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 周末到文化城闲逛,信步走到新华书店,随手翻看了几本心灵鸡汤,目光便停留在了一套并不起眼,版面很小,突出“共情陪伴”设计的幼儿绘本上。这套书共四册,分别是《妈妈的样子》《时间到底是什么》《在你发飙之前》《不想打招呼》,并附送了亲子共读手册,同类型书籍以前看过许多,大同小异,没什么特别之处,我也是不以为然的翻看了几页,却被生动的画面和短短的文字深深打动了……</b></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ff8a00"><b><i><u>绘本作者小步的创作源泉</u></i></b></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最</b><b>好的礼物</b></h3><h3><font color="#ff8a00"></font></h3><h3><b> 孩子是上天给我们最好的礼物。很幸运我可以遇到你,我着你从我肚子里被抱出来,看着你咿呀学语,看着你蹒跚学步,看着你慢慢长大。</b></h3><h3><b> 你把最炙热,最没有顾忌的爱给了我。我喜欢你拥抱我,喜欢你亲昵地叫我,喜欢你不停地亲吻我。</b></h3><h3><b> 你的出现让我发现内心深处有一处从未发现的柔软领地,你的爱让这块土地开出了最灿烂的花朵。</b></h3><h3><b> 我很满足我们互相拥有并相爱的状态,但我知道你不属于我,我抱着幼小的你对自己说,我一定不会想要掌控你,限制作,左右你的成长。我只是想静静地看着你长大。</b></h3><h3><b> 我不停地提醒自己,我要蹲下来和你说话,我要用尽全力去读懂你的内心。我尽量不忽略你的感受;尽量不以我的想法去揣度你的想法;尽量不对你有这样或那样的要求;尽量不试图把你变成别人眼中的好孩子。</b></h3><h3><b> 尽管小心翼翼,但我还是经常会以己废人。好在,你爱我,你都原谅了我。</b></h3><h3><b> 突然我想把发生在我或我朋友孩子身上的事情画出来——他们的心声,他们的渴望,他们的善良,他们的包容。</b></h3><h3><b> 于是,这套绘本诞生了。它很渺小,却很真实。我真的希望它可以变成孩子的嘴巴。或许,当您和孩子一起读它的时候,可以让孩子说出更多心里面的话。</b></h3><h3><b> 如果真的可以那样,我将万分欣喜。</b></h3> <h3><i><u><b><font color="#ff8a00">绘本编</font></b><font color="#ff8a00"><b>者寄读者的话</b></font></u></i></h3><h3><b> 特别感谢小步的这些绘本故事,简单的图画和日常的话语,让我懂得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共情陪伴”——</b></h3><h3><b> 它不是“他搭他的积木,你玩你的手机”,不是“妈妈不是告诉你要懂礼貌吗”的粗暴说教,也是孩子看动画片超时了“很有原则”地关掉电视机……“共情陪伴”是用共情的方法来陪伴孩子,它要求父母全身心地投入到孩子的各种活动中,关注孩子的想法、情绪、用尊重、支持、鼓励的方式来和孩子互动。</b></h3><h3><b> 孩子为什么不想打招呼?</b></h3><h3><b> 孩子为什么做事磨磨蹭蹭?</b></h3><h3><b> 孩子有多怕你发飙?</b></h3><h3><b> 孩子希望有个什么样子的妈妈?</b></h3><h3><b> 每位家长都会为这些问题而苦恼,甚至焦虑,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妈妈,我想告诉你”共情陪伴亲子绘本系列》送给你的是一把可以打开孩子心扉的钥匙——教你学会如何倾听,让孩子学会如何倾讼。只有懂得,才有解决之道。</b></h3> <h3><b style=""><font color="#ff8a00"><i><u>我分享该套绘本系列故事之一《妈妈的样子》</u></i></font></b></h3><h3><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br></b></h3><h3><b style=""><font color="#ff8a00"></font></b><b style=""><font color="#ff8a00"> </font></b><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这本书是我最先翻看的,书中孩子希望妈妈的样子让我很感同身受,也曾自顾自忙碌疏于理会,也曾工作繁忙少了陪伴,也曾唠叼不休的说教,也曾难抑怒火的苛责……愿与大家分享,同思,同悟,同成长。</b></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ff8a00"><i style=""><u style=""><b>我的有感分享</b></u></i></font></h3><h3><b> 没有生儿子之前,经常听同事们讨论各家熊孩子的种种,看到她们时而气愤烦恼,时而笑逐颜开;时而鸡飞狗跳,时而母慈子孝;时而生无可恋,时而幸福荡漾,深深体会着妈妈们痛并快乐五味俱全的亲情交织,自己也时常冥想,如果我有宝宝了,在我的调教下一定会是个听话、懂事、有教养、守规矩的孩子,天天守着他看着他成长该是怎样的一种幸福欢愉呢?</b></h3><h3><b> 儿子出生了,可爱得如同天使,在爱的滋养下一天天长大,光阴荏苒不知不觉已经6岁了。曾自视清高不屑为伍的我亦然加入了孩子问题讨论大队,调皮、磨蹭、没礼貌、沒规矩……各种成长问题接踵而来,工作的繁忙压力,生活的锁碎负累,孩子的成长烦恼,使曾经温柔如水,理性淡然的我俨然变成了阴晴不定,唠叨说教的辣妈,每每想到我愠怒时儿子满眼恐慌,满脸委屈的神情,想到儿子害怕我生气而主动上前亲吻示好的模样,我的心仿佛被针扎了似的难受,夜深人静,望着熟睡的儿子,内心总是各种内疚,愧欠,自责,育儿书籍看了不少,各种“育儿鸡汤”也“喝”了不少,可面对孩子成长中的问题咋就控制不住自己呢!前阶段网上很流行一个段子:</b></h3><h3><b> 当了妈,你就成了精神分裂:一会儿要永远陪娃成长,一会儿要给我三天自由;一会儿恨不得打烂娃的屁股,一会儿想给娃爱的亲亲;上来一阵特别想扔了娃,过上幸福的二人世界,没过多久又觉得还是娃在更加热闹有趣;成天抱怨带娃多苦多累,还是拼命晒自己的小幸福;上一秒还亲个不够,下一秒瞬间变身后妈,之后又愧疚得捶胸顿足,恨不得以头撞墙……</b></h3><h3><b> 慢慢我明白了,育儿书带给我们的一条条的理论指导和直白的事例展示,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看书时我们觉得很正确,但可能合上书却忘了,或者很难做到。</b><b>原因有很多,或者是“纸上得来终觉浅”;或者是知行难合一,如同那句流行的话说的,“懂得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b></h3><h3><b> 这书本中孩子眼中妈妈的样子,形象地勾勒出我们平时和孩子相处时的状态,真实、生动,让人在忍俊不止的同时思考着亲子共情的平衡与和谐。这本书里最后一句话深深打动我:我们不完美,但他们却那么爱我们。平日里我们对孩子烦过,吼过,甚至打过,但孩子吓过,哭过后依然笑着依偎在我们怀中,享受着母子血源的亲情和爱,在他们的世界里,只要妈妈不再那么强势,不再那么严厉,哪怕只是一个微笑,一个拥抱都立刻能融化幼小的心,伤害短暂的如同一缕轻烟,弥漫消散后又是旭日暖阳,他们的爱是那么纯净无邪,让我们珍惜今生今世的这份亲子缘份吧,放下工作,放下手机,认真倾听,多些宽容,少些苛责,用爱滋养,用心陪伴。时光飞逝,不等我们老去,孩子就己长大,龙应台的《目送》中那段经典"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总使我瞬间泪奔,</b><b>养孩子,是我们人生的第二次成长和修行,珍惜现在的美好,享受亲子共情的幸福。此时此刻,心绪难平,喊过儿子到我身边,拥入怀中,儿子莫名地问我:“妈妈,怎么啦”,我轻吻额头,“妈妈爱你,永远,永远……”</b></h3><h3><b> </b></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