锻炼。地面铺就的是大块大块的青石,现在许多块都已经碎成网状了,足见古时候人们练武时用功之深。经过平台便又是一进房屋。这些房屋分为四组,左右排开,组与组之间间隔两米,巷道均用青石板铺筑而成。房屋虽是分开的,但又是相通的,不但纵向有路,横向也有路。这进的侧门与另一进的侧门相对应。听89岁的秦荣英老爹讲,早年就有才嫁入的媳妇往往走错门这种现象出现。宅子的墙壁都是几吨重的青石方墩为基,一米以上改用青砖至屋顶,高大敞亮的上层楼房,窗户上镶嵌的窗花是琉璃瓦烧制而成,上面还画着各种花卉,透着古色古香的韵味。房中的板壁上刻有各种花纹图饰,庭柱下的石墩上凿有龙凤禽兽的图案花饰,精细美观,俨然一个集石雕、木雕之大成,是一个完整版本的精雕细刻的明、清古宅现成之博物馆,展示着桂北文化的瑰丽和精华。</h3> <h3>  房屋雕刻技艺精湛 秦家大院的民居因由湖南邵阳工匠所造,整体风格偏向湘南民居,房屋空间高大,院墙高耸,十分封闭,飞檐墀头较为素净,造型变化不大,其中“四水归堂”也是一大特色。进入门厅都有屏门,中间均为青石料砌成的天井,正厅开间宽阔,地势比门厅略高一台阶,房梁穿斗或象鼻,或龙吻,间有雕花;窗棂、扇门的棂花简单,腰板以花卉为主,没有人物、虫鱼、戏曲等题材。整个大院最精美的建筑还是体现在门头、门柱、柱础上。门柱有四方形覆盆式样,四方形须弥座雕花式样,有“喜鹊报春”、“一鹭莲科”等图案。四方竹节石柱础雕刻有“羊鸣四海”、“鹏程万里”,顶部为石鼓,表现的是秦氏对尚武扬名的精神追求。门枕石雕刻有“挂印封侯”、“喜洋洋”图案,寓意科举登第、官运亨通、前程似锦。大院里的柱础石雕、门窗雕板除了“紫气东来”这家发现有在传统古民居建筑中常见的“暗八宝”图案外,其他屋宇则少见。从秦家大院的装饰文化元素来看,与秦氏尚武、经商的家风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结合其家族成员的历史,可以说,秦氏家族是一个尚武、经商、崇文的家族,在桂北湘江源头一带散发出墨香、强身健体的秦氏风尚。</h3> <h3>  石雕、木雕保存完好 (一)“青龙”、“白虎”门枕石 在正大门前三米多远的地方,左边的铺地石板是青色的大条石,而右边则是白色的大条石。在大门下方,两边各有一个门墩,建筑学上把这个叫做“门枕石”。两块门枕石的材料也各有不同,左边用的是青色条石,同样右边用的是白色条石,寓意“左青龙右白虎”。门枕石上面雕刻的图案,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动物。左边刻的是璧蝠又称“貔貅”(类似三步跳和四脚蛇的动物),传说是一种有嘴无屁眼(只吃进不拉出)的动物;右边刻的是蝙蝠,蝠与幸福的“福”同音,所以这两个图案放在一起,蕴含着“双福临门”、纳财有进无出之意。</h3> <h3>  门枕石其实就是我们经常讲的“门当”。以前用“门当户对”来形容结亲的两家人条件相当,适合联姻。过去人们都普遍遵循老祖宗留下的“财不外露”的古训,年轻人要结婚往往只是通过媒妁之言,却无法具体了解对方的家庭情况。这个时候,门当和户对就起了作用。男女定婚前,只要去对方家门前一看,就知道对方的家底,贫富情况也就一目了然。</h3> <h3>  (二)、文、武魁双匾 站在正大门前,抬头望:大门正上方挂着两块红漆金字牌匾——分别写着“文魁”和“武魁”。这是秦家先祖考取功名的标志,显示了以前秦家人能文、能武的显赫身份。出大门左边的是“文魁”匾,上面刻有“钦命诰授钦州知府秦镜蓉恩科文魁,同治三年甲子岁仲秋月中浣”的文字。古人常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历代以来,读书参加科举考试是古代老百姓做官的主要途径。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其中,乡试、会试照例每三年举行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到皇家有喜庆之事,就特别加科考试,所以叫“恩科”。乡试是每年八月在各省贡院举行的考试,也叫做秋闱。参加乡试的人叫秀才,考中了的叫举人,可以获得朝廷颁给的20两牌坊银和顶戴衣帽匾额。匾额悬挂在其住宅大门之上,门前还可以树立牌坊。当然,举人也分等级,第一名叫解(jiè)元,第二名叫亚元,第三、四、五名叫经魁,第六名叫亚魁,其他的都称作文魁。</h3> <h3>  匾额上的“同治三年甲子岁仲秋月中浣”指的是“1864年(鼠年)农历八月中旬”。“钦州知府”在清朝是一个从四品官,级别相当于现在的钦州市委书记或市长。所以这块匾的意思是,秦镜蓉在1864年农历八月中旬考中举人,并被朝廷任命为钦州知府。</h3> <h3>  出大门右边的是“武魁”匾,上面写着“钦命诰授昭武都尉秦本洛恩科武魁,嘉庆十三年戊辰岁季冬月谷旦立”。“昭武都尉”在清代是正四品的武散官名。因为是散官,所以只享受待遇而没有实权。“武魁”不是封号,而是对武状元的一种简称。匾额上的“嘉庆十三年戊辰岁”,指的是1808年(龙年);“季冬月”指的是冬季的最后一个月,也就是农历十二月,又叫腊月。“谷旦”一词源自《诗经》,意思是良辰吉日。所以这块“武魁”匾的意思就是,秦本洛参加武科恩科考试高中状元,被朝廷封为昭武都尉,享受正四品待遇。为了表示纪念和庆贺,就在1808年农历十二月,选了一个黄道吉日把这块匾挂在门楣上。</h3> <h3>  (三)、门簪</h3><h3> 在牌匾下方有两个向外突出的构件,这叫“门簪”。因为像妇女头上的发簪而得名。门簪上的图案,分别是《易经》的乾卦和坤卦。一指天,代表阳;一指地,代表阴。乾卦、坤卦组合在一起,就象征着天地合一,阴阳和谐。因为门簪都是成对出现的,所以又叫做“户对”。在古代,户对的大小和个数,往往能够显示这户人家的富贵程度。秦家大院的房屋,多家的“户对”上都刻有表示“八卦”的图像,所以说,秦家大院的祖辈在建房选址及房屋布局上来说对风水是非常注重的。</h3> <h3>  跨过秦家大院正大门,就像步入到一部沉淀着厚重文化的明、清建筑群的历史史诗之中。村内明、清建筑群保存比较完整,各种雕刻手法及艺术精美绝伦,布局规整严密。其硕大的铺路石板、建房条石,精细的石雕、木雕让人感觉到当时繁华、热闹的景象。目前院内保留明、清建筑群是兴安乃至整个广西境内保存完整的古村落,又有广西“紫禁城”之称。</h3> <h3>  (四)、木雕 秦家大院中“紫气东来”这家的木雕是保存最完整也是最精致的。跨入大门就是应门,古建筑中为了挡风、避煞,在大门与天井之间设置一道应门。这应门是“活动的照壁”。平时以适应风水学的需要,树立在那里。每逢家中操办红、白大事时,将应门取下平铺在天井,可使堂屋的使用面积临时扩大一半以上。这块应门朝天井的那一面上几乎包揽了我国所有的雕刻技法。线刻、浅浮雕、浮雕、镂空雕无所不有。内涵更是丰富:画一支荷叶是“一品青莲”寓意官升可至一品;心想要国泰民安就雕三只山羊,意为“三羊开泰”;古人以喜鹊作为喜的象征,石榴是多子的果实,有传宗接代、多子多福愿望的人就爱刻一幅有喜鹊和石榴的“喜得贵子”图;希望天天都是好日子的人少不了来一幅站在梅花上的喜鹊。梅花谐音“眉”字,画喜鹊站在梅花枝梢上,即组成了“喜上眉(梅)梢”的吉祥图案。</h3> <h3>  (五)、完整的防火、防盗、防洪系统 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秦家大院中设立了完整的防火、防盗、防洪系统。整个大院设有排水系统,自高而低排入村前的小溪,每家每户都有天井,天井用青石板铺就而成,而且都低于主房近一米深,形成一个“池子”状的天井,实为排水之用。有了这池子管它下再大的雨也淹不到屋里,而且水池象征着聚福聚财。其次是房屋相隔间建有细长走道,这就是防火通道,每座房子又都建有防火墙,即便是不幸发生火灾,只要防死了防火道和防火墙,就把火势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不至于蔓延整个秦家大院。据说,秦家大院几百年来曾历经三次火灾,一次是太平天国的石达开一把火烧掉了一秦姓官员的家,一次是不明不白地烧掉了一座房,另一次是发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也烧毁了一座房。但是由于秦家大院的防火设施齐全,因而只是单座房屋受损,整个秦家大院基本保持完整。</h3> <h3>  秦家大院在东、南、西、北的出入口处都设有防盗门,用来抵御外来的盗贼,秦姓人家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安居乐业。</h3> <h3>  从村中的巷道一直往后山上走,只见整座村落格局规整,视野开阔,远处群山环抱,山山相连,形似一座人杰地灵的天然聚宝盆,古老的青砖灰瓦在四周古银杏叶掩映下,显得别具韵味。村旁还有古石桥、古砖塔、奇美壮观的其它古树名木,村前小溪潺潺,风景如画,足见前人匠心独运,创造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村落景观,极具观赏价值。</h3> <h3>  纵观秦家大院,虽地处偏壤,实为世外桃源之胜境。2009年5月水源头古村23栋古建筑被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被城乡建筑部、文化部、财政部列入中国传统村落目录名单,是全国220个经典古村镇之一;2013年7月被列为自治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2013年5月列为国家级中国传统村落,并于2015年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示范村。古宅中的每家每户都有一个寓意深刻的名称,如“紫气东来”、“吉门余庆”、“永振家声”、“辉照吉门”、“朝照乾坤”等等,让人联想到秦家大院的文化氛围,也是一卷厚重的历史书简。</h3> <h3>  金盆桥 关于金盆桥,在村巷里还保留着嘉庆庚午年(嘉庆十五年,1810年)《嘉庆庚午岁季冬月建修金盆桥碑记永垂不朽》碑,碑文清楚的记载了以秦邦钧为首的乡绅们捐资修桥的事迹,石匠为湖南宝庆府邵阳人张顺和。这块碑记也佐证了秦氏家族在嘉庆十五年大兴土木,有财力投资兴建秦家大院及路桥的史实。秦家大院的先民们为了自己出行以及湘桂古商道往来的商贾们方便通行,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村口建了一座石拱桥。小河的水经桥下流向山外,汇入湘江。这小桥的造型既别致古雅又坚固科学。中间是一条天然形成的水漕,桥基坐落在水漕旁的岩石之上,不但牢固还大大的提高了过水量。桥两边以石敦为栏,既安全又可当板凳小憩。根据石碑文记载,石桥重建于清嘉庆年间,据今已经有两百余年的历史了。桥的上、下游各有一个天然形成的小水塘,塘中清水如镜,村中有人把上游水塘叫金盆,下游的叫银盆。取桥名为“金盆桥”。</h3> <h3>  打响兴安解放战争第一枪 据村中碑文记载,一九四九年十一月,中共桂北地下党按照中央和广西省工委关于在国民党统治区开展武装斗争的指示精神。决定在高源区(兴安县东南部及全州、灌阳、临桂、灵川的边境处)开展武装斗争。 十一月下旬,李裕平同志受令带领罗祥忠、钟树培到高源区广泛发动群众,先后成立了民运组、武工队。一九四九年四月五日,李裕平带领欧阳久明等八位同志,以清明扫墓闹纠纷为由,攻打了地处水源头村的伪白石乡公所,缴获轻机枪一挺,步枪七支、驳壳枪一支,子弹数千发,俘敌二十余人。打响了兴安民族解放的第一枪。桂北游击队高源部队宣告成立。之后,游击队员英勇转战于兴安、全州、灌阳、灵川之间,战果辉煌。队伍很快发展到三百多人,一九四九年十一月二十日晚,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兴安县城,建立了县区各级人民政府。 高源部队在一年多的革命斗争中为桂北的民族解放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先后有黄良才、唐哲、唐仕谋、欧阳久勋、赵正日、蒋盛贞等十几位革命战士和群众壮烈牺牲。他们的英雄事迹、光照千秋,永垂不朽。 在村中,兴安县人民政府于二00七年七月二十三日竖立了石碑,其碑文处的还有急待修葺的当时伪乡公所的破旧屋舍。</h3> <h3>  秦家大院的未来 尽管秦家大院曾遭到兵燹,被焚毁两处房屋及戏台一座。其中一处现建了一层楼房,一处尚存墙基,再一处已经变成村民的菜园;在文革期间,秦家大院再次受到冲击,受当时“破四旧、立四新”潮流的影响,村中被毁了许多物件。如象征先辈荣誉的旗杆夹石,被生产队移做架桥、砌仓库、田基和石灰窑。但是觉悟了的秦氏家人,各自尽最大努力对大院的每件物品珍惜爱护并不断修葺。现紫气东来的屋主人讲,她家堂屋后面的壁照,正是当时家人的坚持保留才有如今看到的前辈智慧的结晶。</h3> <h3>  笔者曾在五年前年,采访过当时的鳌头村委支部书记秦昌安(水源头村人,现已离世)。当时他说,初步统计村子大约三百八十多人,经考出或在外面工作的属于国家干部之类的人员就有一百六十多人。虽然在当今的经济市场下,这算不了什么,但是出人才在当地还是远近有名的。正是在这古朴的民风的训教下,秦家的一代又一代后人奋发图强,各有出息。如今,在党的政策扶持下,不断加大对农村的基础设施的建设,路修好了,交通便利了,村里的环境卫生干净了,村民对环境的绿化、美化以及对祖先遗留下来的古建筑保存并完善的意识不断增强,让古色古香、古朴民风的秦家大院更添朝气。每到节假日时,外地的游客前来寻古探胜的人也愈来愈多,一来是看看她那美丽、古朴的秦家大院的面容,感受感受那几百年来遗留下的古朴、纯真的民风气息,再则就是想沾点秦家大院这个村庄出现过许多文、武人才的灵气,期望自己和家人多有出息。</h3> <h3>  畅游在秦家大院里,感受到这个古老的村庄所散发出来的灵气,聆听着村民为保存并光大古朴的秦家大院而奉献出的温婉情怀,看着村口的人们忙碌的身影,暇想着“秦家大院”在新一代的秦家后人的建设中依托“秦家大院”、“湘江源”等一处处美景的开发和利用,打造出集观光、原生态、美食一条龙等独具特色的观光旅游之乡,秦家大院将成为桂北一颗璀璨的明珠。</h3> <h3>(在秦家大院调研的部分传统村落调研组成员) (杨迪忠、陈兴华、卯兴明、秦幸福、刘泉峰、李红云、唐春娥、阳著文、赵龙生、伍冬梅、李国权、唐中立、唐振兴、王真茹、蒋锡斌) (并注:引用了桂林市传统村落文化研究协会秘书长卯兴明教授的相关内容;同时得到秦幸福先生、唐中立老师的斧正,秦凌军在此谢过。) 向导:秦子富、秦子恒(81岁)、何能英(81岁)、秦荣英(89岁)、秦子田(79岁)、秦艳军、余秀英(82岁)。 还得到秦东升、秦子建鼎立帮助。 &nbsp;&nbsp; &nbsp;在此秦凌军一并感谢!&nbsp;&nbsp;&nbsp; </h3><h3> (秦家小院)</h3> <h3>  与兴安传统村落调研小组在秦家小院。</h3> <h3>  醉美白石,墨湘秦韵!期待你的造访。</h3> <h3>  桂林~兴安~白石~秦家大院欢迎您</h3><h3> (秦家小院18074738632)</h3> <h1 style="text-align: right; "><b>图 文 秦家小院</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