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中国在古时候还有一个值得我们骄傲的名称叫“丝绸之国”当时的养蚕技术领先世界各国几千年,战略地位不亚于今天的美国F22战斗机。</h3><h3></h3><h3>上古传说中,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取丝”,专家们根据考古学的发现推测,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中期,中国便开始养蚕、取丝、织绸。</h3> <h3>今天的60后70后80后农村人没见过养蚕的少之又少,七八十年代的年关一家人有没有过年肉、有没有新衣服穿,孩子有没有学费钱就看上半年的蚕茧收入,当时的经济来源主要靠蚕茧,所以养蚕对于中国农村人来说有一份永远无法割舍的情怀。</h3> <h3>农村长大的孩子都体验过早上5点起床打桑叶、晚上提蚕子提到两三点钟,为多卖几块钱背着茧子步行四五十里地到价高的外乡镇茧站去卖,而当地茧站为了低价强买茧子顾来派出所、联防队、社会闲散人员等打击异地卖茧子的蚕农并没收蚕农蚕茧,若敢反抗有的被打伤、打残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h3> <h3>随着科技成果日新月异各种人造复合纤维逐年取代丝绸纤维,由于出口价格连年下滑,而今丝类及其绸缎出口价格只相当于十年之前的50—60%,加之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造成农村基本上没有散户养蚕了。</h3><h3></h3><h3>2018年9月几摄友下村拍纪实片途中发现岳池县大佛蚕桑专业合作社,于是便去拍摄了一组养蚕的纪实片。</h3> <h3>据投资人刘友建介绍他和几个朋友于2015年开始在大佛乡投资栽桑树养蚕到目前已经投资300多万元,由于养蚕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机械化程度低加之养殖业高风险属性导致亏损状态运转。</h3> <h3>岳池县大佛蚕桑专业合作社,养殖基地承包当农民土地800余亩每年付给当地老百姓土地流转金40余万元大大改善当地土地荒漠化,聘请当地民工养蚕7200余人次每年,支付民工工资40余万元,为当地解决就业岗位近百个。</h3> <h3>“刘兄弟不用回去了难得走就在我家吃饭”刘友建每次在地里干活回家的路上总能听到挨家挨户这样的邀请声。刘友建很欣慰地说:虽然我们投资人没有赚到钱,但是当地百姓确是真正受益者所以当地百姓发自内心对我好,以前因为经济困难很多家庭婆媳闹矛盾,自从我们承包土地后有了流转金加上在我们基地干活的工钱,公公婆婆有钱了家庭和睦了,老人们还鼓励孙子只要考上大学爷爷奖励3000块考上重点大学奖励5000块,看当地百姓的生活变化我也很开心。</h3> <h3>随着桑叶产量的增加和养蚕技术的提高刘友建表示有信心将岳池县大佛蚕桑专业合作社地做大做强,希望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给予政策和技术上的支持。将带领当地百姓早日脱贫走向共同致富的道路。</h3> <h3> 作者简介:</h3><h3>何永平 笔名: 野马 44岁,四川省岳池县人,摄影师、收藏家、农艺师。</h3><h3>一直在农村基层工作,纪实摄影师、资深农艺师,爱好文物收藏,系全景图库签约摄影师、图虫签约摄影师、拍信图库签约摄影师、微博认证文章作者、知乎认证文章作者,所拍摄作品多为反映生活在社会底层普通百姓真实生活写照,其代表作品《我的岳父岳母 》,《中国最穷之地--大凉山 》,《即将消失的职业--系列 》,《农村瓦匠》等均被今日头条、腾讯新闻、凤凰新闻、网易新闻等多家媒体刊登转载,多幅摄影作品在省市县获奖。</h3><h3>自2007年摄影有以来其纪实摄影作品:《即将消失的职业--系列》纪录了农村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近百种即将消失和已经消失的传统手艺、传统职业,用文字、图片、视频纪录一个个真实的农村故事,反映社会底层边缘人员的真实生活现状,通过网络传播让更多人关注三农,农村、 农民、 农业。</h3><h3>《消失的公社》系列纪录了自1992年拆乡并镇政策后那些即将被人们遗忘的古老的公社遗址,这些公社有的是从古庙过度到公社,有的是古道观过度到公社,有的是从古建筑过度到公社,有的是购买的当地百姓的住房过度到公社,有的是当时新建建筑那些曾经热闹非凡的政府驻地自工作人员搬走后已经残破不堪,部分建筑已经湮灭在历史长河中,很多公社连名字也被逐渐遗忘。《消失的公社》系列通过抢救性拍照,录制视频,采访当地百姓等方式收集整理资料归案。</h3><h3>《工匠之心》系列纪录农村各种老工匠几十年如一日地重复做着同一件事,他们那份精益求精的精神除了维持基本生活外更多的是要让技术更上一层楼,他们那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是我们年经一代学习的榜样更是技术传承的精髓所在。</h3><h3>从事摄影以来,何永平利用节期日和工作之余,拍摄了25万余张农村题材的各种图片,内容涵盖农民劳作、农民生活、乡镇赶集、农村老艺人、农村水利图片、农村历史遗迹、农作物生产图片、农业机械以及脱贫攻坚等。各种摄影作品发表于:今日头条,网易新闻、凤凰新闻、腾讯新闻等平台上让更多人关注农村。</h3><h3>古玩收藏:通过学习文物相关知识,对农村遭到破坏的各种文物进行抢救性拍摄纪录并宣传普及各种文物知识让当地百姓认识到老物件的文物价值,保存各种老物件真正做到藏宝于民。</h3><h3>农艺师工作扎根在基层20多年里从养殖、种植、农业机械等各种技术培训让更多农民从传统农业过度到了现代农业对当地百姓增产增收起到了重要作用。其论文“水稻播种前种子处理技术探析”发表于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农技服务》杂志第22期。</h3><h3>QQ:25955855</h3><h3>微信:hypaaa1007</h3><h3><br></h3> <h3>既将消失的职业--老面坊 https://www.meipian.cn/1oivbb7v</h3><h3>既将消失的职业--蚕农 https://www.meipian.cn/1oiriz3d</h3><h3>既将消失的职业--鸭棚子 https://www.meipian.cn/1lwb3o4b</h3><h3>既将消失的职业-- 包皮蛋 https://www.meipian.cn/16b9d9e0 </h3><h3>既将消失的职业--卖连盖(连架)https://www.meipian.cn/1h5vrkbl</h3><h3>既将消失的职业--写信人 https://www.meipian.cn/13gcms4i</h3><h3>既将消失的职业--篾匠 https://www.meipian.cn/118l7sbg</h3><h3>既将消失的职业--铁匠 https://www.meipian.cn/110zbdrz</h3><h3>既将消失的职业--瓦匠 https://www.meipian.cn/xmz3xzb</h3><h3>既将消失的职业--牛贩子 https://www.meipian.cn/wg30t2x</h3><h3>既将消失的职业--榨油坊 https://www.meipian.cn/vsfzz4d</h3><h3>既将消失的职业--公平秤 https://www.meipian.cn/uzcncdp</h3><h3>既将消失的职业--铸造锅碗勺盆 https://www.meipian.cn/susxryi</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