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林——青春岁月度过的地方

吕云霞

<h3>  柘林电站始建于一九五八年,一九六二年停工,一九七零年九月复工。</h3><h3> 1970年8月31号这天,对于我来说是有纪念意义的,相当于1968年10月15号离开学校到广阔天地修水一样。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离开生产队到柘林一晃十一个春秋。那天早上收拾好衣物,带上自己所有的行囊,离开了滩溪公社石湖大队胡家小队,坐敞篷货车一路颠簸来到柘林小庐山脚下。我看到到处都是竹子搭建的工棚,工棚里的床也是竹子搭成的统铺。我们几个知青和生产队的一些好劳力,将要在这里住扎下来参加五新电站的建设。那时是叫五新电站,若干年后才改成柘林电站。</h3><h3> 好像第二天我们就扛着锹或挑着土箕,排着长队还唱着歌上工地。工地上人很多,全省都有农民参加。永修县设为二分部,每个公社设为营,每个大队设连,小队设排,俨然就是军事化的编制。南昌县是三分部,最大的一个分部,一共好像有七个分部。工地上不分昼夜的都有人,三班倒。我记得那时工地上的大幅标语上写着”七万大军逞英豪”,可见人流的气势磅礴。</h3><h3> </h3><h3> 两年后大坝主坝落成,就要蓄水了,我们原来住的地方小庐山和二分部所在地沙田港都会淹没在水中,所有的人员迁徙到易家河这边,就是主坝的外面。大坝落成后陆续裁掉了很多民工,渐渐地农村好劳力都调回去了,对比之下,工地上看到的上海知青,南昌知青,九江知青也越来越多了。主坝完成了,还有很多细节工作要做,泄洪洞也还有很多很多的事要处理。</h3><h3> 一晃到了1976年,主坝这边的事渐渐少了,付坝那边还有很多的工程,也需要一些后勤和医务人员,借这次机会我到了付坝总机做话务员。一年后又到九江妇幼保健院学习化验准备充实到工地医院,一年的学习后就来到了付坝工地医院做化验员,后又到主坝医院做化验员。</h3><h3> 这时是1978年,离我们下放的日子整整十年了,这期间陆陆续续的有很多知青通过推荐读大学,招工,病退离开柘林了。我由于家庭出身不好,这些读书招工的机会都不会眷顾于我。只到邓小平上台,知青问题才得到了全面解决。</h3><h3> 当时永修县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在柘林利用当地的资源建立一个木制品厂,所有没有走的知青都可以招进来。也就是在1978年3月份我们办理了从农村户口转入商品粮戶口,算是有了一个国家集体指标的工作,但厂筹备还未完工,大家仍然还各就各位工作者,大概在1978年年底才真正入厂。</h3><h3> 木制品厂就设在坝外原二分部所在地,生产和经营的项目都是与木头有关的。但最后这个厂还是没有顺利的搞起来,于1981年3月份全厂迁入永修县,人员全部分配安排在县二轻局所属单位。至此,结束了在柘林的生涯,这时我已虚岁30,是整个青春都是在柘林度过的吧。</h3><h3> 1981年3月离开柘林后,就再也没有去过柘林。今年是2018年,柘林知青木制品厂建厂40周年整。就是在这个周年,我们木制品厂同事一起相约来到故地。</h3><h3> </h3> <h3>这是六十年代柘林开工现场</h3> <h3>这是七十年代柘林复建,当时我们上班就是这样排着长长的队伍,喊着口令,一二一去上班的。</h3> <h3>工地上,肩挑手提。</h3> <h3>工地上,炸山的石块,铲的铲,拖的拖,都往大坝那边送去。</h3> <h3>这是皮带机往大坝运送黄土</h3> <h3> 我们是先到二分部旧址,这些老照片留下了二分部也就是后来的木制品厂旧址,怎么看着看着就像战争年代留下的遗址。</h3> <h3>福德、腊梅、琴娇、学联和我,五个人还摆了一个蛮好的POS。</h3> <h3>站在这山头可看到修河</h3> <h3>工棚清晰可见</h3> <h3>这是二分部也是木制品厂旧址,现在是浙江移民在这里建房和种植橘树。</h3> <h3>漫山遍野的橘树</h3> <h3>往两位撑伞的方向走过去,就是我们原来的厂址。山里面,怎么感觉是兵工厂所在地……</h3> <h3>这个季节正好橘子成熟了</h3> <h3>下雨,我和福德都像个落汤鸡,头发全贴在头上。</h3> <h3>曾学联和熊琴娇两个南昌知青亲昵的合照</h3> <h3>蔡小玲和黄玉金下雨打伞也要照</h3> <h3>当时厂里两位最年轻的女同事</h3> <h3>哈哈,撑伞也要抢着照一张合影。</h3> <h3>后面是山连山,二分部所在地是在山凹里,应该说这张照片是把当时的厂址反应出来了。</h3> <h3>冒雨也要来一张合影</h3> <h3>木制品厂旧址视频,今天天空虽然是在下着小雨,大家撑伞或者淋着雨都在抢着拍照片,要记下四十年后我们回来过……,</h3> <h3>当时厂里最小的两个小老弟和我们合影</h3> <h3>和吴城的几位知青合影,我们的合影后面农家房子再往里面去一点,就是我们原来的厂址。</h3> <h3>大家合个影</h3> <h3>  柘林电站的主坝是不供游览的,我们这群曾经在这大坝上挥洒汗水,日夜倒班的老知青,离开柘林近四十年了,今日重返故地,就想到大坝上看一看。同事中有人找关系才让我们进入了大坝。</h3> <h3>这是柘林电厂厂房,左边是柘林发电厂,右边就是亚洲最大的土坝,七万人,用了两年的时间建筑起来的,现在土坝上面都浇灌了水泥。</h3> <h3>现在看上去,从这里延伸到对面山头,感觉还好,也不算那么长。其实这亚洲第一大土坝,全长有590.7米,(0.59公里)坝高62米。</h3> <h3>大坝顶上靠湖外这边有一道高高的水泥墙,从湖外这边进入不了大坝,从大坝西有一个进口,有警卫站岗执勤的。这三位靠着水泥墙合影。</h3> <h3>这一里路长的大坝,曾经是多少民工日夜艰苦奋斗构筑起来的啊,这里有我洒过的汗水……</h3> <h3>因为下雨,后面朦朦胧胧的山影就是小庐山。1970年刚到柘林来就是在那山脚下住,现在那里已是一片汪洋。</h3> <h3>代梨香,我俩曾在一个连队,扛着锹,挑着土箕,一二一走到大坝是每天的事,现在,怎么也要合张影。</h3> <h3>腊梅,金莲我们都想在大坝上多留些影。</h3> <h3>两位吴城老乡合影</h3> <h3>五位男同事合影</h3> <h3>这张大坝顶上的合影真好!</h3> <h3>齐刷刷的男同事</h3> <h3>我和徐金莲亲昵的合影</h3> <h3>和老朋友琴娇合影</h3> <h3>三位友好合影</h3> <h3>和同房间的玉金亲昵合影</h3> <h3>西码头视频,有点像在海边。哦,不是有个别称,叫”西海”吗。</h3> <h3>这是在柘林湖边西码头合影</h3> <h3>这是西海标志下杨小毛夫妻二人照</h3> <h3>这西海标志的照片是今天从腊梅的美篇里截取的,这几张都是。</h3> <h3>腊梅好会摆POS</h3> <h3>司马,非常熟悉的地名,过去我们坐船到司马砍柴。现在司马成了一个由九个岛相连的旅游景点。</h3> <h3>这是司马上游船的地方</h3> <h3>上游船的地方</h3> <h3>上游船的地方</h3> <h3>视频游船上</h3> <h3>这是隔着玻璃拍的湖水视频</h3> <h3>下船后第一个岛”外婆岛”,我正好和杨端秀一同步入,拍下了老同事身影。</h3> <h3>杨端秀</h3> <h3>过了老婆岛比较高的地方</h3> <h3>阎福幼,熊琴娇,也是在知青木制品厂步入婚姻的……</h3> <h3>后面的山水,如是晴天一定很美。</h3> <h3>景点</h3> <h3>景点</h3> <h3>金兰、魏强在游船上。</h3> <h3>游船甲板上</h3> <h3>我的老乡福德游船甲板上一张独照,此张照片照得好哦!</h3> <h3>游船甲板上</h3> <h3>游完小岛返回坐船视频</h3> <h3>由于下雨,后面的山就像一幅水墨画。</h3> <h3>雨后的山影</h3> <h3>这是司马上游船对面拍的</h3> <h3>司马上游船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