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行—2018.9(下篇)

君缕阳光

<h3>  三、锦县石山镇驿马方、三台子(原陆军119师驻地)</h3><h3> 寻觅半个世纪前的故乡与家园。</h3> <h3>  驱车来到锦县石山镇驿马方,寻找50年前的家园。我们小时候的幼儿园、小学校都在这里。</h3> <h3>  村里当年的同学、朋友难以寻找,幼儿园、学校也难辩踪迹。</h3> <h3>  未见到好朋友刘汉武,找到他儿子并合影。</h3> <h3>  当年师幼儿园所在地,今已空旷荒芜。</h3> <h3>  童年记忆中的幼儿园,是一幢俄式的漂亮建筑,抹不去的童话般的往事与记忆。</h3> <h3>  当年在幼儿园的小朋友们。</h3> <h3>  驿马方村,那片丛林、那块庄稼、那条小河、那段村落,是我们童年的必经之地。沧海桑田,再也回不到过去的时光!</h3> <h3>  119师家属大院,已成“遗址”。当年的沸腾喧嚣、丰富多彩、大千世界,都留在了往昔故事与梦中回眸。</h3><h3><br></h3> <h3>  身后的路已变窄、山也变小,但天还是那么蓝,云还是那么白,情还是那么深!</h3> <h3>  当年我们的营院、我们的家!</h3><h3><br></h3> <h3>  与当年的邻居(王新华)在家门前。</h3> <h3>  原119师师部,我们叫“上边”。每当有电影和演出,家属子女们都会结伴前往,夜晚的路上风轻花香、蛙声一片。</h3><h3> 几十年的部队变迁,如今人去楼空。昔日的军号声与训练场,已沉寂多年。</h3> <h3>  身后的山,我们叫它“千里井山”。小时候常爬上去玩,那时候感到好高好开阔啊!</h3> <h3>  弟弟曾在这里(坦克团)当兵。</h3> <h3>  这是石山镇的三台子乡(355团所在地)。妈妈曾在这所小学当教师,我也在这里上过学。对面是中学。我学自行车就是在中学操场上学会的。</h3> <h3>  我小学一至三年级,都是在妈妈的班里。一直到现在,每年的教师节,我都会给妈妈老师问候并送花!</h3> <h3>  依稀好像还是我们当年的教室。</h3> <h3>  当年我们兄妹在家门前合影。</h3> <h3>  四、兴城县(原120师所在地)</h3><h3> 我们在这里度过了初、高中时代。</h3> <h3>  见到照英表姐一家:姐夫聂贵生、侄子聂挺、侄女聂薇及家人们。</h3> <h3>  大海曾伴随着我们学生时代。美丽深邃辽阔的海洋教会了我们许多!</h3> <h3>  山东老家的表姐,曾伴随着我们的童年。</h3> <h3>  兴城的古城与海滨,有妈妈许多美好的回忆。</h3> <h3>  在兴城海滨菊花女雕像前合个影。</h3> <h3>  兴城四季变幻的首山,是当年我们仰视的伟岸伙伴!</h3><h3><br></h3> <h3>  兴城古城,是我们学校和课余活动的主要街区。当年,妈妈在兴城县委组织部工作。</h3> <h3>当年120师师部,现已改为武警所属部队。</h3> <h3>  这里是我们当年的家!1970年至1980年,爸爸在120师任政委。我和弟弟都是从这里读高中后当兵的。</h3><h3> 如今这里的营院已荒芜多年,听说很快就要拆掉了。</h3><h3> 故里喧嚣不再,往事仍然如烟。</h3><h3> </h3> <h3>  这是当年门前家庭合影。</h3> <h3>  这里是当年的“服务社”,妈妈曾任主任。</h3> <h3>  这里是当年的师招待所。</h3> <h3>  这条门前路,是我们每天上下学必经之路。</h3> <h3>  那个年代的全家福!</h3> <h3>  今年的中秋节,在兴城故乡与表姐一家在海上餐厅聚餐赏月。别有一番滋味!</h3><h3> 今日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h3><h3> 再见,美丽的兴城,我亲爱的故乡!</h3><h3> </h3> <h3>  后记:故乡之行,寻根之旅,我们深深怀念已故去敬爱的爸爸!我们难忘和珍重大院内外邻里乡亲与童年伙伴!我们铭记和感激那段燃情岁月与纯真年代!</h3><h3> 如今家庭:爸爸在四十军离休后安置在大连警备区干休所,2005年病故,时年80周岁。妈妈在大连福利院离休后,居住在辽宁省军区大连第四干休所。大哥(泰山)一直在空军部队服役,正师职(大校)退休,安居在北京。弟弟(华山)在北京开办心理咨询公司,任心理咨询和培训师。妹妹(华霞)移居美国,英国皇家学院硕士、上海复旦大学博士毕业后,现聘任为上海复旦大学客座教授。</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