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这是老屋董家的祠堂。当年被下放知青戏称为鹰潭西伯利亚的老屋里屋、七孔八董(指路途遥远),今天终于撩开了你的面纱。</h3> <h3> 沿鹰雄大道向贵溪方向前行,过月湖区人民政府再向前行;突然,左侧一块醒目的标牌吸引了我,‘郊区公社食堂’,望着这耳熟能祥的标牌,我决定拐进去一探究竟。</h3> <h3> 进去不远,就看见挺大的院子里面一幢楼上写着‘郊区公社食堂’几个大字,原来这是一个村民开的饭店,想必也非等闲之辈哦。</h3> <h3>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真没想到,现在我已置身在老屋董家村里了;可村口为什么树一个食堂的牌子而不树老屋董家村的牌子呢?真是令人费解。图为老屋董家村民自建的楼房。</h3> <h3>这是老屋村委会。</h3> <h3> 这院子里面(我想应该是楼房边上的平房吧)是童家镇老屋村就业扶贫车间。</h3> <h3>老屋董家村民的楼房。</h3> <h3> 这是里屋小学办的童家老屋教学点。只有1、2年级的学生在此就读,3年级以上的学生须到里屋小学上学。可能是里屋小学离老屋村太远,为照顾1、2年级的小朋友而分两地教学吧。老屋教学点以前称老屋小学,始建于五十年代,1974年搬到现址,风雨飘摇六十余载。从2004年开始成为教学点,当年老屋小学学生最多时有5个年级。以后生源逐年减少,随着鹰雄大道的建成,村民除把子女送往里屋小学就读外还会将子女送往市第六小学就读。这样生源就更少了,1、2年级加起来不到十名学生,且是留守儿童;两个老师,一个上午上课,一个下午上课。是鹰潭有名的‘迷你’学校。向曾在老屋小学担任过教师的知青致敬。</h3> <h3> 村村通公路,这条水泥路在老屋董家村里蜿蜒曲折。迎面看到的是一幢未完工的楼房。</h3> <h3>这是公共厕所,男右女左。</h3> <h3>这幢有人居住的旧屋,两只鸡悠闲地在觅食。</h3> <h3> 老屋村里老屋多,一定还有知青屋,喜出望外寻觅忙,不虚此行乐陶陶。老屋村里一旧屋。</h3> <h3> 这是一栋七十年代未期老屋村民自建的平房,平房前面是村中的水井。</h3> <h3> 老屋村中央的水井之一,(老屋村尾还有一口水井)至今仍在使用。原老屋的知青们,可否记得曾在这儿挑过水。</h3> <h3> 老屋水井里的水质非常好,味美甘甜,冬暖夏凉;从村民众多延伸到井里的水管可见一斑。井里还有只青蛙浮在水面上,真正的井底之蛙。</h3> <h3> 打听到老屋原知青的住屋有两处,一处房顶已倒塌,只剩下爬满滕蔓的围墙,现还存在,另一处在村尾祠堂旁边的树林之中,是解放前大户人家的房屋,已多年无人居住,但还存在,我控制不住内心激动的心情,葱葱向前寻觅而去。路旁的老屋旧房。</h3> <h3> 老屋村还蛮大的,也可能是狭长吧,够走一下呢。一路上看到的新楼旧房交替,但以旧房居多。这是一幢老屋新楼。</h3> <h3>老屋的旧房。</h3> <h3>老屋的新楼。</h3> <h3> 这是一幢老屋旧房,门前长滿了杂草。这还算是好的。而有些房屋因长年无人居住,墙上爬满了藤蔓,有的屋顶已倒塌,只剩断墙;有的不仅长着杂草刺丛,而且长着参天大树,把房子严严实实地包围了起来,遮天蔽日。很想近前拍照,但根本无法靠前,也不敢进去,看过去里面阴森森的;只能离它远远地拍照。像这类旧房在老屋有很多且集中。</h3> <h3>老屋的旧房。屋顶已塌,藤蔓爬滿了墙。</h3> <h3> 老屋旧房,旁边好像是一条小道,引向纵深,放眼望去,里面旧房一幢接着一幢,但都被杂草大树所包围。</h3> <h3>掩在杂草树丛中的老屋旧房</h3> <h3> 放眼望去,掩在杂草丛、树林深处的老屋旧房,一栋一栋,若隐若现;似乎还有青砖瓦房,那一定是过去大户人家的。真想进到林子里一探究竟,无奈,胆子小了点。</h3> <h3> 树林中的老屋旧房。屋顶己倒塌,只剩下爬滿藤蔓的断墙残垣,这就是老屋董家原知青的住房之一。</h3> <h3>老屋董家的新楼。</h3> <h3> 老屋的旧房。这幢旧房除了大门外,屋角还建有两个小门,这是供猪进出的小门。鹰潭农村过去建房,普遍采用这种格式。</h3> <h3> 我来到了老屋村尾,一幢气势磅礴、宏伟壮丽的彩色建筑映入眼帘。这是老屋董家的祠堂,正门两旁的石狮威武雄壮。</h3> <h3> 祠堂的正门,上书:董氏宗祠。还有对联,上联是:千秋永盛,右联:豢龙督典?桥创基业,左联是:晋出陇西老屋鼎乾坤。(因字打不出来,用问号替代,见谅。)门上的石刻技艺精湛,栩栩如生。</h3> <h3>祠堂的侧门。</h3> <h3> 看看祠堂里面,哇!这么多条龙舟。这儿离信江还很远哦,到哪儿划船?如到信江,得抬着龙舟走许多路,老屋董家的村民勇气可嘉。</h3> <h3>老屋董家祠堂前面的大水塘。</h3> <h3>老屋祠堂旁树林中的旧房。</h3> <h3>老屋祠堂旁树林中的旧房,门上还有石雕。</h3> <h3> 拉近距离看看石雕,嘴里含着稻穗的梅花鹿,栩栩如生,梅花鹿的两旁写有‘自力更生’四个字。从字里猜测,这栋住房的年代不远,现屋顶已倒塌。</h3> <h3> 祠堂旁边这幢掩在树林里的老屋旧房也是知青曾住过的。过去是大户人家的住屋,土改后被分给了好几户人家居住。鹰潭铁中69届初中毕业下放到里屋大队老屋小队的女知青们,被安排住在这栋原大户人家的房屋里。两年后,里屋大队(当时老屋属里屋大队,后分开)成立农场,地点在童家火车站旁,老屋的知青调到了农场。没两年,里屋大队农场又撤销,原老屋董家的女知青们又被调往里屋大队叶家塘孔家村小队。</h3> <h3> 拉近镜头,(因有点害怕,不敢进到屋内拍摄)看看这幢巍然屹立的百年老屋里面是啥样。</h3> <h3> 老屋村尾的水井,水质也是很好的,至今仍在使用。住在百年老屋的知青们,也曾在这囗水井里挑过水。</h3> <h3>老屋村尾的大樟树。</h3> <h3>离开老屋董家,我又来到了石塘延石孔家。</h3> <h3> 道路两边是延石孔家的两户人家的围墙,(不知这两户是否延石村民的房屋及围墙?我没问,只是猜想)。到过几十个村庄,这是至今见到的最大最毫华的住宅(单从外表看)。右边院子里的毫宅门口是两尊.白色(疑是汉白玉雕)大象;左边毫宅门前是前后两块类似于壁照的精美彩色雕刻。怕人非议,不敢拍照。只是走过了两边毫宅大门后,对两边毫宅的围墙拍了照。</h3> <h3>远眺延石孔家,村后山嶺郁郁葱葱。</h3> <h3> 金灿灿的稻子,一派丰收景象。这是用收割机割好后装入编织袋的稻谷。过去的竹编箩筐已无用武之地。不是村村通公路吗?怎么这里还是坑坑洼洼、崎岖不平的路。这样也好,现代化的程度离村庄越远,越能保持村庄的原计原味。</h3> <h3> 延石孔家的祠堂宏伟壮观,只是年久失修。正门两侧上方各开一个小小的窗户,窗户下是精美的红石雕刻。</h3> <h3> 拉近距离看看右边小窗下精美的红石雕刻:马、房屋、红旗。</h3> <h3> 拉近距离看看左边小窗下面精美的红石雕刻:一头大象和一颗大树。两扇窗户下的石雕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我十分敬佩石匠精湛的技艺。</h3> <h3>从祠堂正门的破缝里照下里面是啥样。</h3> <h3>看看祠堂的侧门。</h3> <h3>延石孔家的老屋。</h3> <h3>掩在杂草树丛中的老屋。</h3> <h3>荒草树丛中的延石孔家老屋。</h3> <h3>延石孔家老屋。</h3> <h3>蜿蜒小道穿村而过。</h3> <h3>延石孔家一老屋。</h3> <h3>村中小道旁的老屋</h3> <h3> 延石孔家的水井,座落在村中,现仍在使用。当年该村的知青们,可曾记得在这口水井里挑水的情景。</h3> <h3>村中两颗四百多年树龄的古樟,</h3> <h3>延石孔家村中古老的大厅楼,已年久失修。</h3> <h3> 延石孔家大厅楼旁的老屋。放在石头上的这盏煤油灯,是过去农村每家都在用的。如今,它可以进农村过去生活用品展了。</h3> <h3> 村中老屋长滿了杂草,延石孔家原知青的住屋已无处寻觅。七孔八董,今天只到了一孔一董,还剩六孔七董,有机会再去哦。</h3> <h3> 西门桂家,是一个很大的村庄,分为上房、中房、下房。光祠堂就有两个,门楼三座。由于紧邻城镇,村庄早己城市化,原知青住屋也不见踪影。这是二化开往师范的公交车穿村而过。</h3> <h3> 道路旁的西门水井,石柱两边写着:西门水井,注意卫生,曾是全村人的生活用水。由于离城市近,西门村早已用上了自来水。当年西门的知青,可记得曾到水井里挑水的情景。</h3> <h3>雄伟壮丽的西门上房门楼。</h3> <h3> 光彩夺目的桂氏宗祠,威武雄壮的石狮屹立在正门的两侧。正门两侧的对联右边是:西寨三房蛟龙腾,左边是:门前九樟金凤飞。</h3> <h3>祠堂侧面。</h3> <h3>看看祠堂里面的情景。</h3> <h3>祠堂里面的舞台,栩栩如生的木雕。</h3> <h3> 祠堂里面正中堂上供着先祖。上面写道:桂氏始祖忠贞公,两边的对联,左边:北宋旧儒林,右边:南唐名宦第。</h3> <h3> 墙上的碑刻是装修祠堂、修建门楼等大家各个时期的捐款。</h3> <h3>1995年大家的捎款修建祠堂、门楼记载。</h3> <h3>1993年西门上房修建祠堂、门楼的公告。</h3> <h3>西门桂家村民新楼。</h3> <h3>西门桂家中房的桂氏宗祠。</h3> <h3>中房祠堂内景。</h3> <h3> 中房祠堂正中供着桂氏先祖。上面写道:始祖桂氏忠贞公神像。左边是:北宋旧儒林,右边是:南唐名宦第。</h3> <h3>中房祠堂侧面。</h3> <h3>西门桂家中房雕梁画栋的门楼。</h3> <h3> 门楼上挂着杏树园赠送的一块牌匾,上面写着:政和族旺。</h3> <h3>看看门楼的反面。</h3> <h3>西门桂家下房雕梁画栋、气势磅礴的门楼。</h3> <h3>西门桂家一老屋。</h3> <h3> 西门桂家与杨碧相邻,两村的村民沿着马路两边建房,你建过来,我建过去,两村现在几乎连成一体。这是西门桂家一村民自建的楼房,宽大漂亮。</h3> <h3> 杨碧村口的四青街道敬老院。以前这里是杨碧小学,向曾在杨碧小学任过教的知青们致敬。</h3> <h3> 杨碧,我记得以前是大队。1970年4月中旬,我负责调查杨碧大队及其他几个大队所属所有自然村落遭日本鬼子烧杀摢掠的情况,到过杨碧大队,负责接待我的杨碧大队领导是前鹰潭镇公安局长蔡金良。待人十分客气的蔡金良还招待我吃了一餐饭;饭菜美味可口,至今回味无穷。这是杨碧杨家在文革中建成的大礼堂。</h3> <h3> 杨碧杨家村大礼堂前面的蓝球场和健身活动器材。城市里的小区还不见得有这么气派和如此众多的健身活动器材,真羡慕啊。</h3> <h3> 杨碧杨家有着近百年历史的门楼,雕梁画栋,颇为壮观。</h3> <h3> 杨碧杨家村的水井,建在门楼前面的广场上,曾是全村村民的饮用井水。现因怕小孩不慎坠落,已将井抹平。杨碧杨家村当年的知青,是否还记得在这口井里挑水饮用。</h3> <h3> 杨碧杨家村门楼后面正中对着的一幢小屋,疑是村民祭拜的场所。</h3> <h3>进去看看祭拜的场所。</h3> <h3> 杨碧杨家村一老屋。这个村的原知青住屋已难寻觅。</h3> <h3> 杨碧詹家(又称洋溪詹家),和杨碧杨家紧密相连,两村浑然一体。这是杨碧詹家的门楼,也是雕梁画栋,历史更加悠久。</h3> <h3> 站在水塘边遥望杨碧詹家历史悠久的门楼,威武雄壮的石狮。</h3> <h3>到门楼的反面看下。</h3> <h3>杨碧詹家一老屋。</h3> <h3> 杨碧詹家一大户人家的住房,红石青砖,十分气派,历经百年,巍然屹立。解放后,该房被分配给数户人家居住。</h3> <h3> 百年老屋的前面是 杨碧詹家村的水井。当年詹家的知青,还记得在这口井里挑水吗?</h3> <h3>杨碧詹家的祠堂,已年久失修,破败不堪。</h3> <h3>祠堂里面摇搖欲坠的木楼。</h3> <h3> 透过祠堂破门看看里面,杂树荒草丛生,屋顶已倒塌,横七竖八的木梁。</h3> <h3> 荷塘边历史悠久的杨碧詹家祠堂,虽年久失修,仍不失当年的雄伟气势。(本美篇在制作过程中,得到了同学们的关心、支持、提出建议、提供信息……;在此,向他们深表谢意。同时向各村热情介绍原知青住屋等情况的村民们深表谢意。本美篇读起来总觉得内容单调,不够丰富。我想:要是溶入了知青生活二、三事,以及村庄的人文故事,历史典故等,那美篇就更加有了可读性。本美篇内容仅代表个人的观点,如有不足之处,敬请大家原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