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第二届中国绸都盛泽“丝与诗”采风与研讨会上的发言
回到丝绸的江南
_谈“丝与诗”话题的三个层面
华海
把丝与诗放在一起来谈,是个非常有趣的话题,尤其是在丝绸之都盛泽来谈,便有了更具独特意味的话语场。
在我看来,丝与诗的话题大约可以从三个层面上展开。第一个层面,以丝喻诗,落脚点在诗;第二个层面,以丝比诗,在平行比较中,说出诗的微言大义;第三个层面,以诗写丝,通过诗歌来感受、体验丝,探讨如何以诗歌艺术来表达。由此还可以进入对这类诗歌的探讨和研究,比如研究在盛泽产生的关于丝绸的诗歌,还可以从发生学和生态学的角度展开,探究诗人与丝绸在这个时空维度的互相发现以及诗歌的呈现方式,这无疑更符合本次诗会的主题,也会赋予这个话题以新意。
我说的前两个层面的讨论也是有意义的,它们把丝和诗构建起了一种互文关系。就如古老的《诗经》,最基本的诗歌审美表达方式就是赋、比、兴,李商隐以“春蚕到
死丝方尽”来隐喻爱情的忠贞和苦痛,冯至先生的《蚕马》则是从古老传说中演绎出的现代诗歌,它也是隐喻性的。诗人都是以蚕来写人的故事和情感,蚕只是个喻体,只是个道具,人一直占据着诗歌的主体性位置。比喻也好,对比也罢,在诗歌中还大多是指向人表达人。
即使我们从类比、比较的角度谈论诗歌写作与丝绸的相似点,比如诗人如何需要像蚕一样辛劳、勤奋,如何像蚕一样让来自大地上的桑叶在生命中转化,最终吐出神奇的丝,并且结茧把自己围在里面,最终破茧为蝶,这样的过程确实美妙,而且丝又被加工成丝绸,呈现出五彩缤纷、绮丽多姿的美丽……这确实如同一首首诗歌的产生。然而,我们依然还是把蚕和丝作为一个比较的参照物,来深化我们对于诗歌创作的认识。所谓“道法自然”,这是不错的。我们要向春蚕学习写诗,从丝绸产生的神奇中领悟诗歌,这对于我们来说,依然十分有益,我相信在盛泽在对丝绸的分享中,我们也会对诗歌获得一些新的认识。
但我在这里更想说的是第三个层面的话题,如何以诗来写丝,如何认识“丝与诗”所包涵的生态文化意义?
就一般性的写作而言,丝可能只是一个客体,一个表达的对象,是我来写丝。假如我们换一个角度呢?我就是蚕就是丝,当然事实上我不是,蚕和丝也不会开口说话,这就面临一个困境和问题,也就是我如何代蚕和丝说话,而要解决这问题,我认为就是解决人和自然的二元对立关系问题。我们人与自然处于一种互为依存的生命共同体中,蚕和丝与我都在这个共同体中,蚕丝与我们的关系,不仅仅是物质功利的关系(有用关系),它也是生态价值的关系(共在关系)、精神价值的关系(诗意的生活和栖居)。于是,我认为在诗歌中我们应该探索而且应当重构这种人和自然的主体间关系。在人与自然的对话中展开生态意义上的写作。
对于以诗来写丝,它不是一种抽象的表达,它应该是有地点的,于是在盛泽这个地点就显得十分重要。我与丝重新建立这样一种主体间性关系,它不是一个单纯的语言写作问题,它还是建构一种新的生态审美关系。我必须进入蚕和丝,从感受和体验进入,事实上也就是让我的心灵在这样的地点安顿下来,与大地奉献出的桑、蚕、丝乃至丝绸合而为一,就如蚕置身于蚕茧,如此我的诗和精神才有依归,这样才不是背离的、分裂的,而是回到我心灵中的江南,回到我梦中的故乡,诗歌乃由此而生。
一条丝线连接着人和自然,我们的先人曾经如此智慧地与自然相互依存。养蚕制丝堪称人和自然和谐关系的杰作和典范,而由此构建的诗意在民族文化记忆中是最美好的部分,甚至可以说,“丝与诗”是传统中国的象征意象和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标识。对于生活在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现代人而言,回到丝绸的江南,它不仅仅是疗伤、获得抚慰,也不仅仅是追忆和怀想,对于我个人而言,还是在丝绸中体验和反思,在现代焦虑中展开一次诗意的回归和梦想。这就是我最想说的话。<br></h3> <h3>丝绸的江南(组诗)
华海
从一片桑叶开始叙说
一个汉字蠕动
字头、字腹、字尾
在雪白的蚕房,把名词
读成动词
把植物变成灵物
以梦为马,结茧为诗
那远去的人,就住在里面
抽出来的丝,或者思
在她纤指下,变成
门前溪水流过的光阴
轻轻滑下的丝绸啊
裹住了她,江南夜色里
细腻的体温和羞怯的心跳
重阳在盛泽镇
这里没有山去登高
只有河流
我无暇去河流上划船
却被另一条河吸引,被它穿过
它从时光中穿行百年
依然奇光闪烁,它从祖母的
目光里流出,在母亲的指尖激荡
如今又在你旗袍的曲线中婉约
一条丝绸的河呵,在盛泽
我深陷于充满迷惑的漩涡
于是,我沿着水的流向
回到桑田,回到一片桑叶,进入
一条蚕的啃咬、爬行和神奇的
做茧,你知道吗?
在这个重阳的早晨
我,就是一条从蚕茧抽出的
长长的丝,渴望以一种
隐秘的方式,一条丝巾或者
一件绸衫贴近你,呵,我的江南
蚕说
那是傍晚时分,我在蚕房遇到一条
轻轻抬起头,却欲言又止的蚕
在上山或者叫上簇之前
它会跟我说什么呢?
这是我们,蚕农们兴奋的时候
我们的目光从一粒细小的蚕籽开始繁殖,就像从菜籽鱼籽一样,渴望
张开的无数嘴巴,沙沙沙,沙沙沙
啃呀咬呀,所有的桑叶,心形的桑叶
时间的桑叶,一切归于吃吃吃
只留下一截截梗,蚕和我之间
留下一截梗,而它要睡了
它休眠了三次
而我们在它的眠之外失眠
最后一次,它将要作茧自缚
把我们关在它的世界外,在门关上之前,它有什么要告诉人的呢
一个茧,像树上的一枚果实
对于人生而言,这是圆满的结局
小满那一日,书生和小姐
在戏台上偶遇,小人和蛇作祟
好事多磨,历经几劫几难
三世的轮回,不用说还是会团圆
你看见蚕花娘娘笑了,这是命
这是千里一线的姻缘,在我和蚕之间,在我和你之间,甚至
在这个苍苍茫茫的人世间
只有这一根丝,这素色的蚕丝
割不开的是水,扯不断的是丝
一根丝,一根丝,越抽越长
越走越远的离愁,越抽越长的相思
苦难、悲欢、怨恨、冤孽、杀戮
纷争、幻灭、隐秘……都被抽成一根
不断头的丝,被女儿或者母亲的
纺车,织成一匹命运的河流
而一条小小的蚕,我们奉它为天虫灵物
我们祈祝跪拜,这是百姓人家的
活命和福,是富贵荣华的绫罗锦绣
而这些与一条蚕有关吗?它
吐出最后的丝,用一只雪白的茧
把我们隔在外面
在上山之前,蚕会说什么呢?
无论说什么,也都是我们说的
它又能说什么呢,它只留下
一只茧,纷扰的红尘,是我们的红尘呵,更深人静了
我,在暗夜中守着一生的茧和丝,或者一首诗
而蚕,已化作灵蛾破茧飞去……<br></h3> <h3> 华海简介
华海,江苏扬州人,中国生态诗歌倡导者,书法家。已出版《生态诗境》、《当代生态诗歌》、《华海生态诗抄》、《敞开绿色之门》、《一个人走》、《静福山》等生态诗集和评论集,入选《百年新诗百首解读》、《新诗排行榜》及全国年度诗选,曾举办“生态与诗歌暨华海生态诗歌国际学术研讨会”。<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