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石井村位于漳州城的东北郊,距漳州中心城区约十公里的漳州九龙江北溪中段西岸,辖石井、蓬州、内林头三个自然村(社),乃许、郭、郑姓聚居的具有近七百年人文历史的古村落。全村面积约5.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约2080亩,总人口约3000人。</h3><h3>石井村东临九龙江北溪,与扶摇关帝庙,郭坑的篁卿渡头隔江相望,南邻登科村的内林街,西接书厅村,北与芗城区的东坑接壤,属丘陵地带。这里曾是我国南宋理学家、书画家陈淳的故里;这里曾有个官家、商家往返漳州、长泰的必经之渡——古香洲渡;这里曾是闻名于漳州菜市场的石井茭白笋、蓬洲白菜头的产地;这里有闽南第一古井——玉井甘泉;这里有许多美丽的传说;这里山青水秀,四季常青,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水路交通便捷。现以蔬菜种植、池塘养鱼、果树(龙眼、荔枝)、绿化苗木及经济作物栽培,肉鸽、鹌鹑养殖为业。</h3><h3>【石井社】石井社,原名玉井社,乃许姓聚居地,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其东临漳州九龙江北溪中游,与郭坑镇篁卿村的渡头隔江相望,与扶摇关帝庙隔江斜对面;南依下脚山,斑仔边山与内林头社相邻;西靠文前山,井坪山与书厅社接壤;北傍伏虎山、石鼓山,有松柏山、东架山、下山与蓬州社相连。社内一条小河依山而行,直达九龙江北溪。整个村落以许氏家庙为轴心(坐西向东),从左(北)至右(南)依山而建,依次为庵边、后宁、山头、林头四个角落,呈“∩”状,形似一把靠西向东而放的太师椅。许氏家庙正好坐在这把“太师椅”上。这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风景秀丽,这里土地肥沃,鱼果飘香,物产丰富;这里水陆交通十分便捷。先祖逸善公正是看好这世外桃源般的风水宝地,于明朝洪武(1368--1398)年间到此开基拓荒,繁衍生息。<br></h3><h3>如今,这块约2.3平方公里美丽富饶的宝地,孕育滋养着1200多许氏儿女,近700年的人文历史,浸润着形似太师椅的古村落。</h3><h3><br></h3> <p>2019年10月1日正式通车的横跨九龙江北溪(扶摇关帝庙路段)两岸的北溪特大桥,桥长1.2千米。</p> <h3>附:【香洲社】香洲社系我国南宋时期理学家、书画家陈淳(1159——1223)的故里,位于漳州九龙江北溪中游(今龙文区朝阳镇石井村段附近)的一个江中小洲,四面环水。据传,小洲因陈淳出生时百草皆香而得名“香洲”。</h3><h3>在香洲附近有一“香洲渡”,又作“芗洲渡”,乃安溪、长泰茶商等商贩进漳经商及官家往返两地必经之渡,反之,亦为漳州一带官家、商贩进长泰、安溪必经之道(后文另述)。<br></h3><h3><br></h3><h3>社会沿革及农业经济体制</h3><h3>一、【历史沿革】</h3><h3>(1)、【石井社】 据《龙溪县志》与《龙海县志》记载: 龙溪县唐基层建制设乡、里、村(城设坊)。宋初改设乡、里、保制,故有某乡某里人之说。时设6乡33里115保。南宋改乡为都,改里为图。淳祐间改33里为30都,即由北宋6乡33里115保改为30都。时属26都坂头保。</h3><h3>明嘉靖十三年(1534)在城设3隅,附廓设4厢,在乡村设15都。到了隆庆元年(1567)由于历代区划拆并与人口嬗变,由原来的30都改为10都。时属26都坂头保。</h3><h3>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基本保持隆庆后的10都,都以下改设为保。时属26都坂头保。</h3><h3>民国初沿袭清代保甲制。民国28年(1939)划为6区改都保为区、乡(镇)、保、甲。时属第四区(郭坑区),鳌头乡,蓬石保。</h3><h3>民国31年(1942)乡镇组织逐渐健全,区署由6个裁减为3个(石码、石美、浦南)。时属浦南区。</h3><h3>民国三十四年(1945)区署全部撤销。民国三十六年(1947)设3镇18乡263保和1民国三十六年(1947)设3镇18乡263保和1个特编甲。时属桥头乡蓬石保。</h3><h3>解放初(1949)废除乡、镇、保甲制。设区、村,全县设9个区、辖264村。1950年实行以区辖乡、设9区101乡。时属第六区(东屿区)同年11月增设第八区(浦南区)、第九区(琪塘区)。时属第八区(浦南区)。1952年增设第十区(古塘区),至此龙溪县辖10区92乡3镇7街。时属第十区(古塘区)书厅乡。</h3><h3>1955年10个区并为7个区、辖101乡(镇)。1956年又把101乡(镇)并为44个乡镇。时属东屿区流岗乡。1958年撤区并乡、设1镇(石码镇),23乡,时属郭坑乡。同年9月撤乡,成立人民公社。时属卫星公社书厅耕作区。</h3><h3>1959年公社名称改冠以地名,卫星公社改名为步文公社。耕作区改名为生产大队。时属步文公社书厅大队。</h3><h3>1960年龙溪县、海澄县合并为龙海县,时属龙海县步文公社石井大队。</h3><h3>之后直至1983年公社、大队、生产小队建制沿袭不变。石井一直隶属龙海县步文公社石井大队。</h3><h3>1984年全县实行政社分开,撤销公社,恢复乡(镇)、村、组建制。公社改为乡(镇),大队改为村(行政村),生产小队改名村民小组。时属龙海县步文乡石井村。</h3><h3>1993年龙海县撤县建市。时属龙海市步文镇石井村。</h3><h3>1997年漳州市扩容,设置漳州龙文区,步文镇划归漳州市龙文区,时属漳州市龙文区朝阳镇石井村。</h3><h3><br></h3> <h3>二、【经济体制】</h3><h3>石井村历史上以农耕为主,平原田地种植水稻、洲园地种植柑橘、柚子等,山地种植甘蔗、甘薯、花生、豆类等经济作物。解放后(1952年)土地改革,分田到户,农民有了土地,但农家劳动力强弱不一,劳力强的农户能搞好生产,而劳力弱、缺耕牛的农户则难于生产。于是出现了季节性的互助组,在农忙季节,几户十几户志愿结合,组织互助互帮,解决一些因缺劳力而难于生产的困境。1953年在季节性互助组的基础上,组织了常年性互助组,实行自愿结合,等价交换,自负盈亏政策,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1955年,在互助组的基础上,响应党的号召,几十户农家组合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在初级合作社基础上,由初级合作社转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在高级合作社的基础上,成立了人民公社。农户分到的土地,农具,耕牛都归生产队所有,实行集体所有制,农民则称为公社的社员。每个社员在生产队参加劳动,统一分工,按劳取酬。以评工计分的方式,根据体力强弱依次评为十级工、九级工、八级工.......不等。实行半年预算,年终决算,工值高低视当年各生产队收入高低而定,收入高者一工(十级工一个工日)可分得一元多,低者一工则只分得四、五角不等。每个生产队都要选出队长、会计、出纳、计工员、保管员。队长负责安排生产队的劳动生产,每天分配社员劳动工种;计工员每天晚上在队址填写社员当天劳动的工分;会计负责生产队的收支记账、计算各户的年终分红数额;保管员负责生产队农县、粮食的保管及分发各户口粮等。这一阶段的农业种植结构农田以种植水稻为主,洲园种植柑橘、柚子等果树,山地种植甘蔗为主,兼种植甘薯、花生、豆类等经济作物,杂地种植龙眼、荔枝等果树,低洼地种茭白笋。石井茭白以其质嫩味甜而闻名于漳州市场,其种植历史一直沿续到改革开放初期(1983年)。</h3><h3>1960年9月漳州地区发生了历史空前的“六九”大洪灾,石井所有农田、房屋化作一片汪洋,1960年9月漳州地区发生了历史空前的“六九”大洪灾,石井所有农田、房屋化作一片汪洋,农作物颗粒无收,房屋全部被毁,全社只剩下许氏家庙及三五户建在较高地势的民宅。洪灾过后的洲地柑橘、柚子等果树也被淹死了,此后洲地也改为水田,种植水稻。</h3><h3>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土地按人口分包到各户,自种自收、自负盈亏。原以粮食为主的种植结构转为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的种植结构,水稻、甘蔗等作物渐渐退出了石井的种植历史舞台。农田全部改种香蕉、蔬菜,有的挖塘养鱼,山地种上荔枝、龙眼等果树及绿化苗木,并发展蘑菇等食用菌栽培与生猪养殖业。</h3><h3>2013年随着九龙江水流域的防污治理,石井的生猪养殖业也撤出了石井的种养结构舞台。<br></h3> <h3>图为大石井</h3> <h3>三、姓氏源流 </h3><h3>【石井许氏源流】</h3><h3>石井社(原名玉井社),乃许姓聚居地村落。石井许氏源自何方?追根溯源,许氏祖根地在箕山(今河南登封)及许昌以东一带。许氏远祖是炎帝神农氏,开国始祖为许文叔。漳南许氏,系出太岳,认宗高阳,尊许陶为开漳始祖,许天正为二世祖,许兴为文山一世祖,许若为徐翔开基始祖。许逸善为开基石井一世祖。</h3><h3>(1)、【许姓入闽】</h3><h3>据谱牒等记载,许姓入闽,上追两汉,下迄北宋,先后有四次,后裔遍布漳、泉、厦、金门、台湾、广东等地及东南亚各国。最早入闽者为西汉左翊将军许滢奉命入闽平叛,镇守泉州西南百里外的同安境上,故有民谚“未有同安,先有许督”之说。今同安、安溪、金门部分许氏为其后。最早入闽者为西汉左翊将军许滢奉命入闽平叛,镇守泉州西南百里外的同安境上,故有民谚“未有同安,先有许督”之说。今同安、安溪、金门部分许氏为其后。第二次入闽者为高阳许氏开基祖(开国始祖)许文叔第六十一世孙许陶父子(许天正),于唐总章二年(669)奉敕随陈政入闽平乱。第三次入闽为许乾辅于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奉旨入闽,任武荣州(州治在今泉州南安县)刺史。其后裔分支于莆田、晋江等地。第四次入闽者为奎海开基祖许衍。于南宋景元元年(1276)从江西随军入闽,后授武毅将军。其后裔为奎海世系,繁衍于今龙海、漳浦、金门等地。许氏入闽,皆来自汝南平舆和光州固始,故闽粤台许氏,皆认宗河南固始,许多宗祠皆书“太岳家声远,高阳世泽长”等与太岳、高阳有关的内容。</h3><h3>(2)、【开漳始祖】</h3><h3>开漳始祖许陶(高阳许氏开国始祖许文叔第六十一代裔孙。于唐总章二年(669)赐袭父职,与子天正随玉铃武卫将军陈政奉敕平泉、潮之寇。陈政、许陶卒后,许天正辅佐陈政之子陈元光削平苗蛮,表建漳州,分镇南诏,功绩显赫。唐垂拱四年(688)朝廷命许天正为漳州别驾(副职行政长官)并敕封为宣威将军,泉州团练使兼翊府纪室,七十岁病逝,赠殿前都太尉。至宋绍兴二十年(1150)追封翊忠昭应侯,并立庙奉祀。其后裔遍布福建的漳、厦、泉、宁德地区与广东潮州,浙江苍南一带。故闽粤许氏皆奉许陶为开漳始祖,许天正为二世祖。天正历十一代至许兴(字本旺),世袭巡检使,世镇南诏。开漳始祖许陶(高阳许氏开国始祖许文叔第六十一代裔孙。于唐总章二年(669)赐袭父职,与子天正随玉铃武卫将军陈政奉敕平泉、潮之寇。陈政、许陶卒后,许天正辅佐陈政之子陈元光削平苗蛮,表建漳州,分镇南诏,功绩显赫。唐垂拱四年(688)朝廷命许天正为漳州别驾(副职行政长官)并敕封为宣威将军,泉州团练使兼翊府纪室,七十岁病逝,赠殿前都太尉。至宋绍兴二十年(1150)追封翊忠昭应侯,并立庙奉祀。其后裔遍布福建的漳、厦、泉、宁德地区与广东潮州,浙江苍南一带。故闽粤许氏皆奉许陶为开漳始祖,许天正为二世祖。天正历十一代至许兴(字本旺),世袭巡检使,世镇南诏。<br></h3><h3>(3)、【文山始祖】</h3><h3>文山始祖许兴,字本旺,开漳祖天正公十一世孙,高阳祖文叔公七十二代孙。本旺公生于唐懿宗咸通四年(863),世袭巡检使,世镇南诏,后唐废时,耻事二主,带次孙烈公,字俊整,归隐安乡文山(今龙海榜山许林头附近)。后屡遭兵革,其后裔散居漳州各地及厦门、金门、湖广长沙湘潭等地,本旺公也被奉为文山一世祖。及迨十世孙邦兴字逸魁守文山;邦盛、邦德、邦旭三兄弟分别迁居扶摇、香亭坂、长泰大鸬鹚(今长泰坂里镇的格口)。</h3><h3>(4)、【徐翔世系】</h3><h3></h3><h3>徐翔,原属龙溪县,今属龙海市东泗乡溪坂村屯地社。徐翔是漳南始祖陶公第15世孙许若的开基地,若公被尊为徐翔世系开基始祖。</h3><h3>徐翔始祖若,字子顺,猷之子,‘宋赠周府少卿。子光亨起家进士,官至太子少师、兵部尚书门下待郎。光亨子宗彦,号仙峰,特奏名进士,居徐翔。宗彦子登、察。登、察子孙兴旺,后人称登公派(守祖派),察公派。</h3><h3>登,字希进,号龙山,特科进士,子约、隐。约子文长、文奎。隐子辉、嘉,皆移居赤湖保安。长子邑。邑子山甫、吉甫、达甫。山甫子伯鸾、伯凤、伯秀、伯才。伯秀移居马坪厚曲,伯才迁居南诏。伯之长孙伯吉(即汝盛),迁郡城之梅溪,三子郎的子孙居马坪潭头。伯风子贡、责、、贵缋。贵迁赤湖保安,为保安始祖。伯秀孙朝民、正民、仕民,迁居同安县境内;孙友民、理民、迪民,迁居锦田山前:十二世孙文达,即文端之弟,子孙迁居漳城北门:五世孙登灿,即文端之子,迁居石榴山边,为山边始祖。吉甫子伯玉、伯琳、伯达、伯瑞。伯玉迁居梅林院边,伯琳子孙迁居东厝岭不、有日迁居岭门、杜任。其余子孙居徐翔。文奎子邦兴字逸魁邦盛字逸善、邦德字逸士、邦旭字逸叟。邦兴守安乡文山,邦德迁居漳城石亭香亭坂,邦旭迁居长泰大鸬鹚(现在的长泰坂里的径ロ村),邦盛迁居九龙江北溪的扶摇。</h3><h3>察,字希明,生子泽,泽生子昆(字璞玉)、仑(字瑰玉)。璞玉率弟玉概由徐翔迁徙南靖马坪居仁里之田源(今龙海市程溪镇人家村),而为马坪田源始祖。璞玉子准岐、准坡、准崖。准崖,号兰庄,子应古(号云山)、敬宗、政发、广子(迁台湾)、保教、保雍、保儿。应古,四世孙志明、志暄迁居石榴刘厝坑、(今岭后),为岭后始祖;六世孙景济迁石榴龟山(浮山),为龟山始祖。敬宗,号梓山,孙必善迁锦田(今南浦)龙桥为龙桥始祖。保教,(号荆山),子均正,迁龙海鸿渐,为鸿渐开基始祖。保儿,号员山,至四世孙孝显,赘本里之官园,生子鲲,字景运,号草庭,举人。孝显兄孝简,子景立,迁本里之锦田内洋(今南浦乡后坑村),为锦田开基始祖。</h3><h3>自此,徐翔世系子孙先后播迁于龙海、海澄、漳浦、云霄、东山等地到处成族。</h3><h3>徐翔世系,人丁繁衍,人才辈出,而以马坪田源一族为最盛。原漳州府城有条马坪街(今延安南路),为马坪准崖(兰庄)创建。据明许守恭、许文俊、许光岳等人提写的《家谱序》载:“祖孙以名进士著绩,或特奉出身,或兄弟而奉朝请,或孙而袭祖。入居田源,有二人以人才徴辟,有三人以贤科显绩,有二人以、选贡出身,有四人以岁荐驰名”清时,更是科场捷报频传,名土オ俊如云,而为漳州一带之望族。徐翔世系子孙,繁衍播迁甚广,近至龙海、漳浦、云宵、东山、潮汕、台湾,远至东南亚诸国。据《浙南许氏族谱》载,浙江苍南一带许氏,大部份认宗马坪,何时迁去,谱无记载。</h3><h3>注:[许氏渊源]选自《漳浦许氏族谱》,略有改动</h3><h3>(5)、【石井开基一世祖】</h3><h3>据《漳州高阳许氏家谱》P23记载,约于明初洪武年间 “文山十世孙邦兴字逸魁守文山;邦盛字逸善迁扶摇,善之子秀实迁玉井(石井),秀茂守扶摇,秀和迁长泰美江;邦德字逸士与子敦笃、敦厚迁香亭坂;邦旭字逸叟迁长泰大鸬鹚。”P50载“文山九世祖文奎字温玉,生四子:“长邦兴、次邦盛、三邦德、四邦旭。”“十世邦盛字逸善,迁扶摇,生三子:长秀实迁玉井,次秀茂居扶摇,三秀和迁长泰美江居焉”。P125载:“文山玉井派”:“温玉(文奎)次子逸善开基玉井一世祖,字邦盛。生三子:长秀实,次秀茂,三秀和。综上所述,不管是逸善公与其长子秀实同时从文山分别迁往扶摇与石井;还是逸善公迁往扶摇后,其长子再从扶摇迁往石井;或是逸善公迁往扶摇后看上石井这块人间福地,携其长子秀实过江(扶摇与石井隔九龙江北溪相望)拓展新的基业,繁衍生息。石井许氏都尊逸善公为开基玉井一世祖。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石井许氏子孙还前往逸善公墓前扫墓。至此,石井许氏渊源清晰不紊,更有石井许氏家庙柱联“派接文山,一脉渊源不紊;基开玉井,千秋俎豆惟馨。”为证。<br></h3> <h3>四、村落建筑特色</h3><h3>1、【许氏家庙】石井许氏家庙坐落在石井这个古村落的形似“太师椅”上,坐西向东,背靠井坪山,面向漳州九龙江北溪。石井许氏家庙,原为祖厝大厅,面积不大,随着人口的增加,一遇春秋二祭,裔孙齐聚,十分拥挤。先祖便于清道光壬辰(1832)年,将祖厝大厅扩建为祭祀祖庙。建筑面积(含外围石岑)221.86㎡,砖木结构,三开间,中天井,两侧为围墙(无过水),前落为拜亭,五级台阶。祀悼玉井开石井许氏家庙,原为祖厝大厅,面积不大,随着人口的增加,一遇春秋二祭,裔孙齐聚,十分拥挤。先祖便于清道光壬辰(1832)年,将祖厝大厅扩建为祭祀祖庙。建筑面积(含外围石岑)221.86㎡,砖木结构,三开间,中天井,两侧为围墙(无过水),前落为拜亭,五级台阶。祀悼玉井开基祖逸善公、秀实公及其派下的诸位列祖列宗,迄今已有183年历史。家庙正堂内竖三对顶梁石柱。第一对为圆形,上面刻着:“派接文山,一脉渊源不紊;基开玉井,千秋俎豆惟馨。”第二对亦为圆形,上刻”春祀秋尝,统四时而报本;左昭右穆,宗三代似明伦。”第三对则为八角形,刻有“克振箕裘光祖德,惟敦礼义庆宗支。”这些联语揭示了石井许氏渊源,提醒后代子孙不忘祖德,继往开来,开拓创新,建设美好家园,光宗耀祖。堂内屏梁木雕十分精美,无论是人物花鸟,还是飞禽走兽,栩栩如生,尤其是梁上的狮子,活灵活现。正厅后梁上的堂号匾额不知去向,现吾辈最年长者幼时均未见过我许氏家庙的堂号匾额,故家庙是何堂号,无从考证。</h3><h3>许氏家庙历经沧桑,解放初便被作为“蓬石第一初级小学”的教室,一直沿用到1981年石井小学新校舍建成后,才结束了其学堂的使命。1960年6月9日,漳州发生史无前例的特大洪灾,全村民居全部倒塌,无一幸免,唯独许氏家庙巍然屹立在“太师椅”上,有的只是墙上多了一道水渍的历史痕迹。1966年6月,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在多次严重自然灾害面前毫发未损的许氏家庙在这场运动中却难逃劫难。堂内的神主龛、神主牌在“破旧立新”声中被焚,梁上的精细木雕遭到严重创伤,尤其是梁上的“狮子”。由于年久失修,家庙处处漏雨。</h3><h3>1986年社贤集资对家庙的屋顶,墙面进行了翻修。随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改善,2012年社民又集资一百多万元,对家庙进行较大规模的修建。改一落半为二落,即后落三开间不变(砛 、墙、梁柱不动,只对墙面、地面、屋顶翻新),中天井两侧增建过水(抚廊),前厅进深加0.3米,屋面全部改用琉璃瓦,修建后总面积为225.2平方米。另鉴于吾许氏家庙原堂号无考,经家庙修建理事会商议后以“追远堂”补之,以戒勉子孙后代不忘先祖恩德,承前启后,荣宗耀祖。 </h3><h3> 许氏家庙修建落成后举行了隆重晋主典礼,并于每年元宵与农历十一月初四日举行春秋祭祀活动,全社家家户户都备办祭品前来,由主祭人带领诸陪祭裔孙行三跪九叩首大礼,诵读祭文,当年生男孩者也都到此祭祖点灯,热闹非凡。<br></h3> <h3> 2、【玉泉庵】“玉泉庵”位于石井社庵边角,许氏家庙前方(略左)约100米,朱文公祠前方(略右)约20米处。主奉“王公”、“大妈”“二妈”、“元帅爷”(孩仔元帅),兼奉“观音”、伽蓝公”、“福德正神”等神明,祭祀日为农历正月初七。庵前有个大池塘,俗称“庵前”、“庵前港”、“庵前大潭”,左边与水辽尾(又作对头尾)港连成一片,上游虎形山,石鼓山下来的水经水辽尾,庵前,楼尾坪、石步兜、下脚山、班仔边、流向九龙江北溪入海。“玉泉庵”原名及其始建年代、规模、倒塌时间均无据可查。现健在的社老儿时就只见残垣断壁,不见真容,只知大家称其“庵仔”,不知其为何庵何庙,一到夏天老人小孩都说来(到)庵前洗澡;只知“庵仔”倒塌后,庵内众神明借宿于庵后的朱文公祠。2010年,欣逢盛世,族人共议,社民日富住楼房,而庵内众神明尚借宿于朱文公祠,终非长久之策,何不趁这大好形势,重建庵堂,让众神明居有其所。此议受到社民的积极响应。随即成立了“玉泉庵”重建理事会,并择吉于2011年3月破土开工。重建后的“玉泉庵”按原地址坐向(开工前原地址尚存)坐北向南,占地面积1698平方米,建筑面积(含左室右厕、戏台)448平方米,主体建筑199.99平方米。采用传统的砖木结构,前后落三开间,燕尾脊,剪瓷雕。堂内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整座庙宇气势恢宏,十分壮观。<br></h3><h3>庵前埕十分开阔,左前方建有戏台一座,庵后与朱文公祠之间有一颗大榕树十分茂盛。现在这里成了信众心灵寄托的场所;社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社里文体、老人活动的中心。另鉴于原来是“庵”是“庙”,“什么庵”或“什么庙”,现已无人知晓,然而石井分“庵边”、“后宁”,“山头”、“林头”四角头,居住在“庵仔”旁边的这一角被称“庵边角”,由此推测这座庙宇原本应叫“XX庵”,故重建理事会共议并征得社民的同意,取名为“玉泉庵”,与“玉井甘泉”遥相呼应。<br></h3> <h3> 3、【龙水宫】“龙水宫”位于石井社山头角大浦边,主奉“玄天上帝”之“大帝”、“二帝”,兼奉“哪吒”、“虎爷公”、“福德正神”等神明。祭祀日为农历九月初一。</h3><h3>每年九月初一均前往芗城竹巷下凤霞宫进香朝圣,返回后巡社一周,锣鼓喧天,鞭炮震地,烟花腾空而起,五彩缤纷,一时间鼓乐声、鞭炮声、烟花声交织成一首太平盛世的和谐曲。 “龙水宫”始建年代不祥,坐东向西,据社老传说,这是一块得“日月精华”之风水宝地。宫前有一金鱼投池,每逢夕阳西下,太阳的影子倒影在池面上又返照在玄天大帝脸上,故曰“日月精”。传说得“日月精华”的菩萨十分灵感。果不其然,有一年,社里演戏,忽然“铜枝”(男巫)上铜,说溪口麦田有人偷割麦子,被上帝爷捆绑在麦仔田,人们闻讯后赶往麦地时,果见一个人站在麦地里一动不动,双脚双手被麦杆缠着,其身边还有被割下的麦子,当然这只是一种传说,不足为信。“龙水宫”历经沧桑,于何年何月倒塌,现已无人知晓,亦无证可查。1986年社贤曾集资在原址上重建,主建筑面积约48平方米,砖木结构,单殿配拜亭。又经过20多年的风风雨雨,“龙水宫”处处漏雨,且原址地处低洼地段,一遇雨季,便水漫宫埕。鉴于此,2012年经社民代表大讨论通过决定重建“龙水宫”并成立重建理事会,于八月破土动工。重建后的“龙水宫”按原址坐向(面东向西),水平面比原址升高1.44米,主体面积128平方米,比1986重建的面积扩大88平方米,庙前埕广场1486平方米,并配置一烧金炉8平方米,一室一厕76平方米,总占地面积1698平方米,采用传统建筑风格,砖木结构,单殿配拜亭,燕尾脊,剪瓷雕,红墙红瓦(琉璃瓦),庙内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气势宏伟。广场上设有灯光篮球场,健身器材,故这里成了人们休闲娱乐,健身运动的又一好去处。<br></h3> <h3>4、【朱文公祠】朱文公祠位于石井许氏家庙左前方约120米,石井庵边角“玉泉庵”后面大榕树旁。主祀朱文公(朱熹),福德正神。</h3><h3>朱文公祠始建年代不详,文化大革命破旧立新被毁(拆了建学校教室)。1987年重建,砖木结构,独立单间,面积41.34平方米,据说石井与朱熹在任漳州知府期间曾有过一段渊源,后来先祖为纪念朱文公特建此庙。朱文公祠始建年代不详,文化大革命破旧立新被毁(拆了建学校教室)。1987年重建,砖木结构,独立单间,面积41.34平方米。朱文公——朱熹(1130—1200)字元晦,后改仲晦,谥名文,故称朱文公或朱子,晚号晦翁,别号紫阳夫子,祖籍徽州婺源(现属江西),落籍建阳(福建尤溪县)。南宋著名理学家。南宋绍熙元年(1190),朱熹任漳州知府,第二年四月卸任,其知漳虽仅一年,然而在任期间,“兴官学”,育人才,在州学设“宾贤馆”,延请名士讲学,并定期下州视察,亲自讲解“小学”。教化市民,严肃吏治,世风大变,社会和谐,夜不闭户,其影响极为深远。<br></h3> <h3>10、【祖墓】</h3><h3>祖墓大多在文革农业学大寨期间大力开垦荒地时被毁,现仅存几处保留较为完好。开基玉井一世祖逸善公墓。公又叫邦盛,字逸善,妣姚氏合葬于扶摇(现郭坑镇)社尾古老林大石碑,此墓修造于明朝,墓主体保留完好,墓碑下截及墓桌墓埕被土掩埋。2008年重修时墓碑、墓桌保持原貌不变,只在外围及墓埕铺设水泥面。现每年都前往扫墓。 玉井(石井)17世祖素卜墓。素卜约生于明万历47年(1620),妣仁慈张氏合葬于西洋村院前埔。墓碑完好,清康熙修造立碑。玉井(石井)20世祖容枝(乳名三才)墓。容枝公约生于1708年,墓址位于本社后宁角(现第五村民小组)前面树仔脚,清乾隆49年(1785)修造。墓碑、墓体,保留完好,墓碑下半截被土掩埋。 (4)玉井(石井)22世祖妣惠娘儒人陈氏墓。又名小姐墓。此墓位于本社庵边角后壁顶(现村卫生医疗站边),面向眼镜潭,清道光十五年(1836)修造立碑,现墓碑下半截被土掩埋。(5)香洲陈淳墓。陈公字安卿,号北溪先生(1159─1223)。墓址在石鼓山。<br></h3> <h3> 五、民俗文化与传说 </h3><h3> 1、【闽南第一古井——玉井甘泉】 </h3><h3> 在石井许氏家庙大门左前方约15米处有一口闽南独一无二的奇特大古井——玉井甘泉。 大井的奇就奇在井面上竖立着一尊高0.61米,宽0.31 米脚踏莲花的石雕佛像。井口呈八角形,直径约2.5米,井沿面全用不规则的片石铺就,直径约5.5米,(1986年家庙修建时,为了安全与卫生,在井口砌了八角形围栏,井沿面也覆盖了一层水泥面。)井壁也全用不规则条石,块石砌垒成的,井深3.5米,在井壁上还伸出几个供挑水人站立的石阶。要是挑水的人多了,水位下降,人可站在下一个台阶提水,不用吊桶,十分方便。井底也是石头,是一块天然巨石,井壁就从巨石上面垒砌起来的,巨石上留有先祖砌井时镌刻的“玉井甘泉”四个雄浑刚劲的大字。井水从井底的石缝涌出来的,泉水十分活跃,每天不停地冒、冒、冒。她供全社人日常生活用水,取之不竭,即使是干旱季节,井水每天早晨依然从井沿的溢水口哗、哗、哗地往外流。井水清澈见底(在井面上便能看到井底“玉井甘泉”四个字),甘甜如饴,且具清热解毒功效。夏天要是生了痱子,喝喝井水,过几天就没了。 故在民间流传一顺口溜:“石井水,喝了白又美”,时常有慕名而来舀水喝的。</h3><h3> 水井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掏井,掏井时竟然发现井底的石螺无尾,蝦子红须。井里除了螺、蝦和几条“辜呆”(闽南语)鱼外,别无其它水生物。这恐怕又是一奇吧! “玉井甘泉”通体皆为石。我想过往行人从这路过,看到这口与众不同,全用石头建成的大水井,通俗地叫这里为“石井”,渐渐地把“玉井”称为“石井”吧? </h3><h3> 近年来,各级部门对文物古迹的保护意识日益增强,2014年在区委、区政府的重视下,对“玉井甘泉”周边的环境进行了整治。再次修整时在水泥面上铺上鹅卵石,尤其是对“玉井甘泉”、“石雕佛像”、“小池”、“石步公”进行了全面的修护。</h3><h3> 关于此口大井,还有段神奇的传说。村里老者常讲,这口大井与距此数公里的吴浦(鳌浦)“大箩”(大水库)相通的,从前村里有一养鸭者,早上把水鸭赶到“大箩”放养,傍晚时分,准备赶回鸭群清点头数时,发现少了一只,在“大箩”周边努力寻找还是没找到,只好将鸭群赶回。回到村里,经过大井时,忽然听到大井里传来鸭叫声,走近一看,在“大箩”丢失的水鸭竟然在井里戏水呢!<br></h3> <h3> 水井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掏井,掏井时竟然发现井底的石螺无尾,蝦子红须。井里除了螺、蝦和几条“辜呆”(闽南语)鱼外,别无其它水生物。这恐怕又是一奇吧! “玉井甘泉”通体皆为石。我想过往行人从这路过,看到这口与众不同全用石头建成的大水井,通俗地叫这里为“石井”,渐渐地把“玉井”称为“石井”吧? </h3><h3>近年来,各级部门对文物古迹的保护意识日益增强,2014年在区委、区政府的重视下,对“玉井甘泉”周边的环境进行了整治,尤其是对“玉井甘泉”、“石雕佛像”、“小池”、“石步公”进行了全面的修护。 </h3><h3> 关于此口大井,还有段神奇的传说。村里老者常讲,这口大井与距此数公里的吴浦(鳌浦)“大箩”(大水库)相通的,从前村里有一养鸭者,早上把水鸭赶到“大箩”放养,傍晚时分,准备赶回鸭群清点头数时,发现少了一只,在“大箩”周边努力寻找还是没找到,只好将鸭群赶回。回到村里,经过大井时,忽然听到大井里传来鸭叫声,走近一看,在“大箩”丢失的水鸭竟然在井里戏水呢!<br></h3> <h3> 2、【状元帽与寿龟池】在“玉井甘泉”(大井)后面(偏左)约6米,石井许氏家庙大门左前方约18米处,有一块直径约1.2米形状奇特的天然石头,其形酷似一顶古代状元头上戴的帽子,,人们习惯地称之为“状元帽”,又称其为“石步公”。每逢中秋佳节,家家户户备上中秋月饼等供品前来祭拜“石步公”,祈求“石步公”保佑其子孙学业有成,金榜题名。从古至今,年复一年,延续不断。 在“玉井甘泉”与“石步公”之间还有一口面积约22平方米的小池——寿龟池。池底有一层厚厚的鹅卵石,一块直径约1.6米的天然的圆形石头宛如一只万年的大寿龟潜伏在池水中若隐若现。池面几片莲叶在微风中浮动,莲叶下一群小鱼儿在欢乐地嬉戏。水不停地从泉眼往外涌,十分活跃,早上把水抽干,傍晚又满了。池水如同井水,清澈见底,即使六月酷暑,也冰凉清爽。<br></h3> <h3>4、【陈北溪故里传说之谜】陈淳,字安卿,世称北溪先生(1159—1223年),是宋代理学家,也是著名的书画家。相传南宋绍兴29年(1159年),陈北溪出生于九龙江北溪中游东岸的龙溪县游仙乡龙洲里的一个陈氏秀才家里。其出生后啼哭不止,陈秀才夫妇心急如焚,后遇一奇人告之曰:此地非其久居之地,此婴乃圣贤之材,他日贵不可言,汝等可抱婴向西行,直至婴儿哭止,彼地便是其居所。陈秀才夫妇听罢抱着婴儿乘船西渡,船行驶到靠近九龙江西岸的一个江中小洲,婴儿停止哭啼,脸露笑容。陈秀才夫妇按奇人指点,抱着婴儿上了小洲。顿时,小洲周围百草皆香,空气清新,令人心旷神怡,于是陈氏夫妇便在此开基拓荒。后来小洲因此得名“香洲”。</h3><h3>网上曾有“香洲因闽南话的谐音逐渐演变为如今的蓬洲有一说,更有把“龙洲里”说成是“蓬洲社”, 把“蓬洲”说成“龙洲里”等等。笔者以为非也,宋时设6乡33里115保,至淳祐间改里为都。故“龙洲里”乃一政区,一个区域,“龙洲里”与“龙洲”犹如“朝阳镇”与“朝阳村”一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h3><h3>据《龙溪县志》(P6)记载:“明嘉靖十三年(1534),在乡村设15都……二十三四都”辖“金沙、蓬洲、香洲、磁窑、松州、吴浦、鲁林、桃源共8社”。据此,香洲与蓬洲是两个不同的村庄同时隶属于同一个政区的管辖,故香洲不能与蓬洲、龙洲里划等号。香洲应在现在的九龙江北溪石井村与吴浦村段附近的江中小洲,当时为防盗寇侵扰,不乏在江中小洲上安家的先例,如在漳州一带耳熟能详的曾九鲢的故事中的主人翁的家不也在江中的小洲——蜡洲吗?后来也许由于江水冲刷,或因地形变化,香洲与蜡洲都已不存在。传说中的陈淳家在北溪香洲,而香洲的确切位置究竟在哪?各说不一,至今还是个谜,有待专家学者考证。 </h3><h3> 香洲附近原有个渡口码头,也被称为香洲渡口。九龙江北溪石井村段从前曾有两个相距不过千米的渡口码头。</h3><h3>一个在现在的漳厦铁路线的跨北溪铁路桥下南侧,东岸是篁卿渡头,西岸是石井溪口码头。西岸码头附近有座渡头亭(供过往行人避雨歇脚的凉亭),距渡头亭不远处有一座石牌坊(俗称“和表”)。渡口往东与长泰交界处有一“五里亭”,往西在石井后坑山的大路尾有一座“三关亭”,再往西南至流岗村有一座“观音亭”(兰岭亭)。漳州一带商贩前往长泰经商,须经古塘——观音亭(兰岭亭)——三关亭——渡头亭,过渡口,再经五里亭进入长泰。反之,安溪、长泰茶商等商贩进漳经商须经五里亭——过渡口——渡头亭——三关亭——观音亭(兰岭亭)——古塘入城。此渡亦为官家往返漳州、长泰、安溪等地必经之道。</h3><h3>另一个渡口在蓬洲原社址社口与隔江相望的扶摇关帝庙旁,往东经五里亭通往长泰,往西经石井、书厅、流岗观音亭(兰岭亭)入漳州城。</h3><h3>其中哪个渡口是香洲古渡,现在无人能说得清。所谓的“古香洲渡”,又作“芗洲渡”。随着陈北溪的声名日隆,九龙江北溪中游的这一段流域也叫香江,又作芗江,古“香”通“芗”字。 </h3><h3><br></h3><h3>注:蜡洲——方言讲的蜡洲很可能即为当时的龙洲。<br></h3> <h3>乡贤名人【世代一品】“世代一品”其名讳及生卒年不祥,据社老回忆,原来在石井社林头下厝大厅内,曾悬挂一块金光闪闪的匾额,上书“世代一品”四个大字,可惜在文革期间破旧立新时被毁。另据现84岁高龄的老者回忆其孩提时“世代一品”其名讳及生卒年不祥,据社老回忆,原来在石井社林头下厝大厅内,曾悬挂一块金光闪闪的匾额,上书“世代一品”四个大字,可惜在文革期间破旧立新时被毁。另据现84岁高龄的老者回忆其孩提时曾听上辈老人讲过:许公在一次与敌作战中,由于寡不敌众而败退,途中发现脚上的靴子丢落了,返回寻找靴子。敌军在得意之时忽见许公返回,以为我军援军已到,大惊失色,仓皇撤逃。我军乘势追击,大获全胜(一说是护驾有功)。朝廷为表彰许公功绩,特赐予“世代一品”荣誉称号。并赐匾额一块,悬挂于下厝大厅,后凡石井人手执书有“世代一品”的灯笼或旗子到长泰等地做生意,赌博等均予免税。</h3><h3>另2011年在井坪山(本社山头角附近)发现一块被用来做水沟的</h3><h3> 皇 考荣禄大夫文祯许公 </h3><h3>墓碑上刻:“(皇清)诰封显 墓” 清 妣一品夫人惠淑刘氏 上款“时康熙庚寅年仲春吉旦”</h3><h3>、、、、、、、、亨</h3><h3>下款为“孝男许中 承重孙正芳仝立 字样。 傅</h3><h3>不知文贞公是否即为“世代一品”所指之人,尚有待考证。</h3><h3>2、【许大道】据《漳州高阳许氏族谱》第132页记载文山玉井派之第二十四世祖大道(乳名协生)公生于嘉庆戊寅(1818)年,官居七品军功顶戴。卒于光绪甲申(1884)年,葬在石鼓山,坐西向东。</h3> <p>北溪翁一一還耕/图文</p><p><br></p><p>2013.08于漳州九龙江北溪畔</p><p>2020.06修订</p> <p>作者简介</p><p>北溪翁 :本名许海根,笔名还耕,号玉井山人、北溪布衣,又号北溪翁,1950年生,福建漳州北溪人。《高阳漳州石井许氏族谱》主编。福建省书协、漳州市书协、龙文区书协会员,龙文区书协副秘书长。</p><p>北溪翁幼好涂鸦,尤钟书艺,劳作之余总与笔墨为伴,与碑帖法书为师友,在翰田里默默耕耘,有时甚至到了如醉如痴的境地。</p><p>其习书初从唐楷汉隶入手,后涉二王,旭素及孙过庭、董其昌、文征明、米芾、王铎等历代诸名家法帖,锲而不舍,五六十载乐此不疲。</p><p>其书师古出新,不拘成法,时以中国水墨画法入书,墨色浓淡枯润,线条粗细曲直一应自然,毫无扭捏造作之态,也无雕虫斧凿之痕,挥洒自如,轻松灵动,兴到笔随,自然洒脱,飘逸清劲,气势贯通,不为时风左右,风神独具。其大草书看似率意挥洒,时而如行云流水,时而若滚滚波涛一泻千里,然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狂而不怪,狂得自然和谐,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p><p>总之,其作品蕴意深厚,整体渗透着中华民族的艺术特色,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灵动的创造性思维貫穿始終,独具丰富而又内涵的自家风格,表现出较强的功力与不拘成法运用自如的能カ,达到了一个艺求家应有的水平。</p><p>其书在各级展赛中多次入选获奖,入刻文化碑林,并被奥林匹克博物馆、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中华慈善总会、中国慈善教育事业、毛主席纪念堂、北京市通州博物馆、韶山市人民政府、广州市图书馆等单位及多家艺术院馆与个人收藏。</p><p><br></p> <p>部分参加书画活动掠影</p> <p>部分书法作品赏正</p> <p>部分荣誉证书展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