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情,一辈子戒不掉的瘾

安然

<h3> 看过朋友圈才知道,家乡的人们不知何时起已经裹上了羽绒服,已经围在火炉边吃火锅,已经换上了厚厚的毛绒毯,浓烈的深冬气息在圈里滚动播报。 天气确实已经转寒,我在单薄的卫衣里面套了件背心,其实也没有太冷,自己仿佛在追寻一种仪式感,看着家乡人们毛衣外面套羽绒服的保暖方式,似乎认为自己也应该多穿点。这是一所没有卖羽绒服的城市,甚至一件带绒的打底都很难找到。 </h3> <h3><br></h3><h3>在来这里之前,我很开心,能逃离家乡的严寒是值得欣慰的,能一年四季穿着美美的裙子也是我向往的。人总是这样,对一切新的事物充满期待,与过往渐行渐远之后,才发现我们习惯的依旧是四季分明那块属于自己的土地。<br></h3> <h3> 那里烙印着从你出生到现在的脚印,鞋码越大,印子越少;那里收纳着你不同阶段的欢声笑语,年龄越大,话语越少;那里收藏你每次离开时的不舍,也记忆着你回来时的欣喜,哪怕身影越来越少,哪怕它的变化和发展你都全然不知,但只要你回来,列车到站的那一刻它都能带给你久违的心安和莫名的踏实,不管你兜里是否有钱,也不在乎你是否已经扬名立万,它总是在那里用最温柔的姿势等待你,接纳你。<br></h3> <h3><br></h3><h3>朋友发消息给我,还附带一张没有经过任何修饰就能让人催涎欲滴的高粱糖图片,配文:“快回来。”我当时手里正端着一碗肠粉,那也是当地很地道的特色小吃,而且远比家乡的高粱糖贵,按理说我应该更满足于现状,毕竟手机里那伸手不及的食物是我熟知不能在熟的,而此刻手里捧着的则是来这儿之前碰触不到的正宗美味,却让我瞬间有种搁下的冲动。<br></h3> <h3><br></h3><h3>或许,正是因为熟悉才会挂念。人的情愫是及其细腻的,可能在自己还没有查觉的情况下就已经在指引我们朝着特定的方向去寻找,去探索,去追求,那些深藏在心底的东西并非变淡,而是在等待一个最佳的时机出现牵引着我们回到最初。 </h3><h3><br></h3><h3>无论何时,故乡是我们无法舍弃的深情款款!</h3> <h3><br></h3><h3>我不是一个吃货,也从来不会在吃上面有多挑剔。但是,某些记忆深处的味道是无法替代的,可能你坐在米其林餐厅吃着马卡龙,味蕾却在找寻小时候路边阿姨自行车上面的甜甜圈。董卿在《朗读者》里说:“味道落在笔上就成了风格,吃进胃里就成了乡愁,刻在心上就成了一辈子都解不开的结。”<br></h3><h3><br></h3><h3>到过许多地方,认识过很多人之后,才会发现有些东西早已在身体中根深蒂固,新事物只会带给你新鲜,涨你见识,开你眼界,但永远无法用炽烈的带着乡味的深情对它给予厚爱。<br></h3> <h3><br></h3><h3>乡愁是什么?是余光中笔下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是洛夫的想念,终老望乡,伸手可及,抓回来的任是一手冷雾;是鲁迅对分别20多年故乡的怀疑,冒着严寒奔赴2千多公里回去,一股悲凉由心而生“这可是我二十年来时记得的故乡”。<br></h3> <h3><br></h3><h3>走了多远,扎得多深,总有一个地方令自己翘首以盼,那是故乡,是根本剪不断脐带的血地,断了筋骨,连着血脉。年少时想逃离,逃离过后想回却回不去,那个见证我成长,包容我任性的地方,终是我一辈子戒不掉的瘾。<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注:图片来源于网络</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