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font color="#333333"> 习总书记曾经在全国老干部“双先”表彰大会上指出,“老干部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资源,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力量”。他们用岁月书写光阴的故事,用实干谱写新的篇章。他们每个人的人生轨迹都是一部档案,历经风雨,承载春秋。留下他们的故事,就是留下了延津的故事,就是留下了延津的沧桑变迁,就是留下了延津的传承。怎么去做,怎样做的更好,需要我们兰台人去实践、去探索。</font></h1> <h1><br></h1><h1> 带着这些想法,我们陆续拜访了解放思想、真抓实干的原延津县县委书记王太峰,廉洁奉公、一身正气的原副县长王守兰,不忘初心、传承家风的原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明光,潜心书画、热心村事的张儒老人,教书育人40年、桃李满天下的申法岚老师,耄耋之年依然济世救人的原防疫站站长陈普恩,有修养、有内涵的原教育局老局长张润身,老有所乐、多才多艺的原教育局局长李成俊,摄影作品获奖无数的原工会主席贾文喜以及写书立传、硬笔了得的原广电局局长李贵祥家中拜访,请他们为我们档案工作做些指点、留些传承。</h1> <h1><font color="#333333"> 在拜访这些老领导、老干部中我们得到了老干部局局长郑继光、宣传部副部长杨文力、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李平原等的大力支持。</font></h1> <h1> 拜访原延津县县委书记王太峰,张永体局长向王书记汇报档案局工作思路,延津的历史、延津的精神需要传承,不能简单的体现在红头文件中,希望在延津工作过的老领导、老干部通过回忆、传记、口述等形式,留下和延津广大干部群众共同艰苦奋斗的故事,使延津的历史更生动、更具体、更系统,帮助人们更好的了解延津,感知延津人民不畏困难,勇于奉献的精神,感知延津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h1> <h1> 张永体局长恳请王太峰书记在档案局书画册页上留下墨宝,留下延津的精神和传承。</h1> <h1> 王太峰书记向张永体局长介绍自己珍藏的老照片,一张张照片记录着满满的故事,记录着往日激情难忘的岁月。</h1> <h1> 档案局永久收藏了王太峰书记书写的《北望沙门路》,这首诗是明朝知县韩贯所写,是对延津过去盐碱干旱,风沙满天,百姓生活艰难困苦真实写照。</h1><h1> 1988年中国科学院兰洲沙漠研究所在延津胙城成立试验站,主要针对沙漠化的成因、生态变化、发展趋势等进行监测、分析和研究,极大促进了延津农业科技的发展。</h1> <h1> 和王太峰书记合影留念,正是在芦苇花开的季节。</h1> <h1><font color="#333333"> 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文联主席杨文力和档案局张永体局长到原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明光家拜访。</font><br></h1> <h1><font color="#333333"> 张明光老人离开工作岗位,归隐乡间20余年,岁月虽然在他的脸上留下痕迹,但精神世界充满活力,他积极组织、参与乡村活动,召集张儒等其他离退休老人共同努力,多方考证,把胙城村《张氏族谱》续写完整,为巜胙城县志》的编制提供翔实资料。参与《胙城村姓氏源流》一书的编撰工作,并组织全村村民共同集资,历经三年终于编制完成。</font></h1> <h1><font color="#333333">《凡家正道》即平凡家庭的正确道路,是张明光老人写的一本反映家庭琐事、传承优良家风的一本书。家庭是人类肉体和灵魂栖息的场所,更是人们最关心、最放心、最安心、最舒心的地方,是人人都爱谈论的话题。张明光老人为我们讲解了写这本书的初衷:他感觉在时至今日的书海中,很少见到全面论述家人家事的书籍。考虑这一实际情况和社会需要,他萌发了写作《凡家正道》一书的梦想,写作过程中,因身体等原因一波三折最终完成。</font></h1><h1><br></h1> <h1><font color="#333333"> 张明光老人在捐赠的书上签名,因为双眼患有眼疾,视力很差,杨部长打开手机电筒为他照明。</font></h1> <h1> 张永体局长为张明光老领导颁发收藏证书并合影留念,</h1> <h1><font color="#333333"> 杨文力副部长、张永体局长到张儒老人的家中拜访,并同张明光、张儒、原延津诗词协会会长胡殿文三位老人亲切交谈。</font></h1> <h1><font color="#333333"> 张局长恳请张儒老人为档案书画册页提笔留念。</font></h1> <h1><font color="#333333"> 张儒老人从教育局退休后潜心钻研书法、绘画,同时热心村事,是《胙城村姓氏源流》一书的主编,本书以姓氏探源为主线,以各姓氏在胙城村起源、迁移、发展为重点,综合反映胙城村各姓氏的源流变迁、家族文化、谱系情况等。</font></h1> <h1> 为张儒颁发收藏证书并合影留念。</h1> <h1><font color="#333333"> 杨部长、张局长与张明光、张儒、延津原诗词协会会长胡殿文、会员李德祥一起合影留念。</font></h1> <h1> 拜访原延津县副县长王守岚,档案局不仅是保管档案的地方,更有承前启后的责任,通过拜访、座谈的形式把老领导、老干部们口述的故事、工作经历、来往信函等征集整理永久保存,为延津的历史留下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我们的工作思路得到王守岚老领导的赞扬和鼓励并当场讲述了他任职其间令人难忘的二三事。</h1> <h1><br></h1> <h1><font color="#333333"> 申法岚老师1926生,今年93岁,精神矍铄,质朴中透着儒雅,他分别在汲县一中、二中,延津朱寨高中和县一中教学,一生教书育人40年,桃李满天下,是一位师德高尚、诲人不倦,受人尊敬的长者。</font></h1> <h1><font color="#333333">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李平原也曾是申老师的学生,他们师生谈古论今,相见甚欢。</font></h1> <h1><font color="#333333"> 申老师书法作品:“北望沙门路,无风也起尘。蓬头经布妇,赤脚煮盐人。迎送昼兼夜,差傜旧并新。细评诸郡县,最苦是延津”。</font>凭着世代延津人“遇千灾而不徒,历万灾而不泯”契而不舍的努力,终使今日延津盐碱变绿林,沙丘变桑田。</h1> <h1><font color="#333333"> 申老师在延津档案书画册页中留下“ 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不仅是对兰台人的鼓励和鞭策,更是兰台人应遵循和坚守的原则。</font></h1> <h1><font color="#333333"> 张局长为申法岚老师颁发收藏发证书。</font></h1> <h1><font color="#333333"> 张局长和老干部局局长郑继光到退休老干部陈普恩家中拜访。</font></h1> <h1><font color="#333333">《历闻录 》是原防疫站站长陈普恩写的一本书,他从事卫生防疫工作多年,克服困难遏制疫情,在本职岗位上做出了应有贡献。退休后不忘济世救人之职,耄耋之年,依然关注国事民生,撰文修书一片丹忱。此书内容丰富,有逸闻趣事、行医问药、民生民情等等。《历闻录》被档案馆永久收藏。</font></h1> <h1> 张永体局长向陈普恩老人颁发收藏证书并合影留念</h1> <h1><font color="#333333"> 到原教育局局长、县一中校长张润身家中拜访,张老从最初延津解放到离职退休,大部分时间是从事教育工作,曾任村小学教师,村小学及东屯高中校长,县教育局局长,县第一高级中学书记校长等职,为延津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font></h1> <h1><font color="#333333">《回望流年》是张润身老人在2014年八十八岁时写的一本书。说起书的名字,他谦虚的说:“退休多年,平时别无他事,孩子们怕我孤寂、空虚,让我写点东西,但是自己水平有限,对党和人民事业也没做啥大贡献,觉得写回忆录还不够资格,就把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记录下来吧,此稿既然不能称之为回忆录,也得有个名字,那就叫“回望流年”好了”。老人这番话让人感动之余,更令人肃然起敬。</font></h1> <h1><font color="#333333"> 张永体局长为张润身老人颁发收藏证书。</font></h1> <h1> 拜访老局长李成俊,希望他通过自己的影响力,以交流座谈的形式召集更多的老领导、老干部支持和参与个人档案资料征集工作。</h1> <h1> 张局长看到李成俊老局长保存的工作、学习的老照片如获至宝。</h1> <h1> 在原工会主席贾文喜家拜访时,贾主席向张永体局长介绍自己的摄影作品。</h1> <h1> </h1><h1> 原广电局老局长李贵祥现在是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中国书画研究院院土。当他得知我们的来意时,对我们的工作非常肯定,他激动的说:“我们这个年纪不图名,不图利,就是想为下一代留下些什么,延津人不能忘了延津历史,你们这样做是对延津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延续,,也是档案工作的一种创新,更是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h1> <h1> 李贵祥老局长在捐赠的书上签名。</h1> <h1><font color="#333333"> 在拜访这些老领导、老干部、老教师过程中,我们不仅仅征集到了他们的书籍、墨宝,丰富了延津历史,更体会到他们对社会、对生活、对家人深深的爱。他们的人格魅力感染着我们,激励着我们,更让我们档案人有种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font></h1><h1><font color="#333333"> 一个人,如果没有房子,根就断了;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档案,历史就成了空白。明朝内阁大学土邱𣿰说档案的作用:“今世赖之以知古,后世赖之以知今者也”。当代大作家郭沬若在1960年写下《题赠档案馆》一诗,盛赞档案作用之重要:“前事不忘后事师,自来坟典萃先知。犹龙柱下窥藏史,呼凤舆前听诵诗。国步何由探轨迹,民情从以识端倪。上林春讯人间满,剪出红梅花万枝”。<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正是这些档案把我们延津的历史串联起来,使延津的历史变得更生动、更丰满、更清晰、更完整。</span></font></h1><h3><font color="#333333"><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br></span></font></h3><h1><font color="#333333"> 作者:延津县档案局 李静</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