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六中高二年级(11)班研学旅行之“关中民俗博物院”掠影(副本)

塬上老张

<h3>  素有“关中古镇”之称的南五台,自古留下了许多的人文古迹,虽没有长城那样的雄伟壮观,也没有西湖那样的美丽清秀,但却有不同寻常的文化底蕴,多年来吸引着许多文人墨客、游人学生慕名而来。而这次旅行,也一定别有一番收获。</h3> <h3>  2018年5月10日,在教育局的批准下,学校领导的部署下,年级组的正确指导下,高二级(11)班跟随导游、年级组、以及其余几个班,一行四百余人心怀期盼,向第一站“关中民俗博物院”进发!<br></h3> <h3>  早上八时,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董文利老师,党支部委员、副校长吴启文老师,党支部委员、副校长赵勃宏老师,政教处主任、高三年级主任茹佰宁老师、以及高二年级主任高明涛老师、副主任赵更老师,各班主任、带队老师,以及400多名同学在国旗下举行开营仪式。</h3> <h3>  董校长宣布研学旅行正式开幕后,清点人数后,确保每个同学到齐后,各营齐装上阵,准备出发,同学们有序的上车后,在去往关中民俗博物院的路上,为了活跃大家的气氛导游组织大家唱歌、做游戏……</h3> <h3>  在大巴车启动前,班主任刘闪老师清点人数,确保同学们全部到齐!</h3> <h3>  一个一个地看,一个也不能少😁 </h3> <h3>  经过30分钟的车程,我们到达了“关中民俗博物院”</h3> <h3>  下了车,站好队,继续清点人数,在全员到齐后,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关中民俗博物院”的正门。</h3> <h3>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坐落在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中心地带和隋唐佛教圣地南五台山脚下,东接翠华山,南拥五台山,西邻草堂寺,北瞰长安城,占地493.88亩、规划建筑面积10.8万平方米。</h3><div> 计划总投资人民币5.7亿元。该院由全国人大代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王勇超先生历经30余年创办,是以民俗文化遗产抢救、保护、收藏、研究和展示为主的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为一体的战略带动项目,是陕西省、西安市“十一五”和“十二五”重大建设项目,陕西省爱国教育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18中国西北旅游营销大会暨旅游装备展上,入围“神奇西北100景”榜单。</div> <h3>  正门是一座石雕艺术,青砖石狮,门口一副对联,是由博物院院长王勇超先生撰书,</h3><h3> 上联:八水风和千秋大道三才助</h3><h3> 下联:五台日丽万里宏图四海歌?</h3><h3> 横批:亿兆迎春 </h3> <h3>  礼门</h3> <h3>  跟随导游我们来到了第一个展厅“栓马庄展厅”</h3><h3> 栓马庄,它原本是过去乡绅大户等殷实富裕之家拴系骡马的雕刻实用条石,以坚固耐磨的整块青石雕凿而成,一般通高2—3米,宽厚相当,约22—30厘米不等,常栽立在农家民居建筑大门的两侧,不仅成为居民宅院建筑的有机构成,而且和门前的石狮一样,既有装点建筑炫耀富有的作用,同时还被赋予了避邪镇宅的意义,人们称它为“庄户人家的华表”。</h3> <h3>  形式各有千秋,有所不同……</h3> <h3>  拓片,将碑文石刻、青铜器等文物的形状及其上面的文字、图案拓下来的纸片。是我国一项古老的传统技艺,是使用宣纸和墨汁,将碑文、器皿上的文字或图案,清晰地拷贝出来的一种技能。</h3> <h3>和工艺品合影……</h3> <h3>  听讲解员讲解,同学们亲自体验拓画。</h3> <h3>轮着来,每个同学都有机会。</h3> <h3>班主任也来体验一下。</h3> <h3>快成功了😄</h3> <h3>我们高二十一班全体同学的作品,漂亮吧!😄</h3> <h3>  随后,我们进行了第二项活动――剪纸,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赓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以、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h3> <h3>看我的!</h3> <h3>不错不错!</h3> <h3>不错不错!</h3> <h3>随后,我们又参观了几所庭院,别具一格,独有特色的建筑。</h3> <h3>婚房展厅……</h3> <h3>你俩在这照相不合适吧!😁</h3> <h3>这就是所谓的“三寸金莲”</h3> <h3>男同学们,来一张!</h3> <h3>  再来一张!</h3> <h3>来,集合了!</h3> <h3>这个麒麟很美伙!</h3> <h3>千年古槐,不容易!</h3> <h3>老师,你干啥呢?</h3> <h3>书法作品(一)</h3> <h3>著名书法家,于右任先生书法,亲眼见,不容易!</h3> <h3>李鸿章先生书法……</h3> <h3>来来来</h3> <h3>长廊里……</h3> <h3>继续前进</h3> <h3>吹泡泡……</h3> <h3>小憩一会儿……</h3> <h3>自拍一张</h3> <h3>聚精会神的观看着……</h3> <h3>曲径通幽处……</h3> <h3>这个砖雕不错,拿我赶紧合个影……</h3> <h3>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书写的四个大字“上善若水”</h3> <h3>拿我仔细看一下!</h3> <h3>我的天呀!这么漂亮的建筑!</h3> <h3>  稷王庙</h3><h3> 中华”之“华”源此于“黄华古镇”之“华”,江山社“稷”之“稷”也乃五谷之意,也源于“后稷”之稷~</h3> <h3>后稷神像……</h3> <h3>不错不错!</h3> <h3>  梨园</h3><h3> 梨园,原是古代对戏曲班子的别称。我国人民在习惯上称戏班、剧团为“梨园”,称戏曲演员为“梨园子弟”,把几代人从事戏曲艺术的家庭称为“梨园世家”,戏剧界称为“梨园界”等等。</h3><div>梨园,中国唐代训练乐工的机构。《新唐书·礼乐志》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可知为玄宗时宫廷所设。梨园的主要职责是训练乐器演奏人员,与专司礼乐的太常寺和充任串演歌舞散乐的内外教坊鼎足而三。后世遂将戏曲界习称为梨园界或梨园行,戏曲演员称为梨园弟子。</div> <h3>东府华阴老腔</h3> <h3>班主任上台学习😁</h3> <h3>度量衡中的“衡”</h3> <h3>开眼界</h3> <h3>这个……</h3> <h3>来一张</h3> <h3>继续走</h3> <h3>古楼一角</h3> <h3>古朴的小庭院</h3> <h3>  经过四个多小时的参观,我们在导游、班主任,以及带队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关中民俗博物院第一期景点。</h3> <h3>  进入有“地上兵马俑”之称的拴马桩陈列室,映入眼帘的是像队列陈列的历代石雕拴马桩,它们形态各异,或粗犷,或细腻或柔和,或坚硬,从内心让我感到自己是真正走进了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h3><div>这里的梨园,是真正意义上的戏园,这里有气冲九霄的华阴老腔。还有樊家、雷家、孙家等古宅,有的是一品文官的庭院,有的是武举人的,也有商人的。门前的石狮子,黑色的大门,无不给人撼动心扉的感觉。砖瓦上处处刻着细腻且富有内涵的图案,每个图案都有自己特别的意义。听了导游的讲解,更加深了对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点滴历史的了解。</div><div>观赏了民俗器物之后,从心底里开始佩、尊敬王院长和一起为这座博物院奋斗的人们。这种精神,这种传达给游客的震撼不是一句话,而是灵魂。她不仅愉悦了观者的眼睛,更触碰到了观者的灵魂!</div> <h3>  本次“关中民俗博物院”之旅,不仅提高了我们对历史文物的保护意识,更提高了同学们对关中民风民俗的了解和学习,使每位同学都有所收获,这古朴庄重,气势恢宏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让今天当人们走进历史,体验民俗,感受到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浓缩在这里,传承者生生不息,绚丽多姿的关中文化神韵和独特魅力。</h3><div>  </div><div>  我们回味着这关中民俗的厚重,让我明白了,我们的文化从那里来,要发展到何处去。只有好好的传承保护这些悠久的文化民俗,才会是我们关中人更好地站在这得天独厚的黄土地上。</div> <h3>文:张文博 图:高二十一班同学</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