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今天是我们寻找明长城的第二站——水头沟墩台。距神木西北方向约21公里处到达杨伙盘附近,这里四处被大山环绕,我们一边查看地图确立长城遗址的位置方向,一边询问路过的当地人,并顺利进入主道。<br></h3> <h3>深入大山后不久,眼前看到的景象远远超出我的想象,这里到处被开发(煤矿),坑洼积水铁器椽木随处可见,大型机械的密集吼声硬生生的塞入耳膜,通往山上的路,一次次被阻断,我们只好下车探测路的延伸走向,最后问了好几个施工的工人,才从一条很少有人行走的小路环绕上山。一路颠簸,一路惊呼,直到到达山顶,远处的墩台突兀的闯入我们的视野时,才一下驱逐了内心的倦意,心情一下大好。</h3> <h3>远处看到的墩台就是水头沟墩台。相连一线处有三座墩台,不!有六座!还不对!经过认真核对,我们最终确认这一线有八处墩台,这对于我来说,太震撼了!</h3> <h3>以往在神木南乡也看到过烽火台,但是像这样大规模的一线墩台还是第一次见。这里山势险,坡度急,四处荒草漫漫,途中经过大片树林,红色、黄色、橙色的叶子给寂寞的山注入鲜活的灵气。</h3> <h3>对我这个常为花草痴迷的人来说,简直进入一片圣洁的领地。一片叶,一丛草 ,一棵树都显得特别亲切,几次迫不及待的下车,捕捉它们极美的瞬间。</h3> <h3>车子越来越近了,远处墩台的影也越来越真切,不过尽管如此,我知道还得好一大段路程才能到达。这也印证了陕北民歌里那句“见上个面面,拉话话难”。的确这样,山体千沟万壑,悬崖随处可见,想要到达对面的山,那是极不容易的。</h3> <h3>一路可见摇曳的枝,飘摇的叶,翘起的狗尾巴草,散发着山里独有的气质,即使它们杂乱的混合在一起,可依然掩饰不了那种美,至少在我眼里是这样的。</h3> <h3>探着身子向远处望,那将又是一番景象。山峦层叠,墩台呈现,彩色植被掩映,这比水墨山水画美多了,倘若我的画技再娴熟一些,一定会用笔留住这些精致的美。</h3> <h3>再美的景终将有过去的时候,我们继续前往。将花花草草甩在身后。离墩台更近了,我们已经到了长城保护区范围。四处的丛草更高更密了,这更增添了此处的神秘感。</h3> <h3>只见碑文上记录,水头沟墩台地处店塔镇水头沟村和永兴办事处糜地沟村交界处,是神木县境内长城遗址中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墩台,1983年被神木县人民政府定为县级保护文物,并立保护石碑。</h3> <h3>墩台南侧墙门居两箭窗中,有石框券门,其余三面各四箭窗,门下有同楼等长,宽3.4米、高3.9米的砖砌平台。<br></h3> <h3>台东有门,顺砖券梯道可上至平台顶,由平台方可登楼,今平台砖已被拆。楼为三通道结构,中室较宽敞。进门后向左拐,有台阶12 层可达台顶墩台。从台顶向下看,每边有5个半圆形豁口。烽火台四周有完整的约三十米见方的夯土围墙。<br></h3> <h3>墩台背部是极险的壁崖,我慨叹古人的智慧,感慨那战火纷飞的时代,现在一切都成为过往,唯独留下这座相对完成的墩台,可它却不仅仅是一座纯粹四方的墩台,而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纵使我了解的甚少,但未来还需更多的后人来挖掘。</h3> <h3>站在墩台下面,思绪万千。这让我不由想到曾经的这里,守城的将士常年屯居在这荒郊野外,常年背井离乡,将一生铅华洗净,只为保家卫国。此刻我想到了范仲淹笔下的“浊酒一杯家万里”,品酒微醉,在这荒芜的边塞,想念万里之外的爹娘,妻儿。此刻我也想到了狼烟滚滚,烽烟四起,鼓角声声,战马斯斯……太多的思绪,复杂的情感,让我久久难平心绪。</h3> <h3>夕阳渐渐西沉,思绪还在徘徊。</h3><h3>返回的路上,不时回头望一眼远去的墩台,远去的历史……</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