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彩60年,奋进石嘴山

散淡的兔兔

<p>宁夏文化名家张宇强工作室 出品</p> <p>  1960年1月石嘴山设市, 1975年11月,银北地区撤销,石嘴山市升格为地级市,市政府驻地遂迁至大武口区。</p><p> 经过几次区划调整,石嘴山市逐步形成了今天大武口区、惠农区、平罗县两区一县的区划新格局。</p><p> 今天,让我们以史为鉴,图文并茂地回顾一下石嘴山建市60年来的华彩岁月和奋进历程。</p> <p>  昨天是今天的历史,今天是明天的历史。在追逐梦想60年的征程中,当人们再一次把目光聚集在石嘴山,无法不勾起了更多人的青春记忆。</p> <p>  石嘴山因煤而建、因煤而兴,她60年的历程,给几代石嘴山人留下的永恒记忆,已经成为我们受益终生并传承后世的精神财富,共同组成了一个时代的城市记忆。</p> <p>  记录过去、现在的石嘴山故事,对我来说既是一种荣幸,也是一种洗礼。每每看到凝固在照片上对比的发展变化,对于艰苦创业、继往开来的建设者,总有一种无法抗拒的崇敬之情。</p> <p>   </p><p> 轰鸣的开山巨轮震醒了石嘴山千年的沉寂;滚滚的乌金掀开了宁夏煤炭大规模建设的序幕。</p><p> 20世纪50年代末,随着煤炭资源的开发,来自五湖四海的热血青年,告别家乡,离别亲情,踏上了石嘴山这片热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为石嘴山的建设奉献了青春和热血……历史不会忘记,石嘴山人民永远铭记他们。</p> <p>孙昶等人在药王庙前合影</p> <p>  “白天同风沙搏斗,夜晚与菩萨共眠”,这就是以孙昶为代表的第一批建设者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p> <p>  燃料工业部和西安煤管局的专家经过在宁夏地区的考察后认为,石嘴山煤炭资源已经显现,煤层厚,开采条件好,开发前景乐观,且靠近包兰铁路规划建设线,既能解决包兰铁路用煤问题,也能兼顾给酒钢输送和支援兰新铁路的开发,又可直接支援兰州的工业用煤。</p> <p>  筹建石嘴山矿务局,当时条件艰苦的已经超越了常人的想象,但老一辈建设者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更超越了常人的想象。</p><p> </p> <h3>井下的脊梁</h3> <h3>交流工作心得</h3> <h3>留影:那守范、黎世宽等支宁人,奉献在矿区的青春岁月。</h3> <p>  不讲条件讲奉献,夜以继日埋头干。越来越多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们融入到石嘴山开发建设的大军中。没有人叫苦,没有人叫累,大家只有一个愿望,尽快将矿井建成,早出煤、出好煤,支援国家建设。</p> <p>建市初期繁忙的黄河渡口</p> <p>  很多参加了矿区建设的老人们都说,白手起家建矿区,靠的就是“一不怕死,二不怕苦”的革命精神,几代人的青春都献给了这里,但没有人后悔过。由于当时交通不便,建设矿区用的发电机等大型设备需要从黄河船运。有一次正值寒冬,发电机翻到了黄河里,以老起重工王清为首的一批共产党员奋勇争先,跳入黄河,在冰冷刺骨的黄河中摸找、捆绑发电机。经过3个昼夜奋战,终于把发电机打捞了上来。</p> <p>  石嘴山电厂,虽然经历了60年的沧桑,但同样抒写了60年的光辉篇章。从宁夏的第一度电开始,它为后来陆续成立的中宁发电厂、大武口发电厂、大坝发电厂孕育、输送了大批领导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被誉为宁夏火力发电厂的“母厂”。</p> <h3>  石嘴山电厂筹建</h3> <h3>面对党旗宣誓</h3> <p>  早期创业的艰辛大都有相似的地方,但不同的是,石嘴山钢铁厂命运多舛,1962年因铁矿石不足以及管理水平落后等原因,停产关闭;1964年,在“三线建设”方针的指导下,冶金部门决定把石嘴山钢铁厂改建、扩建为“五四厂”;在1973年时又合并更名为宁夏石嘴山钢铁厂。</p> <h3>  石嘴山钢厂工人</h3> <h3>  西北轴承厂建设中。</h3> <p>开始生产</p> <p>后期发展</p> <p>遗迹尚存</p> <p>  继石嘴山矿务局、石炭井矿务局、石嘴山钢铁厂、石嘴山瓷厂、大武口洗煤厂等一大批企业扎根石嘴山,开创了宁夏多个第一,石嘴山逐渐成为当时宁夏工业的摇篮。三线建设开始之后,一场更大规模的工业迁移,又为石嘴山的工业发展带来了影响深远的技术革命和发展机遇。从1964年到1980年,贯穿三个五年计划的16年中,大批原先位于大城市的工厂和人才,进入国家在属于三线地区的13个省和自治区。成千上万的干部、技术人员、解放军官兵和工人,打起背包,跋山涉水,来到祖国大西北,来到了石嘴山,用艰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p> <h3>齐心协力拉原料</h3> <h3>  和中色东方、石嘴山钢铁厂、石嘴山电厂一样,西北轴承厂,西北煤机一、二、三厂等等,也都经历着转型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浴火重生。西北轴承厂虽已搬离石嘴山,但西北煤机一、二、三厂仍然矗立在贺兰山脚下,以科技创新推动企业再次凤凰涅槃,使石嘴山市在西北乃至全国,依然是富有强大竞争力的机械制造基地。</h3> <h3>  1965年,根据国家战备需要,原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数百名学有所成的中青年工程技术人员,怀着报效祖国、报效中国核工业和航天航空事业的一腔热血,告别故土,来到满目荒凉的贺兰山下,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创业史。随后,近半个世纪里,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热血青年,抒发着“为实现远大理想,到最艰苦的地方锻炼,这是他们的光荣”的豪情壮志,脚踏实地地耕耘在这片热土上,给这片荒芜的土地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为如今的中色东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br></h3> <p>何季麟院士年轻时参与905厂建设</p> <p>905厂建设(中色东方集团公司的前身)</p> <p><br></p><p> 和石嘴山矿务局一样,石炭井既无公路,也无铁路,没有电,也没有水。但是为了国家经济建设需要,3万多名职工从祖国四面八方云集贺兰山深处,在山坡上挖“地窝子”用于办公和居住。有时走着走着,一不心就掉到了别人的“地窝子”中,但就是在这样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创业者们依然战风沙,斗严寒,风餐露宿,壮志满怀,石炭井的建设一刻也没有耽搁。</p> <h3>石炭井矿务局老照片</h3> <p>  天南地北移民聚,五湖四海拓荒芜。</p><p> 在那段特殊的时代,一群满怀豪情的热血青年,怀揣着一颗火热的心,听从祖国“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召唤,来到了贺兰山下的石嘴山。他们艰苦奋斗、奉献自我,见证并创造了石嘴山特有的人文风貌和文明形态。</p><p> “五湖四海,自强不息”,这种被升华了的朴素情感,也是建设者们最引以为豪的人生经历。这是属于他们的青春之歌,他们以青春热血直面现实生活,以磨炼青春战胜艰难困苦。一镐一锤、一锨一铲,改变着石嘴山大地,改变了石嘴山的面貌,建设着自己的家园,在苦与累中找到了爱和乐,把青春的汗水全都洒在了石嘴山这片土地上。</p> <h3>  “天寒地冻不觉冷,热血能把冰雪融”,就是凭着这股冲天干劲,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战,1957年,原石嘴山矿务局一号斜井破土兴建;又经过两年的励精图治,1959年,一号斜井投产出煤,宁夏的第一吨煤从“黑暗”的地下来到“光明”的矿区;同年11月,石嘴山发电厂开建的第一台6万千瓦机组建成发电,宁夏的第一度电诞生了;12月,石嘴山钢铁厂第一座55立方米高炉投产,宁夏的第一吨钢也喷涌而出……建设者们以战天斗地的精神,用烈火般的激情,住着地窖,吃着窝头,在条件极其艰苦恶劣的大漠荒原上,用激情和汗水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篇章。<br></h3> <h3>  为了这些第一,多少建设者们不分昼夜地埋头苦干,吃在工作台面,睡在车间,没有设备,大家就用肩抗,用大筐抬,用架子车拉……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建设者们硬是顶住压力、克服困难、鏖战攻关。<br></h3> <h3>  知青在石嘴山劳动留影</h3> <h3>  知青写宣传标语</h3> <p>  当时光逐渐远去,回眸历史,宁夏的第一度电、第一吨煤、第一吨钢均诞生于这些工矿企业,为石嘴山乃至宁夏工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得到了中央、自治区的肯定。</p> <h3></h3><h3>  站在石嘴山这块土地上,正是前辈们的凌云壮志、顽强拼搏、不怕牺牲的精神创造了石嘴山的发展速度,用他们的心血和汗水、品德和智慧,奠定了宁夏工业的摇篮的历史地位,孕育了“五湖四海,自强不息”的石嘴山精神。如今,奋斗进取、开拓创新的石嘴山人,一以贯之地继承着先辈的创业精神,在历史和现实、自然和人文、物质和精神的交汇凝聚、共同发展中,用实干迎来新时代转型发展的曙光! <br></h3><h3></h3> <p>修建第一条柏油马路</p> <p>大山深处进行文物遗迹调查</p> <p>1960年,祖国母亲的又一个孩子——石嘴山市诞生了。</p> <p>杨正喜的誓言今天已经实现</p> <p>  杨正喜、高节,以及他们所代表的数十万建设者,普通的就像贺兰山里出产的煤炭一样,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以高度的责任感和革命精神,燃烧自己,忠心耿耿、兢兢业业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献出了他们毕生的精力。他们的这种精神,也感染着更多的石嘴山人,为之前仆后继,为之彪炳讴歌。</p> <p>群众庆祝石嘴山市成立</p> <p>那代人的青春理想和一腔热血,从荒野的第一根标桩上,从干打垒的土窑洞里,从矿区那吼得响亮的开工号子中流淌。</p> <p>技术比武</p> <p>大武口煤炭医院(天津第四医院)</p> <p>石嘴山建市之初,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惜别亲人、故乡,义无返顾地来到了这片劲风吹拂的不毛之地,南腔北调和本色乡音演绎着如火如荼的创业史。</p> <p>看着石嘴山的多个第一不断地扩大规模,开机生产,老一辈人像个小孩一样用各地方言欢呼着,忘记了餐风饮露,忘记了沙打脊梁。石嘴山就像全国大聚会,山东、湖南、浙江、吉林……哪的人都有,用五湖四海来形容一点都不夸张。</p> <p>石嘴山市第一人民医院</p> <p>石嘴山瓷厂</p> <p>姚家树老师年轻时工作照</p> <p>时光你别催,让我慢慢地感受这“根”扎入大地的脉络。“五湖四海,自强不息”,时光的留影也仿佛在告诉我,这就是我们的根。</p> <p>中心转盘</p> <p>中心转盘</p> <p>中心转盘</p> <p>朝阳街</p> <p>朝阳街</p> <p>时光你别催,让我深深地体会这“根”传导的力量。这“根”就像渗入到血脉中的灵魂一样,凝结成几代人的精神传承,让我们体味着五湖四海的聚合,体味着石嘴山儿女建设家乡的开拓。</p> <p>自强不息的石嘴山人,也向着一个又一个更高的目标迈进。石嘴山市的第一座大型商场,第一个标准体育运动场,第一所高等学院,第一家上市公司,第一家世界三强企业……无数个第一被不断地刷新着。</p> <p>时光你别催,让我静静地徜徉在历史与现实的交会点。60年自强不息,石嘴山从五湖四海走来,在艰难困苦中成长;60年与时俱进,石嘴山经历着坎坷与辉煌,书写着拼搏与希望。你的精神是我们开拓新时代的宝藏,你的时光是我心中永远不朽的歌唱!</p> <p>石嘴山电视台1990年成立</p> <p>大武口饭店</p> <p>石嘴山师范学校原貌(黄楼师范)</p> <p>刘欢老师在黄楼师范支教</p> <p>如今的“黄楼师范”旧址</p> <p>黄河渡口旧照</p> <p>如今天堑变通途(黄河大桥)</p> <p>采煤沉陷区的矿工住房</p> <p>如今改造成风景宜人的七彩园</p> <p>曾经黑灰脏乱的粉煤灰山</p> <p>如今建设成国家水利风景区星海湖</p> <p>曾经的煤矸石山</p> <p>如今的星湖翠岭</p> <p>曾经的绿皮小火车,现在的工业旅游热线。</p> <p>华彩六十年,奋进石嘴山!大山为证,五湖四海的建设大军听党召唤、奔腾而来,用汗水、血水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石嘴山之歌;长河为怀,南腔北调的英雄儿女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用青春、生命讲述着一个个可歌可泣的石嘴山故事。</p> <p>贺兰山环境综合整治成果显著:</p><p>贺兰山青,北起石嘴,越千丈势如奔马,巍巍峨峨;</p> <p>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治理成效突出:</p><p>黄河水长,蜿蜒过境,两百里形若腾龙,浩浩汤汤。</p> <p>山水交汇处,“山石突出如嘴”,石嘴山由此而得名。</p> <p>塞上江南,良田阡陌。</p> <p>这是一座风光秀美的山水之城。有山的呵护,水的滋养,出脱了稻香鱼肥、瓜果飘香的江南景象。</p> <p>国家5A景区沙湖</p> <p>森林公园</p> <p>北武当生态旅游区</p> <p>石嘴山新区新貌</p> <p>新区鸟瞰</p> <p>六十年自强不息,六十年沧桑巨变。一座创新型山水园林工业城市正在60年的继往开来、开拓创新中悄然兴起。</p> <p>今天的石嘴山,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等桂冠让这座城市更加缤纷多彩,一座山青水秀的和谐之城正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挥毫泼墨;一座政通人和、奋进和谐的文明之城的正扑面而来。</p> <p>60年峥嵘岁月,60年弹指一瞬。记录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讲好石嘴山故事,传播好石嘴山声音。</p> <p>  华彩60年,奋进石嘴山。</p><p> 抚今追昔,希望通过记录历史、展望未来,能够给所有热爱石嘴山,建设石嘴山的人内心留存一段历史记忆,并在发展中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始终抓住“三个着力”重点,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持续实施三大战略,守好三条生命线,抓住转型发展“牛鼻子”,不断振奋精神、兴市富民,加快建设创新型山水园林工业城市,努力走出一条具有石嘴山特色的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之路,以昂扬的斗志为建设好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作出新贡献,开拓出未来更为波澜壮阔的新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