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古道红枫的晚秋绝唱

木鱼

<h3>  深秋时节,每读博客,每阅美篇,经常看到有人在晒红枫古道的美文美图,精美的图文把古朴沧桑的古道、色彩斑斓的枫林、火红艳丽的枫叶,炫耀得情趣横生、赏心悦目。<br></h3> <h3>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亦抵挡不了美的诱惑,心被撩得痒痒的,期盼着自己也能伫立在苍朴的古道上、火红的枫林下,去品读古道与枫林映辉、霜叶与秋风同舞的大自然美景。心想事成,秋末冬初之时,我终于如愿以偿,有幸与闻名遐迩的文成大会岭红枫古道亲近了一回。<br></h3> <h3>  位于浙南一隅的文成县,1946年从瑞安、青田、泰顺三县边区析置而成,系“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县,县名“文成”是有来历的,取自明朝开国元勋刘基(字伯温,文成南田人)的谥号。<br></h3> <h3>  古时,文成山民为了连接外面的世界,在幽深的大山里开辟了一些山道。据称,文成境内至今仍留存60 余条完整的古道,大会岭古道便是其中最为经典的一条,其岭脚可达泰顺、瑞安、平阳,岭头则通景宁、云和、龙泉等地,乃当时重要的交通枢纽。这些古道穿山越岭,沿途的丹枫红叶,或大气磅礴,或野趣横生,或绚烂热烈,或淡雅俏丽,无不风姿绰约,独具特色。名家曾如此赞叹:红枫古道,江南少有,存之不易,堪称佳景。<br></h3> <h3>  早上八点,尽管秋风凛然,气温较低,但和煦的阳光早已遍洒了大地,旅行遇上天公作美,心情自然多了几分欢欣。然而好事多磨,刚上高速公路,车子喘息几下之后便熄火了,任凭我们怎样摆弄,它依然我行我素,就是不肯起身上路。我们只得心急火燎地与汽车修配厂联系,姗姗来迟的两位修理工查验车子后,认定车子病入膏肓,急性发作需住院诊疗。无奈间,只得向高速收费站揖手求情,车子终于从收费通道退出高速公路,并被大家一起发力推至路边“停职就医”。  </h3><h3> 换了车子重新上路,为此整整耗费了两个小时,到达文成县城大峃镇时已是午餐时间。借得文成友人的一个处所,将随身带来的荤菜、素菜、面点、水果、酒水摆了一桌,同伴们围聚一起,大块朵颐,为下午的旅行储备了足够的热量。<br></h3> <h3>  从大峃镇到大会岭红枫古道仅需二十多分钟的车程,因为正值赏枫的好时节,开往景区的路上车水马龙,喧闹非凡。临近古道入口的地方,只见山边空地及道路两侧横七竖八地塞满了大大小小的车辆,哪里还有插针之地。随着车流一直前行,足足行驶了一二公里,才为车子找到栖身之所。<br></h3> <h3>  下车溯溪而行,我们很快就到了红枫古道入口处,悠然迎客的是一座单孔石垒拱桥,凌空飞架于溪涧之上。此桥名为“会吉桥”,系民国十三年(1924年)重建,长28米、宽3.75米、净跨13米,桥面为石板铺设,桥身及拱券部分由岩石垒砌,长长短短的干枯藤蔓垂挂于石桥的两侧,在萧瑟的秋风中飘飘荡荡,为苍朴的古桥增添了几分沧桑和落寞。<br></h3> <h3>  会吉桥的右侧有一座简陋的岭脚亭,亭的上方便是“红枫古道”的匾额。文成的古道都冠以“红枫”之名,这是事出有因的。枫树在当地是最受欢迎的护路树,因为它扎根很深、材质坚硬、难以倒伏、不易夭折,有很强的生命力,可以有效地保护路基的水土不致流失。挺拔高直的枫树每至深秋万物萧索之际,便犹如艳红的火炬,为大山深处的路人指引前行的方向。<br></h3> <h3>  穿过岭脚亭就是大会岭古道,一眼望去,游人如过江之鲫,摩肩接踵,熙熙攘攘,宛若贸易集市。这条古道始建于元代,全程约五公里,大约有4500多级的台阶,每级台阶长约1米多宽。古道路面早期用不规则的乱石修筑,后期用花岗岩条石铺就,历经数百年,依旧保存完好。</h3> <h3>  随着人群拾级而上,举目眺望,漫山遍野,红枫摇曳,翠竹相拥,落英铺地,俨然一幅浑然天成、色彩饱满的寒秋油画。</h3> <h3>  古道两旁有不少上百年树龄的古枫,树干高耸云天,需两人才能合抱,树冠遮天蔽日,炽烈的色彩鲜明耀眼,如此苍老雄浑的枫树,我过去见所未见,心中极为震撼。在金色阳光的照耀下,枫林树影婆娑,那浅黄的、嫣红的、绿中带黄的、黄中透红的枫叶,簇拥着,平铺着,延伸着,由近至远,远至天边,仿佛是五光十色的硕大云锦,覆盖在崇山峻岭之上。<br></h3> <h3>  幽深的古道、斑斓的红枫赋予了大会岭神奇和美丽,引得游人不约而同地拿起相机或手机,在枫树的斑驳光影里捕捉美的瞬间。当1000多级的台阶被置于身后,仰望与云天相接的岭头时,体力和毅力都面临着较大的挑战。这时,同行的帅哥个个望“岭”兴叹,裹足不前,畏难而退;而平时看似文弱的美女,却精神抖擞,尽显女汉子的豪气,继续向岭头攀登,希冀能看到更美的枫林景色,一饱眼福。<br></h3> <h3>  深秋的古道并不寂寞,络绎不绝的游人成群结队,前不见头,后不见尾,人声鼎沸,蔚为壮观。我相信,这就是人们对美的向往,对红叶的相思,也是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此时此刻,我的脑海不由浮现出当年先民的身影,他们为了生计,肩挑重担,佝偻着身子,在寂寞的大山中孤身而行,用坚实的双脚,一步又一步地丈量漫长的古道。在岁月的嬗变中,饱经风霜的古道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丹枫的陪伴护佑下,默默地承载着历史,传承着文明。</h3> <h3>  古道弯弯,古道逶迤,攀登古道并非轻轻松松的散步,我们一行人行至山间凉亭时,气喘吁吁、腿脚发酸,不得不稍作休息。卖茶点的老农告知我们,从岭脚到岭头有4500多级台阶,到此不过才走了近半的路程。听闻此言,李白那“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诗句不由脱口而出。<br></h3> <h3>  此时,我满脸汗水,双腿重如灌铅,是咬牙坚持还是折返下山?正在犹豫之间,岭头返回的游人告诉我们,因已经不是欣赏最美红枫的时间点,岭上的风光与一路所见并无太大区别,无处寻觅“霜叶红于二月花”的醉人美色。我思忖,枫林没能展现最美的风姿,或许是今年气候的原因,于是我们打起了退堂鼓,班师回朝。<br></h3> <h3>  古道之行、赏枫之旅,行色匆匆、浅尝辄止。没能尽情领略大会岭层林尽染、漫山红遍的磅礴“枫景”,也无缘看到枫叶灿烂如花、火红似霞的醉人“枫情”,未免有些意犹未尽,但通过这番亲近,那浸透岁月的古道,那遒劲瑰丽的古枫,已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里。<br></h3> <h3>  挥手告别红枫古道,且留下对火红枫叶的思念吧,相信还会有机会,再来聆听我心目中的那首古道红枫的深秋绝唱。<br></h3> <h3>  本文原载杂志《旅游新报》2017年第9期</h3> <h3> 文:木鱼原创 图: 选自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