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这就是说书人)</h3><h3>惊一响醒木,叙一段过往。卷扇翻折三两声,语微颤,愁心难整,书里书外泪者谁?噙一口苦茗,忆一段过往,鲛绢焉得不伤悲。泪空流,咿呀声里,苦恨春风久不归。</h3><h3> </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评书界“泰斗”袁阔成早期演出实况</h3> <h3>说书,这项从宋代便开始流行于勾栏瓦舍的古老的中国传统口头讲说表演艺术,起起落落,沉沉浮浮了上千年,在上个世界七八十年代,靠着广播等传播工具的推广,评书,忽然之间来到城市乡村,飘进了千家万户。在那个文艺不繁荣的年代,听评书成了当时每家每户主要的娱乐节目。每天的中午和晚上,每家人都会围坐在收音机旁和电视机前,急切的等待着评书节目的开播……说书人播讲的出神入化,绘声绘色,听书人听得聚精会神,如醉如痴。那个时候,每个听书人的心里都是美好和幸福的。这种幸福和美好,也永远珍藏在听书人的记忆里。</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袁阔成先生与单田芳先生</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评书四大家聚集一堂</h3> <h3>随着《三国演义》,《岳飞传》,《杨家将》,《隋唐演义》等评书节目的不断播出,袁阔成,刘兰芳,田连元,单田芳等等评书名家被听众所熟悉和喜爱。后来,袁阔成,刘兰芳,田连元,单田芳也被人们并成为“评书四大家”,他们代表着评书巅峰时期的黄金时代。</h3><h3>然而,随着大师的相继离去,曾经辉煌的评书舞台也日渐寂寞。</h3><h3>2015年,评书大师袁阔成去世了。刘兰芳黯然地说:“袁先生在台上的那个气派,那个漂亮,再也没有了!”相声名家郭德纲说:“先生千古,真正的说书人去了。”</h3><h3>2018年9月,单田芳先生也驾鹤西去,评书被人们短暂的想起,重又归于沉寂。</h3><h3>可是对于听着评书长大,听着评书熟悉历史,听着评书了解文化,听着评书接触名著,听着评书初识世界的一代人来说,评书将永远在他们的生命中占有一席之地。</h3><h3>下面让我们一起追忆“评书四大家”的黄金时代的播讲风采,以及那些快乐美好的日子。</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袁阔成(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刘兰芳(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田连元(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单田芳(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h3> <h3>四位大家的评书想必大家都听过,也都很喜欢,可以说是各有千秋,各具特色。大家都知道相声里有‘帅,买,怪,坏’四中风格。“帅”:是说台风稳健大气,儒雅沉雄,不瘟不火,潇洒自如;“买”:是指嘴皮子利索,气铆得足,多用贯口丰富剧情;“怪”:是指嗓音特殊,剑走偏锋,收到奇效;“坏”:是指机智幽默,诙谐,多甩包袱;如果套用相声的这四种风格,那么评书界这四位大家就各占一个。袁阔成先生占“帅”,刘兰芳先生占“买”,单田芳先生占“怪”,田连元先生占“坏”,这四个比喻还是很形象生动和恰当的。</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袁阔成:一部三国成绝响</h3><h3><br></h3><h3>袁阔成(1929年2015年)生于天津,祖籍营口,中国著名的评书表演艺术家,“古有柳敬亭,今有袁阔成”之说。一提到袁阔成必说《三国演义》。可以说一部《三国演义》成就了袁阔成,那种绝响再也无人能及。袁先生说到周瑜出场:头戴一顶亮银凤翅冠,嵌明珠,镶异宝。雉鸡翎,脑后飘。狐狸尾,胸前罩,身穿宝蓝花锦袍。巧匠织,能工造,大红牡丹真妖娆……在评书里,这段文字叫做赞儿,如同相声里的贯口,最见说书人的功力。袁先生一气呵成,抑扬顿挫,酣畅淋漓,听了真的如同惊涛拍岸。</h3><h3>袁先生满腹情感,深情的播讲到诸葛亮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这一片段时,才十多岁的我竟然被感动的留下了热泪。</h3><h3>袁阔成先生对于三国的评点有独到之处,虽然演义不是历史,可是从这些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人物身上,从说书人由浅入深的评点中,总让少年的我们能思考起些什么,从中可以感觉出袁先生深厚的文史素养。不得不说,我对于历史的兴趣正是触发于这部评书。</h3> <h3>袁先生的评书代表作品还有《暴风骤雨》,《林海雪原》,《水泊梁山》,《封神演义》,《西楚霸王》,《新儿女英雄传》,《敌后武工队》,《红岩》,《创业史》,《平原枪声》,《野火春风斗古城》,《福尔摩斯探案集》等等都脍炙人口,耳熟能详。袁先生出身曲艺世家,他对自己的评书都进行过很多革新,他是最早将革命题材进行改变的说书人,现代评书《烈火金刚》就是他改变后的经典评书作品。在评书界,袁先生是第一个穿着西服说书的艺术家,也是第一个撤掉书桌播讲的说书人,他让说书这一古老艺术变得与社会和现代人更为贴近,不但保住了评书这门技艺,并将说书人的小舞台,带入到了春晚的大舞台,使评书真正成为了一门受广大民众欢迎,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开创了评书的新格局,新生路,让评书步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h3> <h3>袁阔成先生是评书四大家中辈分最高的一位,也是被圈内外一致公认的评书界的泰斗。</h3><h3>他为人低调,自有一股儒雅气度,有一种由内而外的“帅气”和干净。</h3><h3>袁先生的每一部评书都是经过他精心的选材,独具匠心的剪裁和设计的。</h3><h3>“书保人,人保书”,评书的成功与否,选书是很关键的。俗语说,选错一部书,苦一世。为此,袁先生对选书是很下功夫的,也是很成功的。</h3><h3>袁先生在继承传统评书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勇于创新,风格独特,使自己的评书具有观赏性,趣味性,知识性。评书的语言生动,明快,活泼,幽默。评书的人物形象也是饱满,鲜活,形神兼备的。</h3><h3>作品给人的突出印象就是:内容新,风格新,语言新。总体概括起来具有“漂,俏,快,脆”的艺术特色。</h3><h3>袁先生虽已故去,可他的经典评书作品依然到处流传,老书迷们每当听到“今天的三国就演说到这里”,总是不觉黯然神伤,潸然泪下。<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刘兰芳:万人空巷听《岳飞》</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h3><p style="text-align: left;">有多少人是听着《岳飞传》迷上评书的?那是在1979年,正好赶上文化解冻,迎来文艺的逐步繁荣。岳飞这位民族的爱国大英雄的故事激起了人们心中的各种共鸣。这部评书先后在全国100多个电台播出,数以亿计的听众收听,那种家家收听,万人空巷的盛况现在看起来实在是不可想象。</h3><p style="text-align: left;">一位书迷这样回忆说:老少咸宜的评书联播,是当时电台最受欢迎的节目。让一帮‘狗’一般疯淘的小孩子,往家‘驴’一样疯跑的,不一定是家里的饭菜,但一定是家里的收音机开始播放评书了,这是我们那个年代的人所共有的经历。饭可以晚点吃,事情可以晚一点做,评书是不能耽误一分钟的。短短的30分钟,全神贯注,聚精会神,总觉得时间过得太快,今天才刚刚收听完,就期盼着明天的播出早一点来。</h3> <h3>刘兰芳,1944年生人,今年74岁。《岳飞传》大火的那一年,她35岁。她也是评书四大家中年龄最小的一个。</h3><h3>刘兰芳的评书说演,声音洪亮,神完气足,干练中透着豪迈,很适合说演英雄人物和征战故事。又因为她早年曾习唱大鼓书,嗓音受到过良好的训练,对音乐的感悟也被自然的带到了评书的说演之中。因而其在评书在说演的听觉上,更有一种铿锵起伏的声韵美感。尤其是她评书说演中高亢嘹亮的声音造型,使刘兰芳成为家喻户晓,特色鲜明的评书表演艺术家。</h3><h3>《岳飞传》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刘兰芳和他的爱人也为此付出了很多。为了编写好这部《岳飞传》,白天,刘兰芳和爱人在团里工作,晚上哄完孩子睡觉后才开始伏案写作。十平米的小房间,过道放一个小桌子,摆上两个小凳子,她和爱人对面而坐,查阅资料,找素材,研究记忆中师傅教说的故事梗概——“书梁子”。一点点,一步步的琢磨,细抠,挖掘,找出头绪,两个人渐渐的就可以侃出一回书的路子,并按照这一路子,将“书梁子”理清,理顺,编写成书稿,并进一步润色加工,阅稿背书,练喷口……如此七个月的艰苦创业,《岳飞传》终于写出来了,录出来了,共计117贵,60余万字。</h3><h3><br></h3> <h3>刘兰芳的评书作品有《岳飞传》,《杨家将》,《呼家将》,《三打乌龙镇》,《白牡丹行动》,《赵匡胤演义》,《小将岳云》,《红楼梦》等等。</h3><h3>为了说好历史评书,刘兰芳修习过《论语》,《左传》,《春秋》,研读过《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对于各朝各代的历史都很熟悉,所以说起书来运用自如,信手拈来,侃侃而谈。</h3><h3>这便是老一代说书大家的素养。正因为有了这样追求,刘兰芳觉得从艺这条路很艰辛,很苦,需要花费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去学习和锻炼,才能真正的成才。所以她说:说书人有上场词《西江月》说,“世上生意甚多,唯有说书难习”。</h3><h3>可以说,那个时代成就了刘兰芳,而她的才华和努力使得这个评书的黄金时代更为辉煌。</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田连元:开电视长篇评书先河</h3><p style="text-align: left;"><br></h3><p style="text-align: left;">田连元先生,也是我们从小就记忆深刻的一位著名的说书人。他的风格明快活泼,刻画起人物来,惟妙惟肖,跃然眼前。</h3><p style="text-align: left;">依稀记得我十多岁的时候,也就是上个世界八十年代初中期,在我家住的大杂院里,我们是第一家拥有电视机的人家。小小的12寸黑白电视机,足以让其他家没有电视机的小朋友们羡慕不已。每天,我都有固定的节目要看,评书联播是必不可少的的。当时播放的评书节目就是田连元先生播讲的《杨家将》。</h3><p style="text-align: left;">以往,大家都是在收音机里收听评书,而田连元先生是在中国在电视上播讲评书的第一人,可谓开启了电视长篇评书的先河。</h3> <h3>只记得一位清瘦的中年人,穿一身板正的中山装,不说话很严肃的样子,一张口却是妙趣横生,经常是逗得大家伙前仰后合笑个不停。听他的《杨家将》,我对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穆桂英,佘太君等等英雄人物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对寇准“寇老西儿”的印象最为深刻。这全仰仗于田连元先生那一口绘声绘色,惟妙惟肖的山西话,成功塑造出了一个有勇有谋的寇大人形象。</h3><h3>和其他几位评书艺术家不同的是,因为田连元先生是在电视上播讲评书,他的形象和他的声音一样都是那么的深入人心。他说书的时候根据评书内容,恰到好处的辅助于肢体语言,借此来刻画人物,丰富人物的情感世界。什么‘单刀看手,双刀看走’,他都会在舞台上表演出来,可谓是手舞足蹈,行云流水,声情并茂。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与他从小练习过武术有直接关系。</h3><h3>可以说,田连元先生是那个年代将评书植入电视屏幕,并真正红遍大江南北的说书明星。</h3> <h3>田先生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是那些关于“文革样板戏”的笑话,比如《智取威虎山》中那个经典段子:“脸怎么又黄了?又涂了一层蜡……”真不愧搞笑大王段子手,为人们平添了许多快乐。</h3><h3>田连元,1941年生于长春,出身说书世家,14岁拜师学艺。1964年以来,他先后创作,改编,整理,演出了现代评书小段《新的采访》,《没演完的戏》,《贾科长买马》等。长篇评书《欧阳海之歌》,传统评书《孙膑与庞涓》,《调寇》等作品。1985年后,主要评书作品有:《杨家将》,《包公案》,《隋唐演义》,《水浒》,《津门传奇》,《小八义》等。他参加过中国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还担任过中央电视台“曲苑杂坛”等栏目的开播撰稿人和主持人。</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单田芳:永不消逝的电波</h3><p style="text-align: left;"><br></h3><p style="text-align: left;">单田芳先生是一位特点鲜明的说书大家。他的声线非常独特,很多人模仿单先生的声音,却没人能模仿得了他的表演。他最擅长刻画绿林豪侠,乱世英雄。</h3><p style="text-align: left;">评书的火爆年代,也是单先生事业的黄金时期。每天,他那沙哑,感情饱满,极富个性的声音,通过全国100多个电台,电视台传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被称颂为“永不消逝的电波”。数亿人同时收听收看他讲述历史沧桑,风云变幻。如果把他播讲过的评书连续不断的播放,可以整整播放30年。</h3><p style="text-align: left;">单田芳(1934年12月——2018年9月),辽宁营口人,出身艺人世家。1954年走上评书舞台。</h3><p style="text-align: left;">1979年5月,单田芳在辽宁鞍山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第一部评书《隋唐演义》(瓦岗英雄),逐渐被听众所熟悉和喜爱,不经意之间,单先生的声音已经伴随我们很多年了。</h3> <h3>单先生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演播的《天京血泪》时,听众多达六个亿。人们同时倾听他将历史沧桑,风云变幻,与他同喜同悲。从事评书事业60多年来,单先生总共录制了110多部广播和电视评书,总长12000集,时长达到6000多个小时。最为著名的评书作品有《白眉大侠》,《三侠五义》等等。他的评书作品不仅在国内,在海外华人世界也有较大的影响,甚至被书迷形容为“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h3><h3>即便是今天,当人们坐在出租车里,车上的广播里也可能正在播放单田芳的评书呢。很多的哥都是单先生的粉丝。他的声音伴随着许许多多的的哥们,在单调枯燥的工作中寻求到了许多欢乐。一位的哥曾这样深情的评价说:“听他的评书是我们每天必修功课,他特别善于把复杂的历史故事讲的简单有趣,就算评书里的人物生活在很久远的年代,你也觉得自己可以和他们产生共鸣。”</h3> <h3>单先生每天四点多钟起床,然后点上一根烟,沏上一杯茶,就开始看书背书。今天要从哪讲到哪,开头怎么开,收尾怎么收。每天的大约10点前,他的三段评书基本都已经录制完毕了。下午,着手准备明天的书,周而复始,一万多集的评书就是这么说出来的,而这一切,都是他一个人完成的。可以说,他的大部分生命是在说书录书中度过的。即便是他晚年身患胃癌,还坚持录了20部评书。</h3><h3>单先生评书作品题材广泛,既有传统的,又有现代的,在海内外都有较大的影响力,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h3><h3>生动,活泼,准确,鲜明,是单田芳先生评书的最大特点。</h3><h3>“一生尝遍甘苦,书中说尽情仇,百部经典傲神州,听众闻声静候。”如今,单田芳先生已经仙逝,那一声“且听下回分解”犹在耳边,令人无限感喟。</h3> <h3>开创了黄金时代的评书四大家,如今也已是折损半数,令人黯然。而我们一起听评书的那些单纯质朴的日子,也已是逐渐远去。评书在今天,其实依旧活跃着,也依旧有不少的听众。但是现在都市里的年轻人,很难再像过去的我们那样,一回一回的,连续很长时间的去听一部评书。互联网,电视,电影,已经改变了人们的娱乐方式。而我们这一代听书人,也都在渐渐老去,但我们依旧不能忘怀那些日子,几位先生的评书滋养了的那一个时代。</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