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font color="#b04fbb">请按照字上图下的格式浏览</font></b></h3> <h3><b><font color="#1564fa">金秋十月,我和几位同窗好友及其他十几位团友,开始了西班牙葡萄牙为期12天的旅游行程。七号上午从浦东机场出发,经过近14小时的飞行,于当地时间的七号傍晚顺利到达西班牙首都马德里。</font></b></h3><h3><br></h3> <h3><b><font color="#1564fa">马德里——欧洲历史名城,位于伊比利亚半岛中部,北越比利牛斯山直抵欧洲腹地,南下可相通直布罗陀海峡,史称欧洲之门。</font></b></h3> <h3><b><font color="#1564fa">欧洲第三大皇宫马德里王宫,是西班牙国王的正式驻地,位于马德里市中心西部的Bailén街,皇宫极尽奢华,每一个房间都像一座艺术品,有天鹅绒的墙壁装饰,也有精美的天花板壁画,王宫在没有正式活动时向公众开放。我们到西班牙后游览参观的第一站就是——马德里王宫。</font></b></h3> <h3><b><font color="#1564fa">王宫在卡洛斯国王登基后对市民开放,一些重要典礼活动仍在此举行,如国王宴请来访的外国国家元首、举行国内最高规格的官方活动、接受外国大使的国书等。</font></b></h3><h3><br></h3> <h3><font color="#1564fa"><b>太阳门广场是马德里最中心的广场,广场上最有名的莫过于那只爬树小熊了,这是马德里的城徽,同时也蕴含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马德里市名的由来也源于这个传说。</b></font></h3> <h3><b><font color="#1564fa">太阳门广场呈半圆形象征初升的太阳,环绕四周的建筑之间有十条街道以广场为中心向外辐射,如同四射的阳光。广场上的两眼喷泉暗合了马德里作为“丰水之地”的名称由来。</font></b></h3> <h3><b><font color="#1564fa">卡洛斯三世的骑马雕塑前留影</font></b></h3> <h3><b><font color="#1564fa">卡洛斯三世被认为是最受马德里市民喜爱的国王,在他统治时期市民都称他为最佳市长,虽然身为一国之君的他从未做过市长。</font></b></h3> <h3><b><font color="#1564fa">大楼门前路边地上有个不大的地标,半圆环内是伊比利亚半岛地图,马德里正好处于地图的正中。地图上方标有“零公里”的字样,西班牙以此为起点计算全国公路的里程。同时太阳门广场也是马德里市门牌号的起点。这个地标最早设置于1950年,不过旧的已经被人踩坏,现在看到的是2009年更新的。因为游人比较多,在这里,没有拍到不带脚的照片。</font></b></h3> <h3><b><font color="#1564fa">西班牙的每一个城市,都有一座西班牙广场。马德里的西班牙广场,不是最大最豪华的,但因为有了塞万提斯及唐吉坷德和他仆人的塑像,而成为很有特色且被大家喜爱的广场。</font></b></h3> <h3><b><font color="#1564fa">1986年北京市与西班牙马德里市结为姊妹城市,之后,马德里市政当局特意复制矗立在该市区西班牙广场的塞万提斯像,赠送给北京市民。北京市政府决定将它安放在北京大学校园。 1986年10月3日在北大举行了安放仪式。</font></b></h3> <h3><b><font color="#1564fa">早就打算,到了马德里,一定要在世界级大文豪塞万提斯雕像前的广场,留个影。今天,如愿以偿!</font></b></h3> <h3><b><font color="#1564fa">为了拍这张照片,我和一位同伴差点错过了和大家一起吃午饭的时间。</font></b></h3> <h3><b><font color="#1564fa">广场边的街头艺人在拉手风琴,感觉曲子很熟悉,仔细一听,原来是西班牙的世界名曲《鸽子》。</font></b></h3> <h3><b><font color="#1564fa">伯纳乌球场——足球迷必去的地方,我不是球迷,但也跟着团队到此一看。</font></b></h3> <h3><b><font color="#1564fa">这是一个很有名气的火车站,看起来有些历史了。</font></b></h3> <h3><b><font color="#1564fa">马德里位于欧洲西南伊比利亚半岛中心,地处梅塞塔高原,海拔670米,是欧洲地势最高的首都。这里的现代建筑与文物古迹相映成辉,市内有36个古代艺术博物馆、100多个博物馆、18家图书馆和100多个雕塑群。在车上随手一拍,就是一景。</font></b></h3> <h3><b><font color="#1564fa">八号晚上,入住小城巴达霍斯的酒店。九号早上,前往葡萄牙的首都——里斯本。</font></b></h3> <h3><b><font color="#1564fa">里斯本是葡萄牙的首都,位于伊比利半岛的特茹河河口,西濒大西洋,是典型的海洋城市,同时也是欧洲大陆最西面首都。在16世纪大航海时代,里斯本是当时最兴盛的港口之一。里斯本位于欧洲大陆的最西端,面积84.8平方公里,人口56.5万。著名景点有贝伦塔,航海纪念碑,热罗尼莫斯修道院,4月25日大桥......。</font></b><br></h3> <h3><b><font color="#1564fa">大航海时代,又被称作地理大发现。是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由欧洲人开辟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绕道非洲南端到达印度的新航线以及第一次环球航行的成功。大航海时代是人类文明进程中最重要的历史之一。</font></b></h3> <h3><b><font color="#1564fa">葡萄牙位于伊比利亚半岛的西南侧,大部国土濒临大西洋。从15世纪初起,其统治者积极参加对非洲的航海探险和殖民活动,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开通绕道非洲南端直达印度的新航路。</font></b></h3> <h3><b><font color="#1564fa">在里斯本著名的帝国广场上,一座高大挺拔的乳白色大理石纪念碑屹立在波涛汹涌的特茹河畔。在由一组群雕构成的基座上,高耸笔直的碑柱直插云霄。从侧面看去,纪念碑犹如一艘在大海中劈波斩浪、昂首航行的大船。基座上雕刻的数十个人物都是葡萄牙航海家和航海事业的历史功臣。</font></b></h3><h3><br></h3> <h3><b><font color="#1564fa">纪念碑正面的碑文写着:献给恩里克和发现海上之路的英雄。这个纪念碑于1960年葡萄牙航海大发现奠基人恩里克王子(也有称亨利王子)逝世500周年时所建,因此又称恩里克王子纪念碑,也称航海纪念碑。恩里克是最为世人熟知的葡萄牙人之一,以航海王子闻名于世。</font></b></h3> <h3><b><font color="#1564fa">贝伦塔,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它是葡萄牙古老建筑之一,此塔不仅是见证葡萄牙曾经辉煌的历史遗迹,它的独特建筑风格和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为它带来了世界各地旅游观光者,是里斯本最上游客镜头的一个风景点。买门票可以进里面参观,时间不允许,只好作罢。贝伦塔历史上曾被用作海关、电报站、甚至是灯塔,也曾利用贮藏室改造成地牢作为监狱。在大航海时代,也是航海家们的起点。它建于16世纪初期,据说涨潮时,似浮在水面上,景色非常动人。</font></b><br></h3> <h3><br></h3><h3><b><font color="#1564fa">贝伦塔的顶端,是胡椒粉盒形状炮台。(葡萄牙人对胡椒情有独钟)塔身,石绳环绕。底座,一座石雕犀牛,标志葡萄牙航海家探索海外的功绩。</font></b></h3><h3> </h3> <h3><b><font color="#1564fa">广场的水泥地上,能工巧匠们制作的一幅巨大的世界地图,清晰地标出了葡萄牙航海家远航世界各地的年代、地点和航线,使游人对葡萄牙航海史一目了然。</font></b></h3> <h3><b><font color="#1564fa">我和同伴在这幅大地图上,找到了澳门的标识。当时,内心有种说不出的滋味。</font></b></h3> <h3><b><font color="#1564fa">岸边有位艺人在弹吉他唱着乡村民谣,他的歌声让不少人驻足观看聆听,悠扬动听的歌声,仿佛将我们的思绪带到了遥远的过去。我买了他的一张歌碟,并现场录下了一小段,不妨再听一听他的歌声吧!(点击可以播放)</font></b></h3> <h3><b><font color="#1564fa">远望“4月25日大桥”,我们就是乘大巴从桥上通过来到这里参观航海纪念碑和贝伦塔的。</font></b></h3> <h3><b><font color="#1564fa">以日期作为大桥的命名,感觉很稀有。为此,查了一下相关资料:“4月25日大桥”于1966年建成,横跨特茹河,连接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和对岸的阿尔马德。最初以当时的独裁统治者萨拉查的名字命名,被称作萨拉查桥。后来,葡萄牙于1974年4月25日推翻了萨拉查的独裁政权,为了纪念这一历史时刻,就将Salazar大桥改名为“4月25日大桥”。 桥全长2277.64米,上层六线行车,下层有双轨铁路。此桥外形不但类似美国旧金山的金门大桥,两条桥的承建商也是同一家公司。</font></b></h3> <h3><b><font color="#1564fa">这是大巴通过大桥时在车上的抓拍。</font></b></h3> <h3><b><font color="#1564fa">热罗尼莫斯修道院,是流行于16世纪初期的曼努埃尔式建筑的典型,气魄宏伟,雕刻华丽。院内有知名人士的墓地,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和著名诗人卡摩安兹就长眠于此。遗憾的是,因为时间关系,行程里没有安排我们进里面参观。</font></b><br></h3> <h3><b><font color="#1564fa">修道院前的广场上,团友和热情的外国游客们合影留念</font></b></h3> <h3><b><font color="#1564fa">10月9号的下午,我们来到了欧亚大陆的最西点——罗卡角。</font></b><b><font color="#1564fa">罗卡角(英语:Cape Roca,葡萄牙语:Cabo da Roca)是葡萄牙境内一个毗邻大西洋的海角,是一处海拔约140米的狭窄悬崖﹐为辛特拉山地西端。它位于北纬38度47分,西经9度30分,距离里斯本大约40公里,处于葡萄牙的最西端,也是整个欧亚大陆的最西点。人们在罗卡角的山崖上建了一座灯塔和一个面向大洋的十字架。这里曾被网民评为“全球最值得去的50个地方”之一。</font></b></h3> <h3><b><font color="#1564fa">那一天,罗卡角风和日丽,景色怡人。“罗卡”的意思是岩石,岩石角上立着一块朴素的石碑。上面铭刻着数字和诗句:数字表示的经度和纬度说明此地是欧洲大陆的最西端。而“葡萄牙的屈原”卡蒙斯的名句“陆止于此,海始于斯”在石碑上面向大西洋,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font></b></h3> <h3><b><font color="#1564fa">下面这张在罗卡角的合影照,源于一位当地游客的主动帮助。那天,我正专注地为其他六位好友们照合影,有位姑娘来到我跟前,说了一句我没听懂的话,一时我茫然不解其意地望着她,她接着用手势比划了一下,我豁然开朗,明白了她的意思,她是要我进到合影的队列里,帮助我们完成不缺一的完整合影。</font></b></h3> <h3><b><font color="#1564fa">我愉快地将手机交给她,和伙伴们开心地笑着,完成了这张难得的合影照片。——内心的感动,往往就在这不起眼的点点滴滴之中。这位不相识的姑娘,让我们在异国他乡,也感受到了人间的美好!</font></b></h3> <h3><b><font color="#1564fa">我们站在欧洲大陆的“天涯海角”,任凭大西洋的暖风轻轻地吹,尽情地感受“路止于此,海始于斯”的奇妙意境。忘记了年龄,忘记了时空,此时此刻,只有碧海蓝天、清风白云以及一张张灿烂的笑脸……</font></b></h3> <h3><b><font color="#1564fa">晚上我们入住的酒店,在葡萄牙的一个古老的小镇上。小镇的名字叫——托里什韦德拉什小镇,著名的半岛战争曾在这里留下了英国与西、葡组成的联军创下的辉煌战绩。</font></b></h3> <h3><b><font color="#1564f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本来小镇托里什韦德拉什寂寂无名,但在200年前,英国名将威灵顿在这里,以损失百人的代价,歼灭了拿破仑2.5万法军,而助他完成这一伟绩正是他指挥修建的托里什韦德拉什防线。这也是世界战争史上著名的“永固防线”的经典案例。小镇,因此而负有盛名。</font></b></h3> <h3><b><font color="#1564fa">走过一个地方,就想尽可能地从多方面了解它、认识它。在此,推荐有兴趣的好友观看一部影片——2012年葡萄牙/法国剧情/历史/战争片《威灵顿防线》。</font></b></h3> <h3><b><font color="#1564fa">夜晚,和好友们结伴,走在小镇用石头铺成的道路上,伴随着教堂的钟声,感受小镇现在的宁静与美好。</font></b></h3> <h3><b><font color="#1564fa">第二天的清晨, 日出东方,太阳初升,一切都是那么柔和安详。再见了,热情迷人、风韵犹存的里斯本!再见了,历史的凝重与现代的安宁并存的风情小镇!我们继续前往西班牙,开始新一天的旅程。</font></b></h3> <h3><b><font color="#b04fbb">感谢在旅途中为我拍照的朋友,让我在旅行中关键之处,留下自己的身影。除此之外,美篇中其余图片,均为我用手机和相机拍摄。拍的很业余,但我在每一个景点,都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和难忘的记忆。</font></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