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曲河人家
___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走进小曲河文学采风
文/郑桂芝
懵懂的时候,听母亲和村里的婶婶们唱过一首歌:“学习郑世章,他是我们的好榜样…”岁月悠悠,歌词连同太多的人和事,都绝尘而去,唯有郑世章这个名字,跌入记忆深处。</h3> <h3>长大后嫁到十里之遥的杏坊村,再次听人说起这个名字,原来他是杏坊邻村(小曲河)已故的村委书记。一个农民,如何像雷锋一样被编入歌曲传唱?一个莫名的问号搁置脑海,一晃又是二十载。</h3> <h3> 直到前些天,我随区作协来到小曲河采风,才真正了解这个名字,还有这个村的历史。虽然,小曲河,于我也并不陌生。同一条河的延伸,同一条山脉的连绵,甚至村里的老乡,似乎也同一张笑脸。那盘旋的白鹭,争鸣的黄雀,未必不曾掠过我家的房顶。呵呵,我们同是曲河人家,只不过,我村叫杏坊而已。一样的长桥绿柳,一样的红蓼点秋,一样的曲水流香,一样的莲绕烟渚,一样的伊人蒹葭…</h3> <h3> 下了宽阔的613省道,我们一行人在小曲河的桥边观望起来。乡村的秋,吸引着这群鸽笼里居住的城里诗友。而我,习惯了这种闲适恬静的美,甚至都忘却了它贫穷落后的样子。以前,这条河不是泛滥就是断流,像没人管的野孩子,脏兮兮的,白鹭也没这么多。林水会战以后,河道清淤,河堤植被,鱼儿雀儿也越来越多,诗意也来了。生活在变,美在变,开句不过分的玩笑,出门久了,回家可别走错了路。许多村子在拆迁,许多路在待修,许多楼房在崛起。就像脚下的大桥,以前并没有桥,后来修了座漫水桥,再后来就修建了这座桥。还有脚下的路,身后的613省道,不远的204国道…一切都日新月异地改变着。望着白鹭掠过一片片金黄的稻田,一位诗友贪婪地按下了快门。</h3> <h3> 小曲河同周围的村子一样,美丽整洁。当然,各村都有不同的风味。小曲河的壁画就深深地吸引了大家的眼球。特别是那副长长的山村幽居图,静谧祥和,悠然惬意,正如马致远笔下的小桥流水人家。
穿过古朴现代兼融的村庄,任书记领我们翻开了小曲河的历史 ___山岭上的大寨田,现在是遍野的新品种葡萄。望着那层层碧绿中,垂缀着一串串玛瑙似的葡萄,任书记深情地为我们讲述着当年郑世章带领村民,流血流汗、大干苦干,整改荒丘变梯田的情景。望着矗立在眼前的当年县委赠送的石碑,我们感慨万千。虽然历经四五十年的风雨侵蚀,漫长的岁月抹不掉铮铮史实,“雄心壮志改造自然”那几个铿锵大字,斑驳中依然清晰可见。正如小曲河的村民,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这就是我们中国特有的愚公精神,大寨精神。</h3> <h3> 站在高高的山岭上,远嶂如黛,曲水含烟。近年崛起的机场,也如立眼前。看着飞机从机场起飞,霎时掠过我们的头顶,这是儿时的梦里也梦不到的。正如我们所处的网络时代,儿时的我们,连一支笔一本书都是弥足珍贵,谁会想到一台电脑,就能游遍天下,尽览乾坤?一部手机,就能投师拜友,学海无涯?</h3> <h3><br></h3><h3>
采风结束了,把叽叽喳喳雀儿一般欢快的诗友们送上了车,我的心情也无比愉悦,回家的路上,你看 ___
小曲频惊白鹭旋,单车轻骑意悠然。
开心偷采陶家菊,簪入青丝照水前。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line-height: 1.8;">哈哈,不许笑哟![憨笑]?</span></div></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