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慕戛纳之名,由来已久。</h3><h3>都说这是一个从小渔村发展而来的现代化城市,我马上想到香港和深圳。还说这是一个因电影节而生而存的名城,我立刻又想到好莱坞。</h3><h3>更何况,都说这里有着热烈而浓郁、精巧典雅迷人的地中海气候和风情,是法国南部久享盛名的度假地。</h3><h3>百闻当然得一见。</h3><h3>下车伊始,火车站的素颜令人吃惊:就这么简朴的车站啊,与尼斯车站的古色古香和摩纳哥山洞车站的现代大气相比,未免反差太大!怎么说也是一城的门面哦,如此简装,岂能烘托年复一年的星光熠熠?</h3><h3><br></h3><h3>(第二张是火车站里的漂亮火车)</h3> <h3>指南写手留了伏笔:火车站简朴,与小城的奢华相去甚远。</h3><h3>昨天刚逛了摩纳哥,那种触摸得到的富国元素还在脑海中活跃。</h3><h3>我们兴冲冲地奔向不远的海滨。</h3><h3>还没来得及停住脚步,我们瞬间石化:这就是戛纳的“迷人海滩”?</h3><h3>眼前惨不忍睹:无数顶灰色白色的太阳伞沿着海滩一路铺开,遮住了沙滩也遮暗了海面;一家连一家的餐馆在海滩上各自割据,搭建集装箱房,摆餐桌椅阳伞沙滩椅,铺设塑胶步道,甚至筑沙坝以示“主权”,将本来延绵五公里的海滩折腾得像大排档像美食街像海滨娱乐场,就是不像海滩!</h3><h3>(为了“考证”,我们随后仔细看了礼品店里的风光明信片,这里确实有过宽阔纯美的海滩 ,所有这些乱七八糟的衍生物,都是后来的作孽)。</h3><h3>大惑,再查,原来这里滨海的各个高档酒店都有“专属海滩”及沙滩餐馆,住客食客当然有权享用,其他人也可以购票入内享用沙滩椅看海。</h3><h3>为什么会是这样?难道说游客们来戛纳,就必须入座这些餐馆望海?就不能随心所欲漫步沙滩远眺近观?</h3> <h3>餐馆的工作间都是集装箱房,临建?违建?毫无美感可言。</h3> <h3>各个餐馆之间,辟有分界线。</h3> <h3>餐馆的垃圾桶,就这样从木梯拖上拖下。</h3> <h3>还能看得见沙滩吗?</h3> <h3>我不甘心,悄悄地从某餐馆通道走到海边。</h3><h3>心疼加剧:原来的海滩该有多美啊!五公里长的漂亮大湾,十余米宽的白色沙滩,纯净得不掺一点泥的海沙,阳光下显得灰蓝的海面,微风卷着细浪缓缓而来,海滨大道上整齐的棕榈树,伴着一长排号称奢华的酒店。这些,不就是人们心心念念的戛纳海岸吗?</h3><h3>相比尼斯的海滩多石没沙,这里的沙滩已是得天独厚。</h3><h3>可是,眼前的这一切,都变味了,变得丑陋低俗,变得专横霸道,变得冷漠残忍。</h3><h3>我去过五大洲很多处热门海滩,记忆中这般触目惊心的“占滩经营”还见所未见。别处海滩上也设有餐馆,但都控制在不影响整体观海效果的规模,都留足公共海滩区域,有的还允许游客自由穿行其间甚至借用设施。</h3><h3>难道这里没有城管?更没有人管?</h3> <h3>这是餐馆前难得的一片较宽的沙滩,逆光中,一切都那么灰暗,只有被脚印踩得凌乱不堪的沙滩在仰天长叹。</h3> <h3>莫名其妙地,这一堆建筑中还冒出一只动物模特!</h3> <h3>一家餐馆的屋顶上装着“欢迎”牌匾。</h3><h3>餐馆是面朝大海迎客生财了,可是,看海的人们该从哪里下脚?</h3><h3>如果人们千里万里奔到这里,连自由自在地玩海滩都成了奢望,那么,地中海的戛纳,还有旅游意义吗?</h3> <h3>终于看到了这样一小块没有搭建餐馆的沙滩,还被车辙碾得像个操场。</h3> <h3>看沙滩看得憋气。</h3><h3>不看了!走,看影节宫去!</h3><h3>海滩与旧港之间的影节宫(即戛纳电影院),是每年五月戛纳电影节的主会场。</h3><h3>尽管我不迷影不追星,但是戛纳电影节还是知道的。这个在非常时期(1939年)为对抗意大利法西斯政权控制的威尼斯电影节而创立的法国电影节,早已成了国际最具影响力的活动之一。各种盛况各种传说,让我对戛纳的五月既向往又恐惧。</h3><h3>影院是一栋六层高的建筑,外部一角正在装修,内部不让参观。 </h3><h3>门前草地上的雕塑是影片胶带缠绕?</h3> <h3>到问询处问个究竟。</h3><h3>工作人员相当热情,告诉我们,影院內不能参观,但可以在这台机器前拍“到此一游”,并可马上收到照片,自选背景,全程DIY。</h3><h3>我们好奇地学着操作,OK!几分钟后在邮箱中收到了照片。看看背景中的长枪短炮,顿时有了“毯星”的感觉。</h3><h3>哈哈,好玩!</h3> <h3>老照片中的电影节盛况</h3> <h3>找寻“明星手印”颇费了一些周折。</h3><h3>脑子里全是好莱坞和香港尖沙咀星光大道的记忆,可怎么也找不到醒目的手印标识。只能询问,工作人员指着门外的地上再三比划,找到后哑然失笑:就这么小气的“星印”啊,窄窄的一条石板路,嵌在电影院及一堆建筑的门前墙脚,不刻意打探,肯定会视而不见的。</h3> <h3>忍不住翻检手机相册里的好莱坞记录,这座居然敢叫“中国戏院”的四不像建筑,只因为门前地面上印满了各国明星手印而成了热门景观。从世界各地蜂拥而来的人们,都在认真辨认地上的签名,当作游戏也当作见证,找寻偶像也找寻历史,一阵阵欢呼一个个拍照,那个热闹气氛,让好莱坞的节日延续到每一天。</h3> <h3>这是好莱坞中国剧院门前的明星手印地面</h3> <h3>正在快乐寻找偶像手印的年轻人</h3> <h3>整个好莱坞都围绕“电影”做文章,连人行道都设计成“星光大道”。</h3> <h3>属于成龙的那颗星</h3> <h3>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会场外长长的红毯台阶,当时我们走在没有红毯的台阶上,恍惚间好像看见了节日盛况!</h3> <h3>一阵海风吹来,思绪迅速从好莱坞拉回戛纳。</h3><h3>这就是明星们梦寐以求的“红毯台阶”,不长也不宽,怎么看怎么不过瘾。</h3><h3>最意外的是,影院大门上最醒目的电影广告是我们的《大江大河》!</h3><h3>主旋律电影来戛纳亮相?胆气真豪!</h3><h3>迅速查询:从1939年戛纳电影节建立、1957年设立金棕榈奖以来,华语电影只有两次荣获最佳影片奖,一是1994年陈凯歌的《霸王别姬》,二是2017年邱阳的短片《小城二月》。此外,还有1994年凭《活着》获最佳男演员奖的葛优、凭《洁净》获最佳女演员奖的张曼玉、1997年凭《春光乍泄》获最佳导演奖的王家卫、1997年首位华人评委巩俐。</h3><h3>面对着没有红毯的台阶,我有些失落:就这么简陋的颁奖场地?那么多奇奇怪怪的“红毯故事”就发生在这里?。</h3> <h3>相邻的广告牌</h3> <h3>地处地中海里维拉海湾的戛纳,因为碧海蓝天和冬日暖阳,从将近两百年前被英国勋爵布鲁厄姆“发现”后建别墅开始,逐渐从小渔村发展成欧洲上流社会人士的冬日度假胜地,与同处蔚蓝海岸的尼斯及摩纳哥的蒙特卡洛并称南部三大度假地。</h3><h3>海滨大道自成一景,高大的棕榈树成了“金棕榈奖”的最佳缘起。</h3> <h3>面海而建的楼宇大都是高档酒店,外表相当简洁,远比不上尼斯和蒙特卡洛海滨大道上鳞次栉比的豪华楼群。</h3><h3>据说,这里的许多高档酒店内部尽显奢华,有些酒店还各自拥有相对固定的明星及名流客户。</h3> <h3>一些大楼的外墙上,装饰着电影海报。</h3><h3>无论如何,我们在这里找不到电影城的感觉。真的难以想象,每年五月的那两周里,这里将会发生什么奇迹?</h3> <h3>高档酒店与赌场相连</h3> <h3>旧港对面的市政厅</h3> <h3>旧港一段的海滨大道宽敞得像广场。</h3><h3>精致的港湾里停满了精致的游艇,看不见一艘渔船。</h3><h3>顾名思义,旧港应该有着渔村-----渔港----游艇港湾的演变历程。</h3><h3>可惜平视港湾,只看见桅杆林立。要看清湾里乾坤,还得登上山头。</h3> <h3>从旧港看山看船</h3> <h3>拐角处的这栋小楼,墙上的彩绘很抢眼,可惜被底层房檐败了风景。</h3> <h3>旧港西侧的一座山丘,不高却颇宽,是老城区所在。</h3><h3>那时的渔村建在山坡上?</h3><h3>想想也大惑,我们沿着地中海走了这一路,看见好些个选址高处的村镇,接下去要去的几个地方,据说也是建于悬崖上的渔村小镇。</h3><h3>这种状况,与国内渔村的选址习俗很不一样。</h3><h3>是什么原因才会有这样的居住传统?在交通艰难的当年,依山面海而居出入已属不易,还要每天爬高下坡?</h3><h3>海啸?瘟疫?战乱?海盗?还是宗教?</h3><h3>不得而知。存疑吧,或许哪一天就顿悟了呢!</h3><h3>登山步道从这里开始。</h3> <h3>换一个角度看上山的坡道</h3> <h3>海边的山坡不算高,却是民居密集的老城区,仰望中,层层叠叠的房屋顺坡而建,颇有些惊心动魄。</h3><h3>坡底处的山墙上还有一尊雕塑,看不清碑记,不知所以。</h3> <h3>坡道一连串急弯,拐角处的楼房酷似碉楼。</h3> <h3>回望中,老城区就这样密密麻麻地铺满山脚,却把港湾一带的平地,让给了各种后来者。</h3> <h3>渐走渐高,渐见古韵建筑。</h3> <h3>这是中世纪城堡,如今是卡斯特尔博物馆。</h3> <h3>期望圣母院教堂,好奇特的名字。</h3><h3>22米高的钟塔高耸。</h3> <h3>教堂侧影</h3> <h3>教堂的山墙</h3> <h3>俯瞰中的旧港美得炫目,小小的港湾连着大大的海湾,密集的游艇衬着孤帆远影的海面。正午阳光下,洁白的游艇与海面的银波闪闪,构成醉人的海景。连那一片惨不忍睹的海滩,也因距离远而变得朦胧。</h3> <h3>老城区与新城区的界限已经被这样的建筑群所模糊。</h3><h3>两百年来,一拨拨贵族雅士甚至皇室成员竞相来戛纳建别墅,日积月累,这里的建筑风格融合了四面八方的特征。</h3> <h3>脚下的老城区依山坡层层叠叠,屋顶色彩似乎统一默契,有层次的红色托住了一望无际的蔚蓝。</h3> <h3>教堂前的一条矮墙上修有观景道,墙下就是红瓦延绵的老城区和波光粼粼的海面。</h3><h3>窄道上站满了人,还停着两只海鸥。小家伙们见惯了世面,大大方方地面对镜头。</h3> <h3>山丘的内侧,视野中的老城区。</h3> <h3>教堂与城堡之间的平台,当然成了绝佳的观景台。</h3> <h3>老城堡成了博物馆,收藏展览非洲亚洲一些文化遗产展品。</h3> <h3>博物馆庭院简简单单,成了游客们观海休息的地方。</h3> <h3>这是从博物馆庭院看到的海面</h3> <h3>庭院中有一张白色石椅,没看懂,只知道应该有来头。</h3> <h3>下山的台阶</h3> <h3>返回时经过集市,顺脚就走了进去。</h3><h3>好家伙,品种够丰富人也够熙熙攘攘的。</h3><h3>我们只做看客,东张西望地了解行情。</h3><h3>逛市场从来就是我们的旅游节目之一,不看市场,怎么能品味各地的人间烟火?</h3> <h3>这家柴火烤饼抓住了我们的目光:那炉灶,那架势,像我们的哪种食物?可惜我们等不及排队,不然真要尝尝!</h3> <h3>路经一咖啡馆,门框的雕塑太好玩了。</h3> <h3>一离开了海滨大道和老城区,街道建筑也变得单调同一,好不容易看到这样一处街口。</h3> <h3>我们原计划在戛纳好好玩一天的,没想到半天就无处可去了。</h3><h3>也难怪,我们这些只肯将赌场商场视作景点的看客,没有了海滩和电影院的戛纳,我们还能呆多久?</h3><h3>干脆,连孤悬海上的圣玛格丽特岛也懒得去了:在这么一个乏善可陈的地方,即便是传说中关押铁面人的囚室,又能有什么出彩的可能呢?</h3><h3>转身东进,去看看传说中的美丽小镇埃兹。但愿不要像戛纳这样让我们失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