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旅迹第玖部《碧山寻塔上云遥》第4个中国100处古塔

王野

<h3><b><font color="#ed2308">作者辽宁葫芦岛人,热爱中国古建和佛教文化,尤其喜爱中国的古塔、石窟和长城,热爱历史,尤其热衷中国的佛教历史和明史。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用脚步丈量中国的山川和河流,用照片记录中国的风景和文化,足迹已遍布中国的绝大部分城市,感受历史沧桑变幻的同时,为宣传和展示中国的文化尽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font></b><br></h3> <b>2018.08.12西安华严寺双塔301</b><br>华严寺双塔位于西安市南十五公里长安区的少陵原半坡,座落在华严寺遗址内。华严寺现在寺址只余两座唐代砖塔。东塔为华严祖师杜顺塔,方形七级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高约21米,每层叠涩出檐,檐下均砌两层菱角牙子,塔身壁面用砖砌成扁柱、栏额、斗拱、昂等,南面有龕室,第三级刻有"无垢净光宝塔"六字。西塔为华严四祖清凉国师塔,五级六角实心楼阁式砖塔,高约17米,基座甚高,瘦削挺拔,塔身上刻有“大唐清凉国师妙觉之塔”字样。<font color="#ed2308">2006年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G6-771】。</font> <h3><b>2018.08.13洛阳文峰塔302</b></h3><h3>文峰塔位于洛阳市老城区洛邑古城内。塔始建于宋,后历经重修。今塔系明代建筑。塔砖结构方形九层,高28.5米。正方形基座边宽6米,最上层边宽3米。塔基用长方石条垒砌,上用特制青砖筑成。每层北边有拱券门,唯最上层四面有门。文峰塔供奉文昌与魁星尊神。第一层内塑文昌像,第九层内塑魁星像。据民间"魁星点状元"传说建此塔,企盼洛阳文化昌盛多出才子。</h3> <h3><b>2018.10.13泉州开元寺镇国塔303</b></h3><h3>镇国塔即开元寺东塔,始建于唐咸通六年(865),为木塔,宋宝庆三年(1227)改建为砖塔,嘉熙二年至淳祐十年(1238-1250)重建,改为石塔。高48.24米, 塔基须弥座上有浮雕的释迦牟尼本生故事30多幅。塔身的每一门龛有浮雕的佛像,雕工精细,神态生动。<font color="#ed2308">1982年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G2-20】。</font></h3> <h3><b>2018.10.13泉州开元寺仁寿塔304</b></h3><h3>仁寿塔即开元寺西塔,始建于五代后梁贞明二年(916),初为木塔。北宋时改建为砖塔。南宋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1228~1237)改建为石塔,高44.06米。开元寺双塔均为仿楼阁式木塔结构,八角五级,巍峨壮丽,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石塔之王。<font color="#ed2308">1982年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G2-20】。</font></h3> <h3><b>2018.10.13泉州开元寺宝箧印经双石塔305</b></h3><h3>宝箧印经式双石塔位于开元寺大雄宝殿月台两侧,建于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塔全部用石砌,全塔高五米,塔身四面雕刻佛像和佛传故事。塔身和浮雕为宋代原物,塔座有铭文刻着"右南厢梁安家室柳三娘,舍钱造宝塔两座,同祈平安,绍兴乙丑七月题。王思问舍钱三十贯,乙酉重修"。塔端四角有三十二幅石刻雕有少林武僧与民间习武图案,实属罕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元寺的附属文物。</h3> <h3><b>2018.10.13泉州开元寺宝箧印经单石塔306</b></h3><h3>宝箧印经塔是中国古塔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公元956年,由五代时期的吴越国王钱弘俶聘请印度高僧和能工巧匠,按照印度宝箧印塔式样在中国首次建造。因这种塔的塔身很像古时藏书的箱子-箧,里面又常保存佛经《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故名。又因它是受古印度孔雀王朝国王阿育王造塔故事的启发而建造的,也叫阿育王塔。</h3> <h3><b>2018.10.13泉州开元寺石佛塔307</b></h3><h3>泉州开元寺拜庭两侧分列着八棵大榕树,树下呈一字排列较完整的佛塔一处,均为典型的鼓形石塔。这些石塔没有文字说明,不能确定每座的具体年代。在大雄宝殿后面除两处石佛塔外,还有一座半截鼓型石塔,塔刹已无,塔上铭文:嘉庆四年。</h3> <h3><b>2018.10.13泉州定心塔308</b></h3><h3>定心塔又名城心塔,位于鲤城区西街井亭巷69号民宅内。始建年代无考,明万历元年(1573)重修,乾隆十四年(1749)再次重修。塔高约4.5米,楼阁式五层五檐,平面呈八角形,塔身由红砖砌筑,外涂石灰,每层各错开设置佛龛四个。下有花岗岩砌筑的塔座,依稀可见"南无阿弥陀"五字,另侧有"乾隆十四己巳(1749)年(重)兴"等字样。塔顶置有葫芦形塔刹。</h3> <h3><b>2018.10.13泉州崇福寺应庚塔309</b></h3><h3>应庚塔建于北宋乾德初,位于藏经阁北侧,八角七层石质实心楼阁式,高11.6米,底周8.16 米,是泉州最早的石塔,比开元寺东西塔还早。传说此塔有"应利欹斜"之灵,斜向何方,该方便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故名"应庚"。历千年沧桑,越来越斜,2001 年拆卸扶正重修。<font color="#ed2308">2019年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G8-0323】。</font></h3> <h3><b>2018.10.13泉州承天寺七佛塔310</b></h3><h3>承天寺位于泉州市承天巷,又名月台寺,南唐保大末年至中兴初年(957-958年)建寺,历代屡经重修,与开元寺、崇福寺并称泉州三大丛林,承天寺原为五代节度使留从效的南花园,南唐保大末年至中兴初年(957-958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现承天禅寺是1985年在原址重修的。寺内有七座宋代石塔及石经幢。寺内植有五株老榕树,七座石塔分立于榕树之间。这里高大的榕树从不越出墙外,有"榕不过墙"之奇观。</h3> <h3><b>2018.10.13泉州文兴渡石塔311</b></h3><h3>文兴渡石塔,俗称四面观音塔,位于泉州市丰泽区文兴村。文兴渡石塔为南宋遗物,一说为元代所立。文兴渡石塔是码头的风水宝塔,也泉州湾航标塔。石塔为宝箧印经式,底为须弥座,第一层四面各雕刻"佛、法、宝、僧",第二、三层四面各雕刻佛像。该石塔旧构件年代较早,似为宋时物,塔修复前已有损毁。残存的塔身两段,均属花岗岩,因年代久远,风化剥蚀严重,局部尚有残损,表面呈黄褐色。文兴渡码头为<font color="#ed2308">2006年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G6-580】。</font></h3> <h3><b>2018.10.13福建惠安洛阳桥南双石塔312</b></h3><h3>位于惠安洛阳桥南,为北宋末年建筑。左为南十方塔,六角三级,右为南五轮塔,高5.3米,双层须弥座,第一层六边形无饰。第二层为圆形,上下仰覆莲花瓣,束腰为金瓜形态。塔身接近椭圆形,西面有一个石窟,里面供奉观音像,塔檐六角仿木结构,塔刹为圆盘基座,三级相轮,宝葫芦塔顶。</h3> <h3><b>2018.10.13福建惠安洛阳桥镇风塔313</b></h3><h3>"镇风塔"(清代),高3.5米,造型颇为奇特,是一座表面光滑,没有任何装饰的圆锥形建筑,上端刻有"镇风塔"三字,这种造型在福建是唯一一例,很像文笔塔,特别是塔尾如毛笔的笔尖,也许是受到了中原地区文笔塔的影响。</h3> <h3><b>2018.10.13福建惠安洛阳桥阿育王塔314</b></h3><h3>阿育王塔建于北宋,位于洛阳桥中礁石边,塔刹已无。继承了五代吴越国金涂塔造型的基本特点。塔身上的佛像和托塔力士石雕虽然风化严重,但是依然可辨。其中最为经典的是"菩萨以眼施人图",菩萨端坐中间袒胸露腹,头微倾、抬右手、曲右腿,四周信徒纷纷礼拜,人物动态各异,端庄古朴。阿育王塔继承了五代吴越国金涂塔造型的基本特点。</h3> <h3><b>2018.10.13福建惠安洛阳桥月光菩萨塔315</b></h3><h3>"月光菩萨塔"建于北宋,位于洛阳桥北头与桥中礁石之间位置西边,高3.5米,双层须弥座,塔身西面雕有月光菩萨头像,南北两侧刻有佛教偈语,东面为梵语,塔刹为圆盘基座,五级相轮,宝葫芦形塔顶。</h3> <h3><b>2018.10.13福建惠安洛阳桥北双石塔316</b></h3><h3>建于北宋末年,楼阁式塔,造型清秀挺拔,结构严谨,具有典型的南方建筑风格。双塔对称并立桥北两侧,八角五层,全高5.3米,单层须弥座,转角有负塔力士。塔檐仿木结构,出檐翘角,呈曲线状,檐顶雕瓦,四面刻菩萨头像,塔刹圆柱形。<font color="#ed2308">洛阳桥为1988年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G3-68】。</font></h3> <h3><b>2018.10.14莆田释迦文佛塔317</b></h3><h3>释迦文佛塔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广化寺东侧,建于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塔高约30米,五层八角形,石构。仿木楼阁式建筑,外形玲珑,古朴庄重。须弥座束腰间浮雕着观音菩萨。各层塔檐薄而长,轻巧美观。檐下两层迭涩,浮雕凤凰、双头羽人、飞仙及奇花异草等图案。塔内为八角空心室,宽敞明亮。<font color="#ed2308">1988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G3-149】。</font></h3> <h3><b>2018.10.14莆田报恩寺塔318</b></h3><h3>报恩寺塔位于福建莆田东岩山上,石塔屹立在寺中轴线上,建于宋绍圣年间(1094—1097),比1165年建的释迦文佛塔早68年。报恩寺塔为仿楼阁式,八角三层空心石构,高约20米。塔基须弥座高1.2米,下有铁戈外拓,上部束腰40厘米,每面束腰处浮雕狮子共五只,南面除石阶外,只有2只,共37只。雕工精细,形态各异。报恩寺塔经历了千年沧桑和1604年的八级大地震,现仍保存完整,是座抗震建筑物。福建省莆田地震台就设置在报恩寺塔附近。<font color="#ed2308">2019年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G8-0322】。</font></h3> <h3><b>2018.10.14福建福清瑞云塔319</b></h3><h3>该塔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竣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费时10年,当时由名匠李邦达负责设计施工。瑞云塔用雕琢精致的花岗石砌建,塔高34.6米,七层八角,外形仿木构楼阁式,底基为单层八角须弥座,周长24米。塔身内外每层皆有浮雕,内容丰富多彩,有武士、比丘、罗汉、菩萨、力士等浮雕和佛教故事图案,还刻有花卉、龙、麒麟、狮子、鹿、凤凰、奔马、兔、猴、鹤等飞禽走兽浮雕共四百多幅,大小不一,大的高达1.5米,小的只有20厘米。</h3> <h3><b>2018.10.14福州乌塔320</b></h3><h3>乌塔位于福州市乌石山东麓,原名"崇妙保圣坚牢塔"。因塔身为花岗岩青石所砌呈乌黑色,故称乌塔。它的前身系唐贞元十五年(799年)所建"净光塔"。唐乾符六年(879年)被毁。闽永隆三年(941年),闽王王审知第七子王延曦准备在旧址上重建九层宝塔,方到七层,王延曦被臣属所杀,工程遂告结束。塔为八角七层,通高35米,每层塔壁均有浮雕佛像,共有46尊。四层、五层、七层,嵌有塔名碑、建塔塔记和祈福题名碑等,亭内《敕贞元无垢净光塔铭》碑,是全国现存最早碑刻之一。<font color="#ed2308">2001年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G5-330】。</font></h3> <h3><b>2018.10.14福州白塔321</b></h3><h3>福州白塔原名报恩定光多宝塔,是闽王王审知为其父母荐福,于唐天佑元年(904年)建造的。矗立在于山西麓,与乌山乌塔遥遥相对。初建时塔内砌砖轴,外环木构楼阁,是一座高66.7米的七层砖心木塔。每层的斗栱、云楣、栋梁、栏杆都经过精雕细刻,塔壁和门扉还绘有佛像。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塔被雷火焚毁。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重建时,改为七层八角砖塔,高41米。因为外面涂上白灰层,故称白塔。</h3> <h3><b>2018.10.14福州戚公祠文光塔322</b></h3><h3>古塔为石构仿楼阁式,花岗石结构,实心,七层八角,高 5.7米,须陀座八角,三层,底层周长6.67米,下端雕琢八个塔足,足面镌有云绞浮雕。塔身第一层门额上有“文光宝塔”四字楷书题刻,字高9厘米,宽8厘米。该座文光宝塔,原位于仓山区城门镇城门村东南侧的螯顶峰巅,因年久失修,部分倒塌,1982年由福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按原状移到于山戚公祠边万象亭下,并重造塔刹及台基。根据这座文光宝塔的造型及风化程度等,一些考古工作者鉴定该塔当建造于北宋年间。</h3> <h3><b>2018.10.14福州戚公祠英魂塔323</b></h3><h3>英魂塔(明代),位于福州于山戚公祠主殿外,为阵亡将士英魂塔。戚公祠为纪念抗倭名将戚继光所设,现戚公祠为1918年重建。戚公祠的摩崖石刻隶属于于山摩崖石刻,为<font color="#ed2308">2013年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G7-1535】。</font></h3> <h3><b>2018.10.14福州戚公祠武威塔324</b></h3><h3>武威塔始建于北宋,原名"螺洲石塔",原座落在螺洲镇吴厝村,据塔旁碑文介绍,1982年,该塔散落的构件迁移至于山戚公祠旁。塔为七层八角实心,花岗岩构筑,高约 6米左右。须弥座三层,雕刻有花卉图案,底座直径3.5米,周长10.9米。塔刹为相轮形,分四小层,高1.35米,周长1.15米。塔身各层每面雕凿一尊结跏趺坐的佛像,第一层的坐像高26厘米,宽20厘米,往上逐层缩小。</h3> <h3><b>2018.10.14福州开元寺石塔325</b></h3><h3>福州开元寺石塔位于福州市尚宾路外贸宿舍的院子内,与开元寺寺院仅一墙之隔。在开元寺的介绍中,文物部分特意提到这座宋代石塔。该塔高约7米,塔身宽2米,七层八角,层层收分,每层雕有8尊坐佛,共计56尊佛,佛像雕塑依稀可辨,佛底均雕有菱形图案。石塔腐蚀风化严重,塔身石头发黄发黑,石缝开裂,大致保存完好。石塔周围地基抬高,致使塔底层陷于地下,底下两层已被砌上水泥加固。</h3> <h3><b>2018.10.14福州西禅寺塔林326</b></h3><h3>西禅寺塔林,也称祖师塔,坐落在西禅寺后。福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塔林有古代高僧墓塔四座,当代一座。塔林中三座大塔,正中是慧棱禅师墓塔,又名超觉塔,在西禅寺法堂边。后唐长兴三年(932年)建。塔为石构,通高3.68米。壁龛内嵌一石碑,上刻"棱禅师之塔"五字楷书。</h3> <h3><b>2018.10.15福州金山寺塔327</b></h3><h3>福州金山寺建于宋代,是福州唯一的水中寺。七八百年前,人们在这小阜上盖起一座七层八级的实心塔,高约7米,花岗石砌成,后又在塔周围建成殿堂。</h3> <h3><b>2018.10.15浙江瑞安隆山塔328</b></h3><h3>隆山塔的正式名称为"明因寺白岩山宝塔",始建于1107年(北宋大观元年),后毁,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重建,仿木阁楼式,塔身青砖砌早,平面呈六角形,内空心。塔原有七层,高28米,从重建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一直是瑞安县城的标志。</h3> <h3><b>2018.10.15浙江瑞安观音寺石塔329</b></h3><h3>观音寺石塔位于瑞安市万松山南麓,原名千佛塔,石塔建于北宋熙宁元年,熙宁四年(1071)建成。全部用石块雕凿砌叠而成,仿楼阁式木塔。塔身每层隐出搛柱,分成三间,明间刻出壶门,次间雕刻佛像,已坍落的第七层不算,现存佛像有472尊。而且刻有造像题记78条,其中字数最多的是熙宁元年六月二十一日题记,为我们提供了建塔年代的确切依据,对研究宋代建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font color="#ed2308">2013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G7-0993】。</font></h3> <h3><b>2018.10.16温州江心屿双塔330</b></h3><h3>温州江心双塔位于瓯江江心的孤屿上。江心有东西两峰,东为象岩,西为狮岩,两岩上建有东西二塔。明万历二十三年卢逵《重修江心屿两塔记》刻:"东塔创始宋开宝,西塔创始唐咸通"。西塔32米,东塔28米,如将东塔屋顶及塔刹高度计算在内,二者高度相差无几。两塔虽经历千古沧桑,仍然屹立,至今还发挥着为船只引导航向的标志作用。</h3> <h3><b>2018.10.16浙江乐清东塔331</b></h3><h3>乐清东塔位于温州乐清乐成镇东皋山。北宋熙宁间(1068-1077),因九牛山石塔遭雷击毁,邑令葛逢迁建于此。塔高约18米,砖结构,六面七级空心楼阁式,塔砖上舍钱题记颇多。<font color="#ed2308">2013年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G7-0998】。</font></h3> <h3><b>2018.10.16台州太和山塔332</b></h3><h3>太和山塔位于台州海门街道太和山顶,始建于明洪武六年(1373年),现塔为清同治四年(1865年)重建。砖石结构,六面七级,残高18.5米。第一层以条石砌筑,每面宽2.6米,上以砖石做成斗拱出檐,第二层起均以砖砌,菱角牙子叠涩出檐,顶上宝顶。</h3> <h3><b>2018.10.17浙江临海巾山大文峰塔333</b></h3><h3>大文峰塔即巾山东塔,螺旋中空,五级六面,砖石结构,始建于唐。清同治年间,1865年台州知府刘璈命大田赤水庠生徐万年重修,固又称万年塔。<font color="#ed2308">2019年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G7-1004】。</font></h3> <h3><b>2018.10.17浙江临海巾山小文峰塔334</b></h3><h3>小文峰塔,即巾山西塔,史载建于唐五代时,重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形制延续至今,五级六面,以菱角牙子叠涩出挑。</h3> <h3><b>2018.10.17浙江临海巾山南山殿塔335</b></h3><h3>巾山四塔之中,南山殿塔形制最小,却不是佛寺的寺塔,它承载了明代百姓对战乱的不安和对和平的期望。南山殿是为祭祀唐代名将张巡而建立的。张巡在安史之乱时,奉命抵御安禄山,死守睢阳城,保障江淮免遭安史之乱涂炭。在台州,明代嘉靖中叶以后,倭患惨烈,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为了祈求太平,人们想到了这位唐代英雄,于是就面江造庙,依庙建塔。塔虽大体完好,却饱含着无限的历史沧桑。塔五级六面,砖石结构。现存的南山殿塔则系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所建,塔身至今还保留着不少有铭文的万历塔砖。<font color="#ed2308">2019年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G7-1004】。</font></h3> <h3><b>2018.10.17浙江临海巾山千佛塔336</b></h3><h3>千佛塔,即多宝塔,因塔的各面面砖和壁龛上均刻有佛像(原有佛像1003尊),故称千佛塔。千佛塔是台州境内现存唯一的元塔,经受了700多年的风风雨雨,屹立至今。在历史上,曾是天宁寺(古龙兴寺)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叫龙兴寺塔。始建于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塔共七级六面,高28.66米,其内中空。<font color="#ed2308">2013年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G7-1004】。</font></h3> <h3><b>2018.10.17浙江宁海文峰塔337</b></h3><h3>宁海县跃龙山文峰塔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邑令黄醇所建。塔为六面八层,楼阁式空心砖塔,高22.6米。宋至明初,邑内文风鼎盛,名人辈出。自明初方孝孺罹难被株连十族,邑人尚文之风骤减。黄建此塔,取名文峰,有激励乡人重振文风之意。清咸丰元年(1861年),塔顶遭雷击而塌方,清同治十二年(1876年),重修此塔,此时塔身增至九层,高24.5米。</h3> <h3><b>2018.10.17宁波天封塔338</b></h3><h3>天封塔始建于唐武则天"天册万岁"至"万岁登封"(695—696)年间,建成后塔高18丈,约51米,共14层,分七明7七暗(包括地宫),六角形。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兵攻占宁波时塔毁于兵火。绍兴十四年(1144)重建。嘉定十三年(1220)再毁。元泰定三年(1326)大圮,至顺元年(1330)修复。至正年间(1341—1368),平章方国珍、弟国珉重建塔院。明永乐十年(1412)雷火击毁三层,同年重修。嘉靖三十六年(1557)台风飞堕塔顶,三十八年重修。清顺治十七年(1660)大修。乾隆十六年(1751)塔顶被台风摧毁,乾隆二十一年重修,嘉庆三年(1798)塔灯失火致塔檐、平座、栏杆俱焚,只余砖砌塔身。1935年重修。1984年,宁波市考古研究所对地宫进行了考古发掘,共出土银殿、银塔等文物140余件,其中银殿、银塔等镌有"绍兴十四年"铭文。</h3> <h3><b>2018.10.17宁波咸通塔339</b></h3><h3>咸通塔,亦称天宁寺塔。坐落在宁波市中山西路上,建于唐咸通四年(863年),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长江以南现存的唯一唐代密檐式方形砖塔。外塔顶部已无塔刹,全塔高约12米,塔内空呈方形,穹窿顶,塔体基本正直,无明显倾斜趋势,但剥蚀风化较严重。该塔共五层,底层略高并开有壶门,以上塔身逐层收缩变,每层四壁均设有供奉佛像的龛。<font color="#ed2308">2006年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G6-539】。</font></h3> <h3><b>2018.10.18宁波阿育王寺西塔340</b></h3><h3>位于阿育王寺西侧,始建于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元至正二十四年年(1364年)重建。历经600余年后,1979年大修。塔六面七层,高36.2米,宽7.1米,塔室内径4米。通体用砖砌叠,为阁楼式砖木结构,塔檐上六角发戗起翘,塔周六边砌凹形壁龛,龛座上隐起壶门,置放佛像。1979年大修时在塔刹刹顶发现一座青铜浇铸的方形舍利塔,地盘刻有铭文和"大元至正丙午年(1366年)记"等字样,并发现"大元至正廿五年(1365年)四月初八重记"的纪年砖多块。证明元代修建。浙江元塔不多,惟此地独存,故弥足珍贵。</h3> <h3><b>2018.10.18宁波阿育王寺七佛塔341</b></h3><h3>清代,位于阿育王寺东西二塔之间。七佛塔在佛教中喻示七佛信仰,往往置于寺庙山门前,呈一组七塔排列。<font color="#010101">阿育王寺为</font><font color="#ed2308">2006年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G6-545】。</font></h3> <h3><b>2018.10.18宁波阿育王寺守初禅师塔342</b></h3><h3>守初禅师塔,坐落在阿育王寺东塔院内。塔建于宋代。发现于2008年11月。该石塔坐落在阿育王寺东塔院一处竹篱笆旁,一般不为游客所注意。塔通高1米左右,直径70厘米。据日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山川均、宁波文物保护专家杨古城先生鉴定,据刻在塔身记年铭文,该塔建于公元1021年,为目前宁波境内所调查到的最早有具体记年的石塔。记年塔是指刻有历史年代的塔,最有文物考古价值。这座塔属于一种供奉或收藏高僧遗骨的"和尚塔"。像守初禅师塔这样形制的微形石塔,古朴而简洁,以一两石构件组成,故称无缝塔。</h3><h3> </h3> <h3><b>2018.10.18宁波阿育王寺舍利塔343</b></h3><h3>舍利塔专门供奉驰名中外的稀世之宝释迦牟尼真身舍利,舍利塔为四方形铜质宝箧塔,高约0.4米,用银丝吊一颗绿豆大小的至宝于小窗孔内,一般秘不示人。而宝塔外护的石塔,为明代遗物,高4米,每边宽1.5米,也是印度式的四方单层宝箧印塔,顶部镶嵌宝珠和角隅,四面刻有释迦牟尼成道及八王分舍利的印度式图像,通身漆朱贴金,在阿育王寺舍利殿的中心。</h3> <h3><b>2018.10.18宁波天童寺外七佛塔344</b></h3><h3>清代,位于天童寺山门外,平面呈六角形,由须弥座式的塔基,形似窣堵波的卵形塔身,仿木构的攒尖顶和塔刹四部分组成,这样的塔形一方面源于印度窣堵波式佛塔东传后形成的僧人墓塔,另一方面又吸收了中国仿木构石塔的精髓。</h3> <h3><b>2018.10.18宁波天童寺内七佛塔345</b></h3><h3>南宋,位于天童寺内放生池对面,一字排开。浙江境内的七佛塔遗迹多为两宋时期遗存,主要分布于钱塘江南安的宁波、温州、台州、丽水等地。天童寺为<font color="#ed2308">2006年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G6-554】。</font></h3> <h3><b>2018.10.18宁波天童寺中峰塔院346</b></h3><h3>中峰塔院位于古天童寺古路的山腰上,整整齐齐排列着大小不一,高矮交错的塔,塔多为六角多檐的楼阁式样,按照中轴线上主塔的铭文"天童堂上历代主持老和尚之塔",这里便是天童寺长老祖师圆寂后的茔地,塔院收有上迄宋元,止于明清共四十几位高僧的灵骨。</h3> <h3><b>2018.10.18绍兴大善塔347</b></h3><h3>大善塔,位于绍兴市城市广场东南隅。始建于梁天监三年(504),今塔为明代建筑,高40.5米,六角七层,砖木混合楼阁式。塔顶为圆形大藻井,其上用铸铁覆钵盖顶,重约5000斤。清咸丰年间,塔刹、腰檐、楼阁均毁于兵燹,塔身犹存。<font color="#ed2308">2019年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G8-0276】。</font></h3> <h3><b>2018.10.18绍兴应天塔348</b></h3><h3>应天塔在绍兴城南端塔山,原系宝林禅寺之七级浮屠,始建于东晋,唐时改名应天塔,宋代重建,明嘉靖续修,十拱飞檐,建筑雄伟,佛像碑雕备极精致。1910年被香火烧成空心塔。今塔系1984年重修,高30米,呈六边形,共七层,塔顶盖以铸铁覆盆,巍巍壮观。北宋王安石慕名登临并留下了《登飞来峰》的诗:"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h3> <h3><b>2018.10.19浙江湖州飞英塔349</b></h3><h3>飞英塔是一处始建于唐代的传统古建筑,雄峙在湖州市东北角上。千百年来,以其"塔里塔"的独特结构而闻名遐迩。内塔创建于唐中和四年(884年),后来塌毁废弃,现存的石塔重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外塔始建于北宋开宝年间(968~976年),绍兴二十年(1150年)塔遭雷击塌毁,南宋端平年间(1234~1236年)重新修建,元、明、清三代又经过了多次的修葺。<font color="#ed2308">1988年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G3-148】。</font></h3> <h3><b>2018.10.19江苏溧水永寿寺塔350</b></h3><h3>永寿寺塔位于南京溧水西北,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始建,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落成。原名永昌,后敕永寿寺塔。清代顺治五年(1648年),永寿寺内有僧众近百人,成为溧水区内第一大刹。永寿寺塔是一座仿木楼阁式砖塔,平面呈八角形,共七层,高32.5米,东南西北各辟四门,门两侧各有砖雕武士,共有八尊。</h3> <h3><b>2018.10.20山东岱庙铁塔351</b></h3><h3>岱庙铁塔位于泰安岱庙后花园,与岱庙铜亭对称。于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铸造,原在天书观。塔原有十三级,后因日军轰炸泰安,塔身现仅存四级,下部三级铸有捐造者的姓名、籍贯及铸造者。岱庙为<font color="#ed2308">1988年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G3-125】。</font></h3> <h3><b>2018.10.20天津中和塔352</b></h3><h3>位于天津河西区人民公园内,建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六角十一级仿阁楼式实心砖塔。</h3> <h3><b>2018.11.17西黄寺清净化城塔353</b></h3><h3>清净化城塔俗称"六世班禅塔",是北京名刹西黄寺最辉煌、最引人注目的建筑,也是西黄寺名扬于世的主要标志。始建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为清代达赖和班禅在京驻锡地。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为纪念在此圆寂的六世班禅,在西黄寺建造衣冠塔,用汉白玉砌筑,中间主塔高16米,建于3米多高的台基上。<font color="#ed2308">2001年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G5-206】。</font></h3> <h3><b>2018.12.18天津西青普亮宝塔354</b></h3><h3>普亮宝塔坐落于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镇古运河南侧,又称于公塔。清嘉庆十一年(1803年),为纪念杨柳青民间道士于成功(民间称之为"于五爷")而建造,因于成功道号普亮,遂以于公道号命名,称为普亮宝塔。普亮宝塔塔高12.5米,为青砖垒建,由基座、塔肚、塔身三部分组成。基座为八角形,基座之上是一段覆钵形塔身,塔肚为喇嘛塔形,塔身为七层密檐塔,每层边檐刻有寿字圆瓦,顶置圆形塔刹。塔身从第二层起每层设有一个假门,塔肚南面正中有一长方形匾额,上书"普亮宝塔",塔后有于五爷墓。</h3> <h3><b>2019.02.13山东淄博杨寨塔355</b></h3><h3>杨寨塔坐落在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双杨镇杨寨村,原为佛教寺院宝塔寺(又名龙山寺)内的主体建筑。该塔系八角形楼阁式砖塔,七级八角,高18米,底座周长21.9米。上三层和最下层均有石佛1尊。清乾隆《淄川县志》有"邑塔高峻无逾此者"的记载。塔的各层周长与高度均不相等,基本规律是周长自下而上依次递减,层高也逐渐降低。塔身为空心,有砖梯可达古塔的最高层,最上边三层与最下层均有石佛一尊。整个古塔坐落在坚实的石质基座上,基座南面有台阶直通主门。古塔第一层的东西南北四面各有一个拱状券门,其中南向主门门楣上嵌有石刻匾额一块,上镌"阿弥陀佛"四个大字,落款为"康熙三年丁未季夏吉旦沈荃敬书"。</h3> <h3><b>2019.02.15山东即墨中间埠双塔356</b></h3><h3>双塔坐落于青岛即墨七级镇中间埠村南,两塔东西相距约20米,均为密檐式墓葬塔,大塔为陈处女塔,始建于1866年(清同治五年),大塔西有一小塔为马师傅塔,建于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大塔高15.4米,连同基座共九层。基座系八角台体,周长17米,高2米,砖石结构,平台八边均略伸出如檐状的石板,正面嵌有额为"大清圆寂陈处女塔铭"的石碑。小塔为七层,塔式格局结构均仿照陈处女塔,其中第二层正面石额上镌"一心普渡"四字。塔高约13米,最大直径约3.3米。</h3> <h3><b>2019.02.20昆山秦峰塔357</b></h3><h3>秦峰塔位于昆山市千灯镇尚书浦西岸。 梁天监二年(503年),延福禅寺僧从义,在千灯镇的中心,募建七级秦柱峰(现名秦峰塔),明洪武年间重修。该塔系砖木结构,高十一丈六尺一寸(合38.7米),横断平面为正方形,每边长一丈四尺六寸四分(合4.88米),顶刹系铁铸,<font color="#010101"> 高二丈一尺(合7米)。</font><font color="#ed2308">2013年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G7-0960】。</font></h3> <h3><b>2019.02.21浙江海宁占鳌塔358</b></h3><h3>位于海宁观潮公园内的占鳌塔,又名镇海塔,是一座为镇服潮神而建造的楼阁式佛塔,始建于宋代,重建于明代,至今已有380多年历史。占鳌塔高40米,周围25米,平面呈六边形,外观七层,内为八层,砖身木楼,造型极为壮丽。登临占鳌塔观一线潮,是海宁潮观赏的最大特色。</h3> <h3><b>2019.02.22义乌大安寺塔359</b></h3><h3>大安寺塔是义乌境内现存最早的砖木结构建筑,坐落在义乌绣湖畔,宋大观四年(1110年)建造, 塔壁和塔体内有大量"庚寅岁建"的砖铭。明永乐年间顶层倒塌,四层和五层重新修复,此后还进行过局部修补。<font color="#ed2308">2019年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G8-0273】。</font></h3> <h3><b>2019.02.22义乌钓鱼矶塔360</b></h3><h3>钓鱼矶塔又名一峰塔,位于义乌的钓鱼矶公园内,高约40米。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知县张维枢倡建,完成5层。继任知县周廷侍命邑人陈思善捐资增建2级。系砖木结构楼阁式。现为6面7层。塔内原沿壁设有木扶梯,盘旋至5层,可登临凭窗远眺。今塔内木构件已朽,塔壁局部风化。</h3> <h3><b>2019.02.22浙江丽水灵鹫寺石塔361</b></h3><h3>灵鹫寺石塔位于浙江省丽水市万象山公园内,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石塔通高四余米,平面呈六边形,塔身为椭圆形,塔身有铭文可考,中空,中缀佛像,边衬以石刻装饰,塔身有铭文可考。石塔共4座,其中3座建于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另一座建于嘉定十一年(1218年)。四塔均为单檐仿木构形制,风格、造形和规模基本一致,雕刻精美。<font color="#ed2308">2019年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G8-0275】。</font></h3> <h3><b>2019.02.22温州国安寺塔362</b></h3><h3>国安寺塔位于温州瑶溪镇,建于北宋元祐五年至八年(1090-1093年)间。楼阁式石塔,塔顶早毁,残高约17米。平面呈六边形,九层实心,每层塔身浮雕有佛像,共计刻有1062尊佛像,雕刻工艺细腻,保存完好。除手印各异外,均作肉髻相。分排跏趺坐于壸门内莲花座或须弥座上,并雕有身光和垂幔。与塔身地宫内碑文"贤劫如来像一千躯,复镌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分身佛等,盖表法华踊现之缘也"的记载相吻合,故有"千佛塔"之称。<font color="#ed2308">2013年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G7-0992】。</font></h3> <h3><b>2019.02.23福建宁德报恩寺双塔363</b></h3><h3>报恩寺位于宁德市蕉城区城南,塔为宋代建筑,大塔为唐元庄禅师塔,花岗岩石构造,八角七层,实心,通高约2.8米,楼阁式,每边0.17米,台基为八角形,无须弥座。塔檐出挑,雕刻简洁。</h3> <h3><b>2019.02.23福州马尾罗星塔364</b></h3><h3>罗星塔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南部的闽江之滨,是国际公认的航标、闽江门户标志,有"中国塔"之誉。罗星塔,为宋代柳七娘所建。明朝万历年间,罗星塔被海风摧毁。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在宋代塔座的基础上重修。罗星塔形势险要:"地拟瞿塘看艳蓣,江同扬子见金焦。"1559年戚继光部下参将尹风把守马尾、痛击倭寇,到1656年郑成功北上抗清,在罗星塔筑堡训练水师,再到1884年中法马江海战,800余水师官兵殉难的壮烈悲剧,都是历史见证。<font color="#ed2308">2013年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G7-1076】。</font></h3> <h3><b>2019.02.23福州三坊七巷塔巷小塔365</b></h3><h3>塔巷在郎官巷以南,西通南后街。原名修文巷,宋代改称兴文巷、文兴巷。以闽国时建育王塔于巷北而改今名。此大塔位于巷北,并有塔院看管,被视为福州文运兴盛的象征。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塔还在,以后未见记载。清代在巷内砌造半片的小塔,作为古迹纪念。50年代,小塔移置巷口坊门之上。 塔巷旧有旌孝坊,为明代孝子高惟一立。三坊七巷为<font color="#ed2308">2006年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G6-583】。</font></h3> <h3><b>2019.02.24福建仙游天中万寿塔366</b></h3><h3>天中万寿塔又称塔斗塔,亦称青螺塔。位于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枫亭镇塔斗山上,属阿育王塔,为五代建筑风格,坐北向南,石构实心,四方形五层,高7.4米,边长5.1米,宋嘉祐四年(1059年),宋端明殿学士蔡襄重修,还留下著名诗句"谁种青松到塔西,塔高松矮不相齐,时人莫道者松小,他日松高塔又低。"它是我国最大的阿育王式实心石塔。<font color="#ed2308">2001年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G5-324】。</font></h3> <h3><b>2019.02.24厦门梵天寺婆罗门石塔367</b></h3><h3>梵天寺婆罗门石塔,即梵天寺西安桥塔,始建于北宋元祐年间(1086-1093),邑人许宜(号西安)、释宗定建西安桥,并镇以石塔4座,桥头桥尾各两座,此为其中两座,其中一座残缺。石塔为宝箧印经式,须弥座,方形三层实心,通高4.68米。是研究宋代宗教史和石雕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h3> <h3></h3><h3><b>2019.02.24厦门梅山寺婆罗门石塔368</b></h3><h3>该塔与梵天寺石塔一样,为西安桥的镇水塔,名为婆罗门石塔,实为典型的宋代宝箧印经塔,与西安桥一样,建成于1093年,是中国古塔类型中的珍品。<br></h3> <h3><b>2019.02.24厦门凤山文笔塔369</b></h3><h3>文笔塔原是厦门市太平寺中的塔,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知县洪世俊建。塔五层,石构实心,上有石雕佛像、镂空魁星像。塔下有曲池、拱桥。"夕照塔影"为文笔胜景。现存塔为光绪末年(1905-1908年)重建。</h3> <h3><b>2019.02.24厦门埭头石塔370</b></h3><h3>埭头石塔俗称凤屿石塔,是厦门岛仅存的古塔,这个塔原来位于水中,现位于厦门市湖明路中段。塔建于明代,下三层用较长石条砌成稳固塔身,上面三层则用较小石头做出柱体,形成"塔尖"。塔尖的四尊坐佛只剩一尊。塔的第四层,依稀辨认出一个"永"字。</h3> <h3><b>2019.02.25福建漳州南山寺四石塔371</b></h3><h3>南山寺,位于漳州市区九龙江南畔的丹霞山麓,现立有五代时期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年)的四座石塔,分别立于大雄宝殿前和天王殿前,塔身刻有精美图案,佛像和经文。天王殿石塔的塔身四面雕有佛像,而大雄宝殿的塔身只有一面雕有佛像,此外天王殿东侧石塔下方刻有文字。</h3> <h3><b>2019.02.25潮州开元寺四石塔372</b></h3><h3>开元寺始建于唐代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在寺院中庭的东西两侧有4座方形的石塔,叫做"阿育王式塔"。四个塔代表"四大部洲",即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潮州开元寺是<font color="#ed2308">2001年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G5-376】。</font></h3> <h3><b>2019.02.25潮州凤凰塔373</b></h3><h3>凤凰塔位于潮州古城外东南约2公里处的韩江之滨,因遥对凤凰山,又与隔江的凤凰台相望,因名。凤凰塔始建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清乾隆三十年(1765)重修。塔高45.8米,基围46.6米,墙厚2米多,7层八面,石砖结构,工程浩大。塔之第一、二层为石砌,第三层以上为砖砌,塔身中空,夹壁中有螺旋形台阶可登顶层。</h3> <h3><b>2019.02.26潮州西湖雁塔374</b></h3><h3>潮州雁塔是沿袭雁塔题名之故事,仿古都西安慈恩寺雁塔而造于葫芦山之上,可说是慈恩寺雁塔之缩微,成为潮郡十三县科举时代学子向往之处,今塔下偏南岩石上尚存"皇明嘉靖乙卯科题名"石刻。</h3> <h3><b>2019.02.26潮州西湖普同塔375</b></h3><h3>西湖普同塔,坐落在潮市西湖葫芦山南侧。塔建于清代,为六角七层实心砖塔。此塔为纪念清初发生在潮州的二次战乱"屠城"死难者而立,塔前有对联"逝者如斯夫,掩之诚是也"以记之。至今,在坊间还流传着三家巷和普同塔的故事,以纪念这一段历史。</h3> <h3><b>2019.02.26汕头文光塔376</b></h3><h3>文光塔位于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中华路东侧,始建于公元1131年(宋绍兴元年),经明、清三次倒塌重建及复建,现保持为明代复建的样貌外观。塔为楼阁式七层石塔,塔平面八角,塔高42.3米,塔腔为壁内折上式,可登顶凭栏俯视。门顶有清朝潮阳知县唐文藻所书"文光塔"三字石匾及对联。文光塔是明式的砖石结构建筑,具有明代建筑精细的特点。<font color="#ed2308">2013年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G7-1271】。</font></h3> <h3><b>2019.02.28广东中山烟墩山塔377</b></h3><h3>烟墩山塔位于广东中山市城区烟墩山,于明代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九月由知县蔡善继创建。该塔为七层八角形楼阁式砖结构塔,塔置平座,凌角牙砖与线砖相间叠涩出檐,高24.5米,原为空心塔,1952年重修时,把上面三层改为实心。宝瓶状刹为铁铸。</h3> <h3><b>2019.02.28广西贺州文笔塔378</b></h3><h3>贺州文笔塔位于贺街古镇,又名魁星楼,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塔高五层,塔身呈六角形,塔体用大青砖砌身,表面却呈红色,上盖绿色琉璃瓦,门额浮堆黑色"魁星楼"三个大字。文笔塔是贺州市古代作为学官文峰的象征性建筑物,塔高五层共27米,占地约80平方米。塔顶层原有一铸于南汉大宝四年(861年),重750公斤的大铜钟,铜钟圆形,呈开口喇叭状,铜钟造型精美,纹饰华丽,上铸文1288个,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属自治区重点保护文物,已于1963年迁至八步灵峰公园。</h3> <h3><b>2019.02.28桂林舍利塔379</b></h3><h3>舍利塔位于桂林市民主路万寿巷开元寺遗址内。原塔建于唐显庆二年(657),现存舍利塔为明洪武十八年(1385)重建的喇嘛式砖塔。1972年整修时,于内壁发现墨书《金刚经》全文。南面门上塑有"舍利宝塔"门额,其余三门门额以汉文、梵文塑"南无阿弥陀佛"佛号。现塔由塔座、塔身、顶盖组成,通高13.22米。塔基底座为正方形,各边长7米,四面有门互通。塔身为宝瓶式,立于八角形须弥座上,每面有一佛龛,南面有一入口,内置有明、清时期盛舍利的陶罐10余件。塔刹似伞盖,相轮5重,上置铜质宝珠刹顶,铸60字铭文,款为"洪武十八年十月初七日题"。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h3> <h3><b>2019.02.28桂林象山普贤塔380</b></h3><h3>普贤塔,在桂林市市区象鼻山顶,是一座喇嘛或实心砖塔,高13.6米,建于明代初期。塔身第二层正北面嵌有青石线刻"南无普贤菩萨"。远看此塔, 像插在象背一支剑柄或置于象背一只宝瓶, 故亦有剑柄塔、宝瓶塔之称。</h3> <h3><b>2019.03.01黔南都匀文峰塔381</b></h3><h3>文峰塔位于黔南州都匀市。文峰塔原名文笔塔,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系五层木塔。立于都匀龙潭口岸边。明万历年间曾是一座五层木塔,传说是一位姓桂的总兵率领郡人修建的。但木塔年久失修,仅剩塔基。1840年重修,1908年,洪水冲坏东、西、北三面塔基,1921年修复。1983年,人民政府拨款维修文峰塔,成为今天高23米,七层六面的实心石塔。</h3> <h3><b>2019.03.02遵义湘山寺四塔382</b></h3><h3>湘山寺,位于贵州省遵义市中心,是遵义地区的佛教文化中心,始建于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年)。四座石塔均为清代墓塔,高4米左右。第一座是嘉庆二十三年建造的,上面有石刻大字"大梦先觉",塔尖已毁;第二座是嘉庆三年建的,上面有石刻大字"悠然净境";第三座是乾隆四年建的,石刻字迹模糊;第四座是八角亭阁式墓塔,塔前有牌坊。</h3> <h3><b>2019.03.02南充无量宝塔383</b></h3><h3>无量宝塔俗称"宋代白塔",建于北宋建隆年间 (公元960年),始名建隆万寿之塔,距今已逾千年,座落在南充市高坪区鹤鸣山风景区。塔高37.1米,为十三层仿木密檐式砖塔,塔呈方形。其造型独特,工艺精湛。白塔塔基由条石砌成,塔身青砖垒成,塔顶生铁铸成,塔身为楼阁式斗拱建筑。是四川仅存的具有唐代遗风的宋塔之一。<font color="#ed2308">2006年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G6-699】。</font></h3> <h3><b>2019.03.03四川阆中玉台山石塔384</b></h3><h3>玉台山石塔,位于阆中市保宁镇北的玉台山山腰,为覆钵式喇嘛塔,塔高8.6米。塔基为四方形,刻四瓣梅花形须弥座。塔身为上大下小长圆柱体,内刻一佛跏趺坐于莲台。上装塔刹,有石雕八力士举刹身。刹身为六方柱,各方有佛一座。塔顶为一焰纹状圆石。石塔雕刻精美,除局部风化外,基本保存完整。玉台山石塔无确凿建筑年代,根据其形制特征,推断为唐代所建。玉台山石塔的人物造型、装饰及塔身造型带有明显的唐代特征,是研究佛塔式石构建筑的重要资料。<font color="#ed2308">2006年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G6-696】。</font></h3> <h3><b>2019.03.03广元皇泽寺中心柱窟塔385</b></h3><h3>中心柱窟又名塔庙窟、支提窟,是皇泽寺摩崖造像的45号窟,位于皇泽寺则天殿之上、大佛楼左侧,为皇泽寺造像年代最早的一处。其为一根完整的石柱,又是一座造型精美的经塔。 由塔基、身、顶三部分组成。第一、二层四面各凿一龛,龛中凿一佛二菩萨三尊像。皇泽寺摩崖是<font color="#ed2308">1961年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G1-43】。</font></h3> <h3><b>2019.03.03陕西汉中东塔386</b></h3><h3>汉中东塔,在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东关净明寺内,是一座十一级,高五丈余,方形、实心的砖塔。它是汉中市名胜古迹之一,也是汉台区最早的古建筑。据《汉中府志》记载:"净明寺建于明代洪武八年(1360年),建寺时塔已存在,相传三国时西凉庞德曾在塔下养病"。1953年修复时,在塔顶发现压角铁狮子一对,上携"庆元四年(南宋宁宗四年,公元1198年),洋州城西街李子照谨舍"。这说明南宋时已有塔存在,建塔年代,尚需进一步考证。<font color="#ed2308">2013年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G7-1426】。</font></h3> <h3><b>2019.03.03陕西洋县开明寺塔387</b></h3><h3>开明寺塔亦称关寺塔,位于陕西省洋县县城今开明广场,始建于唐开元中(约727),宋庆元元年(1195)重修。塔13层,高27.33米,为方形单层多檐式砖塔,塔身北面正中设券门,内辟方形小室,长宽各1.5 米,室墙内壁之上于转角处施迭涩砖,将室墙顶部收缩成八边形,其上砌井口枋一层,枋上每边各隐出散斗两个,斗上又迭涩向上逐步收缩,至顶形成一个小八角形的小穹窿,每边宽10厘米。<font color="#ed2308">2006年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G6-774】。</font></h3> <h3><b>2019.03.04山西介休史公塔388</b></h3><h3>史公塔,又名北坛塔,清乾隆十三年(1748)介休人纪念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任介休县知县史记事兴学赈饥而建。为一座七层八角楼阁式砖塔。塔高35米,塔刹、覆盆饰以黄绿两色琉璃,外观雄浑秀丽,金碧辉煌。塔西每层四面开砖券窗户,有木梯、台阶可登顶远眺。</h3> <h3><b>2019.03.04山西孝义临黄塔389</b></h3><h3>临黄塔位于孝义市大孝堡乡,创建于隋开皇四年(584年),原为阿育王塔,后历代皆有修葺。清雍正十四年(1732年)重建,始成今日之造型。塔为八角七层楼阁式砖塔,高18米。塔体一、二层为实心,以上五层檐下均仿木构砖雕斗栱飞椽,塔顶为攒尖顶,用黄色琉璃脊瓦覆盖。</h3> <h3><b>2019.03.04山西汾阳文峰塔390</b></h3><h3>汾阳文峰塔建于明末清初,位于山西省汾阳市城区以东2公里的建昌村,该塔共十三层,维修后精确高度为84.97米(维修前残高80.12米),雄伟挺拔,高度位于全国砖结构古塔第一位。是我国文峰塔中的杰出代表。清康熙时期《汾阳县志》记载,汾阳文峰塔由明末进士汾阳人朱之俊(曾任明清两代国子监司业)倡议集资而建。<font color="#ed2308">2006年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G6-456】。</font></h3> <h3><b>2019.03.04汾阳海虹塔391</b></h3><h3>海虹塔位于山西省吕梁市汾阳大南关的海洪路,高28.6米,八角七级实心阁楼式。该塔创建于公元1132年,系宋代临济宗第六代法嗣善昭禅师的舍利塔。明朝末年,朝廷大兴佛法,善昭禅师弘法场所天宁寺的僧众重修海虹塔,在随后的岁月里海虹塔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侵蚀。</h3> <h3><b>2019.05.25河北抚宁宗峰寿塔392</b></h3><h3>宗峰寿塔位于秦皇岛柳观峪村北40米,花岗岩石料砌筑,分三级,塔基部为须弥座,六面台柱体,塔身为纺锤状,面东有佛龛,佛龛上嵌青石匾额一方,上款"宗峰寿塔",落款"康熙岁次丁卯孟秋月旦"(公元1687年),塔刹为石雕宝珠。整个塔高5米,塔身最大直径2.5米。<br></h3> <p><b>2019.06.13&2020.08.30银山塔林覆钵式塔393</b></p><p>银山塔林坐落在北京昌平区城东北方约30公里的崇山峻岭之中,在古代,银山曾是佛家请经说法及文人隐居之佳地,与镇江金山寺齐名,又有南金北银之说。图7图8位于主塔林中,为元代建筑。其余均无塔铭,建筑年代不详。<font color="#ed2308">1988年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G3-153】。</font><b><br></b></p> <p><b>2019.06.13&2020.08.30银山塔林密檐塔394</b></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位于塔林东南角,是一座六角七级的元代密檐式舍利塔,残存五级,残高6.8米,每面都有凹进去的弧形。</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1988年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G3-153】。</span></p><p><br></p> <p><b>2019.06.27辽宁喀左大城子塔395</b></p><p>大城子塔坐落在辽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第一中学院内,建筑雄伟,独具一格。这里曾是金代精严禅寺的旧址,固又称精严寺塔。大城子塔砖筑八角九级密檐式,空心起券门,各檐均砖雕斗拱,上部收度小,基座石砌,是后世增补的加固工程。第一级塔身高7米,第二级塔身高约4米。正东、正西、正南、正北四面都设有类似佛龛的门,另四面雕立佛两尊,檐下有砖雕斗拱,三级以上除砖雕斗拱外,无其他装饰,这种形式与一般辽金砖塔不同,在东北地区甚为少见。<br></p> <h3><b>2019.06.27内蒙古宁城大明塔396</b></h3><h3>大明塔位于辽中京城遗址内,塔筑于高约6米的夯土台基上,八角十三层砖砌密檐式,高74米。高80.22米,塔基底径48.6米,塔体直径34米,在现存辽塔中雄居魁首。据载可能建于辽重熙四年(1036年)。塔身有两行蒙文:"大清咸丰甲寅年敬修",为清代补修所写。塔座为须弥座,上部砌出仰莲瓣,经改造修建,成为每边宽14米、高17米的直壁。塔身第一层每面嵌镶浮雕造像,正中镶成起券佛龛,龛内莲座上趺坐佛像,姿势各不相同,佛像两侧为菩萨、力士像,塑像之上砌出华盖,两侧上方各有飞天一对。<font color="#ed2308">1961年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G1-160】。</font><br></h3> <p><b>2019.06.27内蒙古宁城金小塔397</b></p><p>小塔建于金大定三年(1163年)位于辽中京城外城中,内城南门(阳德门)西南0.5公里处,小塔只是相对于大塔而言,塔全高24米,平面是八角形,底座边长3.3米,为砖筑十三级密檐式塔。小塔周围无台基,平地而起,最下层是基座,高2.7米。<font color="#ed2308">1961年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G1-160】。</font><br></p> <p><b>2019.06.27内蒙古宁城半截塔398</b></p><p>半截塔又称莲花塔,位于辽中京城外西南角上,南濒老哈河,北依中京城,建于辽道宗清宁三年(1057),平面为正八角形,实心密檐式砖塔,残体全高14米,东西南北四面有佛龛,佛龛两侧有雕砖云纹两朵。佛龛中原有佛像,今无存。<font color="#ed2308">1961年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G1-160】。</font></p> <b>2020.05.28&2021.10.30辽宁朝阳双塔寺双塔399</b><div>双塔寺双塔位于辽宁省朝阳市朝阳县木头城子镇郑家杖子村西北山沟的峭壁上,属辽代兴中府建州地区历史遗迹。双塔东西相距23米。东塔高11米,西塔高13米。东塔为空心八角形单檐式砖塔。造型为楼阁式与覆钵式相结合,高11米,塔顶为覆钵式,塔基上为仰莲花瓣拖起塔身。该塔精美之处在塔身,塔身八面,有券门、假门、假窗及菩萨坐莲浮雕像。假门上写有朱书文字。西塔为空心八角形三层檐砖塔,三层塔檐,高13米,塔顶为覆钵式。塔身正面开券门,表面浮雕小塔及小龛。<font color="#ed2308">2013年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G7-933】。</font></div> <b>2020.05.28辽宁建平美公灵塔400</b><div>美公灵塔位于建平县深井镇小马厂村南公路东侧。此塔为砖筑,六角形、实心。五层密檐式,高6.3米。基座和须弥座残破,原貌有损,据塔身"大定十六年"刻铭可知,此塔创修年代当不晚于金世宗大定十六年(1176)。<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