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深秋时节,相约好友俩仨在酒馆小酌。一朋友随身带来一瓶"邺城老窖''请大家品尝。那是一只深红色精致的瓷瓶,酒瓶的盖子呈金黄色,瓶体上镌刻着"邺城老窖"四个隶书体字,端庄大方。金黄色的瓶盖,象一顶王冠戴于瓶颈,庄重而华贵。</p><p><br></p><p> 据朋友讲,那是朋友的朋友从河北邯郸临漳县带回的珍藏。打开瓶盖,一股浓烈的酒香扑鼻而来,禁不住斟一小杯入口,甘甜凛烈,醇厚绵长……</p><p><br></p><p> 不由想起,前不久利用国庆长假"尾巴"与朋友的邺城之行。</p> <p> 发源于太行山上的漳水,象天上的流云一样蜿蜒逶迤。劈开祟山峻岭,绕过锦绣山峰,一路飘落; 浊漳与清漳在河北涉县合漳村合流,一路向东,冲向河北平原,冲击出了一个三国故地、六朝古都一一一邺城。</p><p><br></p><p> 车行山水间, 秋日的太行秋高气爽,层林尽染; 五彩的植被浓妆艳抹在大山之上,愈显出山的雄浑与俊俏、伟岸与娇媚。漳河两岸凝红聚绿,农人们采摘着一年的果蔬,喜悦和汗水荡漾在憨实的脸庞。</p><p><br></p><p> 就象大自然的四季轮回一样,祖祖辈辈重复着同样的故事。唯有身边的漳水记得,在她千年、万年的冲刷下曾经冲出了一个三国故地,滋养了一个六朝古都。早已载入史册,千古流芳。</p><p><br></p><p> 当我们顺流而下,踏进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邺城古镇时,已是下午时分。</p><p><br></p><p> "三台公园"门庭冷落,与国庆长假其它景点的爆棚形成鲜明反差。不过正好,正好可以静静地拜谒曾经英雄风流、威震天下的魏武曹公,领略至今不可愈越的文学高峰建安风骨,追溯西门豹制下的六朝古都。</p><p><br></p><p> 我抖抖身上的疲惫,弹弹奔波的尘埃,轻轻走进三台公园……</p> <p> ㈠ </p><p><br></p><p>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是一代伟人毛泽东主席1954年夏在北戴河写下的诗句。由此想到了曹公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此乃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碣石山时所出。曹公借大海的雄伟壮丽景象,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统一中原的雄心壮志和宽阔胸怀。全诗语言质朴,气势磅礴,苍凉悲壮。 </p><p><br></p><p> "曹操(公元155年一220年)字孟德,东汉谯郡(今安徽亳州)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p><p><br></p><p> 曹操于建安九年(公元204年)占据邺城,营建王都。邺城中轴对称,布局合理,是中国古代都城建筑史上的典范。对隋、唐、元、明、清的都城及日本奈良平城京的建设影响深远。</p><p><br></p><p> 邺城是中国文学史上"建安文学''的源头和发祥地,曹操是"建安文学"的倡导者和杰出领袖。</p><p><br></p><p> 曹操据邺期间,兴修水利,实行军屯民屯,藉田尚农,唯才是举,为建立魏国奠定了基础。</p><p><br></p><p>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曹操病逝于洛阳,葬于邺城西,谥为魏武帝。"</p><p><br></p><p> 这是曹公塑像背面的碑文对曹操的原文记述。曹操,峨冠博带、英武威仪向我们走来……</p><p><br></p><p>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中央政府政治黑暗,对地方的统治力严重衰弱,名存实亡。曹操逢此乱世,在群雄角逐中崭露头角,迅速崛起。</p><p>奉天子以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剧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官渡之战一举击败了割踞北方的袁绍,奠定了曹魏之基业。随之占据邺城,征战四方,统一了中国北方。</p><p><br></p><p> 曹操为政清明、唯才是举、兴农治水、改革户藉、施行屯田、惩办豪強、尚礼重法、稳定局面。赤壁之战受阻于长江,与西蜀、东吴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开启了三国时代。</p><p><br></p><p> 陈寿在《三国志》中对曹公有如下评说:''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搅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p><p><br></p><p> 我相信历史学家的评述应该是客观、公正的。</p><p><br></p><p> 事实上,曹操身逢乱世,奉天子而讨四方,平定局面,统一北方。其间,曹公弹精竭虑,运筹帷幄,身先士卒,征战无数,所付出的艰辛无法估量。由于其忠君观念,在世时始终也没有立国称帝,而是曹丕后来立的魏国、称的魏帝。然而,时隔一千多年,元末清初的罗贯中所著的一部《三国演义》,置曹公的文治武功于不顾,置历史的客观真实于不顾,褒刘抑曹,将刘备(刘皇叔)以汉室宗亲之名放到道德的至高点,将曹公污蔑为奸佞之雄,实属不公,可气而又可叹。至今在戏剧舞台上,曹公的形象仍然是以"白脸奸臣"来以愚弄世人,真不知曹公还要被冤枉到何时。</p><p><br></p><p> 此乃文学和历史开了个天大的玩笑,而这荒唐的玩笑还在延续,真是让世人谛笑皆非。</p> <p> ㈡ </p><p><br></p><p> 拾阶而上,是三台之一的金凤台。</p><p><br></p><p> 金凤台,初名金虎台,由曹操始建于建安十八年,位于邺城西部,是金凤、铜雀、冰井三台之一。位于铜雀台南。曹魏时期"高八丈,台上有屋一百三十五间",后为避后赵建武帝石虎之讳改为"金凤台"。十六国后期,战争频繁,三台残破。到明代中期后漳河泛滥,冰井台全部,铜雀台大部被一漳水冲没,唯金凤台巍然独存。后游人多将金凤台误认为铜雀台,相沿至今。</p><p><br></p><p> 我想,单从字义上讲,可能是"金凤"要比"铜雀"飞的高吧,至今仍巍然独存,浅薄了!误把金凤当铜雀的原因大概是源于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怀古咏史诗《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缘故,铜雀台因诗而名气大增,令人神往。其实杜牧是以物咏史,寄托其怀古之幽情。在赤壁之战中,孙刘胜之偶然,曹公败之也偶然,胜败都在"东风"上。</p><p><br></p><p> 赤壁之战,如果不是"东风"历史将没有三国,如果不是''东风"魏武将继续挥鞭,如果不是"东风"曹公不仅仅是统一北方,如果不是''东风"……遗憾的是历史没有如果。而铜雀、二乔乃华屋、美女,自然引起了后世文人们的无穷遐想象而已。</p><p><br></p><p> 进得台门,是一座古朴的院落,几棵有些年代的古柏树华盖葱葱,砖石铺设的地面凹凸不平,正面几间房屋,中间供奉的是曹操座像,两边是三国时期文物展厅。西边的厢房是"建安文学''人物介绍展,门额上挂着一块由今人书写的"建安风骨''的匾额,苍劲有力。</p><p><br></p><p> 坐在院内一石橙上,环顾四周,望着"建安风骨"的匾额,在这个建安文学的发祥地,我陷入了沉思……</p><p><br></p><p> 如果说三国时期,曹魏的政治、军事是历史河流中的一朵浪花转瞬即逝的话,那么"建安文学"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座高峰,至今无人企及和翻越。面对这一道亮丽的风景,后人只能仰望和欣赏!曹公做为建安文学的领袖,他的作品开了一代文学之先河。曹操、曹丕、曹植史称三曹,成为建安文学的领军人物,三曹立起了建安文学的风骨。正象唐代诗人李说在《邺都引》中写道:"昼携将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特别是曹公的传世作品挺起了建安风骨的脊梁。</p><p><br></p><p> 与时事有关联的《薤露行》《嵩里行》《苦寒行》《步出夏门行》,表述理想的《度关山》《对酒》《短歌行》,写景诗《观沧海》等。建安文学具有悲凉慷慨独特的时代风格,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讲的"观其时文,雅好慷慨"。曹公的作品语言古朴自然,绝少华美词藻,但形象鲜明,具有一种激昂慷慨的悲壮情调,读来令人鼓舞。开创了一代慷慨悲凉的建安诗风,史称建安风骨,至今乃至未来将永久传诵。一代文豪鲁迅先生称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p><p><br></p><p> 我仿佛看到曹公披坚执锐,跃马扬鞭,一路风尘。……登临碣石观沧海,餐风宿露苦寒行,把酒临风宴群臣,对酒当歌赋华章…… </p><p><br></p><p> 还是让我们来吟咏魏武曹公的诗歌名篇吧:</p><p><br></p><p> 一一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p><p><br></p><p> 一一神龟虽寿,猷有竞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p><p><br></p><p> 一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p><p><br></p><p> 一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河灿烂,若出其里;</p><p><br></p><p> 一一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p><p><br></p><p> 一一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p><p><br></p><p> 一一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p><p> 一一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且屈,车轮为之摧。</p><p><br></p><p> 一一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p><p><br></p><p> 一一慨以当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p><p>……</p> <p> ㈢ </p><p><br></p><p> 我第一次知道邺城是从小学语文课本上《西门豹制邺》的课文中认识的。后来查阅相关资料才知西门豹是战国时期魏国安邑(今运城盐湖一带)人,魏文侯时任邺令,是著名的政治家、水利家,曾立下赫赫功勋。</p><p><br></p><p> 当我走进邺城博物馆,一股古朴苍茫厚重之风扑面而来,当然这个博物馆是近年来兴建的。外观设计颇有曹魏之古风,内设展厅若干,展示文物数千件。记录了邺城这个漳河水上"六朝古都"昔日的辉煌。走进展厅,身心立刻被邺都的雄浑、灵动之气所包裹。</p><p><br></p><p> 随着讲解员的娓娓道来,一件件馆藏实物的展示,远去的邺都被徐徐拉回到到眼前,点点镌刻在心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建筑、社会生活……栩栩如生,列列在目。古邺城沙盘宏伟壮阔,"三台"模型在灯光照射下大放异彩。特别是古邺城的建筑成为后来皇都建设的典范,影响了后世乃至日本的京都,曹魏之风的强劲可见一斑。随后,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先后在此定都,史称六朝古都。</p><p><br></p><p> 出得馆门,夜幕降临,秋风萧瑟,华灯初上。刚刚接受过邺城之古风洗礼的我,心潮难平。不由想起唐代诗人张说,拜谒了邺城后感慨万千,写下的一首诗歌《邺都引》,现摘录如下,以表述我当时的心情。君不见:</p><p><br></p><p> 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p><p> 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p><p> 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汗漫漳河曲。</p><p> 城郭为墟人代改,但见西园明月在</p><p> 邺旁高冢多贵臣,峨眉曼睐共灰尘。</p><p> 试上铜台歌舞处,惟有秋风愁杀人。</p><p><br></p><p> 就以此作为邺城之旅的注脚吧!</p> <p> 慕然回首: 对面的朋友望着我发呆的神态,笑着说:"你在走什么神呢?快些喝酒啊!"。我回过神来,说声对不起,换上一只大杯来,斟满酒、举起杯,干杯!一饮而尽。</p><p><br></p><p> 酒入豪肠,甘甜凛烈,醇厚绵长……</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