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卷首语:</h3><h3>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br></h3><h3><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与君同读书,共品书香气。</span><br></h3><h3>书当快意时,能与相畅谈。</h3><h3><br></h3> <h3>在交流会的开始,学生分组交流讨论自己的读书心得和体会。<br></h3> <h3>在交流中进行了思想的碰撞,心灵的共鸣之后,各小组长汇总了小组成员的读书心得与体会,分享给全班同学。</h3> <h3>9班第一组分享:</h3><h3>沈从文在《边城》中为我们展现了渡口上翠翠和爷爷自给自足的生存状态,在那个民风淳朴、环境优美的小城里,一切是那么自然,那么平静,仿佛这样的日子会永远延续下去,我们感受到沈从文对理想家园的想象和呈现。这样的环境也为沈从文笔下的人的性格特点、处事风格等方面做了铺垫。于是我们总能在文字中感受到温暖和爱,反观当下,我们似乎少了很多这样淳朴的情感。<br></h3> <h3>9班第二组分享:</h3><h3>《边城》向我们展示了湘西茶峒的文化习俗和风土人情,还有那种极单纯极天真的爱情。文中对于人物感情细腻的展现,对于环境的细致描写,对于人物生动的刻画,让我们在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的对比中发现生活的另一种方式。</h3> <h3>9班第三组分享:</h3><h3>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边城,而在沈从文先生的笔下,我们真真正正地看到了这座“边城”,处于闹市嘈杂之外的边城,处于人内心情感中最纯净的边城。沈从文先生,将人世间最复杂的情感,很好的溶交融在一起,将如诗如画的茶峒又增添上了纯真的面纱,无论是老人与翠翠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还是大佬和二佬与翠翠之间纯真的爱情,还是小狗与翠翠之间深厚的友情,一切人间最淳朴最纯真的情感,都在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不同于乱世中失去自我的官僚,不同于战争中放弃希望的百姓,更不同于霸权主义的列强,在这儿,是真正的圣地,是真正的边城,他们将这种无声无息的情感作为战争有力的武器,让光明从此跑进来,结尾有一句话最令人感动: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h3> <h3>9班第四组分享:</h3><h3>我们在连绵不断的鼓声中和翠翠一起做着一个迟迟不醒的梦,而梦最大的特点就在于他断断续续,混沌,凝滞,没有清晰明朗的时间观念,作者为我们编织的这场梦,是很符合边城的状态的,那里人们原本就是如此,不知今夕何夕,这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正所谓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茶峒边城的人民,时间观念是极其模糊的,这是因为这里就像桃花源一样,百年如一日,作者制造的这种时间的循环往复之感,既符合少女梦一般的情怀,又反映了边城特有的生存状况,</h3> <h3>9班第五组分享:</h3><h3>《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爱与美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小说,文中的翠翠是天真善良,温柔,混沌的小女孩,是作者倾注爱与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翠翠来到人间,便是爱的天使与爱的精灵,爷爷把她养大,一老一少,相依为命,她既是爱情的女儿,又是大自然的女儿,在她的岛上天然合一。翠翠身上的美是通过她的爱情故事逐步表现出来的,第一阶段是最最爱情的萌生,第二阶段到了最最爱情的觉悟,第三阶段翠翠对爱情的执着。然而她对傩送的爱情却受到了严重的挫折,傩送远走他乡,爷爷死了,翠翠一夜之间长大成人,像爷爷那样守住渡口,等待着傩送的归来。<br></h3> <h3>教师点评:</h3><h3>《边城》是沈从文最著名的一部小说,这部小说把沈从文的创作推向了高峰,我们在水一般的文字里读到爱,读到美,读到作者对故乡的深切眷恋。在茶峒城内,我们看到了春日里桃花深处有人家,夏日里门前晾着旗帜般的衣物,秋冬季节,黄墙黑瓦,如诗如画,正因为处处有奇迹可以发现,自然的大胆处和精巧处,无一地无一时不使人倾心,沈从文笔下的人物,无论是商人水手妓女,都充满情意,我们可以感受到沈从文对理想家园的想象和呈现,在这部作品中,茶峒是整个故事的大背景,是作者不断呼唤的边城。千百年后,很多作家都会面临被时间淘汰的危险,但沈从文不会,很多作品都会面临被读者遗忘的危险,但边城不会,沈从文先生说,美丽,总使人哀愁。《边城》带给我们的正是这样一份哀<br></h3> <h3>10班第一组分享:</h3><h3>《活着》里所描述的生活,大概就是吊着你的胃口,让你在莫大的苦难里看到些许温暖的东西,余华客观平淡的叙述,没有过多矫情的抒情,反倒冲淡了悲剧的意味,没有过多情感的矫饰,直视生活的莫大苦痛,这样冷静的叙述引发了更多人的深思,不可否认生活中有许多美好,但是我们也没必要刻意的追逐美好的东西,过于美的东西往往是一场骗局,当我们阅读完这本书不禁引发出这样一个问题,人活着的价值到底是什么?人活着最大的价值不是为了生活拼搏,也不是因为逆境而堕落,而是一种承受生命各种喜怒挫折的韧性,领略到生命的意义,这才是真正的活着。</h3><h3><br></h3> <h3>10班第二组分享:</h3><h3>活着就是看身边的人不断离去。</h3><h3>这本书主要描述了主人公徐福贵的悲惨凄凉的一生,身边所有的亲人一个接一个地离他而去,只有他活了下来。他既是坚强的,也是懦弱的,以至于悲伤轻轻敲打他的心灵时,他选择了咬牙忍受。他既是明智的,又是愚昧的,因为当大多数他的亲人离开之前,多少都有些暗示,而但他却并没有注意到。他既是能干的又是无能的,因为他以一人之力撑起了家庭,却没能保住亲爱的人。这个世界都是一样,谁也无法逃避自然的规则而逍遥法外,所以,世界任何事物,或人或物,只要你曾经拥有过就应当珍惜,等到失去再流泪后悔才是最无能的懦夫。<br></h3> <h3>10班第三组分享:</h3><h3>在晚年落寞的生活图景下孤独的,但不寂寞的主人公,这就是活着。<br></h3><h3>活着的意义,就是活着。</h3> <h3>10班第四组分享:</h3><h3>活着讲述的是一个人的生活故事,穿越了中国50年的历史,这50年打上了为个人生活为变化的政治身份而斗争的烙印,在读者面前,以举例的方式展开,既有关于各种恐惧的故事,也有田园生活和骚乱,余华这部被当做流浪小说的作品所叙述的故事,展示了成为历史的玩物的个体历史,表现出讽刺的斗争通向紧急状态和损失,也通向死亡和魔鬼。<br></h3> <h3>教师点评,</h3><h3>余华是有超越时代的眼界的,而《活着》是余华这种近乎无实则有的状态里最巅峰的作品,一个人能惨到什么地步在这本书是没有下限的,有的人看出了生命的悲苦,也有人看出了生命的无常,但我却常常觉得,福贵这一生所经历的苦难,才是最有意义的,正是这些苦难和命运多舛,教会了福贵和我们,什么是生活。人为什么要活着?这是一个高深的哲学,还是终极的宗教命题吗?至少余华敢于用自己的笔来尝试探索和回答,我最大的震撼倒不是福贵惨到极致的悲伤的命运,而是余华对于现如今的我们每个人生存状态的当头一棒,还有他对于苦难和快乐的意义的颠覆。<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