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在记忆中,路遥就是本科学历进修时草草完成的浅淡《人生》的毕业论文;慕名翻阅的《平凡的世界》……</h3> <h3> 有机会来到延安大学,走进路遥文学馆,听着讲解员的娓娓道来,沿着路遥的足迹走过,零距离地触及,我看到真实的路遥!靠近他,留给我更多的是心痛!"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这是路遥喜欢的艾青诗句,也诠释他平凡而悲壮的人生!</h3> <h3> 延安大学内路遥文学馆展品丰富,包括路遥的手稿、各种版本的作品、路遥生前的音像资料以及根据路遥作品改编的音像资料。在这里,"路粉"纷至沓来,感受他的气息,追寻他的足迹。<br></h3> <h3> 路遥,原名王卫国,1949年12月3日生于陕西榆林市清涧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开始学习创作。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后被改编为电影轰动全国。1988年完成百万字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1991年《平凡的世界》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时20分,路遥因病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年仅42岁……<br></h3> <h3> 《最后一个匈奴》的作者高建群评价,"路遥把自己当祭品献给了缪斯",白烨的评价则是"路遥的作品是拿命换来的心血之作"。 是的,追寻你的足迹,此时此刻的我却能清晰地触及您的灵魂,您的心跳。"平凡的世界,辉煌的人生"是您鲜为人知而又跌宕起伏的心路历程,是您平凡而又悲壮人生的写照!</h3> <h3> 童年的苦难,求学的不易,在《在困难的日子里》《平凡的世界》这些作品中都有他本人辛酸的烙印。不够吃,学习完后,在野地里找乱七八糟的东西吃……这段饥饿和屈辱的经历对他的人生和创作心理何曾不留下深远的影响?</h3><h3> 命运的挫败,初恋遇冷, 夫妻渐成“陌路” …… 我们在《人生》中清晰地看到他自己的翻版。</h3><h3> 读作品时只是想着"文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殊不知没有经历,何来笔下流淌的文字。就连牵扯到陈家山煤矿文字的叙述,也是他身临煤矿,<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white-space: normal;">与矿工同甘共苦所换来的真实体验!</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white-space: normal;"> ……</span></h3> <h3> 作家,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朱鸿评:路遥的精神遗产至少有以下四点:第一,他对文学事业的那种神圣感,以整个生命去打造自己的文学;第二,他对普通人命运深刻、持久地关注;第三,他所塑造的高加林、孙少平等人物形象,给了社会底层特别是正处于奋斗中的青年,以永远的感情共鸣与精神鼓励;第四,他尽可能地挖掘、表现了每个人本身潜在的朴素而又宝贵的精神。这四点足以使一位作家永远不朽……<br></h3><h3> 的确,一个作家去世近三十年,人们还在热烈地怀念他,还在谈论他的作品,这本身就是对一个作家最高的赞誉。不难发现,路遥的文字给一切卑微的人物以勇气与光亮,让他们知道自己能够走多远,自己的人生路在何方……</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