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伊比利亚半岛(一)葡萄牙

肖韦

<h3>  </h3> <h3>  伊比利亚半岛位于欧亚大陆的西南角。在这个半岛上有四个主权领土,分别是西班牙、葡萄牙、安道尔和英属直布罗陀,即三个国家和一个英属领地。今年九月的欧洲之行是我第四次来到欧洲,目的就是想了解一下西葡这两个半岛小国何以成为昔日的海上强国。计划的行程中原本没有英属直布罗陀和非洲摩洛哥,但经过仔细考量,觉得有必要去一下这两个地方。原因是直布罗陀领土的割让是一个分水岭,标志着英国作为新型海洋强国取代了西葡的位置,而选择前往非洲摩洛哥则是顺道为之。因为将欧洲与非洲隔开的直布罗陀海峡最宽处是43公里,最窄处只有13公里,乘坐大型游艇从西班牙前往摩洛哥也就一个多小时,于是跨越直布罗陀海峡让我第三次踏上了非洲的土地。下面就请大家跟随我从葡萄牙开始,走进伊比利亚半岛。 我们的行程除了半岛的北部没有涉足,几乎在半岛绕了一大圈儿。下图中蓝色的文字和图点就是此次增加的行程。还有梅林达取代了巴达霍斯。<br></h3> <h3>  葡萄牙地处伊比利亚半岛的西南端,欧亚大陆最西端的标志罗卡角,即在葡萄牙境内。罗卡角其实是一段海拔约为140米的狭窄悬崖﹐也是辛特拉山地的西端。</h3> <h3>  大家仔细看看这张悬崖图片的右上角,竟然站着两个人,貌似一对情侣,莫非在探险,还是山盟海誓。为了观景真是勇气可嘉。</h3> <h3>  我们是下午去的罗卡角,所以大西洋水面有些逆光,拍出的照片层次感也因此大打折扣。</h3> <h3>  “罗卡”的意思是岩石,所以这里用岩石堆砌而成的类似于一个小方尖碑的岩石碑是罗卡角的标志。大西洋在这里形成的风浪很大,我想大概是为了防台风罗卡角岩石碑的造型背面呈梯形。 </h3> <h3>  碑上用葡语刻着该国的著名诗人卡蒙斯的名句“陆止于此、海始于斯”,故此,罗卡角也被称为欧洲的“天涯海角”。</h3> <h3>  拉近镜头仔细看,碑文下面罗卡角所处的地理位置,北纬38度47分;西经9度30分也清晰可见。</h3> <h3>  在山崖上还建了一座灯塔,共过往船只识别。据有关资料介绍,这里曾被网民评为“全球最值得去的50个地方”之一。</h3><h3> 在央视曾经播出的《大国崛起》纪录片里,葡萄牙是在全球范围内先于英国和荷兰最早崛起的大国之一。葡萄牙作为曾经的海上强国,在十五世纪以后近二百年时间里创造了辉煌的历史。据史料记载,葡萄牙的海上扩张始于1415年,相继占领了非洲、亚洲和美洲的部分领土。十六世纪中叶是葡萄牙对外扩张的鼎盛时期。</h3><h3> </h3> <h3>  葡萄牙也是最早建立殖民统治的国家之一。通过殖民统治,攫取了殖民地的巨大财富,使该国国力剧增。但由于葡萄牙本土面积太小,本民族人口也不多,对外扩张到最后主要是依靠葡萄牙攫取的财力,通过西欧各国的人力和物力来实现。久而久之,那些逐渐强大起来的西欧及北非国家异族民众就不服管了。最终,在十六世纪末与摩洛哥的交战中惨败而归,西班牙也乘势占领了葡萄牙六十年,直至1640年12月1日光复独立,元气大伤。不过在随后英、法两国的庇护下,葡萄牙在以后的欧列强瓜分世界的进程中也乘势获利不少,如我国的澳门就是如此。</h3><h3><br></h3> <h3>  我们参观贝伦塔和航海纪念碑就验证了葡萄牙这一曾经航海强国的历史。这三幅图即是贝伦塔。</h3> <h3>  矗立于葡萄牙首都里斯本贝伦区特茹河北岸的贝伦塔是世界文化遗产,建于1515-1521年,距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贝伦塔是葡萄牙辉煌历史的遗迹。起初是用来防御港口入侵的军事要塞,十六世纪时流经里斯本的特茹河河道很宽,贝伦塔是在河道的一个小岛上,随着时光的流失特茹河道已变窄了很多,导致在小岛上的贝伦塔“回归”到岸边陆地,由于河水不时潮起潮落,里斯本特意在贝伦塔和岸上建了一个浮桥,以便人们登塔参观。如今贝伦塔已成为一个具有地标性的博物馆。</h3><h3> 整体塔身均由大理石建造而成,底层原是储藏室,也曾关押过囚犯,当年是里斯本的重要军事要塞,更是葡萄牙冒险航海和地理大发现的起点。</h3><h3><br></h3> <h3>  与贝伦塔同在特茹河北岸,且在贝伦塔的东侧不远处,就是建于1960年的葡萄牙航海纪念碑,也称大发现纪念碑。纪念碑呈帆船造型,气势磅礴。纪念碑高52米,碑内共有七层,内部有会议室、放映厅、展厅、档案室和一个小酒吧,时间关系没有入内。航海纪念碑是为了纪念航海家亨利王子(1394-1460也译为恩里克王子)逝世500周年而建造的。</h3> <h3>  纪念碑上雕刻着亨利王子及31位航海探险人物的出海雄姿。需要说明的是,加上亨利王子是32人,这个数字是我从拍摄的照片中数出来的,细心的朋友不妨也试试。</h3> <h3>  亨利王子手里拿着一个小帆船站立在船头,紧随其后的是其助手著名航海家伽玛,两边的人物分别代表着航海家、天文学家、传教士、航海赞助人和水手等与航海大发现有关的代表人物。据资料介绍,这些雕像的人物的原型不仅有航海家伽马,还有国王曼努埃尔一世和阿丰索五世、著名诗人卡蒙斯、画家贡萨尔维斯、航海家麦哲伦等。这些雕像的原形最初是在1939年创作的,还参加过1940年在葡萄牙举办的国际博览会,当年设计师在设计此纪念碑时即从这些人物中获得了创作灵感。进而创作出了这一探险出海的阵容颇为强大和宏伟的航海大发现纪念碑。以此,纪念葡萄牙几百年来征服海洋并发现新大陆的光辉历史。</h3> <h3>  </h3> <h3>  在贝伦塔的旁边还有一架老式双翼水上飞机模型纪念碑,看碑文是2017年所建的纪念葡萄牙航空发展100周年。</h3> <h3>  从航海纪念碑往北走,不远处就是著名的热罗尼姆斯修道院(也译为圣哲罗姆派修道院)。说起这个修道院,最具神秘色彩的是坐落在其中的热罗尼姆斯大教堂。因为在两百多年前的1775年11月1日,葡萄牙里斯本发生了九级大地震,而这一天恰巧又是西方的万圣节。据资料介绍,上午九点四十分,里斯本数以万计的信徒在全市的各个教堂做弥撒,全城民众对大地震毫无察觉,就在这时里斯本地下突然爆发出巨大的声响,大地剧烈震动和爆裂。顷刻间里斯本的绝大多数建筑毁于一旦, 27万人的城市有9万被大地震夺走了生命,里斯本几乎成为了废墟。但有一个建筑——热罗尼姆斯大教堂却经受住这次九级大地震的的考验,屹立不倒。所以,至今神灵与神秘就始终伴随着热罗尼姆斯大教堂。也正是由于当时的国王及全体皇室成员和政府要员在该教堂做弥撒,他们也因此躲过一劫。</h3> <h3>  热罗尼姆斯大教堂是葡萄牙鼎盛时期的建筑艺术珍品,首先从它的外观就可见一斑。教堂在1502年开建,1516年完工,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白色的花岗岩外立面精雕细刻,人物栩栩如生。在阳光的照耀下无比圣洁。三十多对数十米塔尖直指苍穹,威严壮观。</h3><h3> 在有关资料上第一次听说有曼努埃尔式建筑,寓意是将豪华、精致和冒险精神相结合,这种艺术风格起源于葡萄牙第十四任国王曼努埃尔一世,所以因此而得名。曼努埃尔一世在位期间主导着葡萄牙的航海家探险大发现,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所以,该教堂也是为纪念葡萄牙发现通往印度的海上航线所建的。</h3><h3><br></h3> <h3>  教堂的正门的大理石雕刻是我见过的最为细腻的雕刻,工艺堪称一绝。中央上方是圣母抱婴的雕塑,许多圣徒环绕在周围。再仔细看,你会发现曼努埃尔式风格在这里有几个特色,首先是运用了大量的海洋生物形状,如用蚌壳、海怪作圣人的足垫,用海藻、珊瑚缠绕圆柱,以海鱼、海龟等点缀其间,来表现航海探险的艰辛与危险。</h3> <h3>  来个近景,大家仔细看看。</h3> <h3>  同时还雕刻了许多当时用以航海导航的仪器浑天仪,周围用橄榄枝装饰,来显示葡萄牙人的航海技术和成就。这个钟楼顶部就有一个浑天仪。</h3> <h3>  里斯本的城区街景颇有怀旧感。老式有轨电车随处可见,所以,街道的上空仿佛是被电车电力线组成的蜘蛛网覆盖着。</h3> <h3>  街道上时有观光马车通过,好似让时空又推后了很久。</h3> <h3>  大巴车的穿行又会突然把你拉回到现实生活中。马车、有轨电车和大巴相交织的街道,会让你在不同的时空相互穿越,但我更愿意怀旧,去享受一下那时的慢节奏、慢生活,来舒展一下自己的身心。</h3> <h3>  在我们住的酒店附近还有一个建筑颇有特点,上半部分是极具现代感的玻璃外墙,下半部分是典型的欧式风格。能否叫做现代欧式呢</h3> <h3>  在里斯本我们还参观了几个广场及周边的建筑。下面给大家介绍两个有代表性的广场。</h3><h3> 第一个是建于十三世纪的罗西奥广场可以说是里斯本的城市中心了。广场的中央一个圆柱形纪念碑顶上是国王佩德罗四世的站立雕像。纪念碑下方底座的四个角各雕有一个女性坐像,分别代表着正义、智慧、力量和节制,据说这是当年国王对自己人生的座右铭。</h3><h3><br></h3> <h3>  佩德罗四世国王纪念碑的前方和后方,即南北两侧有两个对称的圆形人体雕塑喷泉,仔细观赏发现不同造型的人体雕塑头部均有一个环形橄榄枝头饰,橄榄枝象征着和平,呼唤和平从古至今都是人类发展的主旋律。</h3> <h3>  紧邻佩德罗四世纪念碑后方喷泉的北面,是具有新古典主义风格的玛丽亚二世国家大剧院,剧院的大门廊用6根爱奥尼亚立柱支撑。据有关资料记载,立柱取自葡萄牙九级大地震的圣方济修道院。大门廊顶部的三角形造型有三位代表性人物站立雕像,中间的是“葡萄牙戏剧之父”吉尔文森特,左右两边分别是悲剧代表人物墨尔波墨涅和喜剧代表人物塔利亚。</h3> <h3>  第二个是光复广场。里斯本自由大道在这里围着纪念碑分为两道,中间形成了一个狭长的小型广场即是光复广场。这个广场只有一个建筑,就是屹立在中央的光复纪念碑,碑的造型是传统的方尖碑。方尖碑建于1886年,是为纪念反抗西班牙六十年的异族统治,终于在1640年胜利光复的历史。方尖碑底座的南北两侧分别竖立着象征“独立”和“胜利的青铜像。</h3> <h3>  光复广场虽然不大,但意义却极其重要。因为,此后的西班牙吞并葡萄牙的野心一直不死,但顽强的葡萄牙人殊死反抗,民族斗志十分高涨。再加上英、法两国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也不愿看到一个完整的伊比利亚半岛强国的出现。这样无形中也成为葡萄牙的盟友。恰逢西班牙国力衰退,航海强国被英国所代替。从此也就彻底打消了吞并葡萄牙的念头。</h3> <h3>  埃武拉是我们在葡萄牙参观的第二座城市,虽然不大,但它却是一座世界遗产之都。198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埃武拉整个城市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罗马人的智慧和摩尔人印记都深深的融进了这座古都的历史。但最让我震撼的是这里有一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教堂——人骨教堂。</h3> <h3>  人骨教堂的原名是圣佛朗西斯科教堂,建成于1510年,距今有500多年的历史。外表和内部结构和其他教堂并无差异。</h3> <h3>  它的独特之处是在教堂内部西厅设有一个“人骨祈祷堂”。西厅内从墙壁到立柱都是用人骨堆砌而成的,还有一个石材棺柩,加之光线昏暗,确有阴深深的感觉。为何要建立这个祈祷堂,我查阅了有关资料。一是面对人骨,为死难者祈祷,更显虔诚;二是希望后人铭记战火无情,不可妄动干戈。还有一个说法是由于当时的坟场空间有限而为之,我以为这个说法比较牵强。</h3> <h3>  教堂面积不小,里面还有一个小型博物馆,陈列着不同时期文物。主要以绘画为主,还有一些雕刻工艺品。</h3> <h3>  在里斯本还品尝到了正宗的葡式蛋挞。一个门脸不算大的葡挞专营店距今已有180年的历史。据了解,这里采用的是传统的古老秘方,并由主糕点师亲手在密室调制,而这一秘方只有三人掌控,保密工作做得不错。</h3> <h3>  店里店外人头攒动,虽然有些拥挤,但当地人和游客,到这里仍是络绎不绝,可以想象出这个葡挞店的生意是十分兴隆的。</h3> <h3>  一个店面的简单招牌足以让你想穿越时空,来品尝它的180年的“味道”。</h3> <h3>  蛋挞外皮儿薄、酥、脆恰到好处,蛋挞内心儿嫩、滑、香味道可口。我的感觉是一咬就碎、入口即化。鉴别是否为葡挞要看挞心上是否有黑点状的焦糖,若有即是葡挞。</h3><h3> </h3> <h3>  在回国途中,因我选的座位是经济舱第一排,空乘比较关照。在途中还特意将供应公务舱的葡式蛋挞拿来让我品尝,味道也很不错。</h3> <h3>  今年国庆在澳门又一次品尝了葡挞,觉得挞心的滑嫩程度还是有差异的。上图是澳门专卖葡挞的店铺。</h3> <h3>  初到里斯本,就感觉到了生活物价不高,若再同比当地人的平均收入(约2500欧元),日常消费几乎没有压力。举一个例子,我在里斯本街头闲逛时,在街边的咖啡店要了一杯咖啡才1欧元,即使换算成人民币也就8块钱。在国内一杯咖啡也得20多块钱吧。之后我在西班牙也发现物价不高,买了一杯星巴克的冰咖啡也就3欧元,还有其他方面的价格待后文再给大家做详细介绍。</h3> <h3>  本次伊比利亚半岛之行在葡萄牙的时间较短,这也跟它的国土面积较小有关。主要行程都集中在了西班牙,后续几集将走进西班牙,为大家展示这个国度的风采。下一集是《历史名城塞维利亚》敬请关注!</h3><h3></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