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摄影: 谭雄(行一)</p><p class="ql-block">器材: 三星s6</p><p class="ql-block">文字:谭雄(行一)</p><p class="ql-block">音乐: 垄上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传统村落作为农村“生活、生产、生态”保存最完整的区域,是广大人民群众眼中“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理想之地,是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激活乡村发展活力的重要载体。近年来,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坚持保护和发展并重,结合实施全域化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宜居环境和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积极探索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新路径,助力乡村振兴,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目前屏南县拥有中国传统村落15个,省级传统村落20多个,其中3个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村,6个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旅游目的地。随着大量农村人口外出务工、经商、求学,“空心村”不断涌现。而文创的发展,吸引了更多人气,让这些古村落逐渐恢复活力。2018年福建省专门发文在全省推广屏南模式。</p><p class="ql-block"> 2018年9月15日,朔州市委组织部分乡镇干部到屏南县进行学习,我有幸作为其中的一员跟班学习,感悟颇深,收获很大。现把屏南县在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活化方面的主要做法和经验转发于此,供感兴趣的美友分享参考,学习借鉴。屏南县的主要做法如下:</p> <h3><b>01
注重顶层设计,自上而下推动。</b>
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先后成立了以县党政主要领导牵头的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传统村落文创产业项目指挥部等工作机构,乡、村两级也相应成立组织机构,并由县副处级以上领导分别挂钩帮扶,各村派驻驻村专家进行技术指导,构建了“上下一体、配合密切、联动推进”的总体工作格局,为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和人员保障。
二是强化规划保障。为避免出现千村一面现象,在村落保护规划编制时分别邀请多家设计单位参与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先后有15个传统村落保护规划通过住建部等六部委审查合格。目前,先后有15个村落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13个村落被列入福建省级传统村落,新申报的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有8个。
三是强化资金保障。从2014年以来,在县财政比较困难情况下,每年挤出专项资金1000万元用于开展传统村落保护规划、档案编制、项目实施等工作。(建议到祭头村看看)<br></h3> <h3><b>02
注重活化利用,典型示范带动。</b>
</h3><h3> 一是突出基础工作。针对屏南县传统村落古建筑多的特点,各村均进行筛选集景,筛选古建修复对象,并编号建档立册,对建筑内部主体承重结构、屋内瓦片、椽条桁木损坏程度进行初步评估,按保护价值、濒危抢修、重点修复等内容进行分门别类进行归类,而后按分期分批进行修复利用。2014年以来配合福建工程学院对全县159个行政村400多个自然村村落内的历史建筑及特色建筑进行普查登记,同时公布了一批65处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完成了保护范围划定、测绘和建档立册工作。
二是突出以点带面。一个地方的文物遗产,具有地域性、唯一性、不可再生性和不可复制性,一旦消亡,就是永久性的消亡,连同附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一同消亡,花多少钱修出来的都将不再是传统村落。因此,保护自然、文化遗产、传统村落,就是留住我们渐行渐远的美丽乡愁。屏南县结合古村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修缮工作,保护以古建筑、古街巷及传统景观风貌为核心的资源本底,景观建设须与原有的传统风貌保持一致。目前,屏南县棠口、漈头、漈下、北村、北乾、厦地、龙潭、前洋等村正在对上百栋古民居进行分门别类开展抢救性修复,并以此为示范带动县域其它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
三是突出融合发展。通过传统村落中的古民居、古建筑修复,以及农村改水改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等工作,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农村新环境,从而形成传统村落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良性互动。如双溪镇前洋村从复旦大学引进张勇教授创办书院教育实践基地、古陶瓷博物馆;熙岭乡龙潭村结合传统古民居修缮引进外来移民开办书屋、艺术创作室、酒博馆等;屏城乡厦地村结合古民居修缮创办影视摄影教育基础等等。(建议到前洋村看看)<br></h3> <h3><b>03
注重综合施策,形成合力推动。</b>
</h3><h3> 一是积极向上争取资金。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工作需投入大量资金,如果单纯靠县级财力始终难以维继。在中央和省市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屏南县先后争取到传统村落及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资金5600万元,其中中央传统村落保护资金4200万元,省级重点改善提升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专项1400万元。
二是发挥政策叠加效应。注重政策研用,用好、用活、用足近年来屏南县争取到的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全国金融扶贫示范县、全国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县、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县、省级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试点县等30多个含金量十足的“金子招牌”,从中找政策、找项目、找资金,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工作的有序开展。
三是积极培育能工巧匠。古建筑维护与修缮是传统村落保护一个重要措施,随着现代建筑工艺兴起,传统建筑工艺和传统工匠技能正在逐渐消失。为了更好做好这项工作,屏南县组织相关人员对传统工匠、工艺技能进行进行摸底调查,建档立册。先后聘请老工匠艺人、老专家开展2期工匠技能培训,对96名农村工匠进行技术技能、建造工艺培训和发证工作。同时还组建一支以廊桥建造技艺传承人黄春桥为主20多人的屏南地方特色古建筑修缮队伍,为传统村落保护添砖加瓦。(建议到厦地村看看)<br></h3> <h3><b>04
注重机制创新,提升保护实效。</b>
</h3><h3> 一是发挥工匠引领作用。屏南县古村落内分布古宅大多土木结构,主体为木结构,外围为夯土墙。古宅破损程度不一致,修复方式也不一样。有的为木结构承重柱构件底部因潮湿腐烂损坏,通过替换损坏部分达到承重要求;有的因瓦片损坏雨水渗漏造成椽木、望木板或檩条受雨水侵袭腐烂损坏,一般肉眼很难判断损坏程度及数量,需在修复过程逐一排查修复;有的是墙体受雨水侵袭后部分墙体倾斜倒塌等等,设计单位在设计考虑整体安全,通常是把整面墙体放倒后进行重新修筑,按照传统手工夯土工艺修筑墙体存在计价难或无法计价缺点。为了进一步发挥传统工匠带班引领作用,每幢古匠修复均由传统工匠带班,按照工料法进行实施。工料法形式是聘请当地传统工匠进行施工,在原材料使用时做好入仓出仓登记,由带班工匠及监督人对材料使用部位及数量进行登记确认后进行施工。
二是创新投融资机制。以村委会为平台,由村委与祖居户主签订租赁合同,“新移民”再与村委签订租赁合同,新移民出资,由村委会采用“工料法”计算工程成本的办法为“文创移民”代为修缮老屋,以最经济的方式,让他们减去建设过程中的繁琐,也破解了传统村落“保”与“用”难题。
三是创新项目管理机制。屏南县积极探索项目建设管理机制,减少项目审批流程,提高乡村项目积极性和时效性,激发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激情和责任担当,屏南县摸索出一套符合项目特点和农村实际的管理规范,先后出台了《屏南县村级小额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管理办法(试行)》、《屏南县村账乡管工作实施办法(试行)》、《熙岭乡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建设实施细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四是创建服务平台。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人才,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如何让“新移民”能安心、舒心落地,是项全新挑战。熙岭乡积极探索,采取引进支教人才,复办村庄完小,给他们有个定心丸;如给他们发放居住证,让他们有归属感;在日常中,村委会给予更多的关心,令人可喜的是许多村民自发为他们提供生活帮助。同时我们也意识到,我们的服务能力还非常有限,如医疗站点等还不完善。我们将继续努力,让龙潭成为一个居宜、宜业、有情怀、有温度的乡村乐园。(建议到龙潭村看看)<br></h3> <h3><b>05
注重业态培育,激活发展活力。</b>
<br></h3><h3> 立足屏南丰富的传统村落资源,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推进传统村落保护与旅游、农业、文化、体育等跨界融合,培育文化创意产业、文化体育休闲旅游、生态农业观光、农耕农事体验、农家乐、民宿等新业态。特别是将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作为文创的启动平台,为传统村落注入文创基因,创新“艺术家%20农民%20党委政府%20古村%20互联网”文创产业模式,形成双溪安泰艺术城、漈下、龙潭等一批典型,有效激活乡村活力、带动旅游发展、助力脱贫攻坚,为此省委校党专门编写了《文创扶贫助推乡村振兴的屏南路径》一书。比如,引进“上海鸿禧艺术教育研究中心”林正碌入驻漈下古村,推进“人人都是艺术家”艺术(油画)公益教育实践活动,为村民免费提供油画教学,培养了30多名本土画家。在双溪古镇创办的“双溪古镇国际残疾人艺术教育中心”、安泰艺术城,培养近40名残疾人画家。双溪安泰艺术城创办以来,已有30多家艺术空间对外开放正式营业。从北京引进程美信教授在厦地创办古村摄影基地,吸引众多摄影、绘画爱好者驻村摄影、绘画。同时,还有北乾村利用传统酿酒工艺,与福建省老年人协会打造酒文化特色村;寿山乡依托省运会皮划艇赛事基地,并结合降龙古村保护、白玉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了寿山白玉文化体育旅游休闲品牌。(建议到双溪安泰艺术城看看)<br></h3> <h3><b>06
注重宣传引导,营造浓厚氛围。</b>
<br></h3><h3> 深入挖掘传统节庆内涵,结合节气、民俗、赛事等活动,策划并组织屏南县特色乡村举办旅游节庆活动,使旅游者充分体验和感受屏南当地所具有的深厚文化底蕴和鲜亮的文化形象。如,北墘黄酒民俗文化节、双溪元宵节、忠洋村重阳民俗文化节、长桥中秋节、柏源村稻草节等,营造“季季有主题、月月有活动、处处有精彩”的乡村发展氛围。同时屏南县注重古村落文创和宣传提升工作,先后开办文创屏南、全景屏南、魅力岭下、美丽厦地、漈水安澜漈下村、国际前洋、黛水酤镇等微信平台群,对传统村落进行宣传推介和营销,进一步扩大屏南对外影响。同时,屏南县村落文创活动受到上级领导和各界好评,并得到中央、省、市等各级主流媒体关注,对提高屏南的知名度、美誉度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br></h3><h3><br></h3><h3><br></h3><h3><br></h3> <h3> 朔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崔巍同志专程赶往福建,与学员同吃同住同学习。在班级学习交流会上,崔巍鼓励学员珍惜机会、对标先进、用心学习,把宁德好的经验、好的做法、好的作风带回朔州,推进朔州美丽乡村建设。</h3> <h3> 课堂教学。</h3> <h3> 实地案例教学。</h3> <h3> 现场讨论,学习交流。</h3> <h3> 远眺西浦古村。西浦村又被称为“状元故里、廊桥水乡”。</h3> <h3> 远眺西浦千年廊桥。</h3> <h3> 状元古巷。</h3> <h3> 乡村民俗博物馆。</h3> <h3> 明清古民居。</h3> <h3> 祭下村街道。</h3> <h3> 长沙村、下村参观学习。</h3> <h3> 溪邳村参观学习。</h3> <h3> 昔日船民的全部家当。</h3> <h3> 双溪村参观学习。</h3> <h3> 走街串巷,乡土气息浓厚。</h3> <h3> 双溪安泰艺术城农民画室。</h3><h3> 屏南引进“上海鸿禧艺术教育研究中心”林正碌入驻漈下古村,推进“人人都是艺术家”艺术(油画)公益教育实践活动,为村民免费提供油画教学,培养了30多名本土画家。在双溪古镇创办的“双溪古镇国际残疾人艺术教育中心”、安泰艺术城,培养近40名残疾人画家。双溪安泰艺术城创办以来,已有30多家艺术空间对外开放正式营业。<br></h3> <h3> 这位残疾小伙子的油画很畅销,尽管语言表达能力不强,他用手比划:每幅作品平均2000元。</h3> <h3>两年多来,屏南艺术城已累计卖出画作6000多幅,总值500多万元。而慕名前来学习交流油画创作、体验古镇风光的游人带动了周边民宿、餐饮和乡村旅游的发展。<br></h3> <h3> 编者和宁德市委党校教授探讨乡村文化活化和植入等问题。</h3> <h3> 每年,有超过一万名海内外画友来到双溪学画,他们的到来带动了小镇的餐饮和住宿,一些当地贫困户也因此受益,张达珠曾经因病致贫,家里欠了100多万元外债。村民张达珠夫妇将自家五层小楼装修为民宿,政府还帮她们进行外墙装修,现在旺季时六个房间几乎每天住满人,每间收费60到80元,去年收入3.6万元。<br></h3> <h3>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h3> <h3> 程美信教授在厦地创办古村摄影基地,吸引众多摄影、绘画爱好者驻村摄影、绘画。 </h3><h3> 图为编者与屏南外聘专家程美信教授探讨传统古村落的保护、活化与利用。</h3> <h3> 编者与屏南县原文物旅游局局长、现祭头村耕读文化博物馆馆长张书岩。这家博物馆是张书岩老人退休后以一己之力收集文物创办而成。 </h3> <h3> 祭头村村貌。</h3> <h3>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宁德广阔的滩涂除了盛产海鲜外,也是国内外知名的滩涂摄影基地。</h3> <h3> 我是这次外出学习的兼职摄影。</h3> <h3> 宁德紧靠台湾海峡。</h3><h3> 东海观潮。</h3> <h3> 海面及滩涂。</h3><h3> 学无止境,学习永远是进行时。</h3><h3> 感谢大家关注我的美篇。祝大家学有所成,心身健康,工作顺利!也祝学员们有机会再次相遇!</h3> <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附录】</b></h3><h3> </h3><h3> <b>关于学习借鉴屏南县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利用经验做法的通知</b>
闽建办村函〔2018〕100号
各市、县、区建设局、规划局,福州市名城委,平潭综合实验区交建局、规划局:
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传统村落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生产生活智慧、文化艺术结晶和民族地域特色,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根,寄托着中华各族儿女的乡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出开展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于伟国书记指出:乡村振兴要保护好乡村,振兴后的乡村要“像乡村”“是乡村”,做到“留白”“留绿”“留旧”“留文”“留魂”,进一步加强农村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修复、开发、利用,保护好古街、古宅、古树、古道、古井,延续历史文脉,保存文化基因,实现聚落保存、古物重生,留住和唤起人们的乡愁。
近年来,屏南县积极探索文化创意促进传统村落保护、活化与发展,形成“党委政府%20艺术家%20农民%20古村%20互联网”的传统村落文创发展模式,龙潭、厦地、漈下、北墘、四坪、降龙等传统村落在推动传统建筑保护和活化利用,带动乡村文化旅游,助力精准扶贫,繁荣农村文化事业,改变村民精神面貌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得到省内外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现将《屏南县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利用经验做法》转给你们,请你们结合本地实际,认真学习借鉴,进一步推进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利用。同时,及时总结本地先进做法及典型案例,报送省住建厅村镇处。
<br></h3><h3>
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办公室
2018年9月28日<br></h3> <h3> </h3><h3> 编辑: 行一</h3><h3> </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