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不停歇,进步不停止——首师附小语文教师参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语文教学实践研讨会》有感

武宁

<h3>10月19日至21日,首都师范大学附属顺义实验小学的武宁、苏萌、王福艳、色锐娟、赵伟、薛瑾、郭琳、董海岩、卢萍萍、丁君瑜、宋奇岩、杨博特12位教师来到北京海淀实验小学丰台分校观摩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语文教学实践研讨会”。三天的课堂教学和专家讲座不仅给老师们带来了先进的理念,更带来了实践的启迪与引领。</h3> <h3>《咏华山》一课王老师采用生字卡片的形式学习字词,共用了三次每次都有其独特设计意图,第一次为师生互动检验字词掌握情况,师出示磁卡生对答;第二次学生自测,学生自己随机抽字词自测;第三次学生按老师要求把字卡按古诗原文摆放,为接下来的深入学习古诗做铺垫。这样目标明确、层次分明的设计让我非常欣赏。二年级的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有效学习很短,这样的活动真的很适合低年级学生。 古诗文的学习过程中,王老师启发学生读诗品味华山的高和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诗句的意思,并且板书画华山环节跟学生一起完成,互动性强。</h3><h3>这节课以诗词为题,诗中有画,画中有诗。</h3><h3>首先,老师以猜谜语的形式带孩子们快速进入到课堂,出示图片,让学生猜诗词名。最后呈现一幅壮丽的华山美景来进行今天的诗词&lt;咏华山&gt;的学习。 1.首先,在课堂中,教师在词语练习环节制作了字词卡,方便学生认读,最后将字词拼成完整诗句,不仅让学生很快认识生字生词,同时练习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2.在诗词解读中,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将华山画到黑板上,学生可以清晰的感受华山的高。在图画中理解诗句,让学生体会到了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意境。 3.在指导写字过程中,学生可以准确掌握写字三个一,并在写字之前齐诵写字三个一,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运用到以后自己的教学课堂中。 此次的听课,让我见识到了一堂优秀语文课它的魅力所在,在今后自己的教学课堂中,也要设计出不一样的环节。这也要求自己在如何上好一堂课之前,需要反复的精心设计,才能呈现优秀的一堂课。<br></h3> <h3>今天有幸聆听听语文大家张立军老师讲《草原》,设计上,他摒弃了教学时抓“景美”“情深”的老套路,另辟蹊径,将草原的画面转化为文字,再将文字还原成画面,让散文的语言转化为诗的语言。学生不仅仅了解草原,更体会了老舍语言的魅力。课堂上,动态的生成精彩不断。学生的思维在张老师的巧妙引导后,思如泉涌。使《草原》这篇文章真正成为了学生语文学习与培养阅读思维、运用性积累运用诗意语言的例子。</h3><h3><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张老师授课风趣幽默,整堂课学生和听课老师都沉浸在快乐和欢笑之中。张老师没有采用刻板的教学模式而是在轻松愉悦的谈话当中和学生走进草原走近老舍,张老师用入情入境的环节设计引发学生的阅读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语言运用能力。</span></h3><h3> 另有几个知识点与创新点和思考点与大家分享: 1. 用微信这种新鲜事物来吊足学生的学习胃口算是一种睿智吧。 2. 词语结合画面理解,不再生硬刻板。 3. 学习老舍写文章的特点而是有学生在体悟中一点点感知到。 4. 采取重点词语带动全文的分析方式,让孩子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内涵。 5. 最后在学期中留了一项作业推荐书目《内蒙东部纪游》。 随后,张立军老师做了题为《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精彩讲座。鲜活而丰富的课例,激情而诗意的语言,独到而前沿的见解,让我视野开阔,深受启发。 <br></h3> <h3>北京市房山区教师进修学校小学研修处副主任张海滨老师带来的是四年级的一节习作课《我希望………》,课前由师生间的相互介绍拉近了彼此的距离,紧接着,张老师以“你快乐吗”?为话题开启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学生的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他们畅谈希望。张老师很自然的引出本次作文的主题《我希望……》整节课,张老师以谈话的方式贯穿始终,引导学生从有生命的人拓展到了无生命的物;从对自己的希望,谈到对别人的希望,再到对社会希望。整个教学,张老师立足学生生活,在交流、互动中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在质疑、探究中,明确了学生习作要求;在自主、合作中,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从而使学生想说、会写、乐学。<br></h3> <h3>作为无锡东林教育集团校长,全国特级教师,武凤霞老师带着她的《爱之链》精彩亮相。即使是六年级学生,小小说题材依然很有难度。武老师带着孩子们从“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这个问题入手,在品读文本的同时学习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走人故事中,既为主人公乔依的贫穷和不幸而叹息,又因为文中贯穿的人性的爱而充满温暖。结尾处,“当乔依醒来时……”,武老师请孩子们插入环境描写,孩子们读懂了小说中“一切都会变好的”,通过环境描写赋予小说一个美好的结尾,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这闪动着美好的“爱之链”。课后,武老师做了《深度思维,让学习发生》的讲座,从理论上为我们提升了学习的高度。语文课中捕捉学生思维的生成,鼓励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思考中提升。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舞台。<br></h3> <h3>湖南湘潭市岳塘区湘钢二小副校长钟海红老师教授的是五年级绘本课程:《我的爸爸叫焦尼》。课前钟老师与学生们进行轻松的聊天,缓解了学生的紧张情绪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上课后通过学生观察图片,自然地引出了绘本的概念。整堂课钟老师都是在作为一个旁白的角色出现的,完全将课堂教给学生,教师只是在旁边进行引导,并在引导过程中将阅读文字与图片的方法穿插在其中教给了学生。在最后钟老师又带领学生们将情感进行升华,使学生感受到绘本中浓浓的父爱,结尾明确阅读绘本的要点:话语、动作、眼神。这节课学生本身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得到了锻炼,课堂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的能力有一定的提高,对学生在今后的阅读过程中有很大的帮助。<br></h3> <h3>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周益民老师为大家展示的《夸父逐日》一课,以讲故事的形式进行,真正做到以学生能力的发展为目的展开教学。首先老师两次讲故事,教给学生讲好故事的方法:理清大结构,说清小细节。接着学生4人一组合作讲故事,并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评议完善。在学生讲好故事的基础上回归到文言文的课文学习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读好了课文,并结合老师查阅的4种不同说法,对夸父为什么逐日有了自己的认识。老师语言清新幽默,学生积极参与,在师生交流中,在读故事、讲故事、明道理中,学生对传统文化、民间文化有了进一步了解。 课后,周老师做了题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理解》专题报告。周老师的教育情怀,对民间文化的关注,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追随值得我们学习。<br></h3> <h3>  10月21日上午第一节课是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小学的牛松瑾老师执教的《我是演说家》专题总结课。上课之初,牛老师先让学生将鲁迅的《少读中国书 做好事之徒》、白岩松的《人格是最高的学位》、《西雅图宣言》、《颜值与言值》四篇演说词进行比较异同。经过小组交流、集中汇报,使学生达成共识,总结出出色的演说词具有观点鲜明、理由充分、层次清晰、题目新颖、各具风格的特点。接着,牛老师请学生一起欣赏了三段《我是演说家》节目中的视频片段,交流中总结出成功的演说要具有走心、动情、语调适中、运用肢体语言和互动五个条件。基于以上的学习,给学生时间当堂修改自己在课前写好的演说词。课堂的最后,进行“这,就是我”班级演说展示,三位学生自信表达,各具风采,能够学以致用,课堂氛围轻松活跃。这堂课,牛老师抓住社会热点,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引导学生不断发现总结,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创设了演说的平台,使学生的口头表达及口语交际能力得到了训练。这样的尝试拓宽老师们的教学视野,带来了很多思考。</h3> <h3>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张学伟老师执教的是《螳螂捕蝉》。张老师首先引导孩子理清结构,明确这个寓言故事是由两个故事组成,大故事里包含着小故事。接着出示几组词语,特别强调“拱”字读音、字义,并重点讲解“拱手”之意,不仅让孩子们了解到这一古代礼仪,渗透了传统文化,而且也为演一演故事这一小环节做了铺垫。同时,孩子们边读边悟出,它们描写的就是文中的人物,从而了解整个小故事和大故事的内容。然后指导孩子读好故事,深化理解。这一环节看似有些耽误时间,但是在个人读、分角色读,教师范读中,孩子们已经慢慢感悟出了做事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还要考虑身后隐藏的祸患的道理,以及少年劝谏吴王的方式很巧妙、充满智慧,也为孩子们能较轻松地给大故事加上少年智谏、少年巧谏这样精彩的题目奠定基础。最后让孩子填补空白,梳理吴王内心想法发生的变化,就是让孩子将之前所学内化表达出来。 张老师整个教学主线突出,环环相扣,孩子们一直沉浸在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想学乐学,课堂充满掌声与笑声。同时也警醒我们语文课一定要以语言为核心展开活动,课堂上多读书,少发问!<br></h3> <h3>张学伟老师幽默风趣又深刻犀利的分享《好课 好人》:语文课上发生了什么?老师爱教课文的内容,其实孩子多读几遍就已经知道了,而我们语文要教最核心是:用教材、学语言。老师还爱嘱托式的思想教育,而其实应该是在揣摩斟酌词句中感悟思想。语文老师爱讲语文知识,而最重要的是运用知识和方法进行语言实践。平台比方法更重要,给孩子锻炼的平台,实际上就是莫大的激励,激励的作用比方法要重要得多。 语文活动:选文定位(种子,例子,引子,材料。)其中,定位为材料的课文可以做整合:(正向整合即一个主题,反响整合,侧向阅读一篇为主多篇为辅,古今整合)。 要区别语文活动和非语文活动,让非语文活动为语文活动服务。 上课必须做的:一是破题,二是解决词语,三是多读书少发问,四是抓住机会练表达。<br></h3>

学生

老师

语文

学习

课堂

张老师

孩子

教学

语言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