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眉师附小的二三事(今天纯散文,走心)

霜月

<h3> 今晨,是我平生第三次踏进眉师附小。我家住在眉山,离眉师附小并不远,越过苏祠桥,经过三苏祠大门,再走几步遮天蔽日的浓荫道就到了,步行不过十几分钟。无数次从它校门口经过,无数次遥望它校门内的生机勃勃,可我终究没有走进它。</h3><h3> 记得第一次来到眉师附小是在二十年前,那次代表自己就读的小学来参加作文比赛。旁的都忘了,只是记得带队王老师的一遍遍叮嘱:“一定要仔细阅读作文提示,千万别写偏题了;一定要把学校的名称写完整;一定要把字写好写的工整端正……”我怯懦地一一应承。小心谨慎地完成了比赛,我抽到的题目是《故乡的秋天》,有没有得奖我确实是忘记了,或者我并没有得奖,我却不想记起罢。</h3> <h3> 第二次来眉师附小是来实习的,一晃也隔了十二年。我们班的几十个同学,每五六个人一组,分派到眉山市区的几所小学。我比较幸运被分到了与我们学校(眉山师范)一墙之隔的眉师附小。在我们学校的操场上,经常能听到眉师附小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欢呼呐喊。</h3><h3> 那时,我曾幻想过到眉师附小中任教,没想到自己真有这样的机遇成为一名实习老师,名正言顺地来到眉师附小。</h3><h3> 那个初冬的清晨,还有薄薄的雾,我满怀激动踏进了眉师附小。却被一个温柔的声音叫住了,我循声望去,是教我们普通话的杨老师。她骑着我熟悉的那辆自行车,蓬蓬的头发上,夹着一个毛绒绒的耳罩,裹着厚厚的围巾,手上戴着红彤彤的手套。她在花台边对我招手,我心里咯噔一下,难道是我的教案作业有漏洞被她发现了。我不大情愿地来到她的车旁,准备好要被她严肃的批评。可她却用和缓亲切的声音说:“天这么冷,穿厚实点吧!”说着,就摘下手套,用温暖的手替我掖了掖衣服,还把我挂在衣服上的断掉的发丝捡了下来。又用她清亮有神的眼睛打量着我说:“要当老师的人了,注意下自己的形象。”我当时又感激又窘迫,垂着眼皮不敢看她,应声答应后,就与她道再见分别了。</h3><h3> 现在,我又走到了这座花台前,十二年过去,花台早已面目全非,可杨老师的音容笑貌却一直历历在目。我忍了忍想要夺眶而出的眼泪,快步地往前走。</h3><h3> </h3> <h3>  穿过两栋教学楼中间不算宽的过道,眼前立刻豁然开朗,映入眼帘的是一道被油彩粉刷的五彩斑斓的墙壁。墙对面就是我的大学——眉山师范。我多想再看看她啊!可是墙里墙外都是高大茂盛的树木,她被遮蔽的严严实实。况且我知道几年前她已经被拆除了,我终是不能见到她了。现在,我只能从记忆里去寻找她,去与她相见了。</h3><h3> 孩子们的呐喊声再次把我的思绪拉回了现实,他们一张张天真无邪的脸庞展现在我眼前。</h3><h3> </h3><h3> </h3> <h3> 十二年前的初冬,我实习的那一个月,也曾拥有过这样一群眉师附小的孩子。我们朝夕相处,课上课下亲密无间。他们的小脑袋瓜又聪明又灵活,对成人的世界有着无数的好奇,有数不尽的问题。我们一块儿做操,一块儿上课,一块儿吃饭,我每天都会给他们讲故事。<br></h3><h3> 实习结束的那一天,我们最后一次送孩子们到指定的放学点放学。不知道是哪个孩子哭了,一个孩子引起另一个,一个班带动另一个班,整条街都在哭,到处都是痛哭流涕的孩子。路过的行人都不解地望着抱着我们嚎啕大哭的孩子,我们只好不停地安慰:“我们一定会回来看你们的,别哭了,答应老师要坚强……”看着孩子们被家长带走了,还一步三回头地望着我们,我心中满是感动,多么淳朴善良,真诚以待的孩子呀!</h3><h3> </h3> <h3>  似乎是从那时起,我坚定了自己要当一名教师的决心。</h3><h3> 如今,我第三次踏进眉师附小,感受这百年文化积淀的眉山名校,回忆着自己与眉师附小交汇的点点滴滴。</h3><h3> 我很幸运,生命中拥有那些有爱的老师;我很幸福,生命中拥有那些有爱的孩子。</h3><h3>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h3>

附小

眉师

孩子

眉山

老师

我们

实习

踏进

花台

地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