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在解放军的行列里,曾有这样一批年轻的官兵、地方大学毕业生和非编军工,他(她)们把青春年华奉献给那片土地,把美好的艺术形象留在了基层官兵和百姓的心间……</b></p><p class="ql-block"><b> —— 题 记</b></p> <h3>上世纪60年代末,是中国历史上一段特殊的日子,“文革”尚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当中,百姓的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社会文化生活更是荒漠一片。</h3><h3><br></h3><h3>部队的文化生活靠什么?主要靠得是土生土长的连队演唱组和团以上单位的毛泽东思想业余文艺宣传队。我和我的战友们是济南军区后勤部五七农药厂宣传队的队员,是这种部队文化的践行者和亲历者,在那里留下了我们踏遍山东大地的青春足迹。</h3> <h3>现代京剧《红灯记》选场李铁梅扮演者李洪瑞</h3> <h3>作为一个1969年即入宣传队的新兵老队员,我亲眼目睹了宣传队从弱到强,基本上经历了连队演唱组——大学生参入——组建半脱产的宣传队的全过程。<br></h3> <h3><b>01 聆听队长讲述宣传队的历史</b></h3><h3><b>02 宣传队的演出硕果累累</b></h3><h3><b>03 大学毕业生队伍里藏龙卧虎</b></h3><h3><b>04 主要演员和乐手们的功绩</b></h3><h3><b>05 没有剧照的京剧大戏《沙家浜》</b></h3><h3><b>06 参加军区“祁连山支队”冬季野营拉练</b></h3><h3><b>07 </b><b>沂蒙军民鱼水情深</b><b> </b></h3><h3><b>08 宣传队演出中的奇闻趣事</b></h3><h3><b></b></h3><h3><b>09 蒙阴县村里的小小少年</b></h3><h3><b>10 宣传队两次相聚在济南</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69年初宣传队合影</h3> <h3><b>01 聆听队长讲述宣传队的历史</b></h3><h3><br></h3><h3>2016年10月,原农药厂毛泽东思想业余文艺宣传队(下简称宣传队)部分队员,在济南举行了隆重热烈的聚会。当年的宣传队长王国庆(军队退休师级干部)望着战友们一张张岁月留痕的脸,满怀深情地回忆了四十多年前宣传队生活的日日夜夜,讲述了宣传队的历史。</h3><h3></h3><h3></h3> <h3>农药厂是济南军区后勤部直属的一个团级单位,工厂由七个连队组成(主要来自军区警卫营和工程兵部队)。大部分为干部战士,后配有在编、非编军队职工。1967年,遵照毛主席的“五七指示”,开始在山东省新汶县建厂。</h3> <h3>早期的农药厂宣传队员</h3><h3>孙廷忠(前排左二)王国庆(二排左二) 刘培金(二排左三)茅树森(二排左四)</h3><h3>李业成(二排左五)朱 山(后排左一) 白立义(后排左三)张锡枝(后排左四)</h3> <h3>一九六八年春节,农药厂以一连战士为主的演唱组,首次代表农药厂参加了新汶矿务局组织的新汶县军民联欢晚会,这是农药厂宣传队的雏形。<br></h3> <h3><b>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视察部队</b>(网络图片)</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杨得志司令员在农药厂投产典礼上的讲话稿</h3></font></h3> <h3><b>1970年元月18日,农药厂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礼,时任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到场祝贺并剪彩!给予全厂官兵、职工极大的鼓舞!</b></h3><h3><b><br></b></h3><h3><b>宣传队参与了盛大的欢迎仪式活动,并成功演出</b><b>宣传队自编自导的大型歌舞《沿着“五七”道路前进》,杨得志司令员和其他首长观看了演出,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接见了宣传队全体队员。</b></h3> <h3>宣传队在大礼堂门前北侧合影留念(前排右三是作者)</h3> <h3>1969年以后,宣传队的队员成分逐渐多元化,队员中有七个连队战士的文艺骨干;有到部队接受解放军再教育锻炼的大学毕业生;还有一部分非编军队职工加入,共同组成了一支有一定艺术水准的演出队伍。<br></h3> <h3><b>前排右起: 于政委 杨厂长 政治处郭主任
后排右起: 范厂长 赵主任 刘副厂长 毛副政委</b></h3> <h3><b>宣传队的日益壮大,离不开我们敬爱的于政委和杨厂长的关怀!他们都是从战争年代走来的干部,具有很强的革命事业心和责任感。于政委非常重视宣传队建设,每次节目审查和彩排,他都亲自坐阵指导,提出修改意见。因此我们的节目更加贴近部队生活,质量越来越高。</b></h3> <h3>领导重视还有例为证。女大学生满恒贵在报到之时,就曾深深感受到领导的重视和关怀,她回忆说:“听说我们要分到工厂去锻炼,我做好了没水洗澡,喝水挑水等艰苦思想准备,晚报到了一周。当我乘车在新汶县东都车站下车时,一辆军牌吉普车开过来接我,直接拉到宣传队去了。因于政委和毛副政委非常重视宣传工作,他们听说一个北京体育学院搞体操、会翻跟斗的大学生学员来农药厂了,特意去车站接了我,让我受宠若惊!这也是我在宣传队尽职尽责的动力之一,不能辜负领导的信任。”</h3> <h3>左起依次为: <b>宣传队指导员李玉明,队长王国庆 ,副队长李吉德 ,乐队班长祁兴亮</b>,在厂区合影。</h3> <h3><b>宣传队的三位领导和乐队班班长,他们都来自基层连队,既是领导又是演员和乐手,在摸爬滚打中自学成才,是宣传队的中坚力量。</b></h3> <h3>宣传队就像农药厂的一张响当当的名片,把精彩的文艺演出送到闭塞的周边部队、企事业单位和乡村,活跃了他们的文化生活,传播了革命样板戏的精华,促进了军民军政关系。</h3><h3></h3> <h3>宣传队在农药厂党委和政治处的领导下,不断吸收新鲜力量,日渐壮大。和农药厂篮球队一样,在济南军区后勤部队里享有盛誉!</h3><h3></h3> <h3><b>02 宣传队的演出硕果累累</b></h3> <h3>农药厂宣传队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集体。全体队员团结一致,努力拚博,取得了辉煌的业绩,创作并演出了很多官兵和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剧目。</h3><h3><br></h3><h3>早期,曾经排演了一些切合部队政治教育需要的小节目,如歌颂珍宝岛自卫反击战英雄事迹的节目;不忘阶级斗争,忆苦思甜的朗诵剧《一只破碗》;歌颂军区英雄称号获得者门合的歌舞《门合》;最据特色的是自编自导自演的大型歌舞《沿着“五七”道路前进》。</h3><h3><br></h3><h3>在大力宣传革命样板戏的阶段,排演了现代京剧《红灯记》选场、《沙家浜》选场、《智取威虎山》选场、芭蕾舞《白毛女》选段。紧密结合部队实际,自编自演了吕剧《两张发票》《都愿意》、山东琴书《军民鱼水情》、河南豫剧《红木椅子》、二夹弦《我爱这一行》等节目。</h3><h3><br></h3><h3>一连的刺杀表演、张锡枝的手风琴独奏、孟宪清的军号独奏等具有浓厚军旅风格的节目,都赢得了观众的高度赞誉。<br></h3><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span></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span><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span></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span><h3></h3> <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特别是在后期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排</span><span style="font-size: 17px;"></span><span style="font-size: 17px;">演</span><span style="font-size: 17px;">了革命样板戏、现代京剧《沙家浜》全场,在山东地区部队、机关企事</span><span style="font-size: 17px;">业</span><span style="font-size: 17px;">单</span><span style="font-size: 17px;">位</span><span style="font-size: 17px;">和农村巡回演出,有着很大的影响力,这是农药厂领导和全体宣</span><span style="font-size: 17px;">传</span><span style="font-size: 17px;">队</span><span style="font-size: 17px;"></span><span style="font-size: 17px;">员最引以为自豪的事!</span></h3><h1><span style="font-size: 17px;"></span></h1> <h3>1971年12月的那些日子,是让宣传队员们终生难忘和引以为荣的。宣传队被选为军区后勤部机关的一支演出小分队,参加了名为“祁连山支队”的济南军区机关冬季野营大拉练,并带去了一台精彩的小节目。</h3><h3></h3> <h3>农药厂宣传队的足迹遍及山东各地,曾经数次代表军区后勤部参加山东省委、省政府组织的演出活动;曾到过东平湖畔、沂蒙山区等地为革命老区群众演出;多次参加济南军区组织的陆海空部队联欢演出。几乎走遍了全区医院、仓库,每年春节前都到济南军区军马场和山东胜利油田慰问演出。</h3><h3><br></h3><h3>济南八一礼堂、山东省珍珠泉礼堂都留下了我们的身影。记得在兖州91医院演出时,我们还受到了时任济南军区后勤部部长况开田的亲切接见!</h3><h3><br></h3><h3>所到之处,受到被慰问部队和单位的官兵、职工、家属及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为农药厂赢得了美誉,为军区后勤部增光添彩!<br></h3> <h3><b>03 大学毕业生队伍里藏龙卧虎</b></h3><h3><br></h3><h3>大学生接受工农兵再教育,是当时的国家教育政策。来自北京体育学院、北京外国语学院、北京广播学院、北京邮电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华南工学院、山东财经学院等名牌大学的1968-1970届大学毕业生,于1968年11月来到农药厂,编为3个大学生连队,称学员连。他们和战士们一起同吃同住同生产,为期1年,为农药厂带来了生机和活力!<br></h3><h3><br></h3><h3>那个年代的大学生,不同于现在大学生扩招后这样遍地都是,他们都是高中学生中的精英,有数名都是因为专业成绩突出保送入学,个个知识渊博,才华横溢。<br></h3><h3><br></h3><h3>有文艺特长的大学生被选送到宣传队里,与官兵、职工们一同并肩战斗,创作排演了许多优秀的剧目。我们从他们身上也学到了很多很多……<br></h3><h3></h3> <h3>第一排左起:舒玲颖 李洪瑞 高石英 胡广新 赵国华 大学生<br></h3><h3>第二排左起:满恒贵 刘桂芳 王连珍 陈晓青 战士 刘长富 邵志和</h3><h3>第三排左起: 王卫良 马学锦 李玉明 聂干事 王国庆 崔班长 小邱</h3><h3>第四排左起: 赵承福 宋连兴 茅树森 战士 战士 郭君川 吴从周</h3><h3>第五排左起: 战士 朱山 战士 张锡枝 战士 祁兴亮</h3><h3><br></h3> <h3>1970年元月,在大学生们即将离开农药厂,奔赴新的工作岗位时,宣传队全体人员合影留念,把难忘的记忆定格于此刻。</h3> <h3> 北京体育学院 茅树森</h3><h3><br></h3><h3>为了反映农药厂官兵艰苦创业,鼓舞士气,我们排演了大型歌舞剧《沿着“五七”道路前进》,由大学生茅树森创作并主演,刘桂芳、朱山和满恒贵承担了重要角色。剧中有朗诵、领舞、群舞、独唱、合唱等形式,用多种艺术形式再现了农药厂建厂创业的艰难历程。<br></h3><h3><br></h3><h3>刘桂芳、茅树森和满恒贵都是很有事业心和责任感的青年人,用满恒贵的话讲:“我们怀着对毛主席的热爱之情,十分珍惜组织对我们的信任……”竭尽全力,积极创作。曾经彻夜未眠,夜以继日地编排。结合当时形势编排了多个不同形式的节目,深受官兵和广大农村百姓的欢迎!茅树森的策划、组织能力受到领导和战友们的交口称赞。</h3><h3><br></h3><h3>在宣传队里,体育院校毕业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独特优势和特长,这也是我们宣传队水平非同一般的重要原因。<br></h3><h3><br></h3><h3>道具、布景等都是自己制作,例如电闪雷鸣的声音,就是用晃动白铁板代替,效果很逼真。<br></h3> <h3>北京体育学院满恒贵、刘桂芳</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北京广播学院 朱山</h3><h3><br></h3><h3>大学生朱山和刘桂芳担任节目主持(那时称报幕员)。朱山是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专业毕业,声音特别有磁性。刘桂芳虽然是体院学生,但是朗诵、唱歌都很专业。他俩台风庄重大方,声情并茂,激情满怀,一开场就为整台节目增添了许多光彩!<br></h3> <h3> </h3> <h3>北京体育学院 满恒贵</h3><h3><br></h3><h3>满恒贵是北京体育学院运动系体操班的高材生,她的独舞《白毛女》选段是拿手好戏,和茅树森饰演的杨白劳配合默契,在那个舞台充斥着“造反有理”的年代,属于阳春白雪之列。她利用体操专业一技之长,创编的“北风吹”和“扎红头绳”舞蹈,融进艺术体操跳步、卡洛泼跳转体、大跨跳、结环跳和连续单足立转36O度……提高了动作难度及观赏性,表演十分出彩!由于功底深厚,舞姿优美,博得了官兵特别是农村百姓观众热烈的掌声,几乎每次都返场再跳一次!<br></h3><h3></h3> <h3>记得京剧《智取威虎山》选场小常宝的扮演者,是一位南京籍魏姓女大学生,唱起京剧来也是得心应手。一个有南方方言背景的唱京剧,首先要过道白关,当时也很不容易。</h3> <h3>还记得大学生王连珍和护士陈晓青吗?虽然半个世纪过去了,但看到她们俏丽的面容,似乎优美的歌声就在耳边萦绕。</h3> <h3>还有一个节目是男声四重唱,唱得是歌颂中非友谊的歌曲,歌中唱道:“反美的风暴,吹遍了五洲,吹遍了四海……”其中个子不高的大学生吴从周,他人很幽默,声音悦耳动听。这首歌曲调欢快,演出效果好。现在回想起来,感觉他们演出的效果不亚于现在舞台上的专业演员。</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北京体育学院张锡枝</h3><h3><br></h3><h3>宣传队第一位手风琴演奏员是北京体育学院体操专业毕业的张锡枝,他多才多艺。演奏的手风琴独奏《跟着毛泽东》,每次都博得热烈的掌声!几乎场场都要返场。他的舞蹈和翻跟头功夫了得!当然,这和他的体操专业优势密不可分!我们都非常欣赏他。</h3> <h3>北京广播学院的大学生们有着播音员一样的嗓音。有一天,不知她们在哪里搞到一台老式录音机(两台机器组成)。有一位南方籍的女生,用标准的新闻腔播报:“《红旗》杂志评论员文章……”我们远远地听到了都围过去,如果不是看到人,真以为是收音机在播报新闻呢,真是大开眼界,令我们钦佩不已!</h3><h3></h3> <h3>大学毕业生们大多二十三四岁,既有青年人的朝气又有文化底蕴。演出时我们同乘一辆大卡车,同吃一锅饭,同演一台戏。他们像大哥哥、大姐姐一样关心我们这些十几岁的小战士,大家关系十分融洽。</h3> <h3>分别了近半个世纪,大学生哥哥、姐姐们除了个别的偶有接触,绝大部分都没有再见过。十分怀念和他(她)们一起演出的日子,期盼着重逢的那一天!<br></h3> <h3><b>04 主要演员和乐手们的功绩</b></h3> <h3>我们战士演员承担了大部分集体歌舞节目的演出。记得宣传队创作了一个开场大型歌舞《野营拉练路上》,除了刚劲有力的群舞外,还有一段我和陈建立的表演唱《到部队看儿子》,反映了一路所见乡村和部队的新面貌。由于编排好,我俩表演配合默契,每次演出也是掌声一片!</h3><h3><br></h3><h3>当然,最令我难忘的是《红灯记》选场——“痛说革命家史”,从连队演唱组开始学唱后,赵建平、陈建立和我原班人马进入了厂宣传队,演了许多场,自始至终受到观众赞扬。但令我们深感遗憾得是,李玉和、李铁梅、李奶奶全家竟然没有一张全家福!</h3> <h3>第一代李玉和扮演者、战士赵建平,标准的京腔,唱出了京剧交响乐的味道。</h3> <h3>李奶奶扮演者、战士陈建立,声情并茂,字正腔圆,唱出了老旦的风采。</h3> <h3>第一代阿庆嫂扮演者、战士高石英,能歌善舞。</h3> <h3>第一代郭建光扮演者、战士朱锦生,嗓音高亢明亮,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h3> <h3>当年现代京剧《沙家浜》里胡传魁的扮演者、战士李业成,是宣传队的元老级队员,排练刻苦,演技精湛。</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现代京剧《沙家浜》选场剧照</h3> <h3>第二代白毛女扮演者、非编军工李素梅(她曾在新汶矿务局中学跳过全场芭蕾舞《白毛女》),身材挺拔形象好,足尖上的功夫非常过硬!</h3> <h3>歌舞演员、战士舒玲颖,形象好,嗓音甜美,“远飞的大雁”歌声似乎不绝于耳。</h3> <h3>舞台上的多面手、小精灵、战士丛秀云,曾担任女演员班长,认真负责。</h3> <h3>舞蹈演员、战士赵国华,舞姿优美,参与了多个集体歌舞节目。</h3> <h3>舞蹈演员、战士邵砚萍的一双大眼睛您还记得吗?</h3> <h3>宣传队的绿叶——舞蹈演员、非编军工毕秀芬(左二)等,舞蹈基础好,当观众的目光向主演聚焦时,是她们在陪衬着那朵“红花”。(孙连军、毕秀芬、翟代红、丛秀云)</h3> <h3>宣传队第二位手风琴演奏员,是1965年入伍的王国庆,他当年是排长兼农药厂宣传队的队长。他聪慧过人,无师自通,在耳濡目染中,就学会了拉手风琴,并开始伴奏且越来越醇熟。除了自己演出,还精心地组织和管理宣传队,关心队员们的思想和生活,在大家心目中他就是一个贴心的老大哥。</h3> <h3>宣传队指导员李玉明,除了履行管理职责外,他还擅长创作表演小品,小话剧、吕剧等,是一名很优秀的演员。</h3> <h3>副队长、二胡演奏员是1966年入伍的李吉德,他不仅能拉二胡,还能编导、演出歌舞,是个多面手。锣鼓手王华,工作热情十分高涨,乐于助人。</h3> <h3>乐队班长祁兴亮,不仅自己演奏京胡、板胡很娴熟,还保证乐队班团结一致,配合好演员们表演。</h3> <h3>战士司号员孟宪清,他用军号吹奏歌曲是一绝!勤学苦练,完全靠自己的气息和经验来控制,一贯受到观众热捧。</h3> <h3>左起:高石英、舒玲颖、陈晓青、李洪瑞、胡广新</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刘桂芳 陈晓青 满恒贵</h3></font></h3> <h3>常州籍战友王卫良后被选调入后勤部宣传队任大提琴手,我们一起演出。英年早逝,战友们也十分怀念他。</h3> <h3><b>05 没有剧照的大戏京剧《沙家浜》</b></h3> <h3> 1975年春节演出后合影</h3><h3><br></h3><h3>1排左起: 李吉德 庞淑萍 毕秀芬 刘莉 李素美 小 范 翟代红 孙连军</h3><h3>2排左起: 周建军 康技师 赵大庭 候向阳 张 明 刘元月 王国庆 祁兴亮</h3><h3>3排左起: 刘士森 杨世宝 王风久 李玉明 徐希胜 马学锦</h3><h3>后排: 刘建东 萱桂瑞 罗福祥 </h3> <h3>农药厂宣传队的演出大作,当属革命样板戏、现代京剧《沙家浜》全场。从演员、乐队到布景全部自有,阵容堪比专业团体!在那个革命样板戏一统天下的年代,真的成就了不少优秀的演艺人才。</h3><h3><br></h3><h3>《沙家浜》排练阶段,恰逢农药厂的非编军队职工队伍正在不断扩大,所以,演员中非编军工占了很大的比例。<br></h3><h3><br></h3><h3> 他(她)们年纪不大,按照编制编配在各连队,是不穿军装的战士。像军人一样严格要求自己,排练十分刻苦。男演员练习翻跟头,这个年龄都没有童子功,就生生地练出来,满足剧情需要,时常引来观众阵阵喝彩!</h3><h3><br></h3><h3>因此,这场大戏成为了宣传队的代表作,代表着农药厂宣传队演出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在团级单位中首屈一指。被军区机关选中参加野营拉练也就在情理之中了。</h3><h3></h3><h3></h3> <h3>现代京剧《沙家浜》第二代阿庆嫂孙连军</h3><h3>(当年没有剧照,借用一张现在的演出剧照)</h3> <h3>主演阿庆嫂的孙连军是一名非编军工,年仅16岁,从扮相到唱腔都十分符合原作,形象俊美,表演恰到好处,歌舞都很擅长,是宣传队当之无愧的台柱子!<br></h3> <h3>郭建光由非编军工于西合扮演。当年的一个英俊少年,把革命样板戏郭建光的高大形象树立起来,实属不易!(照片暂缺)</h3><h3></h3><h3></h3> <h3>沙奶奶由非编军工翟代红主演,年龄虽小,扮相却不输角色,把沙奶奶演得活龙活现。除此,还演了吕剧《都愿意》、豫剧《学宝信》、花鼓戏《军民鱼水情》等。</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沙家浜》男演员和乐队战友合影</h3> <h3>外出演出时,都要携带装卸大量的布景和道具,几辆卡车的驾驶员都是我们的伙伴。当年,常州籍战友方建是驾驶员之一,他回忆说,“每次执行任务都很高兴,和宣传队员在一起很快乐!18周岁不到,当时还没有车头高,就驾车跑在山东十八盘公路上……”</h3> <h3>运输连战士、驾驶员方建(左一) 队员孟宪清</h3> <h3>装卸装台是十分繁重而细致的工作,由队员们共同完成。每次演出,一路奔波,辛苦自知。 </h3> <h3>如此一部在农药厂宣传队历史上可圈可点的大戏,竟然没有一张剧照留下来?!不能不说是太大的遗憾了!那时物资匮乏,全厂仅有一部照相机,但是拍几张剧照作为历史的记载,并不为过。<br></h3> <h3><b>06 参加军区“祁连山支队”冬季野营拉练</b></h3><h3><br></h3><h3>1971年12月,农药厂宣传队奉命随后勤部机关参加军区机关冬季野营拉练,这次野营拉练队伍的代号是“祁连山支队”。拉练队伍由济南出发,途经梁山县、东阿县、东平县、泰安县后返回济南。拉练历时10 天,采用摩托化行军和徒步相结合。<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王国庆队长勘察地形</h3> <h3>第一天是摩托化行军,不太累。次日,三九天异常寒冷,道路结冰很厉害,我们步行了60里路。大雪纷飞,天寒地冻,为了锻炼部队,指挥组命令我们冒雪夜行军,夜里走着走着,才发现已经横跨了东平湖。</h3><h3><br></h3><h3>天蒙蒙亮时看到了微弱的灯光,原来是到达了东平县,那是县委大院的一盏灯。当时,县里还没有通电,东平县还是非常落后的地区,现在早已今非昔比了。</h3><h3></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拉练途中</h3> <h3>大机关拉练不同于普通部队,除了普通部队拉作风,还要拉指挥。拉练有先头部队,骑着马负责探路,画路标,第一次见识这样规模的拉练,很新奇。当然,传统的军事指挥与现在的现代化战争指挥,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br></h3><h3><br></h3><h3>到达驻地,我们即投入紧张的装台和演出。我们带去了几个样板戏选场和歌舞节目,冒着凛冽的的寒风为百姓演出。看到村民和孩子们大老远聚到一起,热情高涨地观看从没有看过的部队演出,我们很欣慰!露天演出苦是苦了点儿,但感到能为促进军民关系献力也值了!<br></h3> <h3><b>07 沂蒙军民鱼水情深</b></h3><h3><br></h3><h3>记得还有一次,厂里组织的冬季野营拉练,来到了沂蒙山区的一个偏僻小山村,当年是支前模范村,老百姓对人民子弟兵有着深厚的感情。 </h3><h3><br></h3><h3>部队刚刚住下,就来了一群孩子,每人抱着一棵大白菜,送到炊事班的住地放下菜就跑了。这可把炊事班长急坏了,收下菜就违反了群众纪律啊,可不收这菜又没办法退还,后来找到村支书想给钱,他们死活不要。</h3><h3></h3><h3></h3> <h3>部队要离开村子的那天晩上,在场院里搭了个小舞台,宣传队为老百姓演了一场精彩的节目。为了不打扰群众,领导决定演出结束后部队悄悄离开,宣传队演完节目来不及卸装,背上行李就集合出发了。<br></h3> <h3>当我们走到村口的时候,大家都惊呆了!只见全村的乡亲们都等在那里,手里拿着煮鸡蛋、炒花生等食物,不由分说一个劲的往我们口袋里塞,怎么挡也挡不住。当时,队员王华身上背着一个演出用的高音喇叭,总觉的越走越沉,天亮以后才发现,由于喇叭口朝上背着,里面被老乡们灌满了花生米。<br></h3><h3><br></h3><h3>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沂蒙军民鱼水情深!多少年过去了,沂蒙革命老区的百姓还是当年那个样!此事,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光荣传统教育课。</h3> <h3><b>08 宣传队演出中的奇闻趣事</b></h3><h3><br></h3><h3>宣传队演出时的故事有一箩筐,可惜我不是小品编导,否则都有可能成为唾手可得的好素材。<br></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b>趣事一 穿战士军装的领导</b><br></h3><h3><br></h3><h3>我们的第一代乐队指挥,是中国科技大学的毕业生,当年他26岁,络腮胡子,头顶有点秃,肚子有点大,长了一副首长模样。外出演出时,为了统一,也给大学生们发了战士服军装。有几次到了去演出的单位,人家领导跑过来立即与他热情握手,误认为他是带队的领导,弄得我们带队领导面面相觑。其实也不怪别人,就他这模样,一般人都会这样认为。“我长得有这么老吗?”他私下里问道,逗得我们前仰后合。没办法了,宣传队领导经过请示,只好给他换了四个兜的干部服。这位大哥,幸运啊!您不知当年我们多么羡慕您呐!大学生们离开许久了,这个趣事一直在宣传队中流传!<br></h3> <h3><b>趣事二 小常宝的辫子没了</b></h3><h3><br></h3><h3>当时,排演了京剧《智取威虎山》选场“打虎上山”,小常宝由南京籍的一位大学生扮演。有一次,在台上她唱得特别投入,对着少剑波说台词:“叔叔,我说!我说!”常宝悲愤的情绪,让她在捋辫子时用力过大,不慎将假发头套扯掉,露出了自己的短发,顿时慌了神,我们在后台看也都傻眼了!她跑下台去难过得不能自制,哭了起来,为自己的失误……其实就是专业演员这种状况也时有发生,相信观众也能理解。<br></h3> <h3><b>趣事三 冻出来的眼泪也入戏</b></h3><h3><br></h3><h3>济南军区军马场是最偏远的后勤部队,生活条件艰苦,文化活动更谈不上。所以,慰问演出少不了。记得我们是在12月去那里演出。演出在露天举行,舞台设在很空旷的地方,天气非常寒冷。<br></h3><h3><br></h3><h3>我穿着一件单薄的李铁梅的小红褂,演出“痛说革命家史”一场。开始还能忍受,越演越冷,冻得嘴唇和手都僵了,勉强忍着唱着,可能眼泪不自觉地就流下来了。台下有的观众还说,“演得真投入,你看铁梅都哭了……”这事儿,是近日战友聚会时我才听说的,几十年过去了,自己压根不知道。</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梁山县宋江寨旗杆窝遗址</h3> <h3><b>趣事四 不用搂草也打兔子</b></h3><h3><br></h3><h3>更有趣的是拉练走到梁山县,那是108个好汉的故乡。大家听说有个景点叫“旗杆窝”,都十分好奇。空余时间,王队长带大家爬山前去一探究竟。演员班的马学锦班长拄着一个木头步枪当拐杖上了山,到了山顶他用木枪刚一指旗杆处,一只野兔就慌不择路地跳了出来,被眼疾手快的他一下子就击中了要害。拉练途中没有条件品尝野味,最后不了了之了。<br></h3> <h3><b>趣事五 牛棚也是温暖的家 </b></h3><h3><b><br></b></h3><h3><b> </b></h3><h3>王国庆队长回忆说,拉练时在东阿县他们入住的是一个牛棚,地上铺满了玉米秸。战士们照顾他,把他安排在靠墙的位置,少些风寒。他自己发现了决意要搬到门口看门。搬被子时手触到墙边,黏糊糊的,仔细一看,原来是沾了一手牛屎,让他哭笑不得。想到东阿县的贫穷与落后,没料到这么穷!</h3><h3></h3><h3></h3> <h3><b>趣事六 棺材伴着我们入眠</b></h3><h3><b><br></b></h3><h3>“祁连山支队”拉练走到泰安时,恰逢1972年元旦,令我们终生难忘!当时,拉练队伍都安排住在老乡家里的空房子里。记得我们几个女兵住在老乡家的一间东厢房,白天出去训练没有注意,晚饭后回到住处,借着昏暗的灯光一看,原来有一口崭新的大棺材放在旁边,把我们着实吓了一跳!我仔细看了,原白色棺材上面刻着两行字:“未下三尺土,先上九重天”。这一晚上,就感觉像睡在死人旁边一样啊。</h3><h3></h3> <h3><b>趣事七 泰山美味一壶水</b><br></h3><h3><br></h3><h3>拉练演出之余,去爬了著名的泰山。时值冬季,大家穿着厚重的棉衣棉裤,一口气用了两小时四十五分钟爬到了泰山山顶——南天门,“一览众山小”的感觉真好!浑身的大汗让我们苦不堪言!又渴又累,战士们也没有多少钱,四五位战友花了10元钱(一个月的津贴还不够)买了一壶开水,喝完了就冲下山了!不料由于运动过度,大家腿疼了整整一个星期。<br></h3><h3><br></h3><h3>后来听说军区警卫营一战士,扛着机枪,两个半小时冲到山顶,接着就晕过去了,我们也都有些后怕呢。<br></h3> <h3>《沙家浜》里的沙四龙(德建)拉练登上泰山山顶后留影,很有纪念意义哦。</h3> <h3><b>趣事八 饺子好看不中吃</b></h3><h3><b><br></b></h3><h3>演出中还有印象深的一件事,就是冬季在汶上县村民家里吃饺子。我们在那里演出后被分到各家各户去吃饭。我们几个女兵被分到一家农户,他们全家十分热情地包了一大盖帘饺子,个个像月牙一样弯弯的,褶子捏的特别一致,排列得整整齐齐。并且备好了一小盘蒜泥,里面的香油花闪闪的,让训练回来、饥肠辘辘的我们充满了期待。</h3><h3><br></h3><h3>饺子下锅了,出锅了!热气腾腾的,感到十分温暖。一口咬下去,软软的,香香的,但是没有一点儿嚼头。终于品出了滋味,这是一盘仅有白菜、葱花和香油的素饺子!素得不能再素了!我们一致夸赞“好吃!好吃!”心里却为他们感到难过,当时农村百姓的日子太苦了!</h3> <h3><b>09 蒙阴县村里的小小少年</b></h3><h3><br></h3><h3>蒙阴县多为山区,有几个三线工厂驻在当地。我们去慰问演出,同时也给驻地村民演出。记得村里那舞台十分简陋,到了第一件事就是搬道具装台。照明没有电,村里找来了大气灯,很亮很亮的,化过妆的脸被照得十分靓丽。老百姓看到女兵都很稀奇,特别是小孩子,围着我们问这问那。演出很成功!深受老百姓欢迎。</h3><h3><br></h3><h3>时值1976年,已经告别培养我、教育我、让我不断成长的宣传队数年了。有一天,我们科分来一个名叫类淑安的新兵,来做卫生员工作。他告诉我他是蒙阴县人,我就随口提起了曾经去那里演出的事儿。他定了定神看着我,很有把握地说:“护士长,我看过你的演出,你演李铁梅……”说得丝毫不差!那时,他还是个10来岁的小小少年,这世界啊!真是太小了!<br></h3> <h3><b>10 宣传队两次相聚在济南</b></h3><div><b><br></b></div><span style="font-size: 17px;">近</span><span style="font-size: 17px;"></span><span style="font-size: 17px;">半</span><span style="font-size: 17px;">个世纪的光阴中,宣传队有过两次欢聚盛会。第一次是2009年6月1</span><span style="font-size: 17px;">日</span><span style="font-size: 17px;">,</span><span style="font-size: 17px;">在济南青龙山宾馆,组织了以“纪念农药厂战友从军40年</span><span style="font-size: 17px;">”</span><span style="font-size: 17px;">为</span><span style="font-size: 17px;">主题的大聚会,战友以山东范围为主,与会近百人。到会</span><span style="font-size: 17px;">的</span><span style="font-size: 17px;"></span><span style="font-size: 17px;">有农药厂的范厂长、机关干部和各连代表,其中大学生代表满恒贵、钱国达、匡中和也参加了聚会。</span> <h3>2009年6月,农药厂山东部分战友大聚会留念</h3><h3><br></h3><h3>第一排右起依次为:王正昌 方忠贤 赵锡汉 王国庆 周技术员 范厂长 张立岐 周夏勤 谢汝梅 不 详 钱国达 李洪瑞</h3> <h3>2009年6月,宣传队部分战友聚会留念</h3><h3><br></h3><h3>前排左起:丛秀云 张书华 李吉德 王国庆 满恒贵 李洪瑞 毕秀芬 徐程彬</h3><h3>后排左起: 不详 侯向阳 周建军 赵国华 翟代红 孙连军 邵砚萍 王华 赵建平</h3> <h3>第二次聚会,是部分宣传队员的聚会。聚会经过王国庆队长和王华等筹备组战友们精心筹备,于2016年10月8日在济南隆重举行,大部分队员都从全国各地赶来参加,感受这一美好的欢聚时刻。</h3><h3><br></h3><h3>王国庆队长在聚会上,高度评价了为农药厂宣传队做出贡献的演员们,他说:“我们宣传队涌现出很多官兵喜欢的优秀演员,象茅树森、刘桂芳、满恒贵、李玉明、李洪瑞、陈建立、孙连军、李素美、毕秀芬、马学锦、翟代红等演员深受干部、战士和职工家属的喜爱。”<br></h3> <h3>我们集体高唱《解放军进行曲》,高昂的歌声合着伴奏,大家仿佛回到了久别的农药厂,又重新站在大礼堂的舞台上!</h3><h3></h3> <h3>许多战友还精心准备了小节目,战友李业成身体欠佳,带领夫人及其他战友表演了自编的三句半,幽默风趣;孙连军的民族舞蹈,优美的舞姿不减当年;赵建平、周建军的独唱声情并茂;王华的刁德一有那么点儿味道;徐程彬的优美的葫芦丝把我们带进傣寨竹楼;尤其是孙兆良的京剧,字正腔圆,令大家耳目一新,不起眼的小战士今天成了京剧大家;欢快的舞曲让我们沉浸在无限欢乐之中……</h3> <h3>近半个世纪过去了,战友们聚会时,还会津津乐道地谈起愉快的农药厂宣传队的往事。看到为数不多的充满活力的老照片,回想一起度过的岁月,无限感慨!</h3><h3><br></h3><h3>日月如梭,转眼间战友们都步入了老年,仍有一部分战友激情似火,活跃在各地舞台上,为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br></h3><h3></h3><h3></h3> <h3>当年的大学生、大型歌舞《沿着“五七”指示道路前进》编导、《风筝》杂志主编、山东省潍坊市体育局原主任茅树森,年逾七旬,依然活跃在社会大型文体活动的舞台上。</h3> <h3>当年的大学生、白毛女扮演者满恒贵(中),山东体育学院原教授,年逾七旬,还像小姑娘一样活力四射,舞着、乐着。</h3> <h3>当年的上海体育学院篮球专业队员,今日教授王连珍,年逾古稀依然活跃在老年时装秀表演的舞台上。</h3> <h3>当年李奶奶扮演者、军休干部陈建立(右三),参加济南军休合唱团,在全国军休干部歌咏汇演中获得金奖。</h3> <h3>当年《沙家浜》(全场)阿庆嫂的扮演者孙连军,现在是山东省泰安市老年大学舞蹈队队长,可以称作是名副其实的歌舞两栖明星。</h3> <h3>当年的战士舞蹈演员孙兆良,现在活跃在京剧舞台上,唱得有板有眼!当年队长怎么走眼了?没发现人才啊!</h3> <h3>当年的战士舞蹈演员、军休干部丛秀云(左二)在老年大学表演藏族舞蹈。</h3> <h3>当年《沙家浜》里的刁小三周建军,现在一身正气!他是烟台市海韵合唱艺术团的演员。在山东省离退休干部合唱比赛中,以及2017首届中国(烟台)沿海城市合唱艺术节上屡次获得金奖。</h3> <h3>当年的第二代白毛女李素梅(左五),加入了济南市军旅艺术团,年过花甲依旧活跃在舞台上。</h3> <h3><b>在农药厂宣传队的日子,那是我们军旅生涯的一部分,那是青春芳华的记忆,那是我们人生启航的地方!那是值得我们永远怀念的日子!我们将永远永远铭刻在心间!!<br></b></h3><h3><b><br></b></h3><h3><b>感谢王国庆队长和战友们的大力支持!</b></h3><h3><b><br></b></h3><h3><b>谨以此文献给原济南军区五七农药厂业余文艺宣传队成立50周年!</b><br></h3><h3><br></h3><h3> (此文已经王国庆队长审阅)<br></h3> <h3>注: 1976年6月30日,农药厂按照军队编制调整,移交当地政府,转为国有企业。<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