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菲斯(Fes)是北非史上第一个伊斯兰城市,也是摩洛哥一千多年来宗教、文化与艺术的中心,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地,所以必然是我们这次游览行摄的重中之重。下图是菲斯老城全景俯瞰,是在菲斯老城北面山坡上的梅里尼德王朝陵墓(Tombeaux Des Merinides)高地拍摄的。</h1> <h1>菲斯古城创建于公元808年,传说国王伊德里斯二世当年主持城市破土奠基时,在面向麦加圣城的方向挖出一把金斧子,国王感到这是吉兆,即给城市定名为“菲斯”,并定都于此。菲斯是摩洛哥四大皇城中最古老的一座,曾经是伊德里斯和梅里尼德等多个王朝的首都,也是摩洛哥最古老的城市,至今保持着中世纪风情,被形容为是“活着的《一千零一夜》”。</h1> <h1>菲斯坐落在摩洛哥北部阿特拉斯山脉东北的一个谷地,是个四通八达的交叉口和战略要地。整个城区占地约300公顷,城外丘陵环抱,山坡上橄榄树郁郁葱葱,菲斯河由西向东横贯而过。下图的那个在丁字路口的大门(Bab Riafa),是从西部进入老城的必经之路。</h1> <h1>一般都把菲斯城划分成三个区域,也代表了三个时代。最古老的是Fes el Bali区,始建于公元808年,成型于公元11世纪,据说到12世纪,菲斯就有15.6万人口,12万间房屋,3500多个作坊,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也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随后菲斯城开始向西南方发展,公元13世纪到15世纪,即梅里尼德王朝时期发展到了顶峰,国王创建了Fes el Jdid区,因在那里建了皇宫,故也叫菲斯皇城。菲斯作为首都,一直到1912年。作为菲斯最古老的城区Fes el Bali区,1981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菲斯新城区Ville Nouvelle 建于法国殖民时期。据2014年统计,菲斯城总人口约110多万。</h1> <h1>这张片子是在菲斯南坡的南堡(Borj Sud)上拍摄的,那里现在是个军事和武器博物馆,有个院子,有士兵守卫,车可以停在院外,人走进去没问题。菲斯的南堡和北堡都建于16世纪,当时国王是为监督城里老百姓的一举一动而建的。如今南北两堡都成了人们俯瞰和拍摄菲斯老城全景的观景点。</h1> <h1>那么到菲斯,怎么玩,拍什么,说实在,我们事先在国内做足了功课。首先我们确定在菲斯至少住两个晚上,因为从舍夫沙万到菲斯,开车起码要走4个小时,半天就去掉了,给我们在菲斯实际只留有一天半时间。千头万绪,我们抓了三个重点:一是拍摄老城全景的日落和夜景,机位就在南堡和北堡;二是第二天上午游览拍摄“叔阿拉”皮革染坊,因为那是摩洛哥最有特色的人文景观;三就是正确走完、看完、拍完老城的经典游览路线,那是最有效的游览方式。</h1> <h1>下图是在北面山坡上的梅里尼德王朝陵墓观景点拍摄的菲斯古城,绿顶建筑是伊德里斯二世陵墓,是古城Fes el Bali的中心。在北坡观景点俯瞰菲斯古城,少不了清真寺和宣礼塔。据说菲斯盛期,城内共有清真寺785座,如今仍留有360多座,其中以拥有270根圆柱的卡鲁因清真寺最为著名(见下图)。每天五次从清真寺宣礼塔播放出来的祈祷声,护佑着这个千年古城。</h1> <h1>紧挨着伊德里斯二世陵墓的建筑,是卡鲁因清真寺与大学(Kairaouine Mosque & University)。据说菲斯最兴盛时期城内共有清真寺785座,如今保存下来的仍有360多座,其中以拥有270根圆柱的卡鲁因清真寺最为著名(见下图),每天五次清真寺的祈祷声,护佑着这个千年古城。</h1> <h1>下图这张俯瞰菲斯老城的片子,是在南堡拍摄的。老城房屋顶上密密麻麻的卫星接收“锅盖”,像向日葵一样朝着一个方向,非常有趣。当时是下午时分,正迎着太阳,所以非常亮,白花花一片。</h1> <h1>当天到菲斯已是下午,为了确保拍好菲斯老城的日落和夜景,我们在入住旅馆,吃饱喝足之后,延续了在意大利拍摄五渔村的方式,早早抵达老城大北头的梅里尼德王朝陵墓(Tombeaux Des Merinides)高地观景点,等待日落和最佳光影。</h1> <h1>虽然老天给了我们一个好太阳,但可惜风太大;另外老城建筑窗户太小,当地民居开灯亦很少,因而菲斯老城夜景难说璀璨。</h1> <h1>这是当天日落前拍到的最漂亮的光影,可惜那一片已经不是菲斯古城最典型的景观位置了。</h1> <h1>下图就是梅里尼德王朝陵墓高地,上面的两个大门虽然已成废墟,但也成了菲斯北坡的标志。估计菲斯政府方面也考虑到这个地方是旅游的热门地,为了确保游客安全,傍晚专门安排了骑警巡逻。</h1> <h1>菲斯老城夜景难说璀璨。</h1> <h1>这是在我们住的民宿楼顶露台上拍摄的老城夜景,开灯后,梅里尼德王朝陵墓高地上的两个大门废墟,在夜空中倒也蛮好看。</h1> <h1>这是在我们住的民宿楼顶露台上拍摄的菲斯古城夜景。</h1> <h1>观赏拍摄菲斯古城著名的“叔阿拉”皮革染坊(Chouarra Tanerry),我们是安排在第二天一早。因为一早光线好,旅游团队人少,干扰少;而且染缸里盛满颜料,色彩好看。</h1> <h1>我们事先也反复研究,根据大多数材料介绍,确定直接进入拍摄角度最好的10号店铺。这一集利里的叔阿拉皮革染坊片子,都是在10号店铺最高处拍摄的。</h1> <h1>从这些片子中不难看出,染坊在中间,周围都是出售皮革成品的店铺,游客穿过店铺,就能看到染坊工匠的劳作过程,这是一种传统典型的自产自销、互为推广的形式,更是最直观、最有说服力的“纯手工、纯天然”广告。</h1> <h1>菲斯的手工制革技艺多以家庭为主世代相传,已有千年历史,在摩洛哥乃至全世界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h1> <h1>我们是大约9点多到叔阿拉皮革染坊的,下图是我们在进入染坊前,在店铺外拍到的毛驴驮皮子的情景。这说明我们还是去晚了点,时间应该还能提早,在那里等待店铺开门,一早进去,染坊场地上干活儿的人应该会更多。</h1> <h1>据说菲斯古城有三大制革厂(Tannery),其中创建于11世纪的叔阿拉皮革染坊( Chouara Tannery ),是菲斯最老的一家,也是规模最大的一家,它位于菲斯古城的Fes el Bali区。很多年前,我就是看到这么一张照片,才知道有菲斯老城这个地方,才知道这种传承了千年的古老技艺,居然是在如此环境下延续至今,从此开始关注摩洛哥旅游。那张照片的色彩,我至今记忆犹新,比我现在看到拍到的丰富多了。当然,这对于像我这样偶然来一次的外国游客,确实需要运气。</h1> <h1>虽然Tannery这个英文单词,在牛津大辞典里翻译过来的意思是制革厂、硝皮厂。但我想,在这个场地上,实际只是熟皮和染皮的地方,真正要把生牛皮最后变成能够制包做皮鞋的皮革,前后工序还有很多。所以大多数人更愿意翻译成“皮革染坊”,应该还是可以的。</h1> <h1>参观叔阿拉皮革染坊,是菲斯古城观光的主要内容之一,不少专业旅游网站,都是把这个叔阿拉皮革染坊列为排名第一的必到景点。据说制革的第一道工序,要把皮上的毛脱掉,然后是熟皮(我更愿意用“熟皮”这一词来表述)。</h1> <h1>皮革染坊场地上,密密麻麻排满了圆形方形的石头染缸,其形式很像蜂窝。据说顶头那几排白色的方形染缸里面,装的是鸽子粪,并拌了生石灰、盐和水,其作用是软化原本因脂肪和蛋白质变得生硬的皮革。所以作坊腐味很大,进门就能闻到,参观时,你可以向店主要一把薄荷叶放在鼻子边,以减轻异味。</h1> <h1>我不知道能不能将这些白色溶液称之为“天然鞣剂”。据说生皮子浸泡在这些白色的天然鞣剂里,脱脂软化的过程需要两到三天,甚至一周。脱脂后的皮子再放入滚筒内清洗揉搓,使皮子继续软化。</h1> <h1>在黑龙江下乡当知青的时候,我见过老乡用硝和玉米面来熟皮子的,所以我更接受把这个过程说成是“熟皮子”。熟过的皮子软了,好像也更容易吸收染料,便于上色。</h1> <h1>在那些深颜色的染缸里,盛满了天然植物和矿物制成的染料,据说红色的有罂粟、番红花,蓝色是靛蓝,黄色用芥末,绿色应该是薄荷叶,啡色为“散沫花(henna)”,还有含羞草等等,从高处俯瞰,这些五颜六色的大染缸,就像一块巨大的调色板,色彩斑斓。</h1> <h1>把熟好的皮子浸泡在这些各色染缸里,期间还要不断翻转让染色均匀。染色后,还要在太阳下晾干,然后再用毛驴驮到另外地方继续加工,最后制成皮革。</h1> <h1>摩洛哥皮革制品名闻天下,菲斯则是摩洛哥制革业的中心。但你只有到了现场,才明白摩洛哥的制革过程和古老技艺,是工匠们不用现代化机械操作,在完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甚至是裸露着身体和双腿,浸泡在带有强烈味道和腐蚀性的液体里完成的。真的很令人惊讶,也很令人感慨。</h1> <h1>看了下面这几张图,很容易想到皮革染坊的污水处理问题,很为菲斯担忧。</h1> <h1>据说由于制革过程中的污水直接排到河中,严重地影响了菲斯河的水质,至20世纪50年代,菲斯河已经恶化到成了城市的下水道,被人称作垃圾河。</h1> <h1>有人在网络上用“臭名昭著”这个词,来戏称菲斯古城内的传统皮革染坊。但还是有成千上万的人,不远万里,从世界各地慕名追逐而来,大染坊早已成为旅游热点,摄影爱好者更是趋之若鹜。</h1> <h1>参观摩洛哥菲斯古城的叔阿拉皮革染坊,是一种难得的体验,也是菲斯最具特色的人文景观。据说菲斯古城入选世界文化遗产,传统皮革染坊还是促其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呢。</h1> <h1>我们游览拍摄菲斯的第三个重点,是走一走古城的主要景点,布日卢蓝门(Bab Bou Jeloud)就是此行的起点。蓝门建于摩洛哥作为法国保护国期间的1913年,是菲斯古城的西部主要入口,也是古城两条主路(Tala’a Kebira)和(Tala’a Seghira)的起点。走这两条路,就能通向古城的心脏。当然,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精美华丽的蓝门,已经是经过翻修后的样子,门楼上镶嵌着菲斯标志性蓝色的马赛克瓷砖,这种独特的蓝色也被称为“菲斯蓝”。</h1> <h1>进入布日卢蓝门,你就如同一下子跨越了几百上千年,里边就是中世纪,全是一千零一夜的故事。汽车是不允许进入蓝门的,在古城里能走的只有人和毛驴。所以菲斯古城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无机动车市区,最大的步行街。</h1> <h1>有意思的是,布日卢蓝门迎接来客一面贴的马赛克瓷砖是蓝色的,等你进入大门再回头看的那一面,却是绿色的。我能够找到的解释是:蓝门的蓝色,就是代表菲斯的颜色;而蓝门背面的绿色,是伊斯兰教的颜色。“菲斯蓝”成了一种标志,就像菲斯陶瓷器皿,表面绘有的图案,大多都是那种优雅而特殊的“菲斯蓝”。也就像中国的青花瓷,早已成为一种标志,闻名天下。</h1> <h1>进入蓝门,街道两边挤满了餐馆、茶室和咖啡厅。这是一位餐馆服务员,其装束极具摩洛哥特色。</h1> <h1>菲斯政府致力于菲斯古城的重建,希望恢复昔日的辉煌,但毛驴依然在拥挤逼仄的小巷里运送货物,一如中世纪以来的风情。</h1> <h1>菲斯古城,狭窄小巷几乎每时每刻都挤满了络绎不绝的人流,毛驴与人“擦肩而过”,赶驴的人还紧吆喝。我去过埃及开罗和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等地老城,都没见过类似的情形。</h1> <h1>毛驴还是菲斯老城的“城市美容师”。早晨起来,街上最忙碌的要数毛驴,它们走街串巷,收集垃圾,把昨晚一夜留下的污垢收拾干净。</h1> <h1>毛驴与汽车擦肩而过。</h1> <h1>有人说,菲斯这个城市属性上就有“迷路”的含义。在菲斯古城,号称有10000多条街巷,在菲斯市政厅的地图上,古城有名有姓的街巷就有9448条。这些街巷纵横交错、曲里拐弯,毫无规律可言。</h1> <h1>有个导游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次他带的团有个游客在老城里走失了,结果4天后才找到,而他已在这里结婚了!后一句当然是调侃的话,所以也有人戏说:“没在古城迷过路,不算到过菲斯。”</h1> <h1>不过我们还是花了700元人民币,雇了一位当地英文导游,目的就是想快捷、准确、最有效地看完菲斯古城的主要景点。在一个上午完成了最重要的景点游览之后,下午我们就可以自在闲逛了。</h1> <h1>这是菲斯古城最精美的一所建筑——布·伊纳尼亚神学院(Madrasa Bou Inania),创建于1351年,是梅里尼德王朝时代的建筑,更是摩尔建筑风格的代表作。精美的瓷砖、精致的石膏灰泥装饰,以及雪松木的雕花门和天花板,它使我想起前几年去过的西班牙格拉纳达的阿尔罕布拉宫。</h1> <h1>布.伊纳尼亚神学院既是教学场所,又宣传伊斯兰教义。据说当地的穆斯林到了4岁,都要到这里来学习古兰经,7岁后再到学校学习阿拉伯语和法语。如果是柏柏尔人,还要学习柏柏尔语。高中后才会接触英语。</h1> <h1>这是菲斯古城著名的奈加因手工木雕艺术博物馆(Nejjarine Museum of Wooden Arts & Craft)。那是个三层的庭院式小楼,博物馆里收藏着众多木雕和木器艺术珍品。这个由屋顶中间采光的大内庭很有意思,我用手机拉了一张全景。</h1> <h1>这是Medersa el Attarine神学院的建筑外立面的木雕结构一角,很有特点。神学院建于1325年,是卡鲁因清真寺和大学的附属建筑,比布.伊纳尼亚神学院规模小些。目前的Medersa el Attarine正在维修,好像要到2020年才能重新开放。</h1> <h1>穆莱·伊德里斯二世陵墓(Zaouia Moulay Idriss II),始建于1717年,1824年竣工。伊德里斯二世是菲斯古城的创建者,这里也是菲斯古城最神圣的地方,是古城的心脏地带。据记载,陵墓建造时,国王穆莱·伊德里斯二世本人还在世。当然作为非穆斯林,我们只能在神殿门口拍张照而已。</h1> <h1>陵墓外南墙上的门楼,也是装饰得精美异常。下面还能见有一个供布施的窗口。</h1> <h1>卡鲁因清真寺与大学(Kairaouine Mosque & University),是专门从事伊斯兰教学习和研究的高等学府,建于公元859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高等学府,比英国的牛津大学还早390年。该所大学迄今为止仍在承担其教学功能。学校最初是一座清真寺,最早的教学方式是学者向信徒们讲解《古兰经》。</h1> <h1>卡鲁因清真寺是非洲第二大清真寺,可容纳2万人同时进行祈祷。在菲斯老城外的高地,很容易看到卡鲁因清真寺的绿色金字塔形屋顶,和高耸的宣礼尖塔。</h1> <h1>但是在古城里,大量民居已经将这座建筑团团包围,在地面已经很难看清卡鲁因清真寺的真面目。</h1> <h1>菲斯是摩洛哥最大的铜、银器具制品中心,小小的铜匠广场(Seffarin Square),传承着近10个世纪以来的传统工艺。老树下围绕着各种铜工艺品店,叮叮咚咚的敲打声不绝于耳。</h1> <h1>菲斯古城一景,小小店铺,塞满货物,老板真的很自豪。</h1> <h1>陶瓷器皿店门口成堆的,就是摩洛哥最著名的美食“塔吉锅”。</h1> <h1>菲斯的Fes el Jdid区创建于梅里尼德王朝的1276年,是Fes el Bali 区的延续,虽然Fes el Jdid区要比Fes el Bali 区小很多,但它的大部分街道都可以走汽车。国王在Fes el Jdid区建造了新皇宫和花园。在此期间,城市的犹太人口也在增长,犹太人区Mellah吸引了来自其他北非地区的犹太移民,后来的国王曾命名Mellah为“白色区”。</h1> <h1>菲斯皇宫(The royal palace in Fez)建于13世纪,就在Fes el Jdid区的西面,占地80公顷,不向游客开放。不过旅游者可以在1968年建造的阿拉维广场欣赏皇宫金灿灿的安达卢西亚风格大门。皇宫有严格对称的七重门,镀金的铜门,精致的马赛克贴面,白色的大理石柱,设计师用高贵的材料和鲜艳的色彩,无不勾勒出皇宫的富丽堂皇。</h1> <h1>皇宫七重铜制大门,都是工匠们一锤锤用手工打造出来的。据说打造这几扇大铜门的工匠的后代,现在还有在菲斯古城里继承祖业。</h1> <h1>从皇宫的东侧门出来,走不远就到了犹太区(Mellah)。14世纪,约有25万犹太人曾住在这一区域,并受到保护,(Mellah)也是摩洛哥第一个犹太人聚居区。</h1> <h1>不过如今那地方仅剩几十人,但犹太人的老房子都留了下来,在(Rue des Merinides)路上成了一道风景线。</h1> <h1>沿着(Rue des Merinides)路向东走到头,就是进入老城的必经之门Bab Semmarin门了。 </h1> <h1>Bab Semmarin门很奇特,“肚子”里有好几层。我想,古人造此城门,应该跟战争攻守有关,类似于中国的瓮城。(未完待续)</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