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和上次去广东巽寮湾一样,仍是我们中学同学结伴出游,前往广西黄姚,仍由我来做旅游攻略,仍采用AA制自助游形式,仍是三天时间。所不同者,人数由五位增加到了六位,人员也有变动。</p><p class="ql-block"> 去时是由京广高铁转乘贵广动车抵达贺州,回程正相反,由动车转乘高铁抵郴。一切顺利,大家玩得很开心。同学全是刚满六旬的退休铁路工人(我也曾是铁路人),一直忙于工作、家庭,少有机会出游观光,现在终于自由了,可以满世界撒欢乱跑了。我们是本月16日早晨出发,18日下午6时回到郴州。在三天时间里,我们游玩了四个景点:黄姚古镇、十八水、灵峰山、客家围屋。因为恰逢重阳节,60岁以上者门票全免,加上当地吃住十分低廉(旅游淡季,但质量并未降低),最后结算,我们的人均开销竟创造了“历史新低”。</p><p class="ql-block"> 贺州天气也不错,多云或微晴,只有17日早晨下了一阵雨,我们当时很沮丧,但很快便雨过天晴。此后一直是不雨不晴,不冷不热。</p><p class="ql-block"> 黄姚古镇,真正的千年古镇,名列“中国十大古镇”之一,隶属于广西贺州昭平县。常言道:北有平遥,南有黄姚。镇上多为明清古建筑群落,规模宏大,保存完好,真正的古风旧貌,即使有所修缮,也是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行事。镇内古街纵横、小河淌水、石桥拱立、古树婆娑,还有亭台曲廊及池沼怪石点缀各处,非常适合拍照留影。古镇占地3.6平方公里,目前住在里面的居民,仍有600多户人家。镇上居民有八种姓氏,取名“黄姚”,是因这两大姓的人口在镇上居多。</p><p class="ql-block"> 贺州虽为地级市,但知名度一直不高,远不如桂林、柳州、南宁、北海、梧州那样广为人知。因其处于边鄙之地,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一直给人以穷乡僻壤的印象,连导游都说贺州自古出土匪。直到近些年来,黄姚古镇逐渐声名远播,知晓它的人才多了起来。人们口口相传,赞誉有加,惊讶于它的古朴纯真、宁静美丽,有如大山深处的一颗蒙垢的明珠,现在才光芒初放。这恐怕与贵广高铁线的开通大有关系,交通便捷,说走就走。故此,我才知道有这么一个好去处,并向同学推介,也才有了我们这次的黄姚之旅。贺州境内,我们主要是冲着黄姚的名声去的,其它都是“搭头”。美丽的黄姚,逐渐撩开了那含蓄、羞涩的面纱,素面朝天,真容毕露,日益成为贺州市的一张靓丽名片,正吸引着五湖四海的游客来到这里。贺州市也在加大投入,正倾力打造着黄姚的周边设施和环境。</p><p class="ql-block"> 端着相机,徜徉在青石板铺就的街头巷尾、小桥旁、榕树下,斟酌着角度和光影,实在是一件美妙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所有图片全用手机拍摄)</p><p class="ql-block"> (梁亦威图文/20181023)</p> <h3>第一站:黄姚古镇。</h3><h3> 第一站先去黄姚,这是我们贺州之行的重头戏。去后方知,确有价值,不虚此行。</h3> <h3> 我们六人,16日下午五点多钟抵达黄姚景区大门,按规定超过五点半后便无需购票(门票白天100元,我们几人可买半票),我们自然不用购票。刚到五点半时,一位工作人员主动开车將我们送入景区内,带我们入住“新街”一家私人小客栈,双人标间才80元,人均40元,干净舒适。新街与古街仅一墙之隔。</h3><h3> 黄姚的土特产,最著名的是“豆豉”,做菜的好调料。所以,当地的几种特色菜,都与豆豉有关,图为“豆豉排骨”。还有”豆豉蒸鱼”等。连早餐都有“豆豉米粉”。除豆豉外,还有辣椒酱、酱菜也特别好吃,以及黄精酒、青梅酒等,价格实惠。我们每人都买了一些。</h3> <h3> 这道毫不起眼的菜叫“豆腐酿”,由白豆腐包裹肉馅而成,吃时蘸以调料,口味甚佳,央视一档节目专门介绍过。名气大却并不昂贵,十分低调,说明黄姚人淳朴实在。后来我们在客家小店吃饭,也有一道“豆腐酿”,却是用油豆腐填入糯米制成。</h3> <h3> 吃完晚饭还不到8点,当然得去古镇老街逛逛。小街巷四通八达、七拐八弯,两旁屋檐之下大红灯笼高高挂,各种小店铺一路排去,此外便是酒吧茶馆,旅舍饭馆也比比皆是。</h3><h3> 我们六人在此合影。</h3> <h3> 见到稍有特色的店铺,便拍下这两张。</h3> <h3> 无意中闯入一团小院中,抬头看门匾,上书“劳氏宗祠”。进去才知,他们劳氏家族正在聚商筹备明日的“祭祖”活动。村民们主动与我们搭腔拉话,说每年重阳节都会举行祭祖,并说“每年一小祭,三年一大祭”。明天则是小祭。</h3> <h3> 走到一座小石拱桥处,拍下这幅古镇夜景图。第二天才知,这里便是有名的“带龙桥”。</h3> <h3> 第二天起个大早,约好去看古镇晨景。可是,老天却下起了中雨,我们只好雨中观景,只是照相不便。古镇内有三条小河在此交汇,所以河道在古镇各处迤逦纵横,石桥码头自然也多,加上因地随形而修建的观景亭台、曲廊等,还有远处秀美的山峰,共同构成了迷人的优美风光。</h3> <h3> 我们在这个湖边曲廊里避雨聊天,一小时后收雨放晴。也有当地老人在此晨练。</h3> <h3> 小河边的“仙人古井”,五口方井各有分工。</h3> <h3> 鲤鱼街上有“鲤鱼”,这就是了。一条天然形成的石鲤鱼,凸显于石板之上,越看越像。鲤鱼街由此得名,也由此闻名。</h3> <h3> 我们在左边这家小店吃米粉,螺蛳粉已吃过,大家选择了“豆豉米粉”,10元一碗。</h3> <h3> 天然巨石特别多,随处可见。</h3> <h3> 站在带龙桥上,我们再次合影。</h3> <h3> 桥上所见风景。</h3> <h3> 随便走进一户人家,别致的小天地。</h3> <h3> 黄姚的地形十分复杂,高低曲直,错落迂回,所以,不同的街巷呈现出不一样的风貌。许多地方像迷宫一样,让人不知所从。我们很难保证自己能走遍所有街巷、胡同,只能说,主要街巷和景点基本走过。</h3> <h3> 这是一户人家的厅堂,我悄悄进去,生怕惊扰主人。可也怪,主人明知有人跨过门槛,却端坐不动,不看来人,十分淡定,仿佛无人来过。</h3> <h3> 雨后的石板路,油光水滑。</h3> <h3> 带龙桥一侧,有摄影师在取景。</h3> <h3> 各种老树很多,形成道道风景线。</h3> <h3> 红衣男子知道我在拍他,盯着我看。我是相中了他的红衣。</h3> <h3> 这种水中石径,让人想起凤凰的沱江过水石径,当时觉得很是新鲜。不过,这种弧线形的水中踏石,也是极富美感的设计。</h3> <h3> 这是一道依坡而建的半圆形走道,别有风味。</h3> <h3> 至此,才知道黄姚的灯笼为何如此之多。我们来的恰逢其时。</h3> <h3> 又是一座小码头。</h3> <h3> 书法文化墙,黑底白字,篆、隶、楷、行、草,一应俱全。</h3> <h3> 六位老汉,在水塘边第三次合影。</h3> <h3> 这张中国邮票,即以带龙桥为主体绘制而成,但把大树略去了。可与下图对照印证,角度稍有不同。能登上邮票的景点,肯定不会平庸。</h3> <h3> 黄姚的标志性景点------带龙桥。</h3> <h3> 这种小码头设有多处,也可当作洗衣洗菜处。</h3> <h3> 广西以喀斯特地形著称,河边裸露的怪石处处可见。</h3> <h3> 这棵树叫“龙爪榕”,倒垂的巨大枝柯令人惊叹。</h3> <h3> 古树,小河,岩石,构成了这里的基本形态。</h3> <h3> 一段小视频,拍自龙爪榕附近。</h3> <h3> 扭曲的身姿,夸张的形象。拍照者众多。</h3> <h3> 这棵大榕树巨枝横斜,恐难以承受,人们便设置了三根水泥柱,来对其加以支撑保护。</h3> <h3> 一座高质量的古戏台,清代所建。我们可以想见昔日的唱戏观剧之盛景。</h3> <h3> 革命烈士钱兴雕像。</h3> <h3>第二站:十八水。</h3><h3> 我们花了240元租了一辆七座商务车,直达十八水景区大门,单程90多公里,可省去转车麻烦。</h3><h3> 因为当天正好是重阳节,60岁以上老人可免门票入内。入口验票处很认真,逐一查看我们的身份证后方才放行。</h3> <h3> 顾名思义,这里是以观水、听涛为主的风景区。果不其然,瀑布多,山泉多,溪流多。</h3> <h3> 瀑声如雷,浪花似雪。但见得太多,有审美疲劳。也好,恰巧应了古俗,重阳节登高望远。</h3> <h3> 这里把所有厕所都冠名为“听雨轩”。从此,我们凡要上厕所时,往往说:“走,听雨克!”</h3> <h3> 这种山间溪水一路陪伴我们,须臾不离左右。天气甚好,不冷不热。</h3> <h3>第三站:灵峰山。</h3><h3> 灵峰山就在贺州市中心,百米左右的石峰,下瞰灵峰广场。广场上音乐喧天,舞者如潮,我还即兴跳了半曲中三呢。广西许多城市都是如此,城市中央兀立一座陡直的石山,平添一种天然野趣。</h3><h3> 爬灵峰山是免费项目,山道盘旋而上,快者10分钟可登顶,上有两座凉亭,居高临下,四望夜景,可观全城。六人中,只有四人登顶。</h3> <h3> 这是登上灵峰山后,拍下的唯一照片,因为其它均无特色。镜头所摄,是对面远方的一座无名山峰,经过灯光美化,状如巨大的双峰骆驼,山体上还有人物的连续活动图形,十分壮观。看来,这是专为夜间攀登者所准备的节目,山脚下完全看不见(被高楼遮住)。王安石有言,“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之境。”</h3> <h3>第四站:客家围屋。</h3><h3> 福建永定县的圆形客家大屋叫“土楼”,现在所见的方形大屋叫“围屋”。去过永定,又来贺州,一方一圆,互为补充,加深了对客家文化的了解。</h3><h3> 10月18日早晨,我们从贺州出发,半小时即抵达莲塘镇仁冲村------客家围屋的所在地。门票收我们半价15元(此行的唯一购票项目)。我们请了一位资深导游小古,他只收30元讲解费,全程陪同我们近两小时,讲解全面,舌灿莲花,妙趣横生。他带我们参观了南北两处围屋,后一座破败不堪。中午在村中吃客家菜,邀请小古一同吃饭。</h3> <h3> 这是从网上找到的围屋全景图,可观览江氏老屋全貌。大屋总共占地23亩,整体呈正方形对称结构,四横六纵,厅堂9个,天井18处,厢房132间。局部的门窗廊檐,做工也十分讲究。从外部看,屋宇相连,联为一个整体;走进内部,可发现各院落间彼此相通,有走道勾连,往来十分方便。这样一来,每房主人享有独立的空间,同时,大家族之间又可随时往来。因为采用了中轴线结构,所以有人称之为“江南紫禁城”。</h3> <h3> 进围屋的正大门,门上题额为“淮阳第”,是从中原某地为避战乱迁徙至此定居。此围屋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建造者为当时官至三品的江海清先生。</h3> <h3> 导游古天魁,客家小伙,热情好客(他戏称是古天乐的弟弟)。他对着这张导览平面图,详细地讲解了此屋的风水基础和八卦原理,房屋建造过程。</h3> <h3> 在场院上看围屋正面。地上由“三合土”铺成,那时中国尚无水泥。</h3> <h3> 广西盛产甘蔗,是出糖大省。这两个带孔槽的大石碾子,是榨糖的主要工具,可惜无法再现这种古老的榨糖工艺。</h3> <h3> 江氏祖屋的正中主门。</h3> <h3> 墙上的孔洞是射击孔,两边都有,是用来对付土匪强盗的。上面用于瞄准,下面用于火铳射击,里面呈喇叭口形,便于枪管变换角度。</h3><h3> 此外,里面各卧室的防盗门也很巧妙。</h3> <h3> 厅堂的内门,十分讲究。</h3> <h3> 客家人一直保留着自己的方言,据说还留有中原古音痕迹。我们让小古用客家方言读一遍墙上的“客家民谣”,他便大声地读了起来。请看短视频。</h3> <h3> 厅堂许多门上,均雕刻着这种繁复的传统吉祥图案。材质为杉树。</h3> <h3> 后面的小门,从这里看过去,前后一路相通,其实左右之间也是一通到底的。</h3> <h3> 大屋后的八角形古井,全家唯一的一口水井,供应大家庭的生活用水。至今水质良好,仍在使用。</h3> <p class="ql-block"> 参观完毕,已近中午时分,我们在围屋外找到一家客家小饭店喝茶休息,然后吃午饭。饭后,小店主人找了两部车,直接送我们到贺州高铁站,赶上了两点零7分开的动车。贺州之行遂告结束。</p><p class="ql-block"> 欢迎各位看官转发分享。</p><p class="ql-block"> (梁亦威图文/2018102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