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18年10月20日,晴,气温二十度,微风,略有雾霾,山上走起来很舒服。</h3><h3><br></h3><h3>十走长城第十战,暨十走长城第二十六段:穿越三界碑、白家坊长城。这段线路是从河口村山路上墙,西行到青龙、抚宁、卢龙三界碑处,然后不再继续西行重峪口,而是走下成T字型接上来的白家坊长城,一路向南抵达白家坊村集合点。</h3><h3>寒老的招集令云:“ 过去的七次走长城,是从河口直达重峪口,线路长,每次都有掉队的,从八走长城起,改为两段,但是多走5公里长城:河口到白家坊一段,邬家口到重峪口一段。白家坊长城白家坊长城在郝三进和沈朝阳的秦皇岛长城书里没有涉及,应该是明朝早期长城,临近白家坊时,敌楼密集而且保存较好,但是城墙大部成了废墟。白家坊村是我们七走长城开辟的新落脚点,在干涧村西,农风朴实,物价低廉。 ”这种走法,我两次走此线,队友中争议都很大,主要是认为没必要从中间掐断,实际上每次实走,都有强驴自行去重峪口,再顺村村公路奔回白家坊集合点。九点上墙,三点钟到集合点也足够了。</h3><h3>但我本人是支持寒老这段路线的,倒不是体力原因。其一,白家坊长城比较神秘,“史无纪载”。其二,风景真的很不错,行墙看山,山景如画,这点我个人感觉比去重峪口风景要好。难怪没走过这条线的队友一进入白家坊线上,立刻惊呼:风景好美啊!而秋色尤其是美,红黄绿叶相映,令人如醉如痴。其三,这条线路其实可强可弱,弱的话,就是山垭口处右拐下山,一路回白家坊。强的话,恐怕强度大于重峪口,就是连走几个墩台下山到干涧口村,山路极险不说,有的大断崖只能原路返回绕行而不能强行穿过。其四,考古价值,这段长城是典型明早期长城,敌台不是空心而是实心,《四镇三关志》称其为“路台”,与孤立的“墩台”不同,“路台”是连在墙上的,上有墙垛与楼,可瞭望加作战,(因楼可能是木梁木柱,早已荡然无存)路台周围有生活点,以便守楼士兵及家属居住生活。</h3><h3><br></h3><h3>这次归来后,寒老第一时间发总结,提及大山里的白家坊南部长城,其实应该就是我们走过的几个路台,又再次强调:这段长城在权威长城著作中无记载。应该是近期无记载,旧史却多有记载:比如明万历刘效祖的《四镇三关志》:东胜寨,洪武年建……迤西杏树台……干涧儿口关,洪武年建,路窄,内宽漫,正关接杏树台迤西六墩(经现场察看和谷歌地图搜寻属实),空,俱通众骑,极冲。所谓的白家坊长城,即是通过干涧儿口关与河口过来的明早期长城连在一起的。</h3><h3>这里不能不提到“青山口提调”,《卢龙塞略》云:青山口提调城四:青山口关,干涧儿口关,东胜寨,驻操营。(非今抚宁驻操营,而是青山口驻操营,也就是今天的河口村)</h3><h3>又载:青山驻操营,城石高二丈,周三百四十七丈,门楼曰东曰西曰南,居二百七十三家。(真的很大啊,毕竟驻有重兵及其家属)</h3><h3>干涧儿,城石高丈四尺,周百九十二丈(周长约六百四十米,想象下八百米的标准操场,其内围起来的面积,也不算小了),门曰西曰南,居八十一家。</h3><h3>其实明长城路线并非一成不变,这段长城早期修建,所居山势也险于北线,后期则长城北移,建有更好使用的空心敌台。从干涧口上去,称为邬家沟,有关口现称“邬家口关”,关门精美,三券三伏,内外路是古道可通骑,其实正确的说法,恐怕是“干涧儿口关”,长城北移后所置。</h3><h3>其实整个明早期对蒙古防线,有外边内边一说,内边即是今天的长城主线,外边则在口外,明初设大宁营州都司等卫,番王臣服内归。土木堡之变后,蒙古部落再次强盛,悍而不服,多次入侵,大明不得不加强守卫,废外边而守内边,嘉靖以来,则由戚继光把长城修到了极致。看长城,觉得所见复杂不解,线路走向不懂,最好的办法就是和当时历史结合起来,由古寻迹,实走证实。</h3><h3><br></h3><h3>这次行程比较开心,开心事有三:一,无论是走重峪口还是下白家坊的队友都在三点前完成穿越,无一人迟到。二,第一次见到所谓的“木头长城”,以前只是听说过。三,探明了整个所谓的“白家坊长城”全线,也就是从三界碑起到河口村结束,虽然暂时未能全程穿越,但对线路已了然于胸。还有个题外事,集合点设在干涧口村如何?这样子真的可以把白家坊长城走圆满了……不过,从山顶观察,那边下山实在很险,未实走过暂时只是一想了。</h3><h3><br></h3><h3>以下进入穿越实录。</h3> <h3>车停河口村,队友们欢乐开始穿越。</h3> <h3>水天一色要向摄影家过度么?──最近的照片是越拍越好。</h3> <h3>青山驻操营遗址前休整。等人时拉一张山腰的路台。长墙经此上山,到东胜寨共有六个路台,嗯,没错,这段长墙和所谓的“白家坊长城”是连接的,一直到三界碑并入北线新长城结束。沿途山势极险,最高海拔六百多米,皆有楼台遗迹。其中以白家坊一处带生活圈的路台保存最为典型。</h3> <h3>秋色中的敌楼。</h3> <h3>沿村路拔高中。我俩速度还是较快。</h3> <h3>到山脚不走公路了,直切!有点陡,不免喘气了。</h3> <h3>众队友跟上来。戴眼镜那位大哥也是老驴了,但他还是头一回走这条小路,兴奋啊。</h3> <h3>没事儿,就是喝口水。</h3> <h3>从山上拍抚宁文保碑和旁边的小房子。我们从房后上来。</h3> <h3>从青龙文保碑前上墙。</h3> <h3>上周穿越过来的路线。秋意越来越浓了啊。</h3> <h3>媳妇带宁静致远姐姐走在前头。</h3> <h3>抱着楼子干嘛?有这么喜欢么?──真相是旁边有路她没看到,顺这儿下去了。</h3> <h3>毁圮的敌楼,从切面可以看出拱顶建造工艺,双券双伏,上有夯土。</h3> <h3>还是红叶未霜天。</h3> <h3>这个敌楼保存下来的排水很像是鸭嘴。</h3> <h3>卧鸭楼?</h3> <h3>行在风景中。</h3> <h3>墙上的排水道。这一段石墙上有铺砖,很注重排水。</h3> <h3>走不多远又一处。</h3> <h3>前方的敌楼与秋叶。我们一直沿墙上行进,没有偏离。</h3> <h3>此段行程媳妇开始捡垃圾。突然想起我才是志愿者,还是正牌注册过的。</h3> <h3>其实这段长城工艺很精良,看券门就知道。二券二伏加厚。遭此破坏,很明显是人为。</h3> <h3>媳妇与刘建民老师在敌楼内。媳妇眼尖发现了什么……</h3> <h3>是什么呢?──木头长城!长城上的木头若能保存到现在,只有一个选择,就是被砖封在墙里。那么这段木头是起什么作用呢?比较合理的解释是明后期修复早期长城时,直接把使用木头的旧墙包裹进去。位置在墙角,我前面也说过了,实心楼台上方的楼体,极可能采用了木构件。而辽宁东部山区的木柞墙,极可能也是长城一部分。长城中使用木头,并不罕见。</h3> <h3>经典石券门。</h3> <h3>出楼后下陡坡,继续向前走。有一段山路与长城并行,绕过来后需要在此上墙。我的建议是爬长城的话,不要走山路,还是沿墙走方便。</h3> <h3>色彩真好。</h3> <h3>注意前方的山谷,也就是“邬家口关”,下次我们穿越邬家沟到重峪口,将要从此上墙。两楼一近一远,据高临下控制。此处比较平缓,利于内外相通。</h3> <h3>前方已有队友走过邬家口关。估计有些人没看见,走顺了腿停不下来。</h3> <h3>邬家口关前的敌楼。</h3> <h3>拍虚了,有点穿越时空的感觉。</h3> <h3>楼内景象:拱顶拱门。</h3> <h3>还有一个马蜂窝,就是和上周那个比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h3> <h3>宁静致远在探头向券门下望,这块儿高了点,形成一小断崖。但下去没有任何难度。</h3> <h3>远望邬家口关后的敌楼。</h3> <h3>邬家口关,媳妇在下墙。</h3> <h3>保存完好的三券三伏关门。邬家口关,也是驴友约定俗成的叫法。还是“干涧儿口关”比较正确。通过此即进入相对平坦的山谷。下面现有邬家沟村和干涧口村。但干涧儿口关城遗址,我还没有找到,也不知村内还有没有。与青山口驻操营不同,在谷歌地图上,已看不到干涧儿口关的任何遗迹了。</h3> <h3>邬家口关两边的石墙,连排水都保存完好。</h3> <h3>再次上墙,走向对面的敌楼。</h3> <h3>路上回首邬家沟山谷。</h3> <h3>远观邬家口关门。</h3> <h3>镜头拉近。</h3> <h3>说真的,总觉得这大片梯田是对自然和长城的破坏。</h3> <h3>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所有的排水都向南,不管是敌楼还是墙上。这说明墙体和楼体都是向内倾斜的。古人云:肥水不流外人田,不服不行啊!</h3> <h3>楼内的专注的刘建民老师。</h3> <h3>媳妇就有点大大咧咧了。不过她眼睛倒是挺尖,一路行来,好多东西是她找到的,比如人马平安券顶。</h3> <h3>开始进击三界碑了,一个大拔高。我虽然有伤,但状态还行走在了前面。</h3> <h3>路上回望。</h3> <h3>山谷,也是我们下次要上来的路线。</h3> <h3>三界碑在望了。顶上小人是几个先到的队友。</h3> <h3>登顶了。。。那啥,这位大哥的屁股是卢龙的。。</h3> <h3>到达的几名队友在三界碑──合影之前。</h3> <h3>青龙的一面──此碑去年还完好。</h3> <h3>抚宁。</h3> <h3>山顶休息会后,开始兵分两路,有人继续西行重峪口长城,比如薄艺在身兄。我和刘建民老师都打算探路白家坊南长城,于是我招呼大家下三界碑石后切向南方。──说真的,这路口还不太明显,正确路线是三界碑前左拐上碎石长城。上了三界碑,则要返回来右拐。</h3> <h3>路不那么好走,需要小心脚下。</h3> <h3>馨予在小心下来。</h3> <h3>绿松红黄叶的山坡。</h3> <h3>因拍照我落在后面。慢慢走吧,下山的路不用着急。</h3> <h3>三人爬上一处摄影用地准备合影。</h3> <h3>回首大断崖,还有队友沿路下来。</h3> <h3>路台,上面砖砌部分已毁,石头基座又给挖出一个洞,应该都是人为破坏。</h3> <h3>台阶外沿,与楼台基座的条石材质一致。这些纹路,砌起来的时候利于顺条纹排水(见第一图题图),但码台阶,流水方向可就偏内了,不解。</h3> <h3>下方的墙砖与条石。这段早期墙体,居然是下有条石加固的。</h3> <h3>或者说,我是踩在一个已经完全毁圮的路台上吧?</h3> <h3>虽然乱石小断崖走起来不那么件容易,但风景真的不错。</h3> <h3>又到达一个路台遗址。</h3> <h3>下行,坡好陡,碎石路好滑,我不小心屁股亲热了下地面,这个位置已经可以看到白家坊南面长城蜿蜒而去。</h3> <h3>回望下来的路。后面又有一队友滑摔了。</h3> <h3>古史记载这台为“墩台”,实地考察看,白家坊沿线的台可能真不是实心敌台──路台。而是墩台?上面并无楼?但如果是墙台,有必要造这么精致吗?乱石砌一个不就完了?</h3> <h3>视线各有不同。</h3> <h3>东面山谷。</h3> <h3>长墙两边秋色如画。</h3> <h3>红绿黄五彩相间。</h3> <h3>刘建民老师在采狗椒。</h3> <h3>最难走的一段乱石墙。此时快到右拐下撤点了。</h3> <h3>山垭口的下撤点。大家在此简单休息下。我又开始拔高上墙,去往白家坊南长城。后面还不断有队友下来。到了这个点,不继续上墙的话,已经算是下撤成功了,大家今天状态不错啊!</h3> <h3>走向南面路台,同时拍了下西边路台──两台中间隔了段深谷,这路真的走不通,必须原路返回。</h3> <h3>乱石确实不好走,但宁静致远姐姐不怵。</h3> <h3>到达路台,在这儿长墙开始拐向西方。</h3> <h3>墩台南面有一巨大的平顶。非常少见的平台,怀疑或许是练兵场甚至马场。</h3> <h3>已毁的上兵道,通往“操场”,这加重了我的怀疑。</h3> <h3>我们下去看平顶,宁静致远和馨予继续往西边走,然后被迫停了下来──前方没有路了。</h3> <h3>眼睁睁的看着对面有墙体能上,但我们从这儿下不去──前方是直上直下的大断崖。对面墙上有队友喊我们回去,我又试了试从南方下谷底,又被喊住──总之,除了原路绕行,这儿简直是三面大断崖,没有任何希望能直接穿过去。</h3> <h3>深谷前,馨予望向对面长城。后来水天一色也上到这儿,不服气还下去了一点,同样被在对面的我们大伙喊住。</h3> <h3>没办法,原路顺长城撤下去,绕过来了,这边好上多了。路台在望。</h3> <h3>站在路台上。下面围起来的部分,是否守城士兵的生活点?不知怎么我想起了铁瓦乌龙殿的那些遗址。不过那边住那种破房子是没有条件,这边不至于吧?路台都建得这么精美。或者,这只是早期的生活点,然后变成马厩了吗?存疑。</h3> <h3>下来后,先期上来的刘建民在前,我和媳妇在后,一共三人继续沿着乱石墙体向东南行进。回拍一张两路台──现在明白我们为什么下不来了吧?除非跳崖。</h3> <h3>前方高峰,真的很险啊。</h3> <h3>山顶一个拐弯后,遇上回来的刘建民,他已经走不下去了。我俩又向前走了段,也只能无奈返回来。前方还有一个山头,长城直切下去,再由对面山升上来,去往东胜寨和青山驻操营。那边长城经过的最高山峰海拔可达600多米。图中的村路是去往邬家沟的,出谷是干涧口,我们原计划是这儿下撤返回白家坊,但时间肯定来不及了。最后一个山头长城走完再下去估计相当险,可从山垭口下撤,同样陡,但我们真的没有时间了。此时是下午两点。</h3> <h3>我们三人沿长城返回有生活区的路台山顶,然后进入急行军模式。看到这个石头圈时,我突然想起,山顶那个围墙也不见得就是明军所留吧。不会是现代人垒的羊圈吗?──这儿毕竟没有空心敌台,羊只能自己圈起来。不过,羊倌很少会成群的,垒这个?一个人恐怕得把他老哥累吐血。</h3> <h3>三点前顺利进入白家坊村,这是其中一处古宅──据说,已经有二百年历史了,建于清代。</h3> <h3>院落中的柿子树。</h3> <h3>典型的清代古宅。但院落没有我在王家峪看到的大,用料也没有那边精美。</h3> <h3>灯龛,照亮晚归的家人。</h3> <h3>参观够后走出院门。图为辽东鹤。今天的活动到此结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