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向西——与佛国的邂逅(甘南、川北、青海16日游)(一)

五月花

<h3>  一直喜欢旅行,走过了大半个中国,曾掰着手指算过,全国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还有多少个没有走过?发现只剩下青海、甘肃、宁夏、内蒙、西藏、澳门这六个。<br>  今年4月,高中同学郑美女提议四人结伴去甘南。在此之前我并不知道甘南这个名字,更不知道甘南还有这么多的美景。随着行程计划的制定,慢慢的才知道有这么一条线路,可以在青藏高原上跨行甘肃、四川、青海三个省。<br>  这一次,我们家施导再次发挥了大作用,制定了一个大家相对都满意的青藏高原大环线加青海小环线的“GL8自在游”行程,而且我们走的一些景点是非常规线路,收获很大。<br>  听说甘南的风能让人变得坚强,帮你遗忘和成长。这里有最美的湿地、连绵的群山、广袤的草原、蜿蜒的河流、最大的喇嘛教学府、最长的转经走廊、风景和信仰同样庄重的红色佛国......<br></h3> <h3><font color="#333333"><b>D1:</b></font>  </h3><h3>  15日我们四人分别从上海、福州飞抵兰州中川机场。接机的聂师傅已提早在机场等候,聂师傅是我们这个行程的司机兼导游,一见面,就感觉亲切、幽默、舒服。<br>  旅行社安排的新胜利商务酒店在兰州市中心,距离机场约70公里。我们坐上GL8别克商务车时已是晚上8点,虽然下着小雨,但天还没黑下来,只是气温明显感觉冷了,才21度,与福州相差10多度。从机场到酒店的道路正在修路,一路堵车,到达酒店已是10点过后。</h3> <h3>  因第二天一早我们就要离开兰州,去寻找梦中的香巴拉。大家担心此行可能不会再返回兰州,不顾一天的飞行劳顿,也要去体验一下夜色下的兰州美食。<br>  这是正宁路小吃夜市,就在入住酒店附近,步行只需五分钟,羊肉、羊杂、羊肚汤、鸡蛋醪糟……满足了味蕾,果足了腹肚,直到23:30才回到酒店安然入眠。</h3> <h3><b><font color="#333333">D2:</font></b><br>  16日晨8时,我们正式开启“GL8”行程,这一路就要与车为伴,跟着聂师傅一路穿行甘肃南部、四川北部、青海东部。虽然我们已制定好了行程,但因当时四川暴雨过后,很多路段出现坍塌、封路,我们的行程也跟着有所调整,旅行社的计调也很人性化,尽量满足我们的需求,与司机协调,及时增加、调整线路,让我们整个行程心情愉悦。<br></h3><h3>  车子沿途经过有小麦加之称的临夏回族自治州,到处都能看到清真寺,有欧式的、中式的。10点左右我们进入青藏高原的分界线,算是正式进入藏区了,一路都在上坡,海拔逐渐升高。</h3><h3>  10:40在王格尔塘服务区稍做休息,这里的海拔已上升到2800米左右。两个藏族小姑娘在卖自制牦牛酸奶,一杯5元,被小姑娘的可爱与笑脸打动,我们每人买了一杯,有点酸,可以自已加糖,但我还是喜欢它的原汁原味。<br></h3> <h3></h3><h3>  11:15我们从合作北扎油沟下高速,进入甘南藏族自治州,这里离我们出发地兰州有240公里,五分钟后到达合作寺。</h3><h3>  合作寺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州府合作市东约1公里处,属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该寺创建于清康熙十二年(1673),创建者高僧贝谢热却丹,甘南甘加人,是尊者噶丹嘉措之亲炙弟子,入藏学法获拉然巴格西称号,受合作地方首领的支持,建合作寺。1958年时,合作寺被保留下来,但在“文革”中全被拆除。1981年合作寺得到了恢复,修建了大经堂等殿堂。<br></h3> <h3>  我们去的时候,这里还在修建中。</h3> <h3>  位于合作寺的米拉日巴佛阁全称是“安多合作米拉日巴九层佛阁”,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楼高共九层,原建楼阁已毁于“文革”。现存建筑重建于1988年5月,历时四年落成。</h3><h3>  米拉日巴佛阁是为纪念米拉日巴而修建的佛阁,是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在安多藏区的代表寺院。阁内主要供奉藏族民众中最富传奇色彩、妇孺皆知的米拉日巴尊者及其弟子为主的藏传佛教各派的开宗祖师,有以金刚为主的四密乘的众多佛像、菩萨、护法神等各类佛像1720尊。佛阁内反映藏传佛教内容的各类壁画规模巨大,绘画技法高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h3><h3>  佛阁的每一层都有不同的主题:第一层主供藏传佛教的几位主佛,像强巴佛(即汉传佛教的弥勒佛)、释迦牟尼、文殊、观音、大金刚手、药师、度母、白伞盖等等;第二层主要是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及其弟子;第三层是藏传佛教最古老的教派宁玛派(红教)的师君莲花生、希瓦措和法王赤松德赞……每一层都代表了藏传佛教的一个时代或是一个支派,并包括了已经被神化的藏族历代文化名人,比如创制藏文的吞弥·桑布扎,藏戏之祖唐东杰布,藏药鼻祖宇妥·元丹贡布等等,当然,也少不了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h3> <h3>  米拉日巴佛阁门票20元,是以功德箱的方式自行捐赠,现金或微信支付都可。</h3> <h3>  12:20从米拉日巴佛阁出来,10分钟的车程到达合作市的巴蜀川菜馆,左下角的这份草菇炖土鸡汤味道真是好极了。在青藏高原上想吃到一点绿色蔬菜不太容易,只有黄瓜、西芹这类容易保存的青菜可选了。猜猜这五道菜的价格吧:两份肉类、三份蔬菜,加一点新鲜核桃。194元,大家觉得性价比如何呢?</h3> <h3></h3><h3>  午餐后,出发去尕海湖,15:10途经郭莽湿地。</h3><h3>  郭莽湿地位于国道213旁边,碌曲县,尕海路口西北约8km处,海拔3562米,这是一处非常美丽的湿地风光,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延伸到无边的天际,蓝天白云令人心旷神怡。有一条长长的人行步道,约一公里长,远处是一座丹顶鹤造型的巨大观景台,遗憾的是观景台于2017年10月因整改暂时关闭,至今还未开放。这个观景区最大的福利是不收费。</h3> <h3></h3><h3>  到甘南不能不到碌曲,来到碌曲,不能错过尕海湖。我们15:30到达尕海湖。要先换乘坐电瓶车,票价20元,景区门票还得50元。</h3><h3>  尕海湖位于甘南碌曲县尕海乡,距县城49公里,在国道213线400公里处,海拔3480米,候鸟自然保护区面积为16.2万亩,大小湖水面积为15000亩,平均水深为1.5米,是甘南第一大淡水湖,是青藏高原东部的一块重要湿地,被誉为高原上的一颗明珠。1982年被评为省级候鸟自然保护区,1998年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h3> <h3></h3><h3>  尕海,说是湖,其实并没有岸,也没有碧波荡漾的景致,草地铺展到水里,水草分割着湖面,一条条青色的小花镶嵌点缀,使整个湖面看上去就像一块色彩缤纷的长条花布,显得格外惹眼。走近尕海湖,听到的是叽叽喳喳的鸟叫,看到的是黄花绿草的水泽,闻到的是岸边葱绿的草香!</h3><h3> 尕海湖所在的地域,藏胞称之为“措宁”就是“牦牛走来走去的地方”。尕海湖四面环山,发源于南山郭尔莽梁的琼木旦曲、翁尼曲、多木且曲三条河流注入该洼地后,与洼地泉水成为尕海湖永不枯竭的源泉。湖的四周形成了大片的沼泽地,水中生长着泥鳅、石花鱼等水生物。沼泽和草甸中成长的苔藓及蕨麻、梅花藻等多种植物,为鸟类提供了广阔的觅食点和栖息空间。每年春末夏初,成群的白天鹅、灰雁、班头雁、灰鹤、棕头鸥、赤麻鸭、绿翅鸭、针尾鸭、鸬鹚、草原百灵等近百种鸟类,从南方和东南亚一带飞来,在这一高原“神湖”安家、产卵、育雏。也别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一群群在这里栖息、繁殖越夏,因此成为国内黑颈鹤的重要繁殖地之一。<br></h3> <h3>  尕海草原的天空深邃如井,云如裙裾。镶嵌于草原之中的圣湖像一面明净的镜子,倒映着蓝色的天,白色的云。<br></h3> <h3>  也许是天气太过炎热、阳光特别充足,亦或是我出发前感冒一直未好,身体还处于不适状态,再或是刚才被美景所迷惑,兴奋过度,17:30从尕海湖出来时,我的头开始剧烈的疼痛,气喘、口渴、蹲下头晕。聂师傅看到我的症状,说是高原反应,严重缺氧了。他提醒我要赶紧吃药。自以为强壮的自己,居然第一个中枪了!可是我想忍一忍,不相信自己真的就这么脆弱!我不想拖同伴的后腿,忍着不适上车继续前往下一景点。<br>  尕海湖往东南行40公里,就是郎木寺,约45分钟的车程,但对已出现高原反应的我来说,这45分钟却是那样的极其漫长,我的头痛越来越剧烈,呼吸开始困难,全身冒汗。有一瞬间,感觉头部的血管就要爆裂了。我甚至害怕是否就会永远留在了这里。但我还是坚强的忍住,没有告诉同伴。我不想因为我,让同伴担心。<br></h3><h3>  18:00车子进入四川境内,沿途经过的整座山看不到车和人,恍若进入无人区。聂师傅说是由于今年四川刚下过暴雨,很多路段塌方,四川的游客过不来,所以这几天的游客明显少了许多。</h3><h3>  18:15到达位于郎木寺镇上小厨川味王食府用晚餐。我当时人已快虚脱,讲话的力气都没有了,我不想下车,不想吃东西,甚至不想动。可是我又不想让大家为我担心,所以勉强下了车,随大家进了餐厅。同伴虽然没有我这么剧烈的高原反应,但大家的胃口也不是太好,只想吃点清淡的食物,就这三道菜,100元。我勉强吃了两口莴苣,也许是下了车,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亦或是蔬菜里含有氧份,我开始慢慢缓过劲来,我告诉自己不能倒下了!要挺住!后面的路还很长,还有更多的美景在等着。</h3> <h3>  19:00入住郎木寺镇蜀景客家酒店。因我头痛的厉害,没有跟同伴一起去看郎木寺的夜景。聂师傅说高反严重不能洗澡,这对通常每天要洗两次澡的我简直就是一种折磨。</h3><h3>  这一日,我们从兰州到甘南藏族自治州到尕海湖到郎木寺,一日走了400多公里,穿越了甘肃、四川两省,海拔越来越高,最高达3700米。<br></h3><h3>  因酒店所在的海拔还有3500米之高,半夜我的头撕裂般的痛,根本无法睡着,不得不吃了两片出门之前准备的“诺迪康”,似乎有点作用。总算是迷迷糊糊睡了一会儿。<br></h3> <h3></h3><h3>  郎木寺有东方小瑞士之称!它横跨甘肃和四川两省,以白龙江为界,两岸均称郎木寺!两地寺庙各有千秋,香火鼎盛!</h3><h3>  这是同伴所摄的位于四川境内的郎木寺——格尔底寺。<br></h3> <h3>  同伴所摄站在高处看到的太阳余辉映照下的格尔底寺。</h3> <h3>  同伴所摄甘肃境内的郎木寺——赛赤寺在落日下的全景。真心佩服她们的体力与精力。</h3> <h3><b><font color="#333333">D3:</font></b><br></h3><h3>  17日早晨睡到8:00才起床,头痛了一夜,郎木寺的日出即使再美,也诱惑不了我了。同房间的赖美女昨夜也开始出现高反症状,另两个同伴体力真是棒,她们早早的就去看日出了。</h3><h3>  我与赖美女就在小镇上走走看看,在水磨餐吧点了一份10元的早餐。</h3> <h3>  郎木寺具体是一个地域名称,它包括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下辖的郎木寺镇和四川省若尔盖县红星乡下辖的郎木寺村。郎木寺同时也是四川格鲁派寺庙达仓郎木格尔底寺的简称。郎木寺由藏语地名“达仓郎木”演化而来。“达仓”是藏语音译,有“虎穴”之意,“郎木”为藏语音译,有“吉祥天母”、“仙女”之意。由于靠近甘肃回族人增多,清真寺也有,多民族多宗教和谐并存。<br>  在郎木寺沟里有两个隔河相望的寺庙:一座是四川的达仓郎木格尔底寺,另一座是甘肃的赛赤寺。郎木寺的发源地是四川境内的郎木寺大峡谷,在峡谷内有郎木洞、虎穴、和白龙江源头。</h3><h3>  一条小溪从镇中流过,虽宽不足2米,名“白龙江”。溪北是甘肃的赛赤寺,南岸属四川若尔盖县的安多达仓郎木寺,中间夹着回族的清真寺,两个藏传佛教的寺庙在这里隔“江”相望。一条小溪融合了藏、回两个和平共处的民族,喇嘛寺院、清真寺各据一方地存在着,晒大佛、做礼拜,小溪两边的人们各自用不同的方式传达着对信仰的执著。<br></h3> <h3>  吃完早餐,只需步行五分钟就到了甘肃境内的赛赤寺。门票30元。</h3><h3>  赛赤寺与格尔底寺遥遥相望,建筑金碧辉煌,每一尊大殿都以镀金为顶。赛赤寺的赛赤在藏语里是法台的意思(法台相当于寺庙的主持),由于创建者曾是 拉萨甘丹寺的法台而得名。赛赤寺创建于公元1748年,第一世活佛聪慧过人,德行高超。<br>  据说,由于地方政府的关怀,甘肃的郎木寺建设的较好。但四川 的格尔底寺僧侣多达千余人,比甘肃郎木寺多七百余人。</h3> <h3>  在佛殿前晒太阳的僧侣</h3> <h3>  镀金为顶的金碧辉煌的大殿</h3> <h3>  远眺郎木寺镇全景</h3> <h3>  10:20我们沿着若尔盖草原驶往扎尕那,满山遍野开满了格桑花。</h3> <h3></h3><h3>  从郎木寺到扎尕那,途经滑坡路段,交通管制,两向车要分段行驶,80公里的路程我们走了三个小时,13:30才到达扎尕那。门票10元。</h3><h3>  扎尕那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西北34公里处的益哇乡境内,藏语意为“石匣子”,是一座完整的天然“石城”,俗有“阎王殿”之称。地形既像一座规模宏大的巨型宫殿,又似天然岩壁构筑的一座完整的古城。<br>  扎尕那山势奇峻、云雾缭绕、宛如仙境。藏寨内游牧、农耕、狩猎和樵采等多种生产活动合理搭配和互补融合,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个典范。</h3> <h3></h3><h3>  扎尕那有着“甘肃境内的最美藏地”之称。</h3><h3>  藏地曾以纯净湛蓝的高原天空、雄奇壮美的神山圣湖、淳朴彪悍的民俗民风、纯粹虔诚的宗教信仰……这样的神秘纯洁和出尘绝世,让每个在城市中忙到灰头土脸的人都心生向往。然而,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后,也逐渐变得商业化气息浓重起来。曾经的高原仙境,也染上了尘世的气息。</h3><h3>  而扎尕那,却在今天,还保留着未开发的最原始藏地美景。雪山、圣湖、蓝天、原野、宁静村落、漫漫花海……仿佛梦回十年前无人惊扰的西藏。置身甘肃南部的它,却拥有一切藏地最出众的风景,甚至还入选国家级地质公园。</h3><h3>  山脚下,是原生态的藏寨。<br></h3> <h3></h3><h3>  扎尕那海拔在3300米以上,沿着木栈道往上走,到达仙女滩。我与赖美女的高反还在持续中,不想太辛苦,就走走停停,坐在这片芳草如茵的仙女滩草地上,等待继续往仙女湖去的同伴返回。</h3><h3>  午后的天空,阳光暖暖的酒在身上,微风吹拂,高海拔引起的喘息慢慢缓和。坐在芳草地上低眉看花,举首望云,云雾缭绕间,心灵显得如此的宁静。<br><br><br></h3> <h3>  藏族小男孩向我推销花环,一个5元,为我的蓝色草帽更添了一道亮丽风采。我想与他合影,可是他就是害羞的到处躲藏我,我怎么也抓不住他,还是他的小姐姐大方,与我合了张影。</h3> <h3></h3><h3>  扎尕那山常年云雾缭绕,终日笼着面纱不肯示人,看到这一幕,才算明白为何藏族人会认为这些山峦是神的化身。</h3><h3>  不远处的藏族小村寨在山坡上错落有致,村寨上空,峰峦间白雾迷离,云雾缭绕,虚无飘渺,眼前呈现出一片如梦如幻的仙境。置身其中,感觉如痴如醉,一下子分不清,自己是在天上,还是人间;自己是神仙跌落凡间,还是自己误入神仙之界!</h3> <h3></h3><h3>  山里的天气说变就变,刚才还是晴空万里,此时已是乌云翻滚,雾锁峰峦,天空开始飘起了小雨,在山脚下等我们的聂师傅发来信息,叫我们赶紧下山,说暴雨即将来临。我们才开始返回,瞬间就大雨倾盆,我们没有带雨具,沿着木栈道一路往山下逛奔。雨打在厚厚的外套上和牛仔裤上,还是感觉全身冰凉透彻,完全成了落汤鸡。因山中的信号不好,往仙女湖去的两个同伴此时也无法联系上了,我们只能先回到车上换好干净的衣服静待她们的平安归来。</h3> <h3></h3><h3>  扎尕那有四个村庄,由下到上分别是东哇村、业日村、达日村、带巴村。我们原订的计划是住在扎尕那的村庄里,第二天还能看日出,但因我的高反严重,聂师傅建议我与旅行社计调商量,把住宿调整到离扎尕那30多公里的迭部县城,也是我们第四天行程必经的地方。这里的海拔约2400米,晚上可以睡的好一些。只是让两位没有高反的同伴多了个遗憾,不能欣赏到最美的村庄和日出。<br>  从扎尕那到迭部县城的迭山假日酒店约一个小时车程,我们17:30到达酒店。此时的迭部县仍是艳阳高照。</h3><h3>  迭部县是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下辖县,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是重要的红色旅游区,有红军长途中的“俄界会议”遗址。俄界会议是红军长征途中党中央在甘肃境内召开的第一次重要会议,会上,毛泽东作了《关于与四方面军领导者的争论及今后战略方针》的报告,讨论了北上的任务与到达甘南后的方针,做出了《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同时中央发出了《为执行北上抗日告同志书》。俄界会议对于战胜张国焘的分裂与破坏,胜利完成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h3><h3>  这是迭部县城太阳刚刚落山时的街头景色。</h3><h3>  这一晚,因为海拔的降低,虽然还有些头痛,但总算睡了一个相对安稳的觉。<br></h3> <h3><b><font color="#333333">D4:</font></b></h3><h3>  18日早晨在迭部县城吃完早晨,8:10出发去往花湖景区。不同馅的煎包,味道还真不错,价廉物美,我们五个人才吃了37元。</h3> <h3></h3><h3>  从迭部出发经过白龙江峡谷,到达若尔盖草原,沿途臧绵羊就这样如入无人之地的大摇大摆的走在马路中央,过往的车辆都得跟着、让着。臧绵羊的身上涂着不同的色彩,用以区别这是谁家放牧的羊群。</h3> <h3></h3><h3>  若尔盖草原是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一块特殊的区域,海拔高度在3300米至3600米之间,也被称为松潘高原,相对于我国中东部的低海拔地区,它是高原,而相对于它东边的岷山、南面的邛崃山、西边的果洛山、阿尼玛卿山、西倾山以及北面的西秦岭等山岭,它却处在群山环抱之中,是高原上的一个盆地。若尔盖草原宛如一块镶嵌在川西北边界上瑰丽夺目的绿宝石,享有“中国最美的高寒湿地草原”和“中国黑颈鹤之乡”的美誉,素有“川西北高原的绿洲”和“云端天堂”之称,是我国三大湿地之一。<br>  人们常用“若尔盖是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这句荣耀的话语,来说明若尔盖与中国革命的非凡关系及其历史地位,若尔盖草原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的三大主力得以重振旗鼓、同路北上的唯一起点。若尔盖草原在红军长征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历史意义。  </h3><h3>  因一路都在修路,从跌部到花湖我们走了三个小时,11:20才到达若尔盖花湖景区。我们买了联票,每人185元,包含花湖景区门票和摆渡车票以及黄河第一湾的电梯上行票。</h3><h3>  进入花湖景区,要换乘坐摆渡车,10分钟后到达湖边。整个游览时间约1.5小时。<br></h3> <h3></h3><h3>  若尔盖花湖位于四川若尔盖和甘肃郎木寺之间的213国道旁,是热尔大坝草原上的一个天然海子。热尔大坝是我国仅次于呼伦贝尔大草原的第二大草原,海拔3468米。</h3><h3>  花湖四周数百亩水草地就是高原湿地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区。简单、安静,却让人燃烧。天地之间,绿草茵茵,繁花似锦,芳香幽幽,一望无涯。</h3> <h3>  最适宜去花湖的季节是每年的5~7月份,阳光充足,水色纯美。</h3> <h3>  纯蓝的湖水染成淡淡的藕色,时深时浅,像少女思春时低头的一抹酡红。</h3> <h3>  湖畔开满了鲜花,五彩缤纷,好像云霞委地,如入仙境。</h3> <h3>  草地中星落棋布地点缀着无数小湖泊,湖水碧蓝,小河如藤蔓把大大小小的湖泊串连起来,河水清澈见底,游鱼可数。</h3> <h3>  花湖是众多野生飞禽的主要栖息地,湖面上游弋着赤麻鸭、灰雁、白骨顶、天鹅等珍稀动物。<br></h3> <h3>  湖水透彻的蓝有着无法形容的纯净;缱绻在水天之间的云彩,有着魔力般的妖艳。令人想越过栈道一直走到湖中心去,或许那里,会有更大的幸福。<br></h3> <h3>  漫步花湖,枕黄河涛声,共水天一色。看鸥翔鹤舞,任云卷云舒。</h3> <h3></h3><h3>  13:25我们从花湖景区出发,往下一景点九曲黄河第一湾。</h3><h3>  在景区外面,这个用防水布围起来的小房子就是游客方便的地方,还有藏民把守。你想借此宝地给草原做点奉献,还得留下一元的手续费。</h3> <h3></h3><h3>  14:30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一家草原游牧部落菜馆用午餐。为了追赶走在前面的同伴,我一路小跑,感觉气喘头痛,这才想起我还在海拔3500米的高原上。</h3><h3>  用餐时,有个藏族女孩过来兜售饰品,我就与她聊了起来。她25岁,已婚,未生子,一妻侍三夫。她特别能说话,汉语说的很好,还能说几句简单的英语,每天放牧完特别喜欢看电视节目,跟着电视学说汉语、英语,了解藏区以外的世界。用餐时就抽空到餐馆跟客人聊天,顺便卖一些自己制作的小饰品,目的也是为了更好的学习汉语。她说,最好她的老公能多娶几个妻子回来,这样就可以一个妻子干农活、一个妻子做家务、一个妻子放牧、一个妻子做手工卖东西,她就不用这么辛苦了。她家有500只牦牛,牦牛一般是一岁值一千元,可以活到20岁,我粗略预估了一下她家的资产至少值500万。厉害了!藏族姑娘!看来你嫁了个大户人家了!<br></h3><h3>  藏族是男尊女卑的社会,男人可以有很多个不同家族的老婆,而女人只能嫁同一个家族的兄弟。藏族的一妻多夫制,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一般是几个兄弟共有一个妻子,长兄娶妻,弟享夫权,生子都属于长兄,兄死后,其财产、地位及妻子都传给次弟。一妻多夫家庭子女对父亲的关系,一般是称大哥为爸爸,其余为叔叔。如果大哥去世,则可称二哥为爸爸。丈夫们并不会刻意弄清谁是自己的子女。只要是这个家庭的子女,均是自己的子女,一视同仁。反之子女也一样,对父亲们也一视同仁,也不知真正的生身父亲是谁。<br>  在实行一妻多夫制度的地方,农牧民对一妻多夫婚姻持肯定态度。认为几兄弟娶一个妻子,不但家庭财产不分散,而且家里男人多,有的做生意,有的干农活,有的放牧,家里会越来越兴旺,越来越富裕。而且兄弟不分家,亲人团聚,家人和睦相处,再好不过了。</h3><h3>  下图1:用牛粪做燃料烧水;图2:牛角;图3、4:已婚女人才能佩戴的腰带,腰间是纯银元和松油、牛皮打制的;图5:我向她购买的饰品:草地绿幽灵、帝王松、牦牛角;图6:与藏族姑娘合影。</h3> <h3>  15:30午餐后我们继续前往九曲黄河第一湾。半小时后途经一个观景台,聂师傅说让我们下车休息一下,看一看这片大草原。站在观景台上,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虽然氧气还不够充足,但我的头痛症状已逐渐有所好转。</h3> <h3>  16:20我们到达唐克县,先到游客服务中心换取套票(前面在花湖购买的185元一张的套票包含九曲黄河第一湾的电梯上行票)。服务中心离景区还有8、9公里,约20分钟车程,16:50到达第二停车场。远远的就看见“天边云梯”四个字。</h3> <h3></h3><h3>  若要看九曲黄河第一弯的最佳美景,必到山顶处。乘坐天边云梯是最佳选择!我们乘“天边云梯”缓缓上行,这个电梯好长、好高,共分14段,约20分钟到达观景台,这里是观看黄河的最佳点。自动扶梯,虽然方便了游客,但也破坏了自然风景。</h3><h3>  我们17:15到达最高点观景台,这里海拔3600多米,观景台上的风好大,我拍了几张照片后就躲进观景台里,被风吹后,我的头又开始疼痛。但我已明显的开始适应高原气候了,身体状态是越来越好转起来。</h3> <h3></h3><h3>  九曲黄河第一弯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唐克镇,此处是四川、青海、甘肃三省交界处。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海拔4500米)之黄河,流经四川省境内,在若尔盖县唐克乡索克藏寺院旁形成奇幻景致。黄河在此横切径为300米,白河横切径为400米。黄河于此段流程中,为四川与甘肃之界河,河西为甘肃,河东为四川。黄河自甘肃一侧来,白河自黄河第一湾湾顶汇入,型如"S"型,黄河之水犹如仙女的飘带自天边缓缓飘来,在四川边上轻轻抚了一下又转身飘回青海,故此地称九曲黄河第一湾。<br>  “君不见, 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站在黄河之滨的山顶,第一个想起的就是李白的这句著名的诗句,黄河九曲十八弯,仿佛从天边曲曲绕绕一路走来,没有气势磅礴,没有浊浪滔天,听不到惊涛拍岸的涛声,也看不到高出地表的堤岸,有的只是那温柔的缠绵,始终情意绵绵地弯曲迂回于唐克大草原。</h3> <h3>  天上蓝天白云,地下黄河彩带般蜿蜒如蛇。</h3><h3>  这里地处于高寒湿地保护区内,是全国三大名马河曲马的故乡。俗话说:不到黄河心不甘,凡来此处观光的中外游客,都以饱览九曲黄河第一湾胜景为快。</h3><h3>  </h3> <h3>  观山色满眼,天地为低垂。这里有四川省最大的草原,面积近3万平方公里,由草甸草原和沼泽组成。</h3> <h3></h3><h3>  草原地势平坦,一望无际,人烟稀少。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曾多次通过这里,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和革命遗址,使草地声名远播海内外。 </h3> <h3>   九曲黄河第一湾有它独到的美,最美的景色是在黄昏时候,日落时分,当夕阳一点点变红朝山边落下去时,整个河谷笼罩在了一片金黄之中。</h3><h3>  我们静坐在观景台内,在高处静静的等待日落,仿佛在等待着天荒地老一样。想看着太阳逐渐从地平线消散,化作一片霓虹的色彩。遗憾的是,由于云雾太重,我们没有等到那太阳落入地平线之后满天红霞、S型的黄河在夕阳下泛着红色的磷光的最美景色。</h3>  这几位来自阿坝州的静待日落美景的僧侣游客,他们却成了我镜头中夕阳西下时的一道亮丽风景,多少弥补了一点没有等到日落美景的遗憾。 <h3></h3><h3>  黄河岸边碧草青青,野花遍地,躺在草丛中、卧在花簇里,给人回归大自然的感觉,让你身心得到前所未有的解脱。</h3> <h3>  19:10,看样子是等不到日落美景了,我们决定沿着木栈道下山。依山而建的木栈道,给景区增加了新的色彩。</h3> <h3>  19:50,与在山下等候多时的聂师傅会合。在回唐克途中,透过车窗终于看到了红彤彤的日落,当时我们都在后悔,如果在山顶上再多等候一会,也许就不会留下遗憾了。</h3><h3>  20:15到达唐克王府大酒店。当晚就在酒店的自助餐厅美滋滋的饱餐了一顿。牛肉火锅自助餐每人78元,这是出门四天来,吃的最舒服的一餐。此时的我,已完全没有了高原反应的症状。我跟同伴说,我终于有了想继续往下走的欲望了,我要看更多的美景,吃更多的美食。</h3> <h3><b><font color="#333333">D5: </font></b>&nbsp;</h3><h3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  19日在唐克王府大酒店吃完早餐,我们9:00离开唐克镇。天气阴沉沉的,下着小雨。透过车窗,远远就看到一大片圣洁的白塔周围如祥云般飘动的五彩经幡,颇为壮观、震撼。9:40到达瓦切塔林,门票20元。</h3><h3>  瓦切塔林是一个五彩缤纷然而又肃穆气氛很浓的佛教圣地,位于四川省红原县瓦切乡,此地为一丁字路口,北距黄河第一湾60公里,南距红原县城40公里。“瓦切”藏语意为“大帐篷”,这是一处具有独特藏文化特色的人文景观,这里是纪念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十世班禅额尔德•切吉坚赞两次到四川藏区颂经祈福之地。大师圆寂后,当地藏民在微薄的收入中捐献了80%,在十世班禅大师讲经的宝座上建立了塔林和周围108座大小不一的白塔,在塔林周围虔诚地挂起连绵的经幡,祈祷早日寻找到大师转世后的灵童。</h3><h3>  塔林配有藏族讲解员,是虔诚的佛教信徒,据说是班禅大师的后人。我们沿着土路边听讲解边往塔林里面走,这里不能随便拍照,只能在指定的地方拍几张照片。</h3> <h3>  土路两边是大片的经幡林,一个一个高挑的经幡如巨大的伞盖,经幡群面积之大为藏区所少见。踏入经幡群,一条条长长的经幡,从中间高高立起的经幡柱转着圈的围起来,每一个经幡阵,就像一顶彩色的帐篷。褪色已久的经幡,虽失去了原有的光彩,但看起来场面壮观依旧。</h3><h3>  这里海拔在3500米以上,我的头又开始疼痛起来,无法集中注意力听讲解,只能心怀敬畏的在这块藏民心中的圣地上,虔诚的祈祷幸福和平安。</h3> <h3>  在藏区,随处可见挂在山顶路旁,江畔河边以及寺庙等被认为有灵气地方的五彩经幡。之所以称经幡,是因为这些经幡上面都印有佛经,随风而舞的经幡飘动一次就是诵经一次,在用自然之力不停地向神传达挂经之人的愿望,祈求神的护佑。</h3><h3>  经幡是人与神连结的纽带,风幡所在即神灵所在,也意味着人们对神灵的祈求所在。五彩风幡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意,其颜色有固定的含义,蓝幡是天空象征,白幡是白云象征,红幡是火焔的象征,绿幡是绿水象征,黄幡是土地的象征。这样一来,也固定了经幡从上到下的排列顺序,如同蓝天在上、黄土在下的大自然千古不变一样,各色经幡的排列顺序也不能改变。&nbsp;任何挂起来的经幡都不可以人为地拆除和清理,只能任其风吹日晒,慢慢的风化而去。</h3> <h3>  在经幡群旁边还有一片白塔和转经筒,常有藏胞在此转塔、转经。塔林最里面,有一幢转经房,里面全是转经筒,密密麻麻,大大小小,约有上千个。</h3> <h3>  塔林里巨大的转经筒,底下是成十字型的方木块转轴,我们绕着转经筒,一个个推动着转轴,木轴吱吱嘎嘎的,感觉很沉重,没有一颗虔诚敬畏的心,想要围着每个转筒转一圈,不是那么容易的。</h3> <h3>  因为天气原因,再加头又开始痛起来,我没能拍到满意的照片,于是从网络上找到这张瓦切塔林的全景图,可见壮观。</h3> <h3>  10:20离开瓦切塔林,11:10我们在位于红原县的巴蜀人家吃午餐,这一路,不是清真菜,就是川菜,我们对清真菜还是有点不习惯。这里川菜的分量都很大,水煮牛肉、红烧豆腐,还有其它两道菜,130元,还不算贵。</h3> <h3>  红原县是当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的雪山草地,1960年建县,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为“红原”,地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中部,境域分属长江、黄河两大水系。北与若尔盖县相接,东西与松潘、阿坝、黑水县相邻,南与马尔康市、理县相连,南距成都450公里,北距兰州640公里,县城海拔3504米。 <br></h3><h3>  吃午餐时,聂师傅说已经走到这里了,如果不去色达,将是一个遗憾。于是我与旅行社计调联系,希望增加色达行程。很快旅行社重新规划线路,只是,这一改变无形中要增加700公里的往返路程,增加近两天的时间。为了不影响我们其它行程,聂师傅决定辛苦一点,时间安排的紧凑些,满足我们的愿望。</h3><h3><br></h3><h3><br></h3> <h3>  午餐后,我们抓紧时间赶路,当晚要在卓克基镇入住,第二天再前往色达。<br>  12:05到达红原月亮湾景区,为了节省路途时间,也因沿途草原景色已经看多了,没有太大的吸引力,我们决定放弃这个景区,就在景区门口稍做停留,就继续赶路。<br>  月亮湾草原位于四川红原县内,其草原宽广,牧草茂盛为整个青藏高原所少有,此地距红原县城仅3公里,在公路旁的小山岗上,你会看到美丽宽广的草原就像块柔软的绿色地毯铺在梦幻的大地上,清澈的河水在草原上划出一道道舒缓优美的弧线,恰似一轮弯弯的月亮,“月亮湾”也因此而得美名。</h3> <h3>  13:15我们途经黄河长江分水岭。而我早就忘记了还在青藏高原上,下车兴奋的往最高点跑去。头又剧烈的疼痛起来,一抬头,看到这个地标,原来,这里海拔4345米!<br></h3><h3>  红原县地势为东南向西北倾斜,地貌具有山原向丘状高原过渡的典型特征。县境中部海拔4345米的查真梁子是县境南北山原与丘状高原的天然分界线,是长江、黄河流域分水岭。查真意为柳树,查真梁子为红原南部丘状高原之巅,山势虽无奇绝之处,却因丘原两侧有二水发源,一入黄河,一入长江,为一大奇观。<br></h3> <h3>  在阿坝县境西北部与青海省久治县交界处,一片宽敞的草场地名叫分水岭,在平坦的草地上长江黄河两条母亲河在草毯上共同携手向神圣的莲宝叶则山风景区脚下延伸,站在宽畅的省级过境公路上举目望去,即可以看到长江、黄河两条母亲河携手从山顶辽阔的草地上流向远方。<br></h3> <h3>  巴颜喀拉山脉是青海省境内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也是黄河源地。北坡平缓,南坡深切,多峡谷。</h3> <h3>  15:30我们到达马尔康市的卓克基镇。沿途多处道路塌方,道路分段行驶。</h3><h3> 马尔康市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府所在地,为川西北交通、贸易中心,嘉绒藏族聚居区,“马尔康”藏语意为火苗旺盛的地方,是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这里山青水秀,独特的民族、宗教、建筑显得既古老神秘又现代时尚。<br>  卓克基镇位于国道317线和省道210线交汇处,距马尔康县城8公里,总面积298平方公里,总人口 1960人(含驻军),海拔2660米,林草覆盖率达94%。<br>  卓克基镇地处梭磨河与西索河交汇处的高地上,也是马尔康至成都、小金两条公路的交叉点,依山傍水,景色秀丽。在交通不发达的岁月,这里是嘉绒藏区东去汶川进入内地的必经之路,北面经草地可走甘青两省,南经小金可至雅安、西昌,西经金川、丹巴可到甘孜、西藏。被称为扼控川西北高原山地交通的锁钥。<br>  卓克基镇内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卓克基土司官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西索民居,还有雪马上、红军坪、察柯寺等多处自然人文景观,民风淳朴、文化繁荣,被誉为嘉绒藏区民俗风情的万花筒。<br>  聂师傅把车停在西索民居入口处口,让我们自行游览民居和土司官寨,他去帮我们安排住宿的酒店,因为这个行程是临时增加的,旅行社的协议酒店已经没有空余房间。</h3> <h3>  西索民居在卓克基镇西索村,依山傍水,村寨布局近似回字形,大小50余座民居建筑,风格相同,保持了嘉绒先民“垒石为室 ”的传统建筑风格,是一座具有典型嘉绒藏族特色的寨子。共有住户72户,整个寨子鳞次栉比,错落有致,远远望去犹如一座壁垒森严的古城堡。<br>  西索民居最初形成于明清时期,当时受朝廷册封的卓克基土司将官寨选址修建于此,伴随着服务土司的科巴人(即无偿向土司提供服务的差人)的住所也在周围修建。民国时期,在原有规模的基础上,建筑的周边形成商业者、手工业者的住所和经营场所,规模不断扩大。解放以后,人口的增长使得建筑群的规模进一步向外扩大。</h3> <h3>  漂亮的藏族民居,都是当地居民用山里的石头一块一块地砌成,石块之间缝隙均匀,并形成漂亮的曲线,窗子上画着藏族特有的美丽图案。<br></h3> <h3>  清澈的梭磨河从村前奔流而过,河水的流淌声永远都陪伴着河边的人和屋。整个村寨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宁静安详。<br></h3> <h3>  整个民居从远处鸟瞰,便会惊奇地发现西索藏寨酷似藏族八宝图案中的“花依”图案(状如“中华结”,代表释伽牟尼的心),寨子中直来竖往、弯来拐去的青石板小道,把图案的线条展现的非常清晰。</h3> <h3>  走在青石板小路上,脚步声在高耸的石壁间回响,在细长的小道中延展,给人一种曲径通幽的瑕想。<br></h3> <h3>  藏寨全是三层石楼,底层饲养牲畜,第二层是厨房和住宿,三层是经堂和客房。民居建筑形如碉状,也称碉楼。房屋四周的墙体均用片石砌成,用黄泥粘合。墙体厚达1米,采用内直外收的砌法, 工匠们仅凭经验,砌出的石墙如刀切豆腐般整齐,棱角锐利,上窄下宽,整个墙体处于抗压状态,成为建筑的承重主体。加之内部木结构横梁的互相支撑拉合,整个建筑下大上小、重心向内、稳定性强。</h3> <h3>  到最高处,碉楼四角顺势形成角锋,造成一种气势,最高处的石墙边缘加厚,避免墙表的平面化,增强立体感。房顶一分为二,前半部分为平顶,三面砌成矮墙;后半部分形成斜山式,覆盖石板或瓦。每层楼的窗户都外小内大,窗框很讲究,用上了雕刻、绘画、上彩等技巧,民族特色很浓。这种碉楼不仅冬暖夏凉,而且建筑艺术独特,审美价值高,就像一件件珍贵的艺术品。这些线条分明,棱角突出的石头建筑,与周围险峻的山峰,陡峭的崖石等自然环境浑然天成,鲜艳的图腾房、红色的瓦片、飘动的经幡、给这里增添了几分神秘。<br></h3> <h3>  家家户户门前都种有色彩鲜艳的花朵,随处可见的转经筒,无不诉说着藏族人民对佛主的虔诚与敬仰。</h3> <h3>  卓克基土司官寨就位于西索民居对面,官寨依山而建,融入了藏汉民族精湛的建筑精华,被美国著名作家索尔兹伯里赞誉为“东方建筑史上的一颗明珠”。是《尘埃落定》的故事原型和电视剧的外景拍摄地。土司官寨门票60元。<br>  沿着石阶而上,石阶旁有许多图腾藏文。</h3> <h3>  卓克基土司官寨始建于1286年,1936年毁于大火,1938年由第16代土司索观瀛在原址上进行重建。卓克基藏语的音译为顶尖、至高无上,“土”是当地土著民,“司”是官吏职位。土司为一方最高统治者,掌管着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卓克基第一任土司为斯达崩。清乾隆十五年(1750),因随征大金川有功,擢升长官司职,共延续665年,繁衍17代。官寨既是土司办公的衙门,也是土司及其家眷生活的地方。1988年,卓克基官寨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  官寨建筑规模庞大,高大雄伟,构造精巧,囊括了嘉绒藏族石碉古建筑风格于一体,融世俗与宗教建筑理念为一身,独具魅力的城堡式建筑。进入官寨大门,就看到一个巨大的照壁,白虎迎客,将一切冤魂恶鬼挡在门外。<br></h3> <h3>  官寨总占地面积5400平方米,仿汉式四合院,北部正屋为假六层,东西厢房为五层,中为天井,共有大小63间房,分别由围墙、高碉、照壁、牢房、官寨主体建筑构成。</h3><h3> 官寨四周墙体均用片石砌成,用石灰加糯米汁勾缝。墙体厚达1米,采用内直外收的砌法,上窄下宽,整个墙体处于抗压状态,成为建筑的承重主体,加之内部木结构横梁的互相支撑拉合,整个建筑亦下大上小,重心向内,稳定性强。墙体四周开有内大外小的小窗作通风和了望防御之用。<br>  除了用石木将官寨修得高大结实外,土司还通过神秘的宗教手法,把房屋武装起来。首先是在官寨的正门口立一根高大的旗杆,顶部配以日月气托,旗杆上一长幅嘛呢经幡在风中威风十足的飘动,以抵御一切邪秽之气的侵犯。<br></h3> <h3>  官寨的外部装饰以石块、片石的天然成色作为基调,从而使整个建筑显得古朴凝重,与整个自然环境浑然天成。<br></h3> <h3>  四面墙体正中镶嵌石刻彩绘的天神或地神,相传有镇妖、避邪之功能。四角上各安置一木雕龙头,龙头上各系一铜质风铃,常作吟风啸月,歌秋颂春之音。官寨的内部以木板或石墙隔成63间大小房屋,各屋又以各种藏汉家具填充空间,使屋内布局合理,井然有序。大小经堂内帷幔低垂,神灯长明,香烟缭绕,内墙四周绘有佛本生经的故事等内容的壁画,色彩艳丽,笔法细腻。置身其中,会有一种“语默动静,一切声色,尽是佛事”的感触。<br></h3> <h3>  官寨分东、西、南、北四幢楼,楼层都采用汉式回廊,回廊外用汉式花窗与嘉绒式窗花做装饰。整栋建筑为穿斗式结构,未用一钉一铆,表现出高超的建筑艺术。<br></h3> <h3></h3><h3>  1935年6月中央红军进入卓克基地区,时任国民党“游击司令”的土司索观瀛亲率土兵200余人进行阻击,土兵枪法很准,将宣传民族政策的通司打死,红军被迫还击,土兵败退到官寨,凭借其坚固的攻防设施进行顽抗,深夜红六团为联络后续部队向天空发射数颗五光十色的信号弹,土兵以为红军会施“法术”,吓得惊慌弃寨,仓皇而逃。这样红军就占领了土司官寨,7月3日,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等中央领导进驻土司官寨。并于当日在“土司议政厅”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专门讨论民族地区的有关问题。在官寨居住的7天时间里,毛泽东等人谈古论今,指点江山,并对官寨进行详细的考察研究。联系到《三国演义》对郿坞的描述时,毛泽东曾击股而叹:“古有郿坞,今有官寨,土司的这个城堡应该是我们在长征途中见到的最有特色的建筑了。”</h3> <h3>  官寨内院天井旁的回廊由通顶廊柱、木质楼板及木栏杆组成。通顶廊柱总计21根,分布于天井四周,支撑着层层楼板和屋顶密梁及三角木行架。廊柱为上下两根树木重合构成,上下结合处采用暗子母榫套合,做工精细,毫无痕迹,如同整木一般。每根廊柱通长15米,下大上小,一气呵成。</h3> <h3>  楼板则平铺于由墙体挑出且与廊柱穿斗而成的矩形梁上。栏杆则以镂刻雕花的木条构成几何形或吉祥如意的窗格图案,栏上大小窗格均装有五色玻璃。栏杆绕柱,柱撑栏杆,五色玻璃在夕阳的辉映下色彩斑斓,整个内院洋溢着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h3> <h3>  站在土司官寨的最高一层,官寨正对着两座山峰交叠的山沟处,可见这个官寨当年选址的风水意义。</h3> <h3>  傍晚五点左右,聂师傅告知我们已安排好入住的酒店。土司天然阁酒店就在梭磨河边,西索民居对岸,酒店下面是一个小广场,我们住在最顶屋四楼,没有电梯。</h3><h3> 我们这一路的运气真好,由于今年四川暴雨连连,很多道路塌方被封,特别川藏线的车子过不来,本来应该是旅游旺季的甘南线路游客变得很少,民宿的老板说要是在往年,如果我们没有事先预约,随便改变线路,肯定是一房难求的。整座古镇见不到几个游客,显得极其清静。</h3> <h3>  晚餐就在酒店隔壁的迦陵青年旅舍,这里既可住宿,也可吃饭,晚上还是酒吧。大堂里挂着各种户外运动彩旗和各种风趣有特色的标语,充满了青春的气息。</h3> <h3>  今天的行程比较轻松,我们邀请聂师傅跟我们一起用餐,喝点小酒。饭店的老板非常热情,也许是客人不多的原因,给我们不断的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这样的一大桌子菜和酒,才消费259元,在这样的景区,真心不贵。</h3> <h3>    晚餐后,我们沿着梭磨河西岸的滨水休闲栈道漫步。栈道总长600余米,与西索民居和卓克基土司官寨隔河相望,温柔宁静的梭磨河从栈道旁缓缓流淌,美丽的西索民居倒影水中,犹如出浴女人般清新婉约,将你的烦恼与痛楚通通带走。</h3> <h3>  梭磨河与纳足河在红军桥头处交汇,这里是观赏西索民居、土司官寨、红军长征纪念馆、嘉绒崇康街的最理想位置。</h3> <h3>  我们登上卓克基镇的最高点,可以府瞰整个卓克基镇。这里平日没有游客上去,楼梯口有藏民用经幡拦住,是迦陵青年旅舍小老板告诉我们可以跨过经幡上去。但我们还是带着一种敬畏之心,从经幡下钻过去。山顶有棵大树,上面挂满了经幡。</h3> <h3>  站在最高点,整个卓克基镇尽在眼下。</h3> <h3>  夜色下的小镇广场,酒吧、餐馆被霓虹灯映照的色彩斑斓。</h3> <h3>  当地的居民忙完一天的工作,在广场上跳起了舞。</h3> <h3></h3><h3>  这一天,从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的唐克镇到阿坝县红原镇瓦切塔林,到黄河长江分水岭,到马尔康市卓克基镇,几百公里的行程,居然一点也不感觉到疲惫,也许是这里的西索人家、土司官寨、梭磨河、纳足河、迦陵青年旅舍的美景让我全身心的得到了放松,将所有的烦恼和高原反应统统带走了。</h3><h3>  真想能抛开一切,隐居在此......</h3><h3><br></h3><h1> <font color="#ed2308"> (因受美篇篇幅限制,未完待续......敬请期待!)</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