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万里晴空无际蓝, 倏忽飘来絮一团。”——佚名</h3><h3> 10月16日,晴。培训第二天。</h3><h3> 活动一:讲座“一日活动中科学活动的开展”</h3><h3> 活动二:科学活动“掉下来啦”</h3><h3> 活动三:数学活动“一把抓”</h3><h3> 活动四:科学活动“1个变许多”</h3> <h3> 上午,章丽园长给老师们进行讲座:一日活动中科学活动的开展。</h3> <h3> 通过讲座让老师们知道科学无处不在,教师们要善于利用一日生活中的散步、种植、饲养、进餐、区域等等环节,自然、有机地渗透科学的内容,让孩子在与材料互动的过程中、萌发探究的兴趣,自主建构,获得各方面能力的发展。<br></h3> <h3> 下午,朱老师组织了科学活动“掉下来了”。活动目标:1.感知物体自由落体运动的不同轨迹,<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并能用语言和身体动作表现。</span>2.<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尝</span>试用不同的线条匹配自己观察到的物体落下的现象。</h3><h3> </h3> <h3> 孩子们迁移了日常观察到的树叶掉落的经验,通过多次的体验活动感知身边的材料:羽毛、沙包、纸条和纸片掉落时不同的运动轨迹,激发幼儿关注身边的有趣现象的愿望。<br></h3> <h3> 在观察的同时,孩子们还尝试将观察到的现象用线条匹配:直线、曲线、斜线、绕着圈圈的线等。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从直观的现象,过渡到动作、语言,最后到抽象线条的表征,幼儿的思维水平得到提升。<br></h3> <h3> 金老师组织了大班数学活动:一把抓。活动目标:1.能对所抓握的物体进行计数,较准确地感知10以内的数量。2.观察、比较不同物体的数量,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分类计数的结果。3.积极参加操作活动,愿意与同伴交流表征结果及方法。<br></h3> <h3> 在活动前的二次备课中,为了让活动更加贴近孩子的生活,让老师和孩子们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金老师将从南京带来的黑豆、芸豆等操作材料换成了当地的红枣、玉米粒和杏仁,充分利用当地的物质资源,通过“一把抓”的游戏,引导幼儿把混放在一起的红枣、玉米粒和杏仁分一分、数一数、记一记,将分类、计数、表征的数学经验渗透在游戏中,支持幼儿数学学习与发展,鼓励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体验数学的有用。<br></h3> <h3> 逻辑思维能力是幼儿数学能力中一种核心的学习能力,经常在教学活动中被忽视。</h3><h3> 本次活动关注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利用生活、游戏中的自然材料,在游戏中交流、讨论、分享,培养幼儿观察、表达、运用等数学能力,为其他领域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br></h3> <h3> 朱老师组织了科学活动“1个变许多”。活动目标:1.积极探索发现镜子里1个变许多的有趣现象。2.能用连贯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3.愿意参与探究活动,享受探索发现的乐趣。<br></h3> <h3> 镜子是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物品。幼儿通过照一面镜子感知到镜子里能照出一个自己。<br></h3> <h3> 如果乐高小人也来照镜子,它同时照两面镜子,里面能出现几个乐高小人呢?带着这个问题,孩子们多次进行探究,发现了镜子可以并排放、面对面的放,像花一样的放、像打开的书本一样放,镜子里的小人数量都不一样。在一次次的探究活动中幼儿逐渐发现了镜子摆放位置和镜子里小人数量的关系。在不断尝试过程中增强了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br></h3> <h3> 不知不觉中,一天的培训结束了!让我们继续期待明天的活动!</h3>