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农场”的回忆

大姐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被称为“老农场”的这个地方,是一片家属区,在重庆大学新华村。位置在现在重大附小和幼儿园背后(以前幼儿园不在这里,附小的位置没有变)。记得“老农场”原来是一排排清一色的穿逗结构平房,上世纪50年代我们家住在这里。幼儿园的几年时光我都是在这里度过的。不过那时候我们在幼儿园都是上的“全托”,只有周末才回家,在家里的时间很短。后来读附小的时候,我们家搬到了后校门松林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非常遗憾的是没有找到一张“老农场”的老照片。文中所有的照片,除了有两张是我小时候的照片(也算是在老农场附近拍的),其余都是为了写这篇帖子现场拍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图中小红点的地方就是“老农场”我家的位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面那张从腾讯地图上截图下来的定位图,也就是我拍照站的这个地方,早已今非昔比,“老农场”的房子早就拆完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以我们家原来的位置为圆心,围着“老农场”扫了一圈,现在这里成了停车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附小到松林坡有多条路,由于有“老农场”情结,每天上学放学还是喜欢从这里路过。从这里穿过老农场,走到大路上,路过工学院(石头房子),再走沿江马路到后校门松林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60多年前的老房子不复存在,我站在这里打开记忆的盒子,使劲搜索、回忆着小时候的点滴印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家的房子是单独的一栋,中间进门这间就像客厅, 稍微大一点,里面有两个小间。门锁既不是暗锁也不是弹子锁,松垮垮的大门上挂了一把老式锁,钥匙就像一根小棍,一捅锁就被打开。这种锁,君子小人都不防,仅仅是个摆设,门里面是木门栓。墙壁是竹块编织的,里外敷上泥巴再刷上白石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厨房在大门外面,与另一排跟我们家房子呈丁字型的房子相连,我们的住房与厨房之间是个过路的通道。林尚涵姐姐告诉我,她还记得我们家厨房的灶孔是朝外面,钩炉灰除炉渣都在路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农村还能见到过去“老农场”房子这样的墙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幼儿园的事情还记得一些,幼儿园之前的记忆就有点模糊了,只是妈妈经常念叨的一些往事还有一些印象。我们家厨房紧邻的一家邻居,他们家里有个比我大一点的小姐姐叫“小恩(樱)桃”,经常跟我一块玩耍。后来高校院系调整,她们举家搬到了川大,我那时太小太小,对小樱桃姐姐没有一点印象,只是后来经常听到妈妈提起。这是真正的“小伙伴”,不像现在人们不管多大年龄都互称“小伙伴”,呵呵,突然还有点怀念当年的小伙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现在,也许小樱桃姐姐还在成都,也许她过去也听她妈妈回忆过在重庆的往事,也许她来重庆时去“老农场”寻过旧,也许,也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紧邻小樱桃姐姐她们的这家姓皮,小皮姐姐经常带着我们唱歌跳舞玩耍,好快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排房子还有一家姓杨,他们家的姐弟俩,弟弟杨烈新是我小学同班同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还听妈妈讲过发生在我几个月大的时候的一个惊险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天,一场大雨过后,一根被大风吹断了的大树枝横亘在路上。带我的沈孃孃看见了,她抡起树枝想甩远一点别挡路。就在她高高举起树枝用力往外甩的那一刹那……啊! ! ! 天哪!!!突然发现只有10个月大的我双手抓着树枝吊在上面!沈孃孃重心已经移了出去,甩树枝的动作已经完成,收也收不回来了。。。。。。最后,树枝在空中划了一个弧线落到地上,把沈孃孃吓得不轻!她赶紧跑过去看我怎样了。不过我抓得很紧,我平安着陆,且毫发无损。10个月!那时的我才10个月! !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后来的事情不是每次都那么幸运。我左手的小臂上一直有一个疤痕(图上红圈内),从小就听妈妈说过 ,那是在我不记事的时候手摔骨折了,大热天打上石膏,由于不透气溃烂了,留下一辈子的印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小学后,看过话剧《女飞行员》,很向往长大后也能像她们那样翱翔蓝天。邻居家中华哥哥中学考上了滑翔班,从滑翔班、航校一路走过,以后就是当飞行员,我们好羡慕崇拜他。我们围着他,听他介绍体检的经验:视力表要看到1.8以上,身上不能有一点伤疤。我的眼睛没有问题,但有了手臂上的这个小疤,长大不要想圆当女飞行员的梦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幼儿园上全托,生了病也是从幼儿园直接送到医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记得4~5岁的时候是得了麻疹还是什么病,反正是一种传染病,住进了小龙坎传染病医院。病房里8个小朋友都是我们幼儿园的同学,分别是我和妹妹、牟小玲、小莉姐妹俩、耿一平、小嘉俩姐弟,好像还有王友伦、王佩雨两姊妹。由于是传染病,要与外界隔离,家长不能来探视我们。外婆给我们送来了糖水梨子罐头,只能送到门卫那里,护士阿姨帮我们开了罐头喂我们,现在还记得当时吃那糖水梨子的味道。好甜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后来听妈妈说我们当时发病很厉害,一进医院就下了病危通知书,妈妈看到病危通知哭了,以为我们会有危险,说给我留一个嘛,后来我们两姊妹都健康地活了下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学校要求积肥送到新桥公社,王佳眉、申亚丽我们几个好朋友提着筐子到处找肥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来到靠着“老农场”的一个厕所收集肥料。厕所有两层,上面一层是木板搭的蹲坑,下面一层是粪坑。粪坑离地面有好几米高,要掏粪只有从厕所背后绕到粪坑旁,趴在粪坑边上往下掏。有时传祥做榜样,那时候的小孩也不怕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粪坑底部是石板,掏粪的时候我没有站稳,不小心滑下了粪坑,摔在石板上。这事要在现在,肯定是大家先拍照,发朋友圈了来,那时候没有这些条件。我们几个笑得不行,这可不是溜冰场,是粪坑啊!好在那时候到处都在积肥,粪坑里面已经没有多少粪水了,摔下去衣服还没有打得太湿。笑够了,她们俩把我拉上来,来到佳眉家。佳眉的妈妈李阿姨给我找来棉袄换上,我把换下来的脏衣服装在背篼里背回松林坡家里洗了。从此得了一个“滚粪英雄”的绰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的许多幼儿园同学,小学同学都住在“老农场”。这排车前面原来有条小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王小明(上学后改名王滇)住在靠路边的那一排,他有两个妹妹,大妹妹王友伦跟我大妹妹同学,小妹妹王佩雨。右边那一排住着我们小学六年的老班长张明熹同学,他在我们的印象中,是一个典型的老好人,老师的乖娃娃,同学们也都喜欢他。每年选班长,大家都没有异议地一致推选他,他的双胞胎妹妹也跟我妹妹同学。张明熹家对面,是同学古平家,他妹妹叫古长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图中楼房那里原来有个院子,朱庆祥伯伯家住在那里,朱伯伯家的孩子都比我大,没有我的同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同学群里看到这张拍于七十年代初的老照片,大多数都是住在新华村的同学,有好几个都是我们老农场的邻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还记得同学陈丽家,她们家到里屋要上几步梯子。那时候房间的地面都不平,好像我们家也有台阶,不过我们家台阶的步数要少一些。陈丽家里面那间屋光线有点暗,光线是从屋顶上的几片“亮瓦”射进来,桌面上、柜面上摆放了一些老古董,都是她外婆的收藏。后来看电视剧,在那些深宅大院里看到这类古董,经常都要联系到陈丽外婆的这些宝贝。她们家的那些古董要是能保存到现在,一定很值钱了。陈丽的爸爸妈妈陈伯伯、王阿姨跟我爸爸爸爸妈妈大学同学又同事,外婆也很喜欢我们,我们经常到她家里玩耍。陈丽有个弟弟陈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陈丽家挨着王佳眉家,王佳眉的弟弟王一兵和我妹妹同学。王家和陈家中间是江莪茜家,江莪茜有两个弟弟,江列多和江淼,他们家是后来从别的地方搬来老农场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其实,王佳眉、陈丽、王滇家应该算是同一排房子,佳眉和陈丽家的房门是朝一个方向开的,王滇家对着老农场,房门是朝另一个方向开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现在这里是社区的办公用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图中看到的楼房是过去就有的“三教”——重大第三教学楼。三教靠老农场这边连着的两排平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左边第一家是单独的一栋房子,家里有六个兄弟姊妹。老大、老二、老三跟爸爸李伯伯姓,分别叫李解、李放、李军。后面三个小的刘过、刘渡、刘飞跟妈妈刘阿姨姓。老四刘过跟我是同学,老五跟我大妹妹同学,老六比我小妹妹大一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间这一排住了三户人家。同学李玲一家住在这里,她有个一个姐姐李新和一个哥哥李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挨着他们家的是齐莫明、齐小平家,他们家是不是还有个弟弟我记不清楚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还有一家姓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里施工的地方就是他们那两排房子的位置。左边是过去就有的什么实验室,忘了。</span></p> <h3>  这边还有很多房子,有一排平房是“教一舍”。左边坡坡上住了两户张姓人家。张长发跟我是同学,贪玩的张家兄妹老是玩得忘了回家 ,经常听到张妈妈扯着嗓门喊他们回来吃饭(我哪里记得,也是常听妈妈说起)。</h3><h3> 教一舍后面和四教学楼之间有一排采矿系的实习工厂,叫红旗工厂。张家前面有一坡石梯,可下到教二舍,也可走到附小旁边的两排平房,再到教工二食堂。我们小学5年级就在其中一间平房的教室上课。才分配来的郭联华老师像个大姐姐,下了课就带着我们在教室外的地坝里做游戏。</h3><h3> 还记得我们从“老农场”往松林坡搬家的时候,张乃华姐姐和我们一起跟着搬家的板车跑。到了新家一看,哇!好宽,张姐姐楼上楼下跑着数了数说好多房间啊。</h3><h3> 说到搬家,那时候的“家”,房子是单位的,家具也是从单位借的,每月从工资里扣房租费和家具费。我们家的家具除了几件是老一辈留下来的,其余基本上都是在单位借的。不过也只能借一点桌椅板凳床和书柜,搬家的时候用板车,几车就拉完了。没有衣柜,衣服都是装在木箱或者皮箱里,下面放一个木架或长条板凳。</h3><h3> 搬到松林坡后房子很宽,楼上有间房子里还有一个衣帽间,可以挂衣服。爸爸妈妈也没什么衣服可挂,成了我们捉迷藏的好地方。记得楼下有间大房子完全空着,我和妹妹在里面拉了一根长长的橡皮筋,每天下午放学回来约上小伙伴跳橡筋绳。</h3><h3> 那时单位有“家具库房”这个机构,家具坏了送到家具库房去修理或调换,调离单位的时候,要把家具还了才能完清调离手续。我爸爸妈妈都在这里终老,所以一直使用公家的家具。上世纪80年代,家具都作价处理给使用人,现在我们家还能看到几件过去“公家”价拨的老家具。</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老农场”最高的位置住着同学喻家信一家,他们家有好几个兄弟姐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老农场的端头住着爸爸妈妈的老同学串叔叔刘阿姨一家,有时候爸爸妈妈太忙管不了我们,就把我们托付到他家,一住就好几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五岁那年,妈妈要生小妹妹了,我跟着妈妈跑上跑下。一起从老农场的家里出来,出重大后校门,穿过药剂学校,来到二工人医院。妈妈在医院生下了小妹妹。我比小妹妹大5岁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这几步梯坎过去,紧靠“四教”背后还有一排平房,附小德高望重的徐新兰校长住在这里。还有附小的修老师。好朋友郭幼渝的妈妈也是附小的老师,她们家也住在靠着“四教”的这排平房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树荫掩映着的是才装修一新的重庆大学第四教学楼“四教”,现在是离退休工作处,也是“老年活动中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与四教平行的三教,也在绿树掩映中。斑驳的外墙,向人们述说着岁月的沧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资源及环境科学学院在三教,资环学院的前身是“采矿系”,松林坡的邻居姜修尚伯伯是采矿系的前系主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三教”端头的这一排石梯饱经风霜,还是六十多年前的样子。家里有几张老照片就是在这里拍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一张60多年前的照片。这张照片上,爸爸搂着我和妹妹。妹妹几个月大,我不到两岁。爸爸和妹妹笑得那么开心,我怎么不高兴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据说我一个人从家里拿了鸡蛋,在这里把石梯当锅,学着大人把蛋敲在地上煎蛋,蛋液流了一地,是不是被批评了嘟着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今天,在相同的位置,再重温一下当年的情景。这两张照片相隔62年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里还有一张照片,从穿着上看,这张照片就拍得更早了,应该是上一张照片前一年的冬天,我才一岁多一点 ,一直没有看出来是在哪里拍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为了发这篇美篇,我拿着这张照片比对,今天找到这个位置了!就在三教前。不过这台阶是新的了,窗前的香樟树也许还是原来的那棵,经过60多年的风雨,小树变粗壮了、长大了。我也像这棵树苗,从婴幼儿变成了老年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里过去有一栋宿舍叫“教二舍”,在老农场靠老幼儿园方向。这栋房子与我们住的老农场不同,老农场的房子是独立的住家房子。这里可能是过去的学生宿舍,从中间的大门进去,房间在黑黑的过道两边,没有厨房,煮饭只有在过道里进行了。爸爸单位的一位王叔叔住在里面。记得我还在上幼儿园,自认为已经相当“能干”,会“织毛线”了。我用毛线织了一条“皮带”送给了王叔叔,一定要王叔叔扎在腰上。不知道现在王叔叔还健不健在,我织的那条“皮带”还在不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妈妈有个同事李平渊叔叔也住在这栋宿舍,他的妹妹李平年阿姨身体有病,他把妹妹接来照顾,住在一起,我也经常去他家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离 “老农场”不远的“四联舍”,四联舍有3个院子(实际2个半)共5排平房,其中1、2院子都是对称的两排,而3院子只有一排平房。记得中间两排房子背后的厨房是连在一起的。本来在这家串门,可以从旁边一个院子的另一户人家中钻出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现在四联舍成了停车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四联舍停车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环绕四联舍一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老农场”的回忆还有许多,在“老农场”住的人家也不止这些。有的家里没有我的同学,所以记忆不深了,毕竟那时候太小,我住在这里的时候还没有上小学。要是回忆后来松林坡的邻居,那就什么都记得,不再是“过去听妈妈说”的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从“老农场”、新华村走出去的发小,幼儿园是同学,小学也是同学,初中也基本上在一个学校,大家经常还能见面。后来中学毕业支边、当知青各奔东西,才真正分开了。几十年了,有的同学一次都没有见到过,有同学已永远离开了我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同学们,发小们你们在哪里?也许看到这些文字,还能唤起你们的回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