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民国时期安徽籍“将军集邮家”赵竟成</h3> <h3> 在民国时期的集邮者中,为人熟知的“将军集邮家”有抗日名将汪剑魂和北洋政府总统参议、“锐威将军”黄绍斋(黄国梁),但另一位“将军集邮家”却很少有人被人提及,他就是我省太平县(今黄山市黄山区)人氏赵竟成,他以字号行走邮坛,其名反而不为邮人所熟知。<br> 赵经世(图1),别号竟成,1887年出生,安徽太平县籍,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肄业后,入陆军大学正则班第四期炮科学习,于1916年12月毕业。</h3> <h3>1918年10月1日他被北京政府参谋部派驻日本,任中国公使馆陆军副武官(图2),</h3> <h3>1922年回国后投效陆军大学第一期校友、苏皖军阀陈调元,为其高级幕僚,1927年起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七军(军长陈调元)司令部参谋长,第一集团军北路军总指挥(陈调元)部参谋长,1928年任第一集团军第二军团总指挥(陈调元)部参谋长,率部参加北方北伐战事。1928年10月国民革命军编遣后,任缩编后的陆军第四十七师(师长陈调元兼)司令部参谋长等职。1930年2月19日赵经世兼任济南市市长(图3),</h3> <h3>11月随陈调元驻防安徽,1931年兼任芜湖市工务局局长,1932年4月19日被任命为芜湖市公安局局长(图4),</h3> <h3>1934年4月17日任“贛粤闽湘鄂剿匪军预备军”总司令部(驻地在安徽婺源)参谋长兼参谋处长,参与围剿红军。1935年2月27日,赵经世被国民政府任命为“军事参议院”参议,军衔时为中将(图5)。1923年4月1日,赵经世被授予五等宝光嘉禾章,1936年11月获国民革命军誓师十周年纪念勋章,12月获颁四等云麾勋章。1939年10月17日,赵经世在上海病逝,享年51周岁。</h3> <h3> 赵竟成于宣统年间,因感觉1909年发行的“宣统登基”纪念邮票设计印刷精雅,引起兴趣关注,这是他搜罗邮票的发轫。1934年开始集邮,在邮坛留名则始于1935年,这年,他参加了“甲戌邮票会”和“新光邮票会”,分别位列217#会员和363#会员;同年11月,他还加入了“甲戌邮票会”永久会员的行列。1936年,赵竟成先后成为“中华邮票会”和安徽芜湖“大同邮票会”的会员,会员号分别是260#和142#(图6)。</h3> <h3> “儒将”赵竟成集邮三年后,就有邮文在集邮报刊上发表,计有《甲戌邮刊》上的《搜集两重地名戳票之我见》、《本年法国博览会发行纪念票之所闻》、《谈纪念联票》、《世界历次邮票展览会之特殊名称》、《加盖“中华邮政”之伪满票》、《谈各国运动会纪念邮票》、《小张邮票名称之商榷》、《我的集邮谈》(图7)、《谈庆祝美宪纪念票》、《国外新邮》等10篇;</h3> <h3>《新光邮票杂志》上的5篇系列连载邮文《集邮今古》(图8)和《集邮识小录》等6篇,这些邮文以介绍外国邮票为主,文章多以“竟成”署名,发表时间为1937年的4篇,1938年的2篇,1939年更是有惊人的10篇邮文见报,刊出率相当惊人。从这些邮文发表的时间结合赵竟成的通信地址分析,正是他于抗战爆发后从南京转移至安徽芜湖、南陵、太平,后至上海避居,直至1939年10月17日病逝前所作,涵盖了赵竟成从战前和平时期、抗战爆发南京沦陷、到上海孤岛暂居,作为职业军人,他深痛敌军犯境,而无力杀敌,致忧劳成疾,精神颓顿,无奈迁沪养疴,可见赵竟成留世的这16篇邮文虽然数量不多,但这是他在颠沛流离、身心承载着巨大压力的情形下抱病所作,令人对其集邮的热忱十分敬佩,这在1940年2月1日出版的《甲戌邮刊》第七卷第一、二期合刊中,赵善长的《悼会友竟成宗兄》文中对他的评价也可见一斑。</h3> <h3> 赵竟成热心邮会,慷慨捐款、捐物,积极参与邮会的活动。1937年赵竟成50周岁时,他特印制“五秩荣庆”纪念明信片遍赠集邮同好,并在同年6月1日出版的《甲戌邮刊》第四卷第六期上刊登《赵竟成启事》,感谢邮友贺寿,并奉赠专印的邮片,恭祝诸君邮学云蒸!(图9)</h3> <h3> 赵竟成的青年时期留学日本,后又被北京政府派遣驻日本公使馆任副武官,他对日文十分精通,曾捐赠昭和十年八月发行和昭和十年十二月发行的日文本《趣味之友》给“甲戌邮票会”。1937年抗战爆发后,“甲戌邮票会”大力推广“抗日一角”运动,倡议会员捐款支持政府坚持抗战,赵竟成捐款1元支持。1939年5月31日,“新光邮票会”受邀参加上海“古今柬帖展览会”,赵竟成与王纪泽、陈复祥、朱世杰、张包子俊等21位沪上集邮名家送交邮票及邮品120框参与展出,为筹款济难,支援抗战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图10)。</h3> <h3> 赵竟成少小离家,投身军界,一生戎马生涯,四海为家。他在安徽的足迹散落在历史文献和集邮报刊登出的通讯地址中,勾勒出他当年的工作和生活轨迹:<br> 赵经世1931年兼任芜湖市工务局局长;1932年4月19日,他被任命为芜湖市公安局局长;1934年4月17日,参与围剿红军的“贛粤闽湘鄂剿匪军预备军”总司令部移驻安徽婺源,赵经世任参谋长兼参谋处长。从1930年11月赵经世随陈调元驻防安徽,至1935年2月调任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参议止,在四年多的时间里,赵经世任安徽省的军、警、政界高官。回到家乡的赵经世,在兼任芜湖市工务局局长时,满怀热忱地想借机把芜湖——安徽省第一大商埠建设的更好,他计划把城市各处道路损坏的条石更换,为此呈请安徽省建设厅拨款修建,无奈因连年军阀战乱,加之受水灾影响,安徽省的财政困难已达极点,无法拨付工程所需款项,令其美好的愿望成为泡影(图11)。<br></h3> <h3> 在1936年11月份出版的“中华邮票会”《邮讯》第一卷第9号《会员更改地址表》中,赵竟成的通讯地址为“除原有南京天印庵四号外加永久通讯处芜湖北平路新一号”。在抗战爆发后,赵竟成撤离南京回到了曾经工作过的芜湖暂居,在1937年10月1日出版的《甲戌邮刊》第四卷第十期《会员义务广告栏》,赵竟成征求“三次航空邮票”的广告留下的通讯地址亦为“芜湖北平路新一号”(图12),此处似为赵竟成在芜湖的住所。</h3> <h3> 赵竟成在芜湖有住宅,又曾在芜湖政界担任高官,还是安徽省最早成立的邮会——芜湖“大同邮票会”的会员,抗战爆发后他首先选择避居芜湖。芜湖沦陷后,赵竟成在1938年迁至南陵县,在2月1日《甲戌邮刊》第五卷第二期《会员更改通讯处》中,他的通讯地址改为“南陵县城内电灯公司”(图13)。</h3> <h3>以后,随着战局的发展,5月1日赵竟成回到了老家安徽太平县,通讯地址为“安徽太平甘棠镇地官第”(图14)。在8月1日出版的《甲戌邮刊》第五卷第七、八期《会员义务广告栏》,赵竟成刊登广告征求三次航空二元五元旧票,所留的地址为“本会转赵竟成”,推测他已从老家离开,处于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状态,与外界的联系依靠“甲戌邮票会”中转。</h3> <h3> 赵经世的夫人赵淑清也是集邮界人士,她1935年5月1日加入“新光会”,会员提名333#,入会时间比赵竟成还早4个月。她在1935年5月—1936年8月的通信地址均为“南京天印庵四号”,在1936年版的《新光邮票钱币会员名录》中,赵淑清的职业是“家政”,收集类别为“中外各国邮”。赵竟成与赵淑清伉俪同为“新光邮票会”会员,一时被传为邮界佳话!<br> 赵竟成去世后,赵淑清于1940年3月加入“中华邮票会”,会员号是赵竟成生前所用的260#,通讯地址亦为赵竟成生前使用的“上海福履理路合群坊三号”(1940年3月《邮典》第1卷第3期),收集的范围是“中国及世界”;1941年6月赵淑清(会员名“赵淑卿”)提名“天津邮票会”311#会员,通讯地址为赵竟成生前所用的“上海福履理路316弄3号”(1941年6月《天津邮刊》第2卷第2期《会员录》)。<br> 1937年5月12日出版的天津《语美画刊》第2卷第10期,在类似于封面图的第1版,曾刊出“集邮家赵竟成夫人淑清女士”的大幅照片(图15),照片上的赵淑清温婉贤淑,气质高雅,一副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女性模样。从赵竟成的简历和《甲戌邮刊》六卷十一、十二期(1939年12月1日)的《我的集邮谈》文中来看,他曾留学、工作于日本,精通日文,但不谙英文,推测他在写作介绍外邮的文章时,素材资料不会只从日文集邮报刊中获取,猜测他身边肯定有精通英文的人为其翻译集邮资料,而这个人最有可能就是赵淑清,理由是赵淑清收集“中外各国邮”,而且在赵竟成一家为躲避战乱从南京辗转至芜湖、南陵、太平、上海的途中,赵竟成还相继写作外邮稿件投寄邮刊,相信当时不会有太多的随从追随在身边,只有赵淑清这样的贤内助才符合条件,辅佐赵竟成对外票资料的翻译和研究。<br></h3> <h3> 今人对赵淑清的藏品中最感兴趣的可能是她藏有的“苏区”邮票!在1935年7月1日出版的《新光》第四卷第九期《再谈匪邮》一文中,作者阎东魁受张包子俊的委托,对赵淑清进行了采访,文章称赵女士藏有1枚“江西东北邮票”(赣东南赤色邮票总局1930年9月发行)和1件直双连“苏维埃邮票”(中华苏维埃邮政总局1932年5月起发行),邮票是“由赣剿赤归来某军官畀赠”(图16)。但赵淑清的苏区邮票,可能即源自于赵经世。赵经世1934年4月17日任“贛粤闽湘鄂剿匪军预备军”总司令部(驻地在安徽婺源)参谋长兼参谋处长(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四月十七日《中华民国史事纪要(初搞)》),当时正在“剿匪”一线,他恰好在这年开始集邮,收藏兴趣正浓,有机会、也有条件私下截留缴获的红军邮件。作者阎东魁在发表《再谈匪邮》这篇文章时,顾忌到赵经世的身份不便示众,加之自己当时供职于南京首都警察厅,也不愿意在文章发表后惹祸上身,假借赵淑清之名披露较为妥当。联想到四年以后的上海“古今柬帖展览会”中有江西“苏区”邮票展出,时值国共合作时期,时局已无当年那么凶险,但展出的“苏区”邮票是否为赵竟成出品,今已无从考证。<br><br>参考资料:<br>1、“中华邮票会”,《邮讯》,1936年3月—1937年7月;<br>2、“新光邮票会”,《新光》、《新光邮票杂志》;<br>3、“甲戌邮票会”,《甲戌邮刊》;<br>4、“大同邮票会”,《邮话》1936年8月号;<br> (原载《安徽集邮》2018年第2期)<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