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四类古钱最具收藏价值</p><p class="ql-block"> 随着近些年中国古钱币市场行情的一路攀升,新的古钱币收藏爱好者正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每年加入古钱币收藏队伍的人数也在迅速激增。然而面对历史悠久、种类繁杂、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钱币,这些“新手”们往往感到茫然无从下手,甚至花了不少钱买到的却是一堆毫无收藏价值的“垃圾”钱。他们最为关心、最迫切需要了解的一个问题就是“哪些古钱币具有收藏价值?”。</p><p class="ql-block"> 对收藏者来说,钱币鉴定是收藏的重要环节,是确保藏品质量、提升收藏品位的保障,可从四个方面来着手:</p><p class="ql-block"> 首先,物依稀为贵,存世数量少的钱币更具收藏价值。收藏古钱币既要看年代是否久远、流通时间的长短,更要看存世量的多少。我国钱币有近5000年的历史,大体可分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刀币、布币、蚁鼻等,秦代的外圆内方钱、唐代的通宝、宋代的年号钱、清代的通宝元宝等,钱币品种有数万至数十万种。</p><p class="ql-block"> 总体而言,齐、燕、赵等朝代的刀币,韩、魏、秦等朝代的布币年代久远,比圆形钱稀少,价格昂贵。存世数量少的钱币还有唐代叛军史思明占领洛阳后铸的“得壹元宝”,后发现“得壹”两字不吉利,便改为“顺天”,铸“顺天通宝”。这两种钱币传世很少,“得壹元宝”尤其罕见,为稀世珍品。</p><p class="ql-block"> 其次,文化价值高的钱币更具收藏潜力。如汉代王莽时的“货泉”、“布泉”等钱文,用的是垂针篆。北宋仁宗时所铸的九叠篆书体“泉体通宝”,是中国最早的美术字,为收藏珍品。北宋“元佑通宝”,其篆文行草分别由司马光和苏东坡所书,飘逸劲拔,为古今一绝,收藏价值很高。</p><p class="ql-block"> 再次,短命朝代或农民起义时的铸币,流通时间短、发行量小,是不可多得的珍品。如“靖康通宝”、“靖康元宝”是宋钦宗时期铸造的,他在位16个月就被掳往北国,“靖康”钱铸量很少,“靖康通宝”更为罕见,属国家一级文物。五代十国时期的“开平通宝”等,年号短暂,因稀有为藏家追捧。清代穆宗时期的“祥祺通宝”铜钱,发行不到一年,俗称“短命钱”,相当难觅。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后铸有“永昌通宝”,也相当珍贵。</p><p class="ql-block"> 此外,收藏古钱币时还应注意是否有月纹、星纹等标识,古钱的鉴别以背文来区分铸造年代和地址,品评其稀珍。一般来说,钱币背面有月纹、星纹等记号的要比背部光面的更有收藏价值。值得收藏的钱币中,用金、银、白铜等精制而成的宫廷钱币,铸量少,质量佳,也是古钱币收藏应重点关注的对象。</p> <h3>元末珍泉天统篆,孤品旧说成笑谈!</h3><h3>元末(至正二十三年)四川明玉珍于重庆建大夏政权并铸币宣示政权确立。谱载其铸“天统通宝”和“天统元宝”以及“天统国宝背蜀府宫钱”。其中,通宝楷书,元宝篆书,形制皆小平。<font color="#ed2308">尤以篆书天统元宝钱为珍稀,华谱载曰“孤品”,百度百科上妄言“海内孤品”。尽管其载其言并非真理,然,亦可见其确为古泉稀罕品种之一。 </font>今日,特将早年愚之所藏一枚“天统元宝篆书”钱,帐中点出,遣之上博,一亮其相,此物珍稀,然绝非什么仅见,更非什么“海内孤品”矣。<br></h3><h3>本品早年出于四川,幸为愚所猎获。展目可鉴,其乃熟坑之相,有所传世。其锈色包浆老道,钱体虽经把玩,见露铜色,然,其地章和字里行间之包浆纯熟,厚道真切,铜色通体泛红而呈熟旧之感,辨浆识锈,其品开门,巴山莽莽矣。</h3><h3>详察铸体,可见其铜色泛红,熟旧色质。铸体边圆廓正,地章平整,总体较为规整。穿口干净,轮边有修。其中,钱文铸相除浆垢淤积部分以外,笔划间因钱体大而见有铸造精湛,铸貌彰显自然。面缘廓中宽,背缘廓肥阔,其钱文为篆书,文字布局协调,字廓深浅适中,皆为其本真铸相。</h3><h3>检索可知,此钱至今仍属稀见之品。有见网展字廓异常深竣品,尚有疑点,难置可否。愚见以为,作为明玉珍大夏地方政权铸币,就通常情况而论,其品的字廓及其精整度,换言之,叫做其铸制质量,不宜估计过高。我们看到,谱载之品的拓图也是有些模糊,可见其所拓实物品相一般,此是否为此钱之应有铸相,可再根据所见无疑之品进一步判断,方才可盖棺矣。</h3><h3>至于“孤品”之说,则纯属编著谱者个人之见,不足为凭。而后谱,你抄我抄,一而再再而三,致使臆见妄言,排它性流毒绵延,又不知误了多少后学。对此陋习,愚是深恶痛觉的!</h3><h3><br></h3><h3>此钱厚重敦实而不失王者之仪,眼神到处,辽风扑面。钱文篆书,遒劲有力,舒展大方,优美自然。锈色坚牢,根深入骨,更具辽钱神韵,此钱辽铸无疑也。</h3><h3><br></h3><h3>天统元宝
传为元末四川明玉珍大夏政权所铸造。元朝末年,红巾军首领明玉珍在重庆铸造了“天统国宝”,堪称稀世珍品,海内孤品。
雍度艺术第十一届钱币专场成交一枚篆书大钱1023万。
中文名称
天统元宝
所属年代
元末
价值
宝泉大珍之一
拍卖价
1280万
中国古代钱币之一。为宝泉大珍之一,名列中国古泉五十珍。
与“天统通宝”传世各一品。分别为楷书和篆书钱,铜色熟旧,传为元末四川明玉珍大夏政权所铸造。
宝艺国际艺术在2011年秋季拍卖会成交一枚篆书大钱,成交价950万。2013年成交断体大钱一枚,成交价1280万。<br></h3> <h3>元末群雄——天统通宝、天统元宝楷篆书钱币</h3><h3>旧谱载楷书“天统通宝”、篆书“天统元宝”两枚小平钱为元末起义军领袖明玉珍铸币。明玉珍(1331~1366),元末随县(今湖北省随州)人,家世务农。元至正十一年,农民战争爆发,明玉珍集乡兵千余人屯青山,结栅自固。至正十三年冬,参加徐寿辉领导的天完红巾军,任元帅。十七年春,由巫峡引兵入蜀,下重庆,克嘉定(今四川乐山),逐渐占有川蜀全境。二十年夏,陈友谅杀徐寿辉自立为帝,明玉珍不服,不与相通,自称陇蜀王。至正二十三年三月,受刘桢等人拥立称帝,国号大夏,建元天统,都重庆。1366年,明玉珍病故,后大夏被朱元璋明军所灭。</h3><h3>但据裴元博先生撰文《抗金辽王铸天统,降蒙将军留智名》考证,谱载楷书“天统通宝”、篆书“天统元宝”两钱应为东辽耶律留哥铸币。其主要理由是:元末起义军均不铸元宝钱,以示和元朝誓不两立;谱载通宝、元宝二钱形制、风格和元末钱币不类;至今未见楷书天统通宝、篆书天统元宝钱在蜀地出土,而在东北地区却陆续零星有见;出土铜印证实了《元史》所记耶律留哥“元统”年号实为“天统”之误。</h3><h3>耶律留哥(1165—1220),金末结蒙反金契丹族将领。原仕金为北边千户,于崇庆元年(1212)在隆安(今吉林农安)、韩州(今吉林梨树偏脸城)一带举兵反金,继归附蒙古,在蒙古军援助下,大败金军于迪吉脑儿。次年三月,称王,国号辽,建元天统。于归仁县(今辽宁昌图四面城)败金宣抚蒲鲜万奴所率四十万大军,收服安东同知阿怜,尽有辽东州郡,遂建都咸平(今辽宁开原老城镇),号中京。继败金左副元帅移剌都,攻克金东京(今辽宁辽阳)。拒绝群臣劝进,于贞祐三年(1215)十一月,赴北朝觐蒙古成吉思汗,被赐金虎符,仍号辽王。兴定四年(1220),卒,由妻姚里氏权领其众,七年后,长子薛阇袭爵。</h3><h3>除了谱载楷书“天统通宝”、篆书“天统元宝”两枚小平钱之外,近年北方又出隶书天统通宝、天统元宝小平钱和折三钱多品,笔者博文《千古生辉(四)——东辽国铸金银币》中也有展示。这些钱币更具辽钱神韵,可以认定为东辽国铸币无疑。因而谱载楷书“天统通宝”、篆书“天统元宝”两枚小平钱的身世更显扑朔迷离,需进一步加以考证。但从近年北方偶有面世看,笔者还是倾向于东辽所铸。耶律留哥去世后,先是其妻姚里氏监国七年,后其子孙耶律薛阇、耶律收国奴 、耶律古乃相继称辽王,直至大元国建立之后。但史籍未见其使用其他年号。楷书“天统通宝”、篆书“天统元宝”两钱抑或为耶律留哥遗孀及其子孙所铸。归附蒙古后,特别是大元朝建国后,继续沿用辽钱风格已经不合时宜,改用元初铸币风格另铸新钱完全是有可能的。从钱币的形制和风格看,楷书“天统通宝”、篆书“天统元宝”确与元初楷书篆书“中统通宝”、“中统元宝”钱币有相通之处。</h3><h3><br></h3><h3>下面是笔者所藏“天统”钱币。除了谱录所载楷书“天统通宝”、篆书“天统元宝”铜质小平钱外,还有一枚篆书“天统元宝”同版同模银质钱币,篆书“天统通宝”折三型银钱更为罕见。</h3> <p class="ql-block">八思巴文《大元通宝》</p><p class="ql-block"> 八思巴文是元朝忽必烈时期由“国师”八思巴创制的蒙古新字,世称“巴八思巴蒙古新字”。八思巴文是古代的“国际音标”和“世界语”,它的创制推广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蒙古社会的文明进程。八思巴文最初称为“蒙古新字”,不久改称“蒙古字”。至元六年(1269)忽必烈颁发诏书推行,官方采取了一系列行政措施,扩大其使用范围。1368年元朝灭亡后,八思巴文遂逐渐被废弃。</p><p class="ql-block"> 元代,是由北方蒙古族入主中原而建立起来的王朝,初年,曾禁用铜钱,行使宝钞纸币。至武宗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之后,开始恢复铸币,至大三年先后铸有汉文“至大通宝”、“至大元宝”小平、折二钱,汉文“大元通宝”小平、当十钱,以及蒙古八思巴文“大元通宝”当十钱。其中以蒙古八思巴文“大元通宝"钱最具特色。</p> <p class="ql-block">元珍《伊藩吉昌》赏赐钱鉴赏辨</p><p class="ql-block">伊藩吉昌钱,元代忽必烈为其属国伊儿汗国所铸之赏赐钱。其与伊国延长钱堪称对钱。其铸造背景已经在前一篇博文忽必烈赏赐钱《伊国延长》青白铜双品珍赏 中介绍,此不再赘述。此以鉴赏辨识此钱为要。</p><p class="ql-block">伊藩吉昌钱,以华谱载为例,称世仅一二品,属于元钱珍泉之一。然,近年来其逐渐有所出现,观出现网见二三品,其钱尺寸均为直径40毫米。《收藏界》杂志,老董泉苑栏目,于2006年第2期文以《元代伊藩吉昌真钱面世》为题,描述了此钱,并配以照片。其钱亦是径40毫米,而重量则只有11.4克。钱文也略有异。值得深究之。</p><p class="ql-block">先看本品,图照昭然,直径达42毫米余,重量19.15克,与伊国延长钱重量为一个合理相同区间。本品锈色纯正而呈红锈,乃曾入水坑之品。铸制相当精到,与伊国延长钱铸工特色一致。其中一个特点乃在钱文书意之上。阅读:其字口深峻挺拔,钱文雄壮端美,伊番吉昌四字书法风格统一,神来韵到。尤其是“藩”字,笔笔划划,皆起顿有力,收笔利落,整体风格雄浑俊朗。而我们反观,谱拓与网见之钱,总的书意似乎差别不是很大,然,仔细辨识,则不难发现,谱拓品与某些网见品,钱文笔划偏细,尤其“藩”字书写似与其余三字书写不甚协调,其中,“藩”字草头下三点水最后一向上提撇,多钱皆细。而本品则顿重而粗,提上有力。此外,其第二特征,背边廓中缘规制,更为协调,与已见之细缘亦自不同。</p><p class="ql-block">通过比较,可见本品与其余品之不同,看图说话,实物胜于雄辩。此现象可做两种判断,即:</p><p class="ql-block">一是,伊藩吉昌钱,有至少两个版式和制式,一曰,细字细缘,径厚偏小薄;二曰,粗字中缘,径大偏厚重。</p><p class="ql-block">二是,伊藩吉昌钱,实为一式,两种风格中必有一式为真,一式 为后世仿铸。</p><p class="ql-block">这里,我不去做与本品之不同的另式之真伪判说,毕竟未能上手,且版式之别的可能性亦不能断然否定。然,需要重点以本品说之,那就是,钱文书意风格的整体性在古钱币中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特征,区区四字,若出现风格不一,某字眼感书意别扭,则需谨慎对待,先生疑而后结合整体细判。我们通过伊国延长钱的书法特征可见,伊国延长四字,风格统一,书写端庄,显然乃一人手书。此作为参照,伊藩吉昌钱乃其胞兄,楷书文虽然不是同一风格,然,本品伊藩吉昌四字,可见确为一人手笔,雄浑一体,力道昭然。经查,本人另品伊国延长钱乃粗字,国字“或”下横穿自斜撇。故,伊国延长钱,抑或也有粗细字之版别。</p><p class="ql-block">是故,综合判之,本人以为,至少本品之粗字大径重式,乃为真实原铸品之一可确定无疑!</p><p class="ql-block">《伊国延长》粗字:此版别与前一篇博文所发不同主要在两个地方。一是钱文在总体风格趋于接近的前提下,笔划粗细不同,此品笔划更为粗壮;二是,“国”字之口内“或”左下斜挑,此品为一横直连接右边斜勾;三是,“延”字书写不同,见走之旁。本品包浆锈色纯真,铸制依然精整有加,字口深峻,钱文雄浑俊朗,神韵端美。因此,伊国延长钱,极有可能或者说就是有粗细字两个版式也!同时,此粗字版,与展品伊藩吉昌粗字更为风格成对。</p> <p class="ql-block">大朝金合面四星珍稀币</p><p class="ql-block"> 蒙古人早期崇尚道教,其称首都为“大都”,尊称首领为“大汗”,称蒙古国为“大蒙古国”,并自称“大朝”。故“大朝”非年号之称,乃为蒙古人自尊之说。由于早期蒙古人尚无自己的文字,只能借用北宋精美的“大观通宝”钱为楷模,铸造“大朝通宝”银质和铜质方孔圆钱。直至世祖至元年后,才正式铸行,属于自己民族的文字“至元通宝”钱币。</p><p class="ql-block"> 罗伯昭《元初泉钱考》一文;“大朝金合,大朝通宝,二种为正用品,亦或铸少许银。铜钱,以泉之耳。”</p><p class="ql-block"> 马定祥批注的《历代古钱图说》中称;大朝之称始于唐,洪遵泉志有篆文大朝金合钱图,或为唐铸。陈进宜曰;翁宜泉考,大朝为元朝,金合当作折合金价解。</p><p class="ql-block">大朝金合的交易记录</p><p class="ql-block">大朝金合近几年市场行情价格:</p><p class="ql-block">大朝金合钱一枚价格:167万 日期:</p><p class="ql-block">代大朝金合折十价格:466万 日期:</p><p class="ql-block">代大朝金合-价格:179万 日期:</p><p class="ql-block">大朝金合---价格:139万 日期:</p><p class="ql-block">大朝金合---价格:478万 日期:</p><p class="ql-block">代大朝金合-价格:314万 日期:</p><p class="ql-block">大朝金合钱一枚价格:367万 日期:</p><p class="ql-block"> 17年大金朝合真品价格,综上所述,大朝金合是蒙古汗国在建元朝之前所铸,正式流通货币,只见铜质。由于早期蒙古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因此,它是借鉴仿效了宋代的方孔圆钱形制,以汉文钱的样式作为自己的货币。随着蒙古八思巴文的创立,元朝统治者开始铸造“中统元宝”等,各类蒙、汉文钱币。</p><p class="ql-block"> 经常在网络上看到蒙古“四大汗国”的提法,但究竟是那“四大汗国”呢?却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指成吉思汗时代分封的“术赤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拖雷汗国”;另一种说法是指元世祖忽必烈时代的“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利汗国”,为什么会有这两种不同的提法呢?而且历史上究竟是否真的存在过所谓的“四大汗国”呢?下面让我们来探讨一下。</p><p class="ql-block"> 大朝金合面四星珍稀币,一代天娇成吉成思汗一生兼并及占领了解辽阔的土地,奴役了广大的人口。大约在成吉思汗建国之久,按照游牧民族中分配了家产。</p><p class="ql-block"> 根据蒙古人重长轻庶的习俗,只有成吉思汗长妻所生的四个儿子(即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才有继承父亲财产的资格。“他们是成吉思汗王国的四根基柱。他授与他们每人一个王国,称他们为四‘曲律’,而被称为‘曲律’的人或马等,都是杰出的,超越于他种的,最优秀的。”(拉施都丁《史集》俄译本,第一卷第二册,页六九一七零),《史集》的这些溢美之词或许就是后人所津津乐道的成吉思汗分封“四大汗国”的来源吧,然而,这种提法是不太严谨的。因为成吉思汗不单分封了四个儿子,还将国土,属民分封给他的五个兄弟。而且,在时间上,分封兄弟比分封儿子还要早一些。</p><p class="ql-block"> 综合《元朝秘史》、《史集》等史料的记载,获得分封的成吉思汗的兄弟有铁木哥斡赤斤、拙赤合撤儿、按赤台、别里古台、阔列坚等。其中,铁木哥斡赤斤依据蒙古幼子守产的习俗,和他的母亲一起,竟获得了近一万户的分封,比起成吉思汗的儿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获得的分封户口还要多。成吉思汗的这三位儿子不过各自仅获得数千户的分封而已。</p> <p class="ql-block">至正通宝</p><p class="ql-block">至正通宝是元朝顺帝至正年间铸行的钱币,品类繁多,但规律划一,钱文端庄秀丽的汉字楷书,背穿上记年或记数用蒙文,以背穿下有无汉字记数可将至正钱分为三大类,地支记年钱,穿下无汉字,穿上蒙文为寅、卯、辰、巳、午五个地支记处字。至正通宝是元朝最后一种铸币。</p><p class="ql-block">中文名</p><p class="ql-block">至正通宝</p><p class="ql-block">制造年代</p><p class="ql-block">元</p><p class="ql-block">规格</p><p class="ql-block">直径3厘米</p><p class="ql-block">材料</p><p class="ql-block">铜</p><p class="ql-block">相关介绍</p><p class="ql-block">内外都有郭,外郭宽平,内郭略细</p><p class="ql-block">价值</p><p class="ql-block">简介</p><p class="ql-block">名称:至正通宝</p><p class="ql-block">[1]</p><p class="ql-block">相关介绍</p><p class="ql-block">内外都有郭,外郭宽平,内郭略细,“至正通宝”四汉文为直读,笔划粗壮厚实。所记为至正十至十四年。每一记年均有小平,折二,折三,三等。俗称五年三等十五品。小平于折五径2.5--4厘米,重3.6--21克。至正通宝至正通宝种类较多,面文“至正”的钱币,有部分背穿上分别铸有寅、卯、辰、巳、午五种八思巴文地支纪年;有的背穿上、下分别为八思巴文和汉文纪值数字。此十五品为元钱中最佳美者,另有蒙文穿上记值为折三,折五,折十,三种。并且部分钱币背面铸有八思巴文。在我国钱币史上具有特殊意义。在元代以纸钞作为主要货币,铸币不多。并且除八思巴文货币外,其它汉文铸币量有限。有些年号仅有寺观钱传世,这种寺观小钱当时不作货币流通,只作信徒对寺观的香火钱,故亦称“供养钱”。元钱铜色以深红及浅红者居多,供养钱也有偏黄色的。[1]</p><p class="ql-block">共2张</p><p class="ql-block">至正折三——卯</p><p class="ql-block">价值</p><p class="ql-block">元代货币的市场价格,除至大通宝及八思巴文大元通宝外,其余都较昂贵。其一因为元代铸币量小,其二因为汉文钱币少于八思巴文币,至正通宝价格由最低人民币12元到最高的8000元不等,背文对价格贵贱起重要作用。物贵则伪者愈多,收藏时要格外检查背文八思巴文(蒙文),元代伪古币破绽多在背文,造伪者照字描摹,八思巴文似是而非,因而成为鉴别的一个关键。[1]</p><p class="ql-block">至正通宝</p><p class="ql-block">参考资料</p><p class="ql-block">[1] 至正通宝.博宝艺术网 [引用日期2013-04-15]</p> <p class="ql-block">至正通宝(八思巴文)</p> <p class="ql-block">在元末顺帝至正年间所铸的面为汉字“至正通宝”的大小钱中,有的背穿上分别有“寅”、“卯”、“辰”、“巳”、“午”五种八思巴文地支纪年,有的则背穿上、下分别为八思巴文和汉文的对照纪值数字。</p><p class="ql-block"> 另有资料说还有一种面为汉字“贰拾伍文”,背八思巴文“权”字的铅质权钞样钱,如确有此钱当实属罕见珍品。除以上铸币外,在元代“宝钞”(流通纸币)上也出现过八思巴文字,如“至元通行宝钞”上就印有“至元宝钞”、“诸路通行”八个八思巴文。</p> <p class="ql-block">《至正之宝权钞》</p> <p class="ql-block">大珍品古钱币,元武宗至大元宝,一枚可价值上万元</p><p class="ql-block">2022-02-03 06:00</p><p class="ql-block"> 公元1307年元武宗海山继位,继位之后建中都城修建五台山华佛寺,挥金如土大赏诸王宗室等,大兴土木,最终导致国库空虚,财政困难重重,为了摆脱财政危机,元武宗于至大三年开始发行至大银钞。同时开铸至大通宝钱,至大通宝分小平,折二,折三3种,钱文楷书直读,光背无文者居多,小平钱存世量大,比较常见市场价格在100至300元左右。 </p><p class="ql-block"> 折二钱铸造规整,文字俊美,且铸造量少,市场价格极高是元代钱币中的珍品,折三钱属于试铸性质,所以并未发行使用。 </p><p class="ql-block"> 另有存世量更为少见的至大元宝,楷书直读大小厚薄不一,笔画失工,大小多变,其中宝字为简写,大多光背无文,远不及至大通宝钱铸造规整,泉界多认为是各地政府官铸的庙宇供养钱,并非流通货币,目前市场价格在上万元左右,由于元武宗长期宠幸众妃嗜酒如命,最终身染重病于公元1311年逝世在位仅四年。</p><p class="ql-block"> 至大通宝是中国古代钱币的一种。元武宗海山,至大三至四年下令铸行的铜钱。钱币上的文体为楷书,直读,钱币分为平钱、折二、折三等版式,轮廓峻深,光背无文居多,也有背云朵的。但是现在市面上“至大通宝”小平版的比较多见,折二稀见,所以价值比叫高,市场估价在5—10万左右。算是古钱币中比较具有收藏价值的钱币了。</p><p class="ql-block"> 至大通宝的收藏价值之所以比较高,第一是因为它发行于元朝,首先我们知道元朝是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的政权,少数名族的文明在当时是不及中原的,虽然元世祖有心想要像以前的王朝一样铸造铜币的,但是其下大臣以地区不一样风水不同打消了元世祖的这一想法,所以在元朝市场上的流通货币主要为纸币,铜币的发行量是十分的稀少的。</p><p class="ql-block"> 第二虽然在武宗至大二年,尚书省奏准变更钞法,下令铸大元通宝与至大通宝两种铜钱。使钱钞并行,但是却在四年,仁宗即位后,罢黜了尚书省,废除了当时下令的钱法恢复了中统钞,还下令禁止用新旧铜钱,下令限市民五十日内到官府倒换之前发行的至大通宝,拿回销毁。所以至大通宝从它被下令铸造使用用到被废除销毁,前后存世时间仅仅十八个月而已。</p><p class="ql-block"> 因为当时大量的市民将此钱币兑换成了新发行的纸币,所以虽然当时的发行量大,但是留存下来的量却很少,以至于现在折二版本的钱币具有很大的收藏价值。</p> <p class="ql-block">天命通宝</p><p class="ql-block">天命通宝为后金太祖努尔哈赤天命元年(公元1616年)所铸造。铸行量不大,存世较少,价格较一般钱币普通品为高,满文钱为小平大型。而且读法不同与一般钱文制式,安左右上下顺序读,颇为奇特。汉文钱为小平钱制式,发行量不大。</p><p class="ql-block">中文名</p><p class="ql-block">天命通宝</p><p class="ql-block">发行时间</p><p class="ql-block">公元1616年</p><p class="ql-block">发行人</p><p class="ql-block">后金太祖努尔哈赤</p><p class="ql-block">性质</p><p class="ql-block">货币</p><p class="ql-block">相关视频</p><p class="ql-block">清太祖努尔哈赤所铸的天命通宝</p><p class="ql-block">概述</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钱币之一。</p><p class="ql-block">清太祖努尔哈赤,天命元年(公元1616年)所铸造。传世有满文,汉文两种文字。铸行量不大,存世较少,价格较一般钱币普通品为高,满文钱为小平型。而且读法不同与一般钱文制式,按左右上下顺序读,颇为奇特。汉文钱为小平钱制式,发行量不大。传世还有种天命汗大钱,是不是伪品正在考证之中。</p><p class="ql-block">满文钱面文译作“天命汗钱”,此钱依老满文写成,读法由穿左读起,至穿右,再上下读。左为阿甫开依,汉语为天;右为福令阿,汉语为命;上为罕,汉语为汗王;下为几哈,汉语为钱,合译为天命罕王之钱。满文读音为:“阿甫开依福令阿罕几哈”。</p><p class="ql-block">背景介绍</p><p class="ql-block">努尔哈赤先后统一了女真各部,创建了八旗兵制。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 年)正月,努尔哈赤仿照蒙古和汉族政权模式在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老城村)的八角殿即位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定都就在赫图阿拉国号为“金”(为了和公元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的金朝有所区分史称“后金”)后金崇德元年(1636年)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改国号“金”为“清”。天命通宝为后金太祖努尔哈赤天命元年(公元1616年)所铸造。</p><p class="ql-block">种类</p><p class="ql-block">天命通宝铜质为黄铜,铸有满文天命通宝和汉文天命通宝两种。这两种文字的天命通宝是同时铸造的,两种皆为小平钱。汉文天命通宝相对满文天命通宝而言铸行数量要少一些。满文天命通宝相传钱文是由满文的创始人之一的额尔德尼书写的。满文天命通宝正面钱文为直读,读法顺序为先穿左、次穿右、再穿上、最后是穿下。读音依照顺序为“阿铺凯、福灵阿、汗、几哈。”汉语译为“天命大汗之钱”。(《古钱学纲要》)钱背无文字。相传当时女真(满族)人多不用钱,他们得到天命通宝后大多用来充当装饰品。后金军队打仗时一些八旗士兵常把天命通宝佩戴于佩戴于衣帽之上或袍襟之前,据说可以躲避挥火器、刀枪。以至后代铸钱时,分发给士兵佩带,直到顺治,康熙时仍有这种情况。汉文天命通宝面文是楷书汉字,为直读“天命通宝”。 钱文书法较差,钱背无文字。无论是满文天命通宝还是汉文天命通宝其铸造都是工艺当恶劣、铜色赤暗这也和后金初建,百废待兴有关系。</p><p class="ql-block">天命通宝</p><p class="ql-block">外形</p><p class="ql-block">天命通宝,面文为老满文、汉文两种,满文钱,面文左右上下序读,光背无文,xp钱径2.7--2.8厘米,重5.46。4克,外郭不规整,赤铜,为女真族第一代贷币,距创有文字仅50余年。汉文钱,面文真书,直读光背,钱径2.6厘米,重4.6--6克,传世汉文钱少于满文钱,然较顺治以下诸钱为少。</p><p class="ql-block">价格</p><p class="ql-block">(参考)</p><p class="ql-block">天命通宝</p><p class="ql-block">天命通宝楷书xp光背 80元</p><p class="ql-block">天命通宝篆书折十背满文 1500元</p><p class="ql-block">满文天命通宝(大型)600元</p><p class="ql-block">天命通宝(天启版)6000元</p><p class="ql-block">记载</p><p class="ql-block">据《清史稿·食货志》记载:太祖初铸“天命通宝”钱,别以满、汉文为二品,满文一品钱质较汉文一品为大。汉文天命钱为直读“天命通宝”。满文天命钱按丁福保《古钱学纲要》释为“天命汗之钱”;左为满文“阿铺开”,乃汉文“天”字;右为满文“福灵阿”,乃文“命”字;上为满文“汗”,乃汉文“王者”;下为满文“几哈”,乃汉文“之钱”。此处的满文是满族开国初的老满文,是没有圈点的满文,与当今常见的满文书籍、资料等的新满文不同。天命通宝或译为天命汗钱、天命王钱。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在后金年间即公元1616年—1626年间铸造的。</p><p class="ql-block">另《中国北方民族货币史》(150-151页)记载:1617年努尔哈赤开始于赫图阿拉铸钱,其币值仿造明朝,为银、钱平行本位制。钱币分满、汉文两种,满文钱为老满文,排列顺序:由左及右、由上及下,满语读音:“阿卜喀、夫冷阿、汗、几哈”,通译汉文为努尔哈赤钱,背郭无文。汉文钱,平钱,汉文楷书直读 “天命通宝”四字,背郭无文。时努尔哈赤初创汗业,未设钱局,试用小炉铸钱,故形制组烈,内外郭多不齐整,轻重厚薄不一。及天命六年迁都辽阳,始正式铸造汗钱,并广为流通。</p><p class="ql-block">鉴别</p><p class="ql-block">满文天命通宝:面文为无圈点老满文,素背,钱径大于汉文天命通宝钱。基本版别有昂命与降命两种,又可细分为长字,中字,阔天等版。</p><p class="ql-block">汉文天命通宝:面文为四字楷书天命通宝,素背。读法与满文天命钱不同,顺序为上下左右。钱文粗犷豪放而不失精致,字体古朴,仔细品读别有一翻韵味。基本版别有降天昂命和降命版以及昂天类。又可细分为小天,双点通,长人命,象鼻通等版。</p><p class="ql-block">满汉天命通宝钱材质均有两种,红铜质与黄铜质,从出土量看黄铜钱少于红铜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