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相约》
十月 银杏流金
迎着朝阳 辗转南通
赴一场 语文盛会
国庆长假后第一天上班,我正在安排接下来要开展的2018省课例比赛的试教活动,拟写送教下乡的活动通知,真是忙得不亦乐乎。付主任一个电话呼叫,将一个幸福突然送到我的手上:你把手上工作安排好,明天去江苏南通参加为期十天的国培。啊!这个信息瞬间将我击晕,我盼了很久的国培呀!感谢付主任和人事科的垂青,感谢璇子为我推荐了前往的路线。9号8:45从家里出发,辗转南京,于晚上七点到南通。虽然辛苦,但内心禁不住窃喜,对未来十天的纯语文生活充满向往。
(引子)<br></h3> <h3>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吴忠豪教授用大量名师的成功课例阐明一个理念——语文教育,无论几个维度,都有一个本体教学内容即语言的构建与应运用,在此基础上渗透非本体教学内容如文化、审美、思维训练等。
语文教育当然要紧扣“语”,“语”即语言之意,主要包括书面语、口语,更离不开“文”,“文”则有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等多种意思。具体点说,就是要立德树人,具备培养核心素养的人的意识。没有核心素养的课就是缺少远方的课。一堂课中,课文只是一个例子,一个口袋,往里面装什么往往取决于老师。以前我们功利性地往里面装了很多语文知识手册,一篇篇美文被肢解成了若干个句群,然后概括大意,分析中心思想……诚然忘却语文姓“语”。语文课不能局限于应付考试,不仅要教会学生字音、字形、字义、分析、理解,更要让他们学会运用汉语,要把学生的视野引向广阔的时空,成为一个健全的人。
诗人纪伯伦说: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出发。今后,我们必须改变课堂教学理念,和内容分析说再见,并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方法,习得语文能力。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语文不仅仅是考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内心拥有学习语文的愿望和诉求,让学生真正地回到语文的课堂。回归语文的本真,才能让语文教育生机勃勃。
(10.10)<br></h3> <h3> 咬文嚼字,趣味无穷
陈国安教授认为文本细读要有三个维度:生态、心态、形态;声音、辞色、情境;传播、审美、思想。一个好的作品,要能体现一个时代的特点,用不同的文体表达自己的心情。同为写庐山,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苏轼的《题西林壁》风格迥异。李白豪迈夸张,可以把诗写到外面去,诗是从心里到喉头喊出来的,因为唐代是一个诗歌“大呼小叫”的朝代。而苏轼却是把诗写到心里来,因为宋诗是想出来的。语言是文学的声音,具有音律美,读者的情绪是被声音慢慢蕴育出来的。所以一个好的文本,为什么要让学生品读。只有读才能体悟作者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好的作品还要长得好看,用长短不一的句式(辞色)或工整的句式描摹出一定的情境。杜牧的《清明》,“雨纷纷”的“纷”是叠词。读着读着感觉就有了情境,尤如见到一阵阵春风的飘动。然而这样柔美的情境,匆匆忙忙奔波在外的诗人却魂欲断,于是想到了酒。酒是中国人精神还乡的绿色通道。“遥指”让你想到却决不能看到,杏花村之所以是杏花,而不是里桃花或其它什么花,因为桃花太艳,不符合诗人的心境;梨花太白太安静;杏花正好是热闹中有宁静,雍容中有安静,符合诗人思亲的心境。好的作品落脚点还要在传播、审美、思想上。要绕到文字背后去看思想。课文常常是根据这三个维度选编的,有时更为了更吻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会对原作品进行改编。在解读文本时要多与作者的原文比较,看看做了哪些修改,思考为什么这么修改。对于经典文章要注意文章的段落、标点、三类助词的运用,这也是白话文与文言文的区别所在。如《桂花雨》中“妈妈,你怎么还不摇桂花嘛!”一个语气词“嘛”便能读出小女孩的娇嗔,撒娇的情态,换作其它任何词都不足以表达出。只有老师这样细细揣摩清楚了才能引领学生学清楚。最后陈国安教授炫耀了他的六房——六房书。好好读书,你就可以发现一个不同的自己,你就会成为最美的自己。这与暑期培训黄安老师的观念不谋而合,看样子,成功的路上书是最好的伴侣。<br></h3><h3><br></h3><h3> (10.11)</h3> <h3> 耄耋之年 青春不老
听八十二岁永不退休的老人家讲座,有种想哭的冲动。我知道我被眼前这位鹤发童颜、怀有童心、著作等身、荣誉等身、情境教学创始人、课堂改革的弄潮儿李吉林老师感动了。
拥有二十二年小学高段教学经验的李老师完全可以高枕无忧的享受教学生活,但她挑战一年级的教学,单调无趣的拼音教学,让她急于寻找一种方法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偶然听说外语教学中的“情景教学”这个信息,她敏感地抓住这个信息,并移植于语文教学。于是她常常一个人来到田间、地头、河边、树林里、山上……寻找语文学习与大自然之间的秘密通道,然后领着孩子们来到这样的情境中愉快地学习语文。想不到孩子们在此流连忘返,语文学习兴趣慢慢浓厚,成绩不知不觉提高,语文素养逐步养成。李老师的情境教学成功了。但她并没有止步,而是进一步学习理论,用理论作为支撑,创设了中国特色的“情境教育”。全国为之轰动,国外有很多学校也纷纷效仿,这种情境教育对当代中小学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各种荣誉随之而来,但李老师说:我的第一身份是小学语文老师。
退休之年,老师研究劲正浓,她没有退休。她教着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生,手把手的带着一批又一批的年轻老师。耄耋之年,李老师仍意气风发,每天到学校上班。看着眼前这位正做着讲座,年过八旬却才思敏捷,对电脑操控自如,时而爽朗大笑,时而严谨认真的李老师,愈发觉得她可敬、可爱。向这位永远拥有儿童情怀,拥有不老的教育情怀的李老师致敬!
(10.12)<br></h3> <h3> 智慧评课 全新引领
每一次聆听薛法根老师的讲课或讲座,都为他的风趣、朴实、率真、博学、接地气所折服。
薛老师根据两节课例《维生素c的故事》、《滴水穿石的启示》,将科普类文章怎么上说的很清晰。这类文章尺度如果拿捏不准,容易上成讲故事课或科学知识课。怎样用课文这个例子,既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又了解一些科普知识。如《维生素c的故事》复述故事,依次做三点,分三步走。一是言之有序,设计一张表格,给学生一个支架,在表上写出主要事件;二是言之有物,划出能表达主要事件的短语;三是言之有情,找出三个表达哥伦布心情变化的词,并找到变化的因果关系。然后才能根据这些,先自己练习讲述两遍,再交流。这样一个活动,让每个孩子动手动口。教了学生方法如何讲故事,用这个方法讲故事,从而形成复述故事的能力。《滴水穿石的启示》中的复述也是一样。利用公式:目标十持之以恒=成功。讲一讲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的故事。把表示目标的短语划出来,表示持之以恒的表现划出来,表示结果的句子划出来,然后把它们串起来,练一练,讲一讲,最后交流。在这样的复述过程中又了解了科普知识,从而达到一箭双雕之效果。薛老师认为:教一个知识点要透彻。设计各种活动,有层次,由浅入深,让孩子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形成能力。接着薛法根老师谈语文教学低效的问题。一是目标不聚焦。一堂课,聚焦一个语文要素,形成一个语文能力。而一个语文要素至少要用十五分钟的时间去教,设计3、4个教学活动,让学生们的能力在活动中生长出来。二是教学内容不确定,统编教材确定了96个语文要素,语文要素的提出为教学内容打开了一扇门。三是教学活动不充分,围绕目标设计各种有效的教学活动,教给学生方法。活动中设计支架,让学生一步一步形成能力。
薛老师的智慧评课,全新引领,让每一位参训老师如醍醐灌顶,受益无穷。
(10.13)<br></h3> <h3> 构建语言,运用语言
课文只是一个例子,薛法根老师和李伟忠老师都谈到了如何运用文本训练学生的语言。典型文本散发出一种特有的精彩,如典型的语言表达形式,典型的表达手段与技巧等。先用语文的智慧把一长段或一篇文章中最有价值的语言抽离出来,抓住这一个地方用力。然后设计有层次、有梯度的训练活动,把握好语言特点,积累语言,从而获得语言规律。最后运用这种语言特点,进行自己的语言构建。李伟忠老师《我要的是葫芦》他便是智慧地挑出“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这句话,抓住关键词,“细长的、雪白的”先采用齐读的方式把这个句子读准确,再引读,隐去关键词,不断地引读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再设计说话训练,观察扁豆、黄瓜,让学生运用刚刚习得的语言规律进行说话。我们要学会用课文来教语文,衡量学生是否学会语文不是看理解了多少语文知识和规则,而是看他是否能够熟练的运用这种语言。这才是评价的主要标志。</h3><h3> (10.15)<br></h3> <h3> 南通——难忘的语文之旅
全国教育看江苏,江苏教育看南通。南通,这块神奇的教育土壤,有着一批出色的有执着教育理想的教育人在此不知疲倦地耕耘。作为2018小语国培班的一员有幸来到这里,呼吸南通的教育空气,汲取着南通的教育营养,令人心旷神怡。且不说班主任许老师暖心的接站、送站安排;不说让人惊喜落泪的集体生日的温馨;也不说课前的充满浓浓南腔北调情趣的才艺展示;也不说每次讲座完毕王处长徐处长的如画龙点睛般的精妙点评;但说这用心的课程安排就让我们感动不已。横着读标题、主讲专家的关联,纵着读每一项培训课程活动的安排。主讲专家,他们都来自苏通大地。他们,有的是身旁孜孜不倦抵达卓越者,有的是学院皓首穷经的资深研究者,更有永不退休的耄耋之年却依然风姿卓绝的李吉林老师。他们站在不同的视角,用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或理论引领或实践操作,或理论结合实际,全方位地阐释情境教育的创设与传承,以及当前教育的前沿理论与发展。传达着一个共同的主题——有意义、有价值、有良知的语文教育。这些课程如同一幅幅有着南通特色的世界名画次弟在我们面前一一打开,令观赏者流连忘返,赞叹不已,同时也低头沉思。</h3><h3> 人生,就是一个个不断遇见的过程,每一次遇见都会让自己成长,逐渐长成最美的自己……</h3><h3> (后记)</h3><h3>
(10.18)<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