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秋天的怀念》一文谈语文教学

华池黄俊

<h3> 统编语文教材的普及使用,对语文课堂教学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语文教师来说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但就统编教材内容的编排特点、教学体系要求分析来看,教材编写上采用了“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两条线索构成的双线组元结构,教学上要求创建“教读”到“自读”再到“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就是从“单篇文本阅读”到“单元整体阅读”,从“群文阅读”到“整本书阅读”,从“课内阅读”到“课外阅读”,本人觉得还应该加上一个从“阅读书本”到“阅读生活实践”,因为语文学习离不开生活,语文学习最终是为了服务于生活。语文学习只有与生活紧密结合,才能学有所获,学以致用。 语文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一篇文本时,不仅要读懂其内容,读出其情感,还要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学习借鉴文本作者写作上的方法与技巧,激发学生动笔抒写自己生活经历体验的欲望,并养成爱阅读会阅读和爱写作能写作的好习惯。 <br></h3> <h3>  这里以著名作家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一文为例,谈一谈我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思考、实践与探索。 一是从阅读走向写作。 首先,要引导学生读懂文本内容。《秋天的怀念》一文,讲述的是作者史铁生在病魔折磨下,情绪极度悲痛绝望时,身患癌症的母亲忍着癌症带来的剧痛和儿子失去健康的悲伤,千方百计安慰儿子,竭尽全力照顾儿子,但作为儿子的史铁生却只知道一味的耍性子、发脾气、闹情绪,摔砸东西,拒绝母亲带自己去北海公园看花,不顾及母亲的感受,也没有察觉到母亲已经身患绝症,更听不懂母亲一直挂在嘴边的那句“'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的富有深意的话。直到母亲留下一句“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的话离开人间时,才悔恨自己没有好好对待母亲,直到妹妹推着他到北海公园看到色彩烂漫的菊花时,才真正明白了母亲那句话的意思,引发了作者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 其次,要引导学生读出情感或领会主题。《秋天的怀念》一文,作者史铁生回忆母亲生前照顾自己的往事,表现了他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对母亲无尽的爱,对母爱的赞美,以及史铁生对“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之情。作者在文本中表达这种情感时,没有直抒胸臆,而且通过“我”反常的言行、绝望的情绪和母亲的百般疼爱照顾“我”、宽容理解“我”的言行描写,通过对比进行侧面烘托。因此,阅读文本时, 一定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来细细品味体会。尤其要引导学生读出“我”面对病痛折磨时的绝望心态、面对母亲疼爱照顾时的无知言行,读出母亲面对儿子的反常言行和悲伤绝望时的善解人意、宽容大度和小心谨慎。 可以设计这样的导读环节: 1.读懂人物个性。从文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我”?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母亲?并说说你是从文本哪些语句中读出来的。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恰当运用动词和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表达思想情感的方法。比如文中写到: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地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写“我”望着雁阵砸碎玻璃,听见歌声摔东西,这一系列动作描写就是为了表现“我”的悲痛绝望,而 “悄悄地躲出去”“悄悄地进来”“偷偷地听着”“眼边红红地看着”等对母亲动作、神态的描写,加上那句小心翼翼地问话,母亲慈爱、宽容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2.读出情感体验。从“我”身上你读明白什么?从母亲身上你读到了什么?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成长经历具体说说。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文本中“我”陷入病痛之中,不懂得珍惜母爱,不知道感恩母亲,反而误解、顶撞母亲,向母亲发脾气,因为有母亲生前“我”的不孝,所以,才会有母亲去世后,“我”“子欲孝而亲不待”的悔恨之情。让学生从“我”身上接受教训,从现在起就懂得感恩父母,孝敬父母。同时,要让学生从“母亲”身上读到“娘道”。俗话说“娘不嫌儿丑”“儿女是娘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病在儿女身,痛在父母心”……文本中的母亲就是这样的一个娘。儿子双腿瘫痪之后,作为母亲作为娘她心里能不悲伤痛苦?可是,她是母亲是娘啊,所以,她只能把悲伤痛苦深深地埋在心底,她要仍然像儿子健康时一样微笑着生活,她要忍着癌症带来的剧痛表现出坚强,她要以宽容大度和细心体贴照顾儿子。“一个人最痛苦的时候,如果有一个人比他更痛苦,更煎熬,那个人一定是自己的母亲。”“最痛苦的灵魂,安放在母亲得怀里。”这两句话既道出了“娘道”,也赞美了世间最伟大无私的母爱。文中母亲“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和“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这两句话,是母亲发自内心深处的震耳发聩又震撼心灵的爱的誓言。这就是母爱,这就是娘道——把痛苦、委屈、苦难留给自己,把希望、幸福、快乐带给儿女。 而文末对菊花的描写,既是作者对母亲“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句话意蕴的顿悟,也作者对美好生命的赞美和歌颂,更是作者对人真正活着的意义价值与生命真谛的领悟。 3.读到教育启迪。作为学生都正是为人子女的年龄,那么,阅读过史铁生这篇文章之后,应该让学生联系前面阅读的文本《散步》,思考这样的问题:作为儿女,我们应该怎样去孝敬父母?怎样去尽自己的责任?怎样对待生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三,要引导学生赏析文本写作方法技巧。学生读懂了文本的内容、人物以及情感之后,最关键的还要引导学生探究作者是如何来安排文章结构、描写刻划人物和表达自己情感的,也就是由“阅读”延伸到“写作”。真正让学生阅读文本时,既明白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又能学到写法、学会写作。 《秋天的怀念》一文在写法上,有四个方面值得引导学生去探究、学习和借鉴。一是行文的结构线索。本人按照三条线索行文,一条是以“时间”为线索:“双腿瘫痪后”——“那天”——“又是秋天”;另一条是以“物件”为线索,即以菊花为线索:“北海的花”——“北海的菊花”——“北海看了菊花”;第三个是以“情感”为线索:“拒绝母亲带‘我’看花”——“‘我’答应母亲去看花”—— “怀念母亲”。二是内容详略的处理。文本内容详略的安排与作者的写作目的意图有关。作者在文中详写了母亲生前对自己的宽容大度和无微不至的关爱,略写了母亲生病去世的过程,意在表达作者对母亲深切怀念的同时,表现自己的悔恨之心。三是描写方法的运用。要想写出人物个性特点,成功的塑造人物形象,就要恰当地选择运用描写方法。比如,文中写“我”时,主要抓住动作、语言进行描写,为了表现“我”内心的痛苦与绝望以及对母爱的不理解、不珍惜,为下文写内心的悔恨做铺垫。而写母亲主要是抓住动作、语言和神态,栩栩如生地塑造了母亲善良慈爱、宽容大度、善解人意、小心谨慎又坚强的伟大形象。四是景物描写的作用。“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语)。文章结尾写菊花,作者有着独特的用意,第一个用意是,结构上,文章以菊花为线索,引起对母爱的赞美。照应前文,与前文形成对比;内容上,菊花象征着母亲对我的爱,表达对母亲的怀念。第二个用意是,用一连串排比句表面上是在描写北海菊花的美丽,实际上是用象征的手法赋予菊花深刻的含意——生命的美好绚丽、多姿多彩与生命力的顽强。另外,作者之所以浓墨重彩地描写菊花,恰恰是对母亲生前那句“好好儿活”的深情解读,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同时,菊花也象征作者对生命的渴望与眷恋。第三个用意是,作者借菊花色彩之绚丽来暗示自己已经领悟了母亲生前对自己爱,在愧疚中深切怀念母亲之时,他从母亲的话中和绽放的菊花身上获得了活下去的信心与勇气。他要和妹妹一起“好好活”,这既是对长眠地下的母亲的忏悔,也是完成母亲生前的夙愿,更是对母亲赋予给自己这条生命的一种责任。 <br></h3> <h3>  二是从作者走向自己。 每一篇文本,作者都会通过文字向读者传达一些信息。或讲述自己的生活经历故事(记叙类),或介绍相关的知识与事理、原理等(说明类),或阐释一定的观点与道理(议论类)。尤其是阅读像《秋天的怀念》这类以记叙为主的文章,一定要先引导学生通过文本走进作品的同时,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世界,走进作者的人生经历和社会阅历,从中得到启示,受到教育,获取感悟。当学生对文本对自己有了自己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之时,再引导学生走出文本走出作者,走向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成长体验之中。比如,让学生思考,自己作为一名在父母心目中还没有长大的儿女,从作者对待母亲的言行中进行反思:父母平时给予了自己很多关爱,自己是怎么对待的,如何去孝敬、回报和感恩父母;从作者对待双腿瘫痪的态度中,思考自己今后如何面对挫折;从作者战胜自我、战胜病魔后,最终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这件事中,思考自己如何对待生命、珍惜生命,实现人生梦想与价值…… <br></h3> <h3>  三是从课内走向课外。 语文教学在课堂上,除了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们的阅读习惯与能力之外,还应该教会学生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与技巧。具体地说,就是要让学生以课本上的文本为例子,学会阅读、品味、鉴赏文本的方法。也就是“教师为了不教”,更是为了落实创建语文教学由“教读”到“自读”再到“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这一目标。 因而,语文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读懂内容,积累知识,学会写法,而且还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品味和鉴赏的方法。比如,如何在文本中做点评批注,勾画疑难,如何分析文本的立意构思、品味文本的语言特点、鉴赏文本的艺术手法等。学生只有在每一篇文本阅读中学习、积累、掌握一定的方法,才能有好方法去阅读更多的文章或书籍,这与统编语文教材的教学要求是相一致的。统编教材的内容编写特点和教学设计思路是,阅读由“单篇文本”到“单元整体”再到“群文”最后到“整本书”,最终实现 “课内”到“课外” 这样的阅读目标。 课内阅读除了教给方法让学生很好地开展课外阅读外,语文教师还要做好课外阅读内容的选择和推荐指导。最有效果的做法是,介绍课内阅读文本作者的其他优秀作品(一篇或几篇文章或整本著作)让学生课外阅读,也可以介绍与课内阅读文本主题相同的其他作者的作品。比如,阅读了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后,就可以让学生阅读《史铁生散文集》《我与地坛》,也可以推荐学生阅读朱德写的《母亲》、胡适写的《母亲》、林海音写的《爸爸的花儿落了》等文章,体会亲情大爱,品味文本写法。 <br></h3> <h3> 四是从文本走向生活。 语文具有人文性、工具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而学生通过语文学习积累的语言文字更是生活交际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因此,语文学习必须与生活实践运用紧密结合,才能发挥出语文这门学科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才能让语文服务于学生的生活与成长。要做到这一点,一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获取一定的生活常识与经验,掌握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二要引导和指导学生把语文学习过程中积累的知识、掌握的方法运用到生活之中,比如,阅读完一篇文本之后,借鉴文本中的写作方法,从自己的生活中选择素材进行写作训练,也就是借他人之法,写自我生活,抒自我真情。比如,让学生写写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写写自己的家庭生活或成长经历体验。三要引导学生把课本的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之中,让知识转化成能力。比如,组织学生参加普通话演讲赛、进行社会调查后撰写调查报告、参加文学创作活动,还有指导学生办手抄报、编排演课本剧等等。 语文教学只有落实了这四个“走向”,才能真正体现语文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才能真正实现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提升学生文学鉴赏水平、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写作技能的目的,学生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方面前提下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语文核心素养才能真正得到培养。<br></h3>

母亲

文本

学生

语文

阅读

作者

菊花

史铁生

怀念

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