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们 的 曾 经

鹿城逸仕

<h3>  我 们 的 曾 经</h3> <h3>  …‘知青’,是一个苦涩的名字,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是一代人甜酸苦辣的历史…</h3> <h3>  伟大领袖,一声令下,全国17000万‘老三届’’,从北京、上海、各大城市到边疆:到红色根据地,到呼河大草原,到兵团,少小离别,与父母,与家人一别数年,高中的、年龄大的就在当地和贫下中农结合了!我们算幸运者,虽然说是知青,但离家仅仅二十里,一:二个月,向队长请个假,还是能回到家,父母`兄弟姐妹,还是同学呀,只要有空,可以随时去探望,到了农忙季节,家人可以尽人帮我们去收秋,我是个独生女,又是这批插友最小的一个,母亲总是放心不下,到了农忙季节,我和黎芸一会要上地,一会要分玉米,黄豆啊,小豆啊!花生呀,方正地里长的什么,就给我们分什么,最头痛的是红薯,一分一大堆,吃又吃不完,只有晒成红薯干,记得一次,母亲早早起来,切了几大堆,催着我和黎芸替着天好,赶快把己切成片的红薯片抢占高地晒起来,我在爬山时由于人小力薄,一脚没踏稳,从坡上滚到河底,被人救起后,母亲和黎芸心痛不己!记得一年秋收,天要下雨,抢收黄豆,急里慌忙,我的手指一下扎了竹签,痛的我干不了活,妇女队长桂梅大姐给我们做饭,汪华英大娘连声说:这点娃受苦了,把平日自己都舍不得吃的柿饼,红薯干塞给我,队里的大叔手把手的教我们打草鞋,大娘们教我们缝被子,村里的农村女青年到晚上,常常围坐在一起,聊天啊,谈婚论嫁,家长里短!招工离开后,他们仍和我交往,时常拿点农产品,土特产来城里看望,我见了他们也格外的亲!</h3> <h3>  五十年啊!再聚首,鬓毛衰,步履蹒跚,再相会,颜面非,街头巷尾,应不识,应了离别啇南日久长,儿童相见不相识,借问君来自何方,为何来此?君应答日:寻找我的曾经,寻找我的青春!曾记得一位知青写了一首滿江红:少小离家,边疆关外,茫茫荒野,风起处,金戈铁马,旌旗猎猎,壮志千云冲牛斗,丹心似火融冰雪,放声歌,起午挽清风,激明月,韶华去,追学业,劳作苦,拼争烈,纵几多厄运,志坚如铁,千百青春留沃土,泓碧水存山岳,踏西峰,回首望夕阳,沦红叶。</h3><h3> 我这个人心思受重叠,时发感叹,但又性格开朗,虽不善伪饰,不善周旋,不拘俗芸,不谙世事,虽认死理,外表孤傲,实测淡泊,情商低容易得罪人,心直口快,记忆力特强,好出风头,出头橼子先烂掉,喜诗文而乏文彩,还爱诗文会友,以义字当先,诚信为人,并自我陶醉,自我欣赏,自娛自乐!</h3> <h3>  岁月荏苒,光阴似箭,一晃老了,想起龙窝插队的学兄学姐,想起在农村的三年,往事浮现,历历在目,我感恩龙窝乡油坊岭四组的大叔大娘,你们给予了人间的真情,我感谢曾经与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华林兄,爱萍,自强、黎芸,我感动幼年结拜的二姐改珍,虽不常见面,但时唸心中,我铭记在心的是水库宣传队里我和少华姐与农村女青年文华,海枝共住一个牛棚,呤唱样板戏的生活,我永生难忘的是我处于人生低谷给予我相助的朋友!老了老了!我怕的我的情商增高了,情感泛乱了,视力模糊找不住家了!</h3> <h3>  一届同学一届友,一辈同学三辈亲,秋将去、冬将至,群聚乐开怀,元武兄建立了龙窝方这个群使我们久别重逢,相见恨晚,运在天涯,长期失联,近在咫尺,互不知晓,我们思念,容颜虽老,青春不再,思念依旧,祝福依旧,岁岁年年,天长地久有时尽,绵绵思念无绝期!</h3><h3> </h3> <h3>  </h3> <h3> 20181020晚</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