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10:45我们到了武侯祠。</h3><h3> 成都武侯祠位于武侯区武侯祠大街231号,占地3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9200平方米,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h3><h3> 它是中国唯一一座君臣合祀的祠庙,是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及蜀汉英雄纪念地,也是全世界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享有“三国圣地"之美誉。</h3><h3> 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武侯祠门前饱经沧桑的石狮。</h3> <h3>武侯祠大门上高悬“汉昭烈庙"匾额</h3> <h3> 这里最初是西晋末年(223年)为刘备修建的陵和庙,刘备死后谥号“昭烈",故称昭烈庙,后人为纪念诸葛亮在其陵庙旁修建了武侯祠。明初,武侯祠并入昭烈庙,清初重建合为君臣合庙,立门匾“汉昭烈庙″。</h3><h3> 中国的祠庙历来都是前殿为次,后殿为主。诸葛亮居后是因为世人非常崇敬诸葛亮,所以尽管大门上高悬着“汉昭烈庙"的金字匾额,人们总是把这里称为武侯祠。</h3><h3> 汉昭烈庙和武侯祠现存主体建筑,均为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重建,坐北朝南,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依次为大门、二门、汉昭烈庙、过厅、武侯祠以及近年迁建的三义庙。</h3> <h3>趁女儿去买票,我照了张门口刻着“三国圣地"的大石。</h3> <h3>进入大门,路东侧有唐碑。</h3> <h3>这就是闻名于世的“三絕碑"一“汉丞相诸葛亮武侯祠堂碑"。</h3> <h3> 碑高367厘米,宽95厘米,厚25厘米。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刻立,距今已达1100多年。由唐代名相裴度撰写碑文,著名书法家柳公绰(柳公权之兄)书写,名匠鲁建镌刻。其文章、书法、镌刻极为精湛,故世称“三绝碑″。</h3> <h3> 碑文对诸葛亮的一生,作了重点褒评,竭力赞颂诸葛亮的高风亮节,文治武功,并以此激情励唐代的执政者。碑文特别褒奖诸葛亮的法治思想,马谡因失街亭被诸葛亮依法处轩,临刑,马谡哭着表示自己死而无怨。李严与廖立,两人都是被诸葛亮削职流放的罪人,但他们也自甘服罪。当他们得知诸葛亮病逝,“闻之痛之,或泣或绝″。这些均属史实,裴度据史褒评,令人信服。碑文通篇辞句甚切,文笔酣畅,使人百读不厌。诸葛亮之所以为后人所敬仰,还因为他有着高尚的思想和作风,不利用职权谋私。</h3> <h3>西侧是明碑。</h3> <h3>明碑“诸葛武侯祠堂碑记″,明嘉庆二十六年(1547年)刻艾,张时彻撰文,高登立石。</h3> <h3>二门悬匾“明良千古″,寓:明君良弼,千古垂范。</h3> <h3>门侧两幅对联。</h3> <h3> 一、</h3><h3>合祖孙父子兄弟君臣辅翼在人纲百代存亡争正统,</h3><h3>历齐楚幽燕越吴秦蜀艰难留庙祠一堂上下共千秋。</h3><h3>二、</h3><h3>唯德与贤可以服人 三顾频烦天下计,</h3><h3>如魚得水昭兹来许 一体君臣祭祀同。</h3><h3> 据说,当年毛尖席来参观,曾立门口望联沉思默想半个小时。</h3> <h3>二门内壁</h3> <h3>内壁墙上嵌诸葛亮的《后出师表》</h3> <h3> 《后出师表》是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率军出散关前给刘禅上的表。诸葛亮在文中表示为了国家,决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己"。表现了诸葛亮对国家的忠心耿耿。</h3><h3> “鞠躬尽瘁,死而石己"的名句传诵千古,浩然正气气贯长虹。</h3> <h3> 进了二门,正中是昭烈庙,左右两侧是文臣武将廊,各有14名,合计28名。像前均这有小石碑,记载生平传略。塑像个个气宇轩昂,形神兼备,反映了清代民间艺人的高超泥塑技艺。</h3><h3> 我们从右边文臣廊往中间走着参观。</h3> <h3>马良和程畿 塑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h3> <h3> 马良 湖北宜城人,马谡之兄。以才闻名,出师吴国,受孙权尊重。刘备伐吴时,他负责联通络五溪蛮,军败遇害。</h3><h3> 程畿 四川阆中人。随刘备征吴,军败,战死。</h3> <h3>秦宓和杨洪 塑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h3> <h3> 秦宓 四川德阳人。三国时期著名学者。曾与吴国使者张温辩驳诘难,对答如流。</h3><h3> 杨洪 四川彭山人。刘备与曹军争夺汉中时,建议诸葛亮全力增援。事后升为蜀郡太守。</h3> <h3>董允 塑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h3> <h3> 湖北枝江人,是掌军中郎将董和之子。自刘备立太子后,他一直侍奉刘禅。诸葛亮北伐前,在《出师表》中推荐董允。董对上匡正刘禅、对下斥责黄皓,使两人不敢胡作非为。他只允许刘禅选取12位嫔妃,这可能是历史上敢给皇帝选妃定名额的第一人。董允直言敢谏,后主刘禅也畏惧他三分。</h3> <h3>蒋琬 塑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h3> <h3> 蒋琬 字公琰,河南湘乡人。三国时期蜀汉宰相。与诸葛亮、董允、费祎合称“蜀汉四相″。蒋琬初随刘备入蜀,被任命为广都长,后因不理政事激怒刘备,在诸葛亮的劝说下,免于一死。后重新被起用,诸葛亮悉心培训。诸葛亮死后,主持蜀汉军政。</h3> <h3>邓芝和陈震 塑于清道光五十三年(1788年)</h3> <h3> 邓芝 河南新野人。刘备死后奉诸葛亮之命赴孙吴重修盟好,圆满完成任务。为官二十余年,赏罚分明,爱恤士卒,居家简朴。而且终身不置私产,临死时家无余财,可算是清正廉洁。</h3><h3> 陈震 河南南阳人。为维护蜀吴联通盟,出师吴国,不辱使命。有知人之明,最早察觉李严心术不正。</h3> <h3>董和 塑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h3> <h3> 湖北枝江人。原为刘璋部下,投归刘备后协助诸葛亮处理军政,因直言敢谏,得诸葛亮多次表彰。</h3> <h3>费祎 塑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h3> <h3> 河南罗山人。能言善辩,他出师东吴,对答如流,深受孙权称赞。蒋琬死后,主持蜀汉军政,能安邦治国。后被魏国降人刺死。</h3> <h3>傅彤 塑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h3> <h3> 湖北枣阳人。随刘备征吴,率军掩护,军败,战死。</h3> <h3>吕凯 塑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h3> <h3> 云南保山人。南中大姓雍闿等叛乱时,他忠于蜀汉政权,保境安民,得到诸葛亮的赏识,升任云南郡太守。后被叛乱军所杀。</h3> <h3>庞统和简雍 塑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h3> <h3> 庞统 湖北襄阳人。大思敏捷,博学多智,年轻时得“凤雏″的称号,与诸葛亮齐名。开始并不为刘备所赏识,经过魯肃和诸葛亮的竭力推荐,又亲自与他交谈时政后,方受到重用。不幸在入蜀攻打雒城(现广汉市)的战役中,被乱箭射死,年仅36岁。</h3><h3> 简雍 河北涿县人。早年追随刘备,常为其出师。刘备攻成都,他劝降刘璋。性情诙谐,不拘礼节。</h3> <h3> 刘备殿两侧分别有东西偏殿,东偏殿匾额“义薄云天",内有关羽及子关平、关兴及部将周仓、赵累塑像。</h3> <h3>刘备殿东偏殿匾额《义薄云天》,内有关羽及子关平、关兴及部将周仓、赵累塑像。</h3> <h3>殿内有关羽及子关平、关兴及部将周仓、赵累塑像。<br></h3> <h3>关羽 塑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h3> <h3> 关羽 河东解(山西运城)人。随刘备起兵,战功显赫,威震华夏。后为孙吴擒杀。谥为壮缪侯。明代开始封为“关帝"。</h3><h3> 这是一尊造型特殊的关羽塑像,皇帝打扮。这是因为关羽被后代追封一大帝"之故,与此相应,也没有把关羽塑造成红脸。但关羽手中持的是象笏,由此可以看出关羽的身份是臣而不是君。</h3> <h3>关羽之子</h3> <h3>昭烈庙</h3> <h3> 走进二门正中的大殿刘备庙,殿堂高大宏敞,殿中央匾额‘业绍高光″,意为刘备继承了高祖和光武的帝业。</h3><h3> 大殿内塑有刘备与孙子刘谌的塑像,刘备诸多子孙只有其皇孙刘谌于左侧陪祀。为刘谌立像的原因是,公元263年魏军进逼成都,刘禅下令降魏,刘谌劝谏无果,面对强敌宁死不屈,先杀妻儿后自杀殉国。</h3> <h3>殿正中供奉着3米高的蜀汉皇帝刘备的贴金泥塑坐像</h3> <h3> 刘备(161_223)字玄德,涿郡涿县(河北涿州)人。汉末起兵,逐鹿中原,221年在成都称帝。伐吴兵败,病逝于白帝城(重庆奉节),谥昭烈皇帝。</h3><h3> 宽面大耳的刘备,头戴天平冕冠,手捧圭玉,身着黄袍,端坐在殿中,一副堂堂帝王之相。刘备一生讲求信义,爱民如子,待人诚恳宽厚,深得人心。</h3> <h3>刘备殿西偏殿匾额《诚贯金石》</h3><h3> 殿内有张飞祖孙三代塑像。</h3> <h3>张飞 塑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h3> <h3> 张飞 河北涿州人。随刘备起兵,多有战功,为当时名将。刘备伐吴前夕,被部将所害。谥桓侯。</h3><h3> 我们接着往左边武将廊走。</h3> <h3>赵云和孙乾 塑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h3> <h3> 赵云 河北正定人。原公孙瓒部将,后追随刘备。208年当阳长坡之役保护刘禅、甘夫人脱险。争汉中时,刘备曾赞“子龙一身都是胆″。刘备伐吴前,赵云曾极力劝阻。赵云被追谥为顺平侯。</h3><h3> 赵云是武将,为何不穿武将服装,却着文臣服装?既然身着文臣服装,为何又在武将廊?</h3><h3> 根据清朝志略碑文所述,道光二十九年重塑肖像,所以各尊泥塑之服色与取决,皆带有清朝的眼光。因满清文官高于武将,即使同品文武,也以文官为正,而武将为从。因为满清崇拜赵云,因此通过这种方法来提高他的地位。</h3><h3> 孙乾 山东诸城人。刘备早期幕僚,曾代刘备出师袁绍、刘表等处。入益州后,任秉忠将军,颇受社遇。</h3> <h3>张翼 塑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h3><h3> 四川彭山人。蜀汉后期重要将领,随姜维在剑阁降魏。参与魏将钟会叛魏,未遂,被杀。</h3> <h3>马超 塑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h3><h3>陕西兴平人。时人称有韩信、英布之勇。祖母为羌族人。深受西凉民族拥戴。潼关一役几乎袭杀曹操。投蜀后,受重用。</h3> <h3>王平 塑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
四川渠县人。街亭之役中,曾竭力劝谏马谡放弃错误指挥。事后受诸葛亮嘉奖。<br></h3> <h3>姜维 塑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h3><h3>甘肃甘谷人。从魏国归顺后,受诸葛亮器垂。孔明死后,担负伐魏重任,终未能有大胜。魏军攻蜀,刘禅降,姜维奉命率部降魏。后策动魏将钟会叛魏,事败被杀。</h3> <h3>黄忠和廖化 塑于清道光九年(1829年)</h3><h3><br></h3> <h3> 黄忠 河南南阳人。原为刘表部将,后归降刘备。作战时身先士卒,勇冠三军。曾在定军山斩杀曹军名将夏侯渊。</h3><h3> 廖化 湖北襄阳人。因忠孝得到刘备赏识,曾任丞相参军。</h3> <h3>向宠 塑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h3><h3> 湖北宜城人。治军有方,团结部下,受刘备、诸葛亮的称赞。</h3> <h3>傅金 塑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牟)</h3><h3> 湖北枣阳人。傅彤之子,蜀国后期将领。263年魏军攻蜀,城破,与魏军格斗战死。</h3> <h3>马忠和张嶷 塑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h3> <h3> 马忠 四川阆中人。随诸葛亮南征有功,委以都督。在任期间能执行诸葛亮“和抚"政策,受到当地各族的拥戴。</h3><h3> 张嶷 四川南充人。任越郡太守时,以“和抚″政策保持当地安定,受到拥戴。死后少数民族曾立庙祭祀。</h3> <h3>张南和冯习 塑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h3><h3> 张南 随刘备征虽,任前部。军败战死。</h3><h3> 冯习 湖北公安人。随刘备征吴,任领军。军败战死。</h3> <h3>诸葛亮《前出师表》</h3> <h3> 《前出师表》作于建兴五年(227年),收录于《三国志》,文章表明了诸葛亮北伐的决心。他在表中告诫后主要“亲贤臣、远小人″,多听取别人的意见,为兴复汊室而努力。</h3> <h3>《出师表》文后附的“岳飞自跋″</h3> <h3> 前后《出师表》行草字体,笔力雄劲、龙飞凤舞,文后附岳飞自跋。令人想起岳飞驰骋疆场的英雄气质概。</h3><h3> 导游讲解:从表文后附着的岳飞自跋称前后《出师表》是他于绍光戊午年八月,路过南阳时所书。然后时间、地点均与岳飞征战史实不符。对岳书《出师表,,清人也纷纷指出其伪,并考证出伪作者。虽然岳书《出师表,不是岳飞真迹,却流传甚广,影响很大。这主要源于岳飞与诸葛亮都是忠心为国之人,《出师表》是流传千古的名篇,岳飞是受人敬仰的民族英雄。墨迹摹仿手法高,有一定的书法艺术价值。故人们敬仰其人而爱其物,特别珍视此墨宝,即使知道其伪也不愿正视其伪,更不愿揭示其伪。</h3> <h3>来到武侯祠</h3> <h3> 诸葛亮生前被封武乡侯,死后谥号忠武候,后人尊称他为武侯,所有纪念他的祠堂都称为武侯祠。</h3> <h3>参观的人络绎不绝</h3><h3>匾额“武侯祠"为鄣沫若所书。</h3><h3>对联: 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为董必武所书。</h3> <h3>门内的匾额: “先主武侯同閟宫"</h3><h3>对联: 时艰每念出师表,日暮如闻梁父吟。</h3> <h3>过厅的匾额: “万古云霄一羽毛″为徐悲鸿所书。</h3> <h3> 廊柱上有若干对联:</h3><h3>两表酬三顾,一对是千秋。</h3><h3>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塑清高。</h3><h3>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h3><h3>……</h3> <h3>诸葛亮殿</h3><h3>殿正中匾额“名垂宇宙"。</h3><h3>左匾额: “勋高管乐",</h3><h3>右匾额: “河岳英灵"。</h3> <h3>对联: 勤王事大好儿孙三世忠贞史笔犹褒陈庶子</h3><h3> 出师表惊人文字千秋涕泪墨痕同溅岳将军</h3> <h3>清人赵藩撰写“攻心″联: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乒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属要深思<br></h3><h3> 这是颇负盛名的一副对联,借对诸葛亮、蜀汉政权及刘璋政权的成败得失的分析总结,提醒后人在治国时借鉴前人的给验教训,要特别注意“攻心″和“审势″。</h3> <h3>诸葛亮殿又叫“静远堂。</h3> <h3> 静远堂是整个武侯祠光辉凝聚的焦点。源自诸葛亮写给他儿子的书信《诫子书》中的一句: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因而后人取“静"、“远"这两个字来命名他的殿或祠庙。</h3><h3> 殿内塑有祖孙三代贴金泥塑像,诸葛亮居中,左侧是其子诸葛瞻,右侧是其孙诸葛尚。这二人为了护国,在263年邓艾率领魏军攻蜀的战争中战死沙场。</h3> <h3>诸葛亮的贴金泥塑坐像,羽扇纶巾,神态自若。塑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h3> <h3> 诸葛亮(181_234) 字孔明,山东沂南人。受刘备三顾,献身辅佐,联吴抗曹,治国安民,南征此伐,为贤相典范。234年病逝于伐魏前线,葬陕西勉县定军山。谥忠武侯。</h3> <h3>其子诸葛瞻</h3> <h3>其孙诸葛尚</h3> <h3>来到了三义庙</h3> <h3>三义庙迁建石碑</h3> <h3> 三义庙初名三义祠,清康熙初年由四川提督郑蛟麟始建。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因焚香引起大火被毁,后重建,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又曾全面修茸。现在所见建筑和匾额主要是道光年间的遗存。其建筑为混合结构,面积569平方米,四造五殿,规模宏大。后漸坍圮,仅存少量建筑尚完好。</h3><h3> 1981年被公布为成都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因城建需要,三义庙由提督街迁建到武侯祠内。</h3> <h3>三义庙内景。</h3><h3><br></h3> <h3> 时间过得快,已经11:30了,我们从三义庙的大门出去。</h3> <h3>从武侯祠出来看见对面是观音殿。</h3> <h3>紧挨武侯祠的“锦里″古街</h3> <h3> 锦里古街由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斥资复建,为“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占地面积30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0余平方米,街道全长550米。建筑以清末民初四川民居风格为基础,以三国文化和四川传统民俗文化为内涵。</h3> <h3>锦里街景</h3> <h3> 锦里依托武侯祠,“拜武侯 泡锦里"已成为成都旅游最具号召力的响亮口号之一。</h3><h3> 2005年锦里被评选为“全国十大城市商业步行街″之一,与北京王府井、武汉江汉路、重庆解放碑、天津和平路等老牌知名街市齐名,号称“西蜀第一街″,被誉为“成都版清明上河图″。</h3> <h3>影壁记戴着锦里过往今来。</h3> <h3> 传说锦里曾是西蜀历史上最古老、最具商业气息的街道之一,早在秦汉、三国时期便闻名全国。今天的锦里依托武侯祠,以秦汉、三国精神为灵魂,明、清风貌作外表,川西民风、民俗作內容,扩大了三国文化的外延。在这条街上,浓缩了成都生活的精华。有: 茶楼、客栈、酒楼、酒吧、戏台、风味小吃、工艺品、土特产,充分展现了四川民风民俗的独特魅力。</h3> <h3>术板门,石板路。</h3> <h3>百年木板楼</h3> <h3>锦绣馆</h3> <h3>街头艺人</h3> <h3>人头攒钱动</h3> <h3>茶庄、客栈</h3> <h3>节日气氛</h3> <h3>老同学请我们在老字号“钦善斋"吃饭。</h3> <h3>第二天我们乘坐CA4197飞机回北京。</h3><h3>成都,再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