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袖风采、平语近人

玉祥

<h3>文/玉祥《编辑策划》 图片、视频/网络《鸣谢》 背景音乐《好日子》 配乐/玉祥<br></h3><h3>视频音乐/《家国情怀》</h3><h3>友情提示;赏阅此文,请欣赏视频音乐。</h3> <h3> ——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人才是第一资源。古往今来,人才都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我说过,要把我们的事业发展好,就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干一番大事业,就要有这种眼界、这种魄力、这种气度。<br></h3> <h3>习近平说,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这样的情形,在我国历史上,在当今世界上,都屡见不鲜。<br></h3><h3><br></h3><h3>《国无德不兴》以立德为主题,主要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德”的论述,选取了总书记常用的“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典故,从崇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明德——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修德——勤学、明辨、笃实三个维度,通俗易懂地讲明总书记关于“德”的论述,是对我国传统道德思想的继承和发展。<br></h3> <h3>《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一枝一叶总关情;</h3><h3>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情到深处、自然而然的一种思想流露,同时它也充分地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为民”这个大的主题之下,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切实为百姓做实事。<br></h3><h3>第一:什么是为民?主要内容以总书记所引用郑板桥的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为切入点,通过讲述总书记曾在梁家河修建第一口沼气池的故事,阐释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实践。 第二:为什么为民?主要内容以总书记引用的“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为切入点,通过讲述总书记弘扬焦裕禄精神,阐释如何做到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 第三:怎么样为民?主要内容以总书记引用的“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为切入点,通过讲述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故事,阐释如何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以及如何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br></h3> <h3>“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的春节团拜会的讲话当中引用的这句典故。</h3><h3>习近平总书记和家风有关的思想,选取了习近平总书记常用的“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爱子,教之以义方”、“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等典故来切入主题。全文从重视家庭、重视家教,讲到重视家风,凸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家庭建设的重视,阐释了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注重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成为子女的表率;家风好坏,关乎家庭的兴衰荣辱,家风连着党风政风等内容,充分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风的论述,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精华的吸收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h3> <h3>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引用了唐代诗人孟郊这首著名的《游子吟》。他说,这首诗生动表达了中国人深厚的家庭情结。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小时候,父母陪伴在身边,我们不太理解这首诗的含义。   长大后,自己做了父母,再读这首诗,就会被其中的感恩与愧疚,感动得泪流不止,可此时我们的父母已经老了。<br></h3><h3>从孝道的角度,展示了中华民族孝老爱亲、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用实际行动 践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孝道理念 以及在执政中把养老、孝老、敬老的 具体措施落到实处 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使“孝道”提升到“为人民服务”的国家治理层面 纳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br></h3> <h3>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h3><h3>“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闭幕之后的讲话当中,引用了这两句诗。总书记引用这两句诗以诗言志,彰显的是一个大党、一个大国的自信气质,传递的是苦干、实干的务实精神,同时也对新时期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严以修身提出了一个高的标准。党员干部加强道德修养,重要的是自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老老实实向人民群众学习,时时处处见贤思齐,以严格标准加强自律,接受他律。</h3> <h3>《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绝知此事要躬行集中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实践观,选取了习近平总书记常用的“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等典故,从尚行――言胜于行、敏行――明辨善行、力行――身体力行三个维度,深入浅出地讲明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笃行的论述是对我国传统文化中知行合一的精神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继承和发展。<br></h3> <h3>平“语”近人;《恶竹应须斩万竿》以廉政为主题,从总书记使用过的几个典故出发,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思想,展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风廉政和反腐败斗争取得的巨大成就。节目在包拯的名句“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的诵读声中结束。 那么一代廉臣“包青天”所言之“毋贻来者羞”的“史册遗训”指的是什么呢?我想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要勤政,二是要廉政。当然从包大人的原诗来看主要是指后者。但我认为,进入新时代,这二者不可偏废,不可分割,应从其内部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上统一整合。强调这一点,应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是的,为官从政,功在勤政,德在廉洁,勤政廉洁方能功德圆满;不勤,无以成就事业,不廉,难以凝聚人心……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然而,行百里者半九十。或荒于不勤,或废于不廉。所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必须要以廉为先,以勤为本。因为天道酬勤,人心思廉。要实现伟大梦想,就必须在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的进程中始终做到“勤”“廉”合一。<br></h3> <h3>《平语近人》;《腹有诗书气自华》 从三个层面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劝学”的思想:第一部分,从“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这一典故切入,以“学习是人生成长之梯”为重点,阐发“为何学”的问题;</h3><h3>第二部分,基于“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一典故,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各种知识书籍和优秀传统文化书籍”等方面,阐发“学什么”的问题;</h3><h3>第三部分,从“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一典故讲起,以“学用结合、知行合一”为重点,阐发“怎么学”的问题。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的原义是指当一个人经典读的多时,其个人气质也显得高贵起来。作为一个共产党人,我们并不需要气质高贵、如坐云端的做派,我们需要的是胸有韬略、心怀天下、心系民生,苦读经典、遍览群书,只为将自己的所学切实落实到为人民服务中去,只为为地方的发展找出路,只为在实际工作中尽职尽责。 我们党报在倡导全民阅读成为风尚的时候,其实也是在让一种新的思考成为我们看待事物,理想、信念,乃至信仰的一种全新的共鸣。读书可以帮助我们以开放的心态、理智的头脑,更好地认识世界、感受人生。古人已经给了我们最好的诠释: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诗书就是你的高深修养,就是你的浩然正气,就是你出污不染的操守,就是你不惊不怒的气度,就是你不卑不亢的人生态度。<br></h3> <h3>人才是治国的基础,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尊重人才这个传统就像一条红线,贯穿于中国文化的始终。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的论述中有很多用典,我们通过解读这些用典,来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才观。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资治通鉴》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大学和师生座谈的时候,引用了这句典故。<br></h3><h3>王杰教授解读说,如何使用人才,一是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人导向最重要、最根本,也最管用。 二是用人要用其所长、避其所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什么人,用在什么岗位,一定要从工作需要出发,以事择人,不能简单把职位作为奖励干部的手段。 三是用人要不拘一格。用人不要唯学历、不要唯身份、不要唯资历,要敞开宽阔的胸怀,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广纳贤才。<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