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b><b>佛光普照的大地(第八部)</b></h3><h3>今天从久治前往四川阿坝县,又回到了川西高原,一路都是沿着山脚婉延而行。雨是倾盆而下,十分担心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我告诫太太千万别睡,注意观察前方路旁的山体上有无草皮崩裂、树木歪斜、山体裂缝、碎石坠落、山谷闷响等异常情况发生的迹象。川西雨季的自然灾害是十分常见、可怕的,同样自然风光也很美。雨中的山色旖旎濛眬,云谲波诡,一步一景,步步心惊,险魅联姻,欲罢不能。</h3><h3>这张青海省与四川省界山垭口的照片是在雨刷不停工作中抢拍的,浸透了雨水的经幡低垂,尽管风不小可它就是不呼应,完全臣服在瓢泼大雨的淫威之下。</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阿坝县旅游景区概况</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阿坝县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几乎遍及全县,东北部有高原湿地生态系统自然景观区,少为人知的曼扎塘湿地为黄河上游玛曲水系源头重要的涵养地,它与若尔盖、红原国家湿地保护区连成一片共同形成中国最大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是川西北藏区大草原优良的天然牧场。西北部有奇峰异石、冰川雪峰、湖泊草原等高原山地生态系统自然景观区,久居深闺、与年宝玉则比肩的莲宝叶则近两年才声名鹤起,成为阿坝的一张王牌名片。南部有高山峡谷、原始森林生态系统自然景观区,原始、惊艳的茸安一一柯河森林大峡谷由于其进入的艰难性,至今仍是一片尚未开垦的处女地,也是我们来此的主要目的地。中部有民居建筑、服饰歌舞、饮食文化、宗教文化和民风民俗等组成的“安多民族文化风情长廊”等人文景观区,以中阿坝环线为典型代表。别忘了下阿坝还有一张响当当的名片,当代中国的世外桃源神座村,我们打算离开阿坝前在那儿小住几日,放松休息。</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阿坝县是我们这次出行继石渠、杂多之后的第三个重点旅行目的地。可谓“三大战役”中的最后一役,志在必胜。</h3> <h3> 莲宝叶则</h3><h3>在距县城14公里处可经莲宝叶则专线公路至38公里外的莲宝叶则景区,当时天气阴沉下着小雨,太太的高反随着海拔的降低也好多了。按计划我们今天应到县城休整,有时间顺便看看县城附近的寺庙,查阅天气明天仍然有雨,时间也还早故临时决定直抵莲宝叶则,较之明天可以少走28公里的往返路程。</h3> <h3>景区指示牌十分清晰</h3> <h3>安斗寺,一座具有600多年历史的格鲁派寺院。</h3> <h3>天气仍然阴沉,好在雨停了。</h3> <h3>阿曲河长199公里,是阿坝县境内径流量最大的河流,流域面积达5208平方公里,是阿坝县的母亲河。它发源于莲宝叶则神山,在上、中、下阿坝婉转曲回滋润着这片神奇的土地,造就了神奇的茸安一一柯河森林大峡谷,最终融入大渡河回归长江。<br></h3> <h3>阿曲河与莲宝叶则专线公路并驾齐驱</h3> <h3></h3><h3></h3><h3></h3><h3></h3><h3>瞧瞧,每每我们一到游玩的景点天就放晴了,至少不会下大雨,屡试不爽,老天爷真的很恵顾我们,谢谢啦!</h3><h3>莲宝叶则景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是巴颜额拉山南段支脉,位于四川省的阿坝县和青海省久治县、班玛县之间,总面积约800余平方公里,阿坝县的景区面积大约500余平方公里,景区由扎尕尔沟、珠姆沟、罗云沟(罗云措)、龙尕沟四条沟组成,呈放射状扇形排列。境内最高峰海拔5141米,其它的山峰平均海拔也都在4000米以上,是藏区著名的神山,位居藏区十大神山的第八位,更是安多地区众神山之首。</h3><h3>“莲宝叶则”的汉语意思为“尊严的玉石之峰”,民间通常称为石头城堡或石头山。莲宝叶则是奇峰异石的世界,这里山势雄奇峻伟,充满阳刚之气;山体规模宏大,绵延不绝;湖泊星罗棋布,银瀑飞悬。</h3><h3>附:久治的年宝玉则又称果洛山,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索呼日麻乡境内,主峰海拔5369米,是巴颜喀拉山的最高峰,2005年被正式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于今年关闭。它与阿坝的莲宝叶则同为一脉的两兄弟,而且还比邻而居,随着大哥年宝玉则的关闭,二弟莲宝叶则的风头正劲,大有取而代之之势。<br></h3><h3></h3><h3></h3><h3></h3><h3></h3> <h3>莲宝叶则景区规制中有三条旅游线路,目前只开放了扎尕尔措这条线路,据说待三条线路全部开放后就只能换乘景区的环保观光车了。</h3> <h3>珠姆措、措拉玛景区基建工程正在进行中,尚未开放。</h3> <h3>罗云措是途经龙尕沟至措拉玛线路中的一个湖泊景观,位于罗云沟的末端,故有人将其单列为罗云沟景区。</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石生树,生命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h3> <h3>飞来石,100多吨重巨石在远古时期冰川和重力的双重作用下就被轻易地搬运到了这里,可见自然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h3> <h3>阿曲河的源头之一,溪流不宽,水流湍急。</h3> <h3>花儿遍地香</h3> <h3>远古时期冰川侵运作用的产物一一冰碛湖</h3> <h3>冰碛湖与白塔</h3> <h3>远古时期冰川作用的产物一一乱石迷宫</h3> <h3>在这海拨超过4000米的高山杜鹃群中,这棵傲风斗雪的杜鹃不知要生长多少年才能长得这么大、这么强壮。</h3> <h3>杜鹃丛中玩自拍</h3> <h3>又见娇羞可爱的高原红花绿绒蒿,这儿的生存环境比巴郎山流石滩的好多了。</h3> <h3>徜徉在莲宝叶则这个庞大的花岗岩石头城堡里,您可以尽情的放飞您丰富想象力,这儿峰峦叠嶂,石柱林立,形象万千,栩栩如生,景观随着您的步伐、随着云雾缭绕、随着风儿、随着您的想象变幻无穷……</h3> <h3>这些群立在山巅之上的大神各有千秋,自成一景。</h3> <h3>这两个相背的神仙都在乞求、冥想什么呢?</h3> <h3>石芛?利剑?还是什么别的?</h3> <h3>飞来的元宝石斜卧山顶,摇摇欲坠,却又稳如泰山,戏弄着我们的视觉神经,重叙着杞人忧天的故事。</h3> <h3>像什么?许多朋友在游览时常常按图索骥被他人牵着鼻子走,其实大可不必。同一景观在不同的人、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天气等等诸多不同的条件下怎么会千篇一律呢?您说像什么就是什么,自娱自乐最好,这样就少了按图索骥的烦恼和刻舟求剑的荒唐。</h3> <h3>云雾缭绕的山峰</h3> <h3>这个半山腰上的石柱像不像猪八戒?瞧这高山杜鹃爬得多高,猪八戒有福啰!</h3> <h3>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只是这位怎么看都有点“萌萌哒”或者是有点“邪虎”。他们肯定不是噶举派的创始人、苦行僧米拉日巴尊者的信徒。也巧在集藏传佛教和本土佛教之大成的阿坝县唯一没有的就是噶举派寺院。</h3> <h3>扎尕尔措海拔4200米,面积约3平方公里,是莲宝宝叶则景区内四个著名湖泊中海拔最高的湖泊;湖水清幽宁静,网上说游鱼穿梭,反正我们未见到。湖后的绝壁“城墙”高达数百米,气势雄浑刚毅。高山绝壁之下的扎尕尔措小巧精致、清秀明朗、娇柔可人,饱含女性之魅。如此巧妙的阴阳相合可谓绝配。</h3><h3>瞅着这千仞绝壁之上的冰川退缩、消融的断断续续几乎无以为继,不得不为扎尕尔措未来的命运担忧,也为莲宝叶则这个开发还不足两年的景区捏一把汗,甚至感觉这个景区根本就不应该开发。但愿它不要步年宝玉则之后尘,但愿我的感觉是莫须有的杞人忧天,但愿地方政府的决策英明无误,但愿……噢,天知道。</h3> <h3>太太的包从来不让我拿,我这一辈子除了背过书包,再也未触碰过其它的什么包包,自然没有包不离身随人走的好习惯。更况随着年龄的增长也有些丢三落四了,她就更不放心我了,怕我给弄丢回不到家了。告诉您个秘密吧,太太的包里面可都是“金银财宝”,要是您捡到了可就发了。</h3> <h3> 各莫寺</h3><h3>从莲宝叶则景区出来在S302上朝县城方向行驶一公里就到达了各莫寺,这是一座有200多年历史的格鲁派寺院,是拉卜楞寺分寺之一。它拥有两项吉尼斯世界纪录,中国最大的连体佛殿建筑和中国室内最高的弥勒佛坐像,其中弥勒佛坐像高37米,用黄铜铸造,重332吨。</h3><h3>这座佛殿由各莫寺总法台联波活佛出资,历经5年于2017年完工,实在是太气派了!</h3> <h3>在大藏区寺院实在是太多,你根本顾及不过来。绝大多数寺院我们都是与之擦肩而过。各莫寺远远的看着就显得十分高大,与众不同。出于好奇我独立走进了这个寺院,它给我的第一感觉是震憾,在这宏大华丽的连体佛殿前做为个体的我实在是太渺小了,殿内的金壁辉煌更是令人瞠目结舌。立马打电话请在车里休息的太太进殿游览,她来后同样是惊叹不已,认为其宏大可与布达拉宫比肩,而且更现代,佛殿前的广场也特别宽广开阔。</h3><h3>要想在寺院广场任何一个角落拍照这座连体佛殿正面全景,至少我们的手机根本办不到,上图斜拍的佛殿全景是我被逼到寺院围墙的死角后拍到的,想稍放大一点就照不全了。佛殿内通常是不能拍照的大家还是亲自去观看。</h3> <h3>这是在布施甘露水还是别的什么?看不懂,也不便多问,怕犯忌。</h3> <h3>今天好像是举办法会或者讲经什么的,搞不懂。来了许多红衣僧人和老老小小的藏民,据说联波活佛座位两边各支着一个麦克风,使其声音清晰地传递到殿外信教民众耳中。声音很好听,尽管听不懂却能安定人浮躁的心绪。殿外的信教民众大多在殿前、广场上席地而坐,手持念珠,静静聆听。</h3> <h3>各莫寺吉尼斯世界纪录颁证仪式好象是7月6日举行,我们恰好晚到了一天,横幅还悬挂在那儿呢。</h3> <h3>藏族是个全民信教的民族,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把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期盼,自己来生的憧憬全都寄托在这个给人以无限遐想、长长的转经筒长廊里的转经筒上。在这个塔楼里的转经筒更大,大转经筒上面刻的经咒和里面装的经咒比小转经筒要多得多,转一圈划过的轨迹自然比小转经筒大得多,因而转一圈大的转经筒比转一圈小的转经筒积累的功德也就高得多了。这样的大转经筒在寺院通常是布局在转经长廊的四个角上,在藏寨、路边、寺庙门脸旁也不乏单立者。</h3> <h3>天真可爱的孩子,十分友好。</h3> <h3>佛门庙堂的大门对你开着呢,孩子,你在想什么呢…… 您又在想什么呢?</h3> <p class="ql-block"> 中阿坝人文景观环线游 </p><p class="ql-block"> 格尔登寺</p><p class="ql-block">格尔登寺位于阿坝县城西北角,具有120多年的历史,是阿坝县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是若尔盖郎木寺的分寺。与我们居住的酒店很近,一大早就出发,一路上野狗实在太“好客”,只好返回驱车前往。途中在寺院外的道旁有五位的女信徒在泥泞的细雨中原地葡蔔朝拜,一身的泥雨毫不在意,十分虔诚,这在我们看来真是难以置信,不能理解,为什么非要在这阴冷泥泞雨中朝拜呢?看来信仰只与心灵相关,至于环境怎么样并不重要。实在是为她们的执着所感动,不忍心打拢没有拍照。尽管她们衣着破旧、垢头蓬面、一身泥泞,可她们的形象却是那么的圣洁,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终生不忘。</p><p class="ql-block">数次行走在大藏区我越来越感觉到我们对幸福的理解过于奢侈浮华,难免荒唐肤浅。信仰的缺失让我们迷失了自己,沉迷在物欲的世界里。对自然资源无度的掠夺和挥霍也不知何时是个头,乃至人们面对自然的警告、报复仍然无动于衷。如此“作”下去,人类最终必然走向自取灭亡,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我们自以为是的科学技术救不了我们!</p> <h3>广场上的这个树桩身披哈达应为神物,具体没有看到介绍也说不明白。我们来的早也没有看到几个僧人,只见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背着弟弟来见一位喇嘛,估计是他们的父亲,聊了一会喇嘛就走了,留下姐弟俩看着好心酸,这个小女孩如果在我们这儿应该还是娇娇宝吧,同样不忍打拢未拍照,留白自个儿想吧。</h3> <h3>好冷清</h3> <h3>这个寺院好像没法与各莫寺比,太破旧了,这是寺院后面的转经长廊。</h3> <h3>格尔登寺的转经廊有2公里长,将寺院斗折环绕,大大小小的转经筒有5000多个。</h3> <h3></h3><h3></h3><h3></h3><h3></h3><h3> 觉囊派寺院一一赛格寺</h3><h3>赛格寺是全藏区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觉囊派寺院。位于四川省阿坝县城东郊一公里的成阿公路边上。始建于1862年,由本地一位叫赛桑喇嘛的高僧创建。觉囊派因其哲学“他空中观见”的观点,与格鲁派的“自空中观见”明显不同而受到人们的关注。自从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对觉囊派实行改宗后各地寺庙逐渐消亡,几近灭绝,唯有这里不仅没有消亡,反而顽强的生存了下来并得以不断发展,香火不绝。该寺燃灯节酥油花会十分著名,雕塑雕刻和唐卡艺术风格独特,技术精湛,是研究、旅游觉囊派藏传佛教的最佳去处。寺院的低调至今在寺院牌楼上怎么也找不到“赛格寺”三个字,可见生存和发展重于名号。
<br></h3><h3></h3><h3></h3><h3></h3><h3></h3> <h3>正是因为觉囊派与强大的格鲁派在教义观点上的争峰相对才使得它在大藏区难以生存,而神奇的阿坝以其博大的胸怀孕育、包容了它,在此它和原始本教一块发扬光大实为不易。同样在阿坝称雄的格鲁派却无力绞杀它们则又是一绝。这也说明一个浅显的道理,无论是宗教、还是思想企求所谓的绝对一致无异于痴人说梦,荒唐可笑,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才是春。</h3><h3>阿坝县有宗教旅游胜地的美誉,全县有各种教派的寺庙43座,有藏传佛教的格鲁派、萨迦派、宁玛派、觉囊派,还有西藏本土的本教和伊斯兰教。专家说阿坝是藏传佛教文化的大辞典、活化石,可在这个藏传佛教的博览园里唯独没有噶举派寺院,这难道不又是令人费解的一绝。</h3> <h3>楼顶上有两位学僧在学习,想当年我们读书时和工作后的婚前几年里也是这么苦行僧式的刻苦、认真,不敢懈怠,这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为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h3> <h3>看着这转寺庙的母子和老人你就明白了藏传佛教的传承为何千年不息。</h3> <h3>正在大兴土木、复兴之中的赛格寺。</h3> <h3>在赛格寺院内有一个独特的景观一一民居,这是一种罕见或者说根本不应该有的现象。我个人以为这与觉囊派的兴衰相关,尽管觉囊派在阿坝得以生存、发展,可与其它藏传佛教相比就没那么有底气受重视,只能忍辱负重低调精进。由于信众较少、经济实力有限,寺院的拓展也较为缓慢。也正是寺院曾经的衰落和缓慢的发展才使得民居有可能在这“安营扎寨”,久而久之就导致了寺庙与民居混杂一体、共同发展的格局。或许这也是一种低调的自我保护、生存之道吧?也不知我的这个观点是否站得住脚,抛砖引玉吧。</h3> <h3>赛格寺庙内的民居也颇有特色,房子不大圈地不少。这里面还有现代别墅式的建筑,很气派。我个人认为应该让民居外迁,还寺院以清净。</h3> <h3>都说阿坝县早晨的云雾很有特色,是摄影师的最爱。今天的云雾是不是太浓重了一些?</h3><h3>我们昨天在上阿坝行走,今天的旅游计划是在中阿坝谷地“安多民族文化风情长廊”上游览,我们一直以为在阿坝县城内有这么一个具体的景点,在游完格尔登寺后就莫名其妙的由县城之西跑到了县城以东,“长廊”没找着闯入了赛格寺。从赛格寺出来当地人告诉我们这个“长廊”在四洼乡一带,我们又从县城的东边折回到我们居住的西边向四哇乡前进,来回折腾走了不少冤枉路。</h3> <h3> 四洼尼姑庙</h3><h3>来到四洼乡首先闯入眼帘的是四哇尼姑庙,我开始还以为庙在这个村庄里。正好一个骑摩托车的小伙子从那边山上过来,询问才得知这个所谓的村庄就是尼姑庙的全部,问及“安多文化风情长廊”小伙子也说不清楚。我想长廊找不着就去本教郎依寺看看吧,小伙子说顺着这条道走翻过一座山就到了,恰巧手机导航也是这么指引的。</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座落在下四洼村玛米山上的四洼尼姑庙是一个格鲁派寺院,规模也不小。正好有三位觉姆迈着军人般整齐的步伐一二一的下山来,试图语言交流,回答是不知道,听不太懂,但很热情,却又无助于事。</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西藏有三大怪:手臂露在外、厕所随身带、牛粪墙上晒。</span><br></h3> <h3>下四洼村民居</h3> <h3> 中阿坝自然风光</h3><h3>看到这个中阿坝旅行环线指示牌心中似乎有底气了,中阿坝环线的重点是寺院、民居民俗等人文景观,所谓的“安多民族文化风情长廊”并非一条街、一个景观,它其实是当地的民居建筑、服饰歌舞、饮食、宗教文化和民风民俗之大成,呈点状、不规则散布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其实,我们今天早上走进格尔登寺也就意味着开始了“安多民族文化风情长廊”之旅。</h3> <h3>今天的雾真大,光线也不好,但这一路的山地草原风光十分秀丽。只是我们无论是摄影技术还是设备都太差劲了,无力展现它的美,让您失望了。</h3> <h3>翻过这座山就是龙藏乡政府所在地了,站在这座山顶的观景平台上可360度纵览中阿坝的风光,阿坝县城及周边的山川、云雾、田园、藏寨、寺庙、塔影尽在眼前,很美。</h3> <h3>层次分明的山谷地带</h3> <h3>太太在与牧羊人聊天</h3> <h3>在观景平台下的垭口我与这位牧羊的藏民聊天,他是西藏理塘县人,妻子是当地人,所以他就来到了这儿。我说理塘可是“红太阳”升起出领袖、名人的地方呀。他家有200多只羊,一般要牧养一年后才能出售,一只羊可卖1200多元,收入还不错。我见他手拿吾尔多,就说能给我演示一下吗?他爽快的答应了,先弯腰在地上找了一个大小合适的鹅卵石包在吾尔多上,然后挥舞了三圈,随着一声鞭炮式清脆的声响,石头飞向近100多米远的半山腰,这样走远的牛羊就会回归牧人的视野,多神奇。<br></h3> <h3>瞧空中的那个黑点就像一枚出膛的子弹射向远方,安多牧民放牧最常见的装备有吾尔多、马和雨具。</h3> <h3>我们在去郎依寺的路上,在龙藏乡三岔路口处从一位老乡口中得知都可以去郎依寺,近道一处正在建房屋,有些泥泞,我们以为前方的路都是如此,就决定走另外的一个岔口,先回县城然后再绕道去郎依寺。车调头不到几米,另外路边的三个藏民手舞足蹈,哇哇不停的阻止我们,让我们原路返回。我说近道路不好走,他们用生硬的汉语说“走得好,走得好”。盛情难却只得返回,结果还真好走翻山即到。一路走来我们得到了各地藏民朋友们太多太多无私的帮助,他们真好。<br></h3><h3>看到这种正在建设和已建好的房屋立马勾起了我儿时的记忆,在我所生长的那个小县城当时人们也是用粘黄土混合稻草然后四周用木板夹固这些泥草,像打糍粑一样夯实,不断的延长、加高,最后上梁盖瓦成屋。到我下放时所见则改用泥砖垒房了,这样更快更省事一些。<br></h3> <h3> 别具一格郎依寺</h3><h3>想进郎依寺?对不起留下买路钱,否则你们休想过我这一关!怎么样?看着办吧,想就这么耗着?好,我奉陪,咱最不缺的就是时间。看来这不是一条好狗,所以它“胡搅蛮缠”挡我们的路。</h3> <h3>这是在下山途中拍摄的郎依寺全境</h3> <h3>郎依寺门脸外的四个小伙子想用无人机拍摄郎依寺全景,他们租用车的司机说“那等我将车开走以后你们再航拍,完了我们再联系。”本教寺院较其他教派寺院更神秘,通常是不让人参观的。</h3> <h3>阿坝郎依寺,为国内外最大、最古老的雍仲本教寺院,其前身是由郎依和夺登两喇嘛创建的刚来卜大寺,距今已有900多年了,寺内文物价值连城。其规模不亚于格尔登寺、各莫寺。作为郎依法王主寺,郎依寺有属寺300余座,属寺及修行中心遍及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甘肃、香港、尼泊尔、印度、美国、加拿大等地。从第一代多帕元旦坚赞传承至今,郎依寺已是第39代法王。当前法王---嘎让罗珠坚措活佛是郎依大寺的住持活佛,现任国际雍仲本教联合会会长。</h3><h3>寺院大门下有个小蓝牌上写着“郎依寺”,比赛格寺还强一点总算还有个名儿。一位熟知该寺院租车司机的解释是这儿不是旅游景点,故门脸上无寺庙名。我以为这仍与其在藏传佛教中被打压相关,为了生存、发展做一些不得以的事或让步是可以理解的,只是现在仍然如此却令人不解,也没有必要。这个寺院尽管在山上却很难拍到它的全景和主寺,租车司机建议我们到后山去拍,结果更糟。寺院内好象也不欢迎随意拍照,自然不能去这样做,野狗也多更不敢随意行走。<br></h3> <h3>郎依寺装饰别具一格的转经长廊和路标,本教寺庙一律按逆时针朝拜,转经、旋转经筒和參观也要按逆时针方向,它与藏传佛教按顺时针方向转正好相反;同時,本教誦念“八字真经”而不是藏传佛教的“六字真言”。</h3> <h3>郎依寺煨桑台,蓝色是本教的基本色,象征着海洋,代表着博大与无涯。</h3> <h3>郎依寺白塔</h3> <h3>郎依寺的天葬不是像色达那样几乎天天有,但仍然存在。其后山也叫花山,满山遍布小野花,很好看,未拍照。走到这里有一种莫名的紧张和神秘,不敢、也不想、不便轻举妄动。<br></h3> <h3>这是车开到后山后拍摄效果,更多的应是僧人住宅,中间的金顶寺庙或许就是主寺吧?其实我们来时也拍到了它的正面图像。</h3> <h3> 洼尔玛藏寨</h3><h3>从郎依寺出来顺山而下,然后向左拐一会儿就是洼尔玛乡尕休村,该村的藏寨是阿坝安多大型藏寨古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罕见的土木结构古藏寨的代表。在这个有着浓郁安多风情的藏寨里,其独特的农耕文化遗存二牛抬杠的耕作方式与藏寨构成了一幅迷人的田园风光。雨雾中的寨子出奇的宁静,雨点落击青稞的天籁之声和着自已的呼吸声清晰入耳,十分享受。</h3> <h3>安多风情古藏寨的特点是厚墙、小窗、宽院、泥土封顶,外不见木,内不见土,保暖、防水,集关畜、住宿、会客、储粮于一体,功能齐全,是典型的堡垒式夯土建筑风格。建筑方式与我儿时所见的粘土黄泥与稻草(这儿是青稞草)混合后木板四边夹固的干打垒无二。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则采用了更多的新材料,但主体结构和风格没有太大的变化。<br></h3> <h3>典型的外不见木,内不见土古堡式夯土平顶建筑,做工精致、古朴、厚重、有韵味,只是无缘观赏豪华典雅的内饰。这个临空外挑的小阁楼小巧精致,很有意思,它又突破了传统、经典藏寨建筑风格,让人眼睛一亮,别致有趣。至于是干什么用的我颇有兴致的在路边上下左右的捉磨了半天也无解。返汉后为此专门查证资料才弄明白,原来这个悬挑于壁外的木架板壁小阁楼叫挑厕,也就是厕所。我的个天呀!藏族同胞的三大怪中不是厕所随身带吗?通常居所是没有厕所的,怎么会是这样呢?幸亏彼人“学风不正”,没有近距离的深入“研究”它,也就避免了遭于“高空炸弹”的狂轰乱炸和侵犯隐私权的可能性,要不多尴尬、难堪?</h3> <h3>本应拍一张正门照片,怕狗不敢前往。</h3> <h3>从尕休村原路返回,若向右拐是郎依寺,左侧那个山上就是雍仲本教的另一个寺院一一夺登寺,这也是一个颇有名气和特色的寺院,较之郎依寺更加神秘。汽车去不了,只能步行,末去。另外,阿坝足洛寺、冻勒寺也是本教寺院,只是和阿坝州其它各县众多的本教寺院一样规模较小。</h3> <h3>从尕休村直达县城居然又到了赛格寺,早知这样当时可从这儿出发到四洼尼姑庙返回可少走不少的冤枉路。至此我们今天的中阿坝环线游就算结束了,重点且别具特色的四洼尼姑庙、本教、觉囊派寺院都已走到。今天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去县旅游局拜访专家,咨询去下阿坝茸安一一柯河森林大峡谷的相关问题。限于时间关系,宁玛派寺院兰措玛寺和萨迦派寺院德格寺只好放弃。</h3><h3>赛格寺全景</h3> <h3> 无奈的告别</h3><h3>经赛格寺返回县城,途经阿坝县公共长途汽车站正好进去了解有无到茸安乡、垮沙乡、柯河乡的班车,只要有常规定时的班车就说明路是通畅可行的。售票员说没有定时定期的班车,只有凑齐了15个人才会发一班车,一般去的人很少。我问路况如何?她也说不清楚,很热情的把她们站长的手机号给我让我去问站长,只好作罢。也到了饭点先去该县中心城区金幡银座找家餐厅犒劳自己再说。</h3><h3>金幡银座号称阿坝版的“宽窄巷子”,只是少了些阿坝应有的民族风情,多了些现代文明的气息。人不多有些冷清,高原小镇大多如此。“人民食堂”是家不错的饭店,主打川味。吃罢饭发现周边还有一家做猪油饼的小吃店,这玩意小时候特爱吃过顺便也买了一个尝尝。也许是吃得太好了,感觉这饼不怎么样。</h3><h3>吃饱喝足了就该去找旅游局的专家了,正巧在停车位碰到了一位公务员样的男士,四十来岁,询问旅游局怎么走?他说今天是周末都不上班。那就问他吧,他的建议是目前正值雨季绝对不要去茸安~柯河森林大峡谷,一个是路本身就烂,加之又正在修筑那就更难走了,而且也不安全,若人车出事故救援太难。问及神座,他正好刚从那儿回来,今天省里的领导也在那儿检查工作,建议我们明天去人会少一些。看来他的建议是中肯的,再说我们的座驾再也经不起折腾了,只好忍痛割爱留在下次吧。明天到神座去小住几天再经曼扎塘湿地去唐克,这样也避开了热门景区红原。</h3><h3>在外自驾游基本上没有礼拜几和周末、节假日的概念,甚至连出游第几天了也记不太清楚。心目中只有下个景点是哪里、路况、车况、天气如何这些十分现实的问题。每到一个地方住下来后想得最多、最现实的是这儿有什么象样的餐厅?小吃有什么特色?网上介绍的地特产能吃到吗?告诉您吧在青藏高原这些县城小镇里这些都难以办到,你问当地人有没有大一些的餐馆?他们的回答大多是指着一家小饭馆说“这还不够你们俩人吃吗?”让你哭笑不得。</h3><h3>至于网上说的让你口水直流的小吃、地特产一般都见不到,更吃不上。因为镇子太小,当地人一般都在家里吃,游客也就那么稀稀啦啦的几个、几十个,没有市场谁做赔本的买卖?有时好不容易找到了心仪的食材还要去找愿意加工的餐馆,费时费力还令他人费解,我们干过两次后就再也不干了。就阿坝县城总体上讲还算是不错的了。</h3><h3>我们一路走来发现这些偏远县镇无论是餐饮业、还是城镇建设风格更乐意向内地趋同,丢失了本真的自我。譬如稍大一些餐馆的菜谱几乎与省会城市的无异,很扫兴!想换个味口还真难,更搞笑的是热情的服务员对此表现出极大的不解,以为我们过于挑剔。换个角度想想也对,这些由外地引入的菜品相对他们而言不也是新口味么?我们这些外来游客必定还是小众人群,商业竞争就是这么现实,怪不得人家。至于那些千篇一律、僵硬无趣、令人视觉疲劳的所谓的现代化建筑在他们的思维中不正是求新求异么?时尚永远都是势利的,它喜新厌旧,却又千古往返轮回,今天的“旧”或许就是明天的“新”,反之亦然,从来都缺少真正的创新。不要五十步笑百步了,他们只不过是在重复着我们昨天的故事而已。</h3> <h3>今天是2018年7月9日,我们前往中国当代的世外桃源第一村一一神座。从县城阿坝镇去神座有两条路,一条是县道哇查公路,另一条是省道302,我们选择走省道以为会更好走。结果路烂到了极致,简直是遭罪,麦尔玛镇的的路更是泥泞不堪,根本没办法走,短短几百米时常要从居民门前绕道而行。在此若经XU08可前往曼扎塘湿地到唐克,路口还有军人把守的岗楼,我们游完神座后就要经此去唐克。正好问问路况,叉道口有个小卖部店主年近七旬,他告诉我近期雨水太大了估计路都被水淹没了,甚至连黄河大桥都淹了,他所说的黄河大桥应是白河大桥。再看看镇上泥泞不堪的街道,我想曼扎塘湿地的路即便不被水淹也绝不会好到哪里去,只好放弃,游完神座村后只有取道红原到唐克。</h3><h3>这是省道302上的一个垭口周边的风光,垭口竖着一牌子“游牧味道”,据说可以去体验“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诗意生活,感受天地悠悠,牧歌悠扬的充盈与辽阔。”</h3><h3><br></h3> <h3>这是距神座14公里处的一个村庄,这座小桥被昨晚的洪水毁坏了,桥的另一面毁损更严重不让拍照。真倒霉呀,试图与警察商量,一口回绝。那么可以绕道去吗?没辙。我说早知如此还不如走哇查公路就可避开这座危桥,警察说那条路更烂,沿途几座桥梁同样被洪水冲毁过不了。我问昨天在神座视察工作的省领导还在吗?他说要不是昨天走了今天照样走不了。村民劝慰我们说:“神座村与我们这儿差不多,没啥看的,还不如去附近查理寺去看看。”多么善良的乡亲!</h3> <h3>在安多藏区自古就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神座的姑娘、然木多的酸菜、蒙古的糌粑"。至从这个座落在阿依拉山河谷中的藏寨走红以后,那些旅游专家总结出“天然美景、野生动物、生态美食、神座姑娘”谓之神座四绝。其实在青藏高原您随便走进一个村落好像这四样并不稀缺,神座肯定是个美丽神奇的地方,它能从众多的藏寨中脱颖而出自然有它的道理。在天时地利人和中它是样样齐全而且各具特色,尤其是地利上最大的优势我认为是其2900米的海拨高度和地理位置,不高不低,不近不远,挺中庸,来者完全不必担心高反,进出也便捷,又不乏高原风光和风情,人文底蕴也丰厚,还有美食美女和成熟完善的接待能力,是个休闲的好去处,人们自然是趋之若鹜。遗憾的是我们今天是去不了了,说得再好也是枉然,留个影走吧!</h3> <h3>与热情友好的乡亲们告别,是不是有点十送红军的悲壮感?(车内拍摄)</h3> <h3>这是查理多阿依拉山“朝霞夕照”摄影点,也是阿坝县旅游局打造“成阿线”的一个亮点。在这儿“朝霞与雄鹰齐飞,夕照共草原一色。”阿依拉山垭口的海拔3940米,这儿的海拔应该更低一点。这个正在专心致志学佛经的藏族妇女靠一个小卖部、一座收费厕所维持生计。</h3> <h3>阿依拉山风光,在青藏高原行走一段时间后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从阿依拉山到红原县安曲镇这一线的山水草地画卷非常美,当时看着也就过去了,连我一贯的风格每到垭口必停车拍照的习惯也因懒得动给错过了。现在想想还真后悔,为什么不多拍几张风景照呢?</h3> <h3> 挺进红原</h3><h3>向红原进发,再见,美丽的阿坝!下次再来时我们一定会选择金秋十月,去层林尽染的茸安一一柯河森林大峡谷走走,到遍地秋草黄的曼扎塘大草原去看看,最后在秋收的神座村住下来品尝神座丰盛的美食,再与神座美丽的姑娘牵手在夜幕下、篝火旁,漫舞一曲。噢,太滋润了,怎么样,朋友下次一块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