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促宁夏教育向创新素养教育转型

冬果

<h3>  十月的古城南京层林尽染,落叶铺地,尽显秋的沉静与豪放。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一群来自宁夏的大雁南飞,沉醉于宁城的教育文化气息,在此孜孜以求,精神饱满,全神贯注。每一位专家教授都是满怀教育的情怀,对中国教育和学生的发展进行深度思考。他们的讲座或激情澎湃,或深情真挚,都希望通过讲座不遗余力地将最前沿的教育理念全力带给教师们。教师们的大脑也跟着专家的讲座调整运转,不断产生新的问题,反观日常教学教研的问题,不断思考着在互联网+教育的潮流中,如何全面快速转型,实现教学教研升级。</h3> <h3>  宁夏教育厅教研室岳维鹏主任做了《创新素养教育的学理阐释及教研使命》专题讲座。他向教师们阐述了创新教育与创新素养教育的四个概念、九种关系。并就教授讲座中技术与人的关系谈到自己的体会:人创造了技术,技术发展了人。他指出,创新不等于抛弃,创新意味着超越,创新教育是面向天才的教育,创新素养教育是面向所有人的教育,是关注个体个性化成长的教育,是学习者自己的今天相对于昨天进步的教育。</h3> <h3>  岳主任作为宁夏教研系统的引路人,以广博深厚的学术素养、好学钻研的治学态度分享了他对创新素养的深度思考。岳主任回溯了中国教育史,对中国古代教育中丢弃工科,没有与劳动实践相紧密结合而深感遗憾。他建议教师要关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黄金期”,在幼儿园和义务教育阶段做好创新素养教育。教研部门和教研人员要建立自我理解,建立学科模式,研究学段特征,改变教学方式,互联网+助力,推进考试评价改革。将创新列为课堂评价要素,让标准成为导向,通过创新素养教育,唤醒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的创新禀赋。教育承大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h3> <h3>  10月16日,研修班老师参观了位于玄武湖畔的南京市第十三中学。钟山龙蟠,石城虎踞。校园精致典雅,建筑古朴,绿树成荫。一草一木,一亭一墙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积存,洋溢着浓郁的人文气息。</h3> <h3>  学校为老师们分别呈现了一节高中文科、理科课堂展示课。</h3> <h3>  屠桂芳校长为老师们就基于课堂的老师专业成长进行交流发言。近年来,南京十三中始终秉持“以学生为中心,提升师生生命质量”的办学理念,坚守“成人与成才齐头并进,素质与分数相得益彰,今天和明天不偏不废”的办学主张,坚持国家课程校本化、学校课程课堂化、实践活动课程化。经典研读、特长写作、学科方法、思维导图、戏剧影视、演讲辩论、微电影创作、信息编程、篮球公园、足球天下、攀岩、篆刻、陶笛、漆画、帆船等60门精品校本课程,打破班级和年级建制,由学生根据兴趣特长和发展需求自主选择,为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奠定了厚重的基础。</h3> <h3>  学校文学社、广播社、模联社、匠神社、辩论社、音乐社等70多个学生社团,戏剧节、歌舞节、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社团风尚节等“校园十大节”主题活动,丰富了学校课程的呈现形态,让同学们在书香校园的品质活动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培育核心素养。</h3> <h3>  珠江小学作为一所农民工子弟学校,关注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结合学校校情,开展校本课程,让每位学生都能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h3> <h3>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沈书生教授做了《学习的智慧:从变革到实践》专题讲座。</h3> <h3>  他从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教学现实观察与思考,引导每位教师思考信息化对社会和教育产生的影响,老师当如何应对。针对当前无数学校低效重复建设资源的问题,他指出,一个好的资源应该无穷大,但让学生学习就能掌握的过程无穷小。在新的信息技术教育环境下,老师要利用学习变革促进教学智慧生成,实现技术与师生成长的自然融合。</h3> <h3>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吴增强教授做了《创新素养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定基础》的专题讲座。吴教授从纵向横向角度分析了当前教育现象:美国用最差的基础教育支撑了全世界最高端的高等教育值得每位教育者深思。我国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指出创新人才是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是构成一个国家“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本所在,他大声疾呼,时代呼唤创新精神。他向老师们阐述了创新素养的概念和创新素养的培育路径。介绍了布鲁姆的启发式教学法,杜威的问题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创造性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性学习与科技创新课堂教学策略。吴教授分析脑科学与创新潜能的开发的联系,给教育带来启示。研究性学习的若干模式,着眼于学习方式的改变及其实施的有效性,以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h3> <h3>  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叶兆宁教授做了主题为《STEM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专题讲座。她指出,在人类即将进入一个“空付”时代。创新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培养孩子的决策能力,锻炼孩子发现实质性关键问题,并做出解决问题的决策。学习要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的核心概念,而不是一大堆罗列的事实,不能把学习和实践割裂开来,变成两个不同的内容和过程。叶教授通过案例阐述了STEM课程的六大特征:以工程设计过程为主导,关注现实问题,注重在真实情境中学习,以学生为中心主动实践,进行合作学习,结果开放,允许多个正确答案。叶教授的讲座从课程实施如何培养创新素养做了示范。有理论深度,有实践铺路,让人深受启发。</h3> <h3>  南京市教学研究室副主任陆静教授做了《教研工作的专业化》专题讲座。陆主任指出,教研员要将课堂教学案例结构化。例如:针对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情境、教学问题和教学活动,并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评价。教研员除做好视导与培训,还要做好教师的个性化服务,要有视导的本领,用课程视角看问题,和教师分享,用证据说话,唤醒教师的自省。要会做统计数据,要唯学、唯新、唯风范。</h3><h3> 学员们通过聆听陆主任的讲座,对自己的身份有正确的认同,进一步反思作为教研员应该站在什么角度看教研,对课程建设有深度思考,做教研员要学校制定标准,以课堂为中心,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推进试评价的多元化,加强课程资源建设。</h3> <h3>  在培训总结会上,教育厅教研室岳主任对本次培训进行了总结。他指出,本次高研班定位高,教授讲学水平高,教师与高人进行深度学习交流。教研员聚精会神完成研修,展示了教研员的风范。高研班是名副其实的高研班。所有老师顾不上看台城柳、无暇于赏秦淮河。经历一周的学习,回到工作岗位上,一定要将理念转化为行动,要想着脚下站着一个区域学科发展。教育兴亡,教研员有责!</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