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战队见逃兵就杀,为何见到“黄袖标”却一律敬礼放行?

岁月无声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由于中国军队情况不一,好些原地方军阀的部队由于治军理念等不同,加之武器装备、训练水平都比日军低很多,在关键对决之时,一些地方武装往往因为顾忌自身损失太大,不顾军纪突然撤出,给战局带来极恶劣影响。另外,还有一些部队抱有保存实力的想法,遇到日军进攻凶猛就毫无底线地撤退。针对这些问题,国军在战场上开始使用战场执法队。 图:中国军队向抗日前线急进 战场执法队可谓执法严明,但他们也有“网开一面”的时候。忻口会战时,有一个团的官兵,不论他们有没有通行证,战场执法队都会照样放行。为什么这个团可以不看通行证就放行呢?并不是他们的长官和战场执法队关系好,或是私下打点了关系,而是他们靠着在战场上的英勇顽强,挣得了这个“战场免检”的特殊荣誉。 这个团是傅作义麾下第35军第211旅的422团,在忻口会战之时,该团团长是王雷震上校,王团长在上战场前,为了便于区分自己的部队和友邻部队,专门报请使用单独臂章,这个臂章可不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盾牌状的精美臂章,他们的臂章就是一块三寸见方的白布,上面印有一个黄色的醒目“王”字。 图:影视作品中燃烧的第35军军旗 图:装备精良的日军部队 也正是因为如此,当“黄王团”的官兵需要到二线送治伤员或是请领弹药时,战场执法队只要看到带着黄色“王”字白布巾的官兵,都会致敬放行,因为这个团的官兵都不是贪生怕死的人,查看他们的通行证毫无必要。 “黄王团”为何这般厉害?这和他们的团长王雷震治军严谨密不可分。王雷震,光看名字未见其貌,会误以为这是一名五大三粗的武将,其实从他年轻时候的照片看,其外表文质彬彬,而且酷爱文学写作,后来他的各类文稿还专门出过一本文集。 图:王雷震将军文稿,封面上有他的戎装照 王雷震出生于1898年,曾任小学教师,在18岁那年参加稷山丙辰农民起义失败后父亲被迫害,他带着家仇国恨考入山西陆军学兵团,毕业后加入傅作义的部队,一路从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到师长、副军长等职务。 王雷震本人极具爱国主义思想,他治军严谨,也把自己强烈的爱国思想灌输给了本团官兵。在任422团团长的两年多时间里,他带领422团鏖战大同、平型关、忻口、太原等大型战役,后来又率部挺进绥南,收复失地,参加多次重要战役。在1940年傅作义指挥的奇袭五原日军司令部之战中,王雷震已任副师长,他亲率部队攻入五原城中,当遇到顽固日军守敌、要点久攻未下时,王雷震从老百姓处征集火油、棉花、竹竿等实施夜间强攻。他命人将征集来的东西全部点燃,火光中,枪炮及战士喊杀声连成一片,中国军队终于冲破敌阵,他为五原大捷作出重大贡献。当时虽不再戴黄色“王”字臂章,但“黄王团”的精气神还在。 图:任包头军分区司令员时的王雷震 王雷震将军于1949年随董其武将军在绥远起义,后来任包头军分区司令员、包头警备司令部司令员兼包头市市长等职,1983年10月病逝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